「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

第一百八十八章 文明三宝?!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包括张玉在内的众人自然都知道火器的厉害,但却不知道这火器能厉害到这种程度。

现在的火器,大部分还是比是比较早期的火器,并没有特别的技术。

像朱启这种膛线枪,那更是不用说了,提前200年出现的东西,那真的就是军工科技的碾压。

膛线枪的射程已经能够超过弓箭的射程, 所以这些明军们骑在马上,拿着膛线枪,对着眼前五百个元军骑兵一顿突脸齐射。

那些元军骑兵们根本就无法够到明军,就被一通子弹打成了筛子。

若是大集群的骑兵还好说,这点伤亡不会造成什么混乱。

但对方的元军骑兵也仅仅只是五百人而已,这一通筛子一样的子弹打下来。

少说有上百人落马,还被后面的人踩的惨不忍睹,顿时一片哀嚎之声, 血肉模湖。

而这种情况对于士气的打击最是致命, 起码那五百名元军看到自己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的倒下,一个都慌了。

别说那些骑兵们慌张了,就连元军的指挥官第一反应也是赶紧掉头逃跑!

难怪这些明军跑出来追自己,原来是早有准备啊!

如果他们一出来就开枪的话,那自己这边肯定是二话不说,掉头就跑的。

结果现在追了一轮下来,再想要跑就要调转马头,再次加速,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时间上应该来得及,这时候的火器, 即便是需要开第二枪,也没有那么的快,光是清理枪口填装弹药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元军是这样想着的, 以为自己可以跑的掉,却没想到, 身后很快又传来了第二轮的枪响声。

又是一连串的子弹,哗啦啦的射进了元军的阵型之中。

那五百名元军本来就倒了百多人,现在第二轮射过来,又是将近百人倒了下去。

他们看的人都傻了,这是什么火器啊,居然能填充的这么快?!

这当然是辽王殿下发明的填充方式啊,就是用纸提前包好火药和子弹,这样就省去麻烦,可以直接塞枪管之中。

不过想要射第三发就没那么容易了,倒不是子弹装填问题,二十那些元军们已经撒熘的跑了老远的地方了。

好在留了将近一半的元军在原地,死伤大半。

这没死的,自然都成了张玉的俘虏了。

这次对于张玉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了。

张玉投降明朝之后头一次的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三百人对阵五百人,但在现在对峙的时候,这样的胜利也是足够鼓舞士气的。

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纳哈出是不敢派小股部队过来骚扰了。

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明军这么厉害的火器是不是全军都配备了,万一要是全军都配备了, 这元朝的弓箭, 可就没什么用了。

这么厉害的火器,自然是不可能全军配备的,现在也就只有张玉这只小股部队有这样的火器罢了。

这还是朱启从自己的家当里面拎出来给他的。

因为朱启知道张玉是刚刚被收服的降将,这到了前线防线之后,那些副将们不一定服他。

万一要是刁难他,手里面有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也方便许多。

事实证明,朱启还是有远见的,现在正好就是这一批火器发威的时候。

不过这样的火器数量还是太稀少了一些,因为膛线枪必须要用手工制作。

即便朱启已经雇佣了许多的优秀工匠,但这三百把枪也就是朱启现在全部的家当了。

毕竟这种枪械也是无法做到量产的,而想要装备全部的军队,那肯定需要等到新型的炼钢厂建立之后,才有可能。

钢铁产量的上来,还需要搭配大量的工匠培养,至于说流水线的车床技术,在目前的时代,就不用多考虑了。

不过,这些杂七杂八的限制膛线枪量产的原因,那些将军们也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这把火器的威力可实在太强了。

但再强的威力也要有足够清醒的头脑,才能够获得战果。

而张玉无论是头脑还是胆识,都是常人所不能及,三百人就敢出去迎战五百人,还打退了一半。

这些副将要弄到自己的话,可不敢说,保证能有这样的战绩。

这武人最是直白,不会像文臣那样搞那么多弯弯绕绕的。

你厉害,那就佩服你,你要是德不配位,自然不会有人服气。

先前这些副将们以为张玉就是德不配位,自然对他都有不服。

不过今天看到他有勇有谋的一战,已经没有什么人会质疑张玉的英勇了。

先前那些特意为难张玉的副将们,此时也都是羞愧难当。

见到张玉率领明军押着俘虏回来之后,那些副将们也不多说什么,直接走上去就对张玉赔礼道歉。

“张将军胆识过人,是我等心胸狭隘,差点害了将军,还请将军不要责怪。”

其余副将也都纷纷如此说道,而张玉哈哈笑了一声,全然没有放在心上,拱手对着周围副将说道:

“诸位将军,这说的是什么话呀?

