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激荡年代」

第349章 大蓝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宁晋川的话让蒋桂林有些拿不准。

这是一个观念和眼界的问题。

比如现在的人做生意,他们觉得自己做生意,这生意就一定是自己的,他们搞不清资本运作和股权运作。

现在国内的人很难凭空想出一套完整的公司运营机制。

宁晋川要把生意做遍全国,这是蒋桂林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虽然这个想法很大胆,让人很佩服,那总得切合实际对不对?

就算三十年后,一个身价千万的人跟你说,我要把生意做遍全世界,至少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家开设分公司,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信。

三十年后有各种信息技术做支撑,还有无数跨国公司,这人也身价千万,算个富豪,但要做到世界级,脑子稍微正常一点的都会觉得他吹牛。

事实也是如此,一个千万级别的富豪,想要把生意做到全世界,几乎不可能。

蒋桂林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哈哈”笑着说道:“宁老板这计划规模很大啊!照你这个想法,做起来要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要么要很长时间,并且长时间赚不到钱啊!”

做生意是一个循环,如果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不扩张,赚到的就是利润。

如果你要一直扩张,赚到的钱就必须要拿去开辟市场,老板是没钱进口袋的,大概率也就是收一点点利润回来,剩下的利润又投进去了,最后钱没赚到,规模越来越大,公司越来越值钱。

那种又要快速扩大市场,又要大量利润进口袋的,基本痴心妄想。

后来京东就是这样,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亏损,简单来说就是赚的钱不如花的钱多,资本却一直愿意给他们投钱,因为他们的钱没有分红,而是全部拿去投资,扩展业务去了,盘子越来越大,如果他们不扩张,随时可以扭亏为盈,如此一来,他们的规模就上不来。

蒋桂林这话也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宁晋川的想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要么自己掏钱,要么在这个地方赚钱了,拿着利润去开辟另外一个城市的市场。

至于那种名气上来了,别人上门求着跟你做生意的,其实这种未必是你想要的。

到了那个时候,有实力的未必需要找你,找你的基本都是没太大实力,你未必看得上。

宁晋川自然知道这些,笑着说道:“我有规模了,还怕赚不到钱?”

蒋桂林不愧是做生意的人,立刻提出一个致命的问题:“扩张可是随时有可能亏钱的,就算一个省是一个市场,全国有二十多个省,还有直辖市。”

“每个地方都有地区保护,就算打开一个省的大门,每个市也有自己的保护法规,打通全国的市场,难度之大,我们个体户根本不可能做到。”

不同年代、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规则。

在整个八十年代,就算渐渐放开了个体户和私人企业,但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却依然有很多。

地区保护就是其中最难逾越的关卡之一。

以市为单位,几乎每个地方都会特别照顾自己本地的国营企业。

因为当地官方能从国营企业身上捞到好处,这个好处是远远大于私人企业税收的。

国营企业赚钱了,很大一部分利润都会留给当地,在后来有一句话这样说“藏富于国企”。

因为国企赚太多钱地方要上缴国家,地方为了给自己留下更多钱,就会做假账,尽量少上缴国家,尽量多留在本地。

这就要国企配合,这些财富也就藏在国营企业之内了。

也因为这一点,地方官方有把柄被国营厂抓到,后来很多国营厂转私营的时候就利用这一点,逼迫地方官方,地方为了掩盖,于是快到斩乱麻,快速做出改变,把大量国营厂转为私营,说白了就是便宜卖了。

地方没有办法让国企把生意做到外地去,这得看国营厂自己的经营能力,但地方官方可以尽量想办法,把本地市场留给本地国企,让本地国企赚更多钱,本地官方的财政也就能有更多钱。

你一个私企才给我多少税?一个国企赚钱了,我能拿更多,市里为了自己财政,凭什么支持私企不支持对自己利益更大的国企?市里要发展是要钱的,建道路要钱,建设学校要钱,发工资要钱。