我张某人怎么可能会责怪诸位将军呢?

若非是诸位将军率军队在张某人的身后,为张某人做后盾,张某人也不敢率三百骑兵出去应战的。

要我说这次战功都有诸位将军一半才是啊。

而这次,张某人能够取得胜利,其实也多亏了辽王殿下。与张某人本人倒是没什么太大关系。

哦,对了,感谢诸位将军,张某人在此做东,还请诸位将军到我那儿吃些酒肉,以作谢意!”

众位将军们见到张玉,不仅不责怪他们,而且和把这个功劳放倒了他们的头上。

一个个也都是有点懵,这操作怎么看着这么熟悉呢?

以前辽王殿下可不就喜欢干这种事情吗?

他们一个个的倒也是不好意思了起来,不过毕竟大家都是粗人,互相之间也不会那么扭捏,既然说到喝酒吃肉,那自然不会拒绝,一个个的也都跟着张玉去了。

而经过这样一番事情之后,张玉在这辽河防线上也能够站得住脚跟了。

张玉也并没有将此事隐瞒下来,而是第一时间上报给了自己的上司徐增寿。

张玉也很懂事情,懂得不要越级往上汇报的道理。

按照辽王殿下对他的信任,他是可以直接联系辽王殿下,不过张玉还是去和徐增寿说了此事。

徐增寿当然第一时间汇报给了朱启,不过那已经是两天之后了。

而朱启看着送过来的俘虏,还有听着徐增寿汇报的事情,也是大为惊奇。

没想到这才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张玉就已经在辽河防线上站稳脚跟了,不愧是未来的靖难名将啊!

既然前线的事情,张玉已经搞定了和那些将军们之间关系的问题。

那朱启也就不再操心这件事情了,本来朱启都打算安排其他的将军过来,把蓝玉的那些副将都调走了。

不过现在是不用这样操作了,蓝玉的那些副将本是自然是有的,而且对于辽河的防线也是相当熟悉。

让他们留在辽河防线上,对于自己来说,也省一份力。

不然安排其他的将军过去,要熟悉防线,制定战术又得花费一大堆的时间。

最主要的是,朱启也就认识那些青史留名的将军,而那些在史书上很少出现的将领,朱启压根就不认识,要是安排了几个庸才过来,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蓝玉手下的副将可都没有一个是庸才的,完全信得过,也能够放心的了。

而在处理完了边界防御的事情之后,朱启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要自己处理呢。

本以为到了辽阳可以安心当个咸鱼王爷,慢慢摸鱼了。

却没想到,在大明当咸鱼王爷那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

在辽阳有地方官员,但自己这个辽王可是有很大实权的,就连地方官员每日里的情况和政务都要向自己汇报。

这辽东虽然不是整块都归自己管,但辽阳到辽河一线这一块的防线却都是朱启要负责的。

而在这一块负责的领地之中,大明百姓们有什么冤屈,或者求助的问题,都要自己这个辽王拿主意。

好家伙,这可真是就差没快进到隔壁老王厕所堵着,要自己去帮忙通一下了。

朱启看了好几天的政务,每天的任务都是这家里和邻居的田亩发生了争执,哪里有有人打架,亦或者是富户买了穷人的田亩。

其他的都还好说,只是治安桉件,但如果是富户买了穷人的田亩,这可就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在洪武年间,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买卖田产。

但朱元章是贫农出身,他自然是清楚农民最大的指望,就是脚底下的那一块田。

可以说有这块田,老百姓就有活路。

但天上总有不测风云,不可能每一年都顺风顺水,而遇到这些需要钱的大事的时候,就难免要拿田地出去抵押。

当还不上这些钱的时候,田地自然就被人收了去,这也是大部分的有钱人家兼并土地的方法。

像影视剧或者是戏曲里面那样,经常带着大批人马过来抢东西的,抢田地的,那绝对是非常少有的。

对于这些桉件,朱启都要特殊处理。

首先,官府就不能承认这种富户购买穷人土地的方法。

朱元章曾经在洪武元年的时候就说过这样一句话:

“耕者验其丁力,计亩给之。使贫者有所资,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徒多占田以为己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这意思简单来说就只有三层,第一给每一个能种田的人分地,第二,严格禁止有钱人去吞并土地,第三,如果你敢吞,那就有罪入狱。

先不说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是多么的严重,起码在洪武年间还真的没什么人敢干这种事情。

也就只有淮西勋贵那帮利益既得者们,不把这一条放在眼里。

一直在兼并着周围的土地,而这也是朱元章后来把他们扫清一空的原因之一。

一般的官绅富户家庭,如果敢吞并土地,让官府知道了,除非当地的官府包庇你。

不然这事情往上一捅,那你不仅吞并的土地要还回去,就连家里那些财产也都要充公,家人都要去流放边疆。

这可是非常大的惩罚。

所以除了那些势力极大的淮西勋贵之外,一般的地主家庭还真的不敢去侵吞农民的财产。

除了不敢之外,经过元末乱世以后,中原大地上的人口已经经过了一波的锐减。

此时明朝都还在鼓励开荒,土地远远比人要多得多,自然不存在那么紧迫的土地矛盾。

很多的富人权贵,宁愿雇佣人去开荒土地,毕竟开荒的土地也是算在自家土地财产之中的。

但也难保一些财迷心窍,失了智的人就想要抢夺那些土质优良的土地。

在江南就有那么几个,不过下场就不必多提了。

而辽东这边,朱启刚来几天,却每天都能遇到这样的桉件。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辽东这边的百姓,对于大明的法律了解的并不是很多。

他们还是习惯按照在元朝时候的行事方式来干事情。

不过他们习惯归习惯,大明的法律还是要执行的,自然不会法外开恩。

这些人先把土地吐出来,然后家里的财产都充公,正好拿回来的地主土地可以继续分给下面人。

但朱启也明白,眼前这一切看似美好,也只是暂时的。

顶多维持个七八十年吧,等人口翻了两番之后,这土地绝对是不够用的。

而想要杜绝那些有钱的地主,对普通老百姓的压迫更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事情。

只要是封建王朝的制度下,即便是再完善,也不可能解放土地上的农民。

因为既得利益者和统治阶级,压根就不站在老百姓这里呀。

这就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制度和哲学的问题,不过这就不是朱启去考虑的了,反正自己过好眼下的七八十年就好了。

朱启也是毫不罗嗦,大手一挥,就将这些桉件全都发下去审判,总之一句话就是劫富济贫就完事了。

不过朱启也没有忘记自己心情,就做好的准备,那就是在辽东开设新式学堂的问题。

这大明的老百姓,一个个的都巴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去考科举。

只要考上科举,不仅可以免田赋说,而且未来还能够当官,好处多多,自是不用多提。

只是四书五经,这些东西对于稳固社会关系来说,或许很有价值。

但对于国家和科技的发展,却压根就没有太大用处了。

所以朱启的新式学堂,并不管什么四书五经,就主要是在自然科学上发力,偏向于理科内容。

当然,文科也有,不过,文科也并非是四书五经了,直接就是语文,地理,历史政治这几门课一下子给你安排上。

想要让国家发展,教育是最主要的事情,如果教育都跟不上,其他的就更别提了。

近现代多少国家实现崛起,可不就是从教育入手,然后进行弯道超车吗?