如果私企是本地的,本地至少还能有税收,或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你。

如果你是外地企业,要来我这卖东西,我顶多收一点点经营税(税收经过多次改变,后来主要是增值税),市里更没理由帮你。

假如:你是卖衣服的,这个地方恰好有一个大型国营制衣厂,你卖少一点还好说,影响不大,你卖多了,国营制衣厂生意就少了。

不用国营制衣厂找你麻烦,市里就会想办法把你弄走,各种查你,合理合法把你弄死,因为你赚钱,国营厂赚不到钱,市里就只有一点点税收,得不到国营厂卖衣服利润的钱。

这种情况一直到1994年,在这之前,国家很穷,但大多数地方的财政相对都比较宽裕,国家手里没钱,办不了事,于是做了税改。

总得来说,1994年税改,让市里没办法再用以前的办法,大部分钱都被国家收走了,他们只能依靠税收赚钱。

既然依靠税收,就得有企业。

所以,1994年以后,各地大力招商引资,想尽办法让企业留在自己本地,从外地挖企业过来,让大公司来自己这投资,都是为自己创造税收。

税改后“增值税”,也成了最主要的税种,这些本质上都是消费者出钱的,但在缴税过程中,其实都是企业在缴,本地企业越多,交易商品越多,增值税就越多,地方能留下的钱就越多。

但增值税依然不够维持地方运营、发展,国家又把土地转让的权利给了地方,说白了,就是让地方自己卖地赚钱。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各地对房地产依赖程度很高的原因。

现在宁晋川面临的问题确实非常麻烦,他没有办法打破这一层关系,尤其全国三百多个市,真正放得开让你发展的只有沿海一部分,他们基本都比较激进,但在内地,市官方对国营企业保护一直很坚挺。

宁晋川既然敢这么说,自然就想到了应对的话:“蒋老板,我以后主要做的是高端产品批发。”

“我们国内,没几个地方能生产这些东西。”

“至于什么鞋袜、糖果、罐头,这些地方保护非常严重,很难打开市场,但随身听、高端手表、电视这些,有几个地方能造?”

“我做的这些利润高,又不抢国营厂市场,还能给当地带去一定税收,我想大部分地方还是很欢迎我的。”

蒋桂林觉得这个方向倒是确如宁晋川所说:“看来宁老板是真考虑好了,我们就没有合作的机会了么?”

“有!”宁晋川正色说道:“给蒋老板供货可能有些麻烦,但跟蒋老板合作,我觉得只要条件合适,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宁晋川跟蒋桂林合作不是真想着一定能赚钱,是想试着看,能不能从蒋桂林这搭上运输那边的线。

直接让蒋桂林给自己介绍,那也太不现实。

这么珍贵的资源,人家拼什么介绍给刚认识两天的人?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宁晋川很想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如果全国每个市宁晋川都有一个合伙人,或者认识一个搞批发的,他以后要卖东西,直接让这些人铺货,不比打广告更有利?

那种广告一打,全世界都有人来找你进货的想法还是有点天真了。

就算有很多人来找你,这个过程还有运输、仓储、回账等等麻烦要解决,很多新合作的人,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是麻烦,一个问题解决起来可能就是十几天,甚至几个月。

那种三五天就能解决运输、仓储等问题的,基本都是想当然。

如果有熟悉的人,这些环节早就打通了,以后出货就非常方便。

再加上广告一造势,那就是真正的势如破竹。

除此之外,如果芙蓉市有个点,杨志兵就不用去申城拿货,直接来芙蓉市拿货就行,也就两百多公里,偷偷运输也好,打通铁路运输也好,哪怕是以后自己买卡车来运货也好,要方便很多,这里就能做成一个中转站。

就好像后来的快递,他们在全国会有几个大型中转站和很多中型中转站,a城市到b城市的快递,如果收货点不是大城市或恰好是中转站城市,快递通常不会直达收货城市,总会在其中一个中转站转一趟。

当然,这个生意不应该做得这么麻烦,应该直接从申城到宝阳市更方便,受制于现在的运输系统和道路系统,这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再过一些年,运输放开了,道路网络发达了,就可以放弃中转,直接发货。

阅读重生激荡年代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重生激荡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