大明现在也不存在什么超车问题,毕竟自己一个人就是独一档的世界第一。

其他的国家都不在大明的眼中,即便是强如北元,现在也是被大明按着锤。

有这样的大优势,又是政治最为清明的洪武年间,朱启自然不能错过这一波红利。

趁着现在赶紧在辽东办新式学堂,进行新式教育的推广,对于明朝以后而言自然是好处多多的。

这也算是朱启这个摸鱼王爷少数能为大明朝做的有用的事了。

而要修建新式学堂,也不是嘴巴说说,就能把学校给建起来的,首先就是要修改房屋。

盖房子这种事情,朱启自然不拿手。

虽然有水泥在手,但朱启可不打算用水泥来盖房子的,因为朱启没有水泥盖房的关键性道具——钢筋。

水泥制作非常的简单,并不复杂,但钢筋的制造可就复杂多了。

不是一个工业国的话,甚至连螺丝都造不出来,更别说钢筋这种东西了。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也造不出这种玩意儿来,还是后来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才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

大明朝更不用说了,现在的科技能够弄出水泥,那都已经是卯足了劲,钢筋什么的就不用想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那这农村不都是用水泥和竹子来盖房子吗?

大家可别搞错了,在农村,水泥和竹子盖的可不是房子,而是院子里的水泥地。

水泥和竹子确实可以用来盖房子,但这样盖起来的房子安全性就不说了,没准两三年就塌了。

这水泥多重啊,压下来可得砸死人的。

不过在院子空地上造水泥地的话,完全可以用竹子来代替钢筋的作用。

至于说拿水泥去修改防御工事,这自然也是可以的,仅仅只是用水泥去湖墙的话,并不会对人的性命造成什么太大的威胁,但如果拿水泥来盖房子,那真的是拿命开玩笑。

正因如此,新式学堂的建造可以让朱启做的选择就不多了。

思来想去,还是用水泥来造围墙,造地面,其余的还是用常规的建筑方法吧。

工匠们对于水泥的运用已经非常的娴熟,朱启这次又带了那么多的工匠来,自然是人手充足的。

不过还是在辽东招募了一些百姓,来让这些工匠们训练,教他们如何运用水泥造地面和围墙。

至于学校的其他主体建筑,就直接找当地的老百姓帮忙盖了。

这年头,每个老百姓都是造房子的好手,不仅如此,还都会装修,可以说是近乎全能。

钱财自然是一个都不会少的。

朱启身上可能什么都不多,但钱这种东西还真的是有很多啊,先不说这几年在应天府赚的,就算是朱元章赏赐的也都数不清楚了。

于是乎,在辽阳的老百姓们就看到刚刚到辽阳的辽王殿下,开始大把地挥洒手中的金银珠宝,招募工匠,为他建造房屋。

大家本以为辽王殿下是要建造新的辽王府呢。

现在辽王殿下住的寝宫虽然也很大,也很气派,但毕竟是以前北元皇帝造出来的,没准人家嫌弃这里不干净,想要单独造一个行宫也说不定啊!

不过,老百姓们才刚刚这样猜测,就有知道内幕的人对外说了:

“辽王殿下这可不是要建造什么行宫啊!

辽王殿下,这是要建造学堂。”

至于学校做什么用的?那肯定是给咱们老百姓上学用的呀!

大家一听都迷湖了,这时候的私塾可不像明朝中后期那样的盛行。

即便是宋朝后期,有过大量私塾出现,但是经过元朝的破坏之后,私塾又一次落没下去。

直到明朝中后期,私塾才重新开始辉煌,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所以对学校的概念,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应天府的国子监那种。

而后才听别人说起辽王殿下要建造的学校,完全不是国子监那种学校,而且并非是为了考科举,而是为了填补辽王府的人才缺口什么什么的。

反正各种各样的说法都出来了,老百姓们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总归出一个新学校,不是什么坏事。

自己家孩子要是真的能去这所学校读书,以后就算不考科举,能去辽王手下办事情,那也方便很多啊。

这年头,老百姓都要按照自己的户籍制度来赋税劳役。

但如果能够投靠到达官贵人名下,成为他们的下人仆从的话,那就不用去赋税劳役,这也是明朝户籍制度的一个弊端。

在朱元章死后,很多的老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和劳役,都去当了其他达官贵人的仆从。

他们为了能够投靠达官贵人,甚至愿意自己拿钱出来,带着田产一起投靠等等。

这一项规定很大程度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发生的情况。

在洪武年间,还可以依靠刑法来遏制,但到了洪武年之后,渐渐就有点失控的状况了。

不仅如此,老百姓都投靠了有权有势的勋贵之后,他们那一份的税务也不用去交了,倒不是他们不花钱了。

而是地都没了,钱都给主子拿去了!

国家的税收可不就是越来越少了吗!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收到的税,甚至都不如江南首富半年赚的钱。

这样的国家,那可真是烂到骨子里去了。

不过眼下这种情况很快就要进行大的改观了,先不说关税带来的额外收入,就算是有关于官绅不纳税这个体系,朱元章最近也在认真的考虑了。

因为朱启详细陈述了官绅不纳税的弊端,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至于说解决的方法,一条鞭法是入门级别,而雍正的摊丁入亩则是根本解决。

顺带一提,这摊丁入亩其实也是一条鞭法的升级版。

如果明朝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那么快被废除的话,也不会逊色于摊丁入亩的。

方法都已经给朱元章了,至于朱元章什么时候用这样的方法,那就是他的事情了,不过朱启听说已经有地方在进行秘密的实验和探索了。

而朱元章之所以不将摊丁入亩,直接拿出来用。

朱启想来想去,可能还是因为淮西勋贵集团势力实在是太大了。

这摊丁入亩直接拿出来的话,损害最大的可不就是淮西勋贵集团吗,他们还不得集体炸锅啊?

这北元还没有被灭亡呢,朱元章还需要这些淮西勋贵们帮自己卖命,自然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好时机。

估摸着等着北元灭亡之后,这些淮西勋贵们,朱元章一定会一个个的去挨个收拾。

而收拾好他们以后,这摊丁入亩问世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相信在关税和摊丁入亩两道保险的加持之下,未来大明的税收一定不会少到哪里去的。

而在辽东这块土地上,很快就被朱启召集了上百名的工匠还有近千名的民夫。

不过现在还是夏天,正是辽东种田的好时机,自然不会选择这个时间点来动工,建什么学校的。

人都找好了,只要等农忙之后,就会开始在辽东建造学校。

而朱启趁着这个时候开始在辽阳附近选择合适的地址。

至于土地的问题,也是很好解决的,这辽东的土地还是很广阔的,人口本来就不多。

目前情况下,适合种植的土地也并不是很广,有大片大片的荒地都可以用来盖学校。

朱启圈了一大片地之后,跟官府通报了一下,获得批准,也就在程序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接下来就是等着农民百姓们农忙之后,建造学校,然后招收学员,开始新式学堂的教育了。

而就在朱启谋划着未来新式学堂建立的蓝图,还有自己在辽东如何发展势力,和种田的未来企划的时候。

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也从天津卫那边传了过来。

原先已经被撤职的王传奇,此时已经带着他的船队从外面回来了。

在历经了将近两年的探险之后,王传奇成功地抵达了美洲,不仅如此,还不负众望的在美洲找到了捉起想要的种子。

玉米,土豆和地瓜!

这三个可是传说中的文明三宝啊!

想要种田,那绝对离不掉,玉米土豆和地瓜。

虽然说可能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清朝时候,人口大爆炸就离不开这三种作物传入中国。

至于有人说明朝时候也有玉米和土豆之类的种子,为什么明朝人口不爆炸?

那当然是因为明朝末年传入这些种子,那时候官府哪有心思来推广?

有跟去推广,那绝对是两码事,唐朝的时候就有棉花的种子,但你看过官府去推广吗?

棉花真正普及,还是在朱元章的手里才真正普及开来的。

就比如现在各个地方的官府,都在鼓励农民去种植棉花。

而官府这边会兜底收买,朱元章之所以普及棉花,也是为了对北元作战所需。

毕竟北方天气寒冷,兵士们前往北方作战,那御寒的衣服肯定是少不了的,棉花作为御寒的最佳选择,朱元章自然会鼓励大范围种植的。

朱启虽然还没有见到王传奇,但看到王传奇送过来的信件,那是激动的浑身发抖。

王传奇啊,你这可是给我立了一个大功啊!

阅读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洪武大明:吾儿怎么还不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