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993年」

第16章不讲武德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知行合一!”黎希玠在监考之余,也在思考这次的考题。

不管是上午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说,还是下午的这大道至简的“知行合一”,黎希玠就仿佛重新认识了王孚明这个人一样。

“知行合一是道,所谓道,就是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依凭良知判定去行动就是知行合一。”外面在考着,明王府里的王孚明同样也在滔滔不绝的说着:“道自然包含着术,作为术的知行合一。或者说,当知行合一成为方法论时,它的内容就非常多了。”

不过,此时不光有一应大臣在,连黎希玠和吴由良从各地请来的一些老夫子、文人士子以及成都本地一些士族也都闻讯来到了这里。

王孚明也没有拒绝,知道的人越多,消息传得就越快,所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这正是他所希望的。

甚至于,王孚明希望这些人能把他今天所说的话广传天下,到了那时,他和他的大明国也就天下出名了。

好处自不必说,能引得有识之士前来投靠,同时,有了这番话,也就能去的一部分士族的支持了。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举个例子,我们吃饭。知道如何吃饭是知,吃就是行,若想吃饭这个行为成立,必须要把饭吃了,只知道如何不吃饭,或者是知道如何吃饭却不去吃,吃饭这个行为都不成立。所以说,知道如何吃饭是吃的开始,吃是知道如何吃饭的完成。”

“这就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换句话说,你主政一方,你知道该如何去管理那里,也知道该如何去发展那里,但是你知道是一回事,你去做了又是另外一回事。”

“许多人一生中总有些半途而废的事,为什么会半途而废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做一件事时的念头不对,导致事情本身就是错的,所以半途而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明白知是行之始,却没有做到行是知之成。从术的层面来讲,知行分离了。”

“比如,任何人都知道要做道义之事。知道做道义之事就是行的开始,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行动,就没有完成这个知。再比如,任何人都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取,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取就是行的开始,但又因为种种原因去取了,这就是没有完成这个知。”

“子曰仁爱,根本就不需无数的大儒去诠释什么才叫做仁爱,仁爱本身就是仁爱而已;子曰仁政,又何须无数人依着这两个字去诠释何谓仁政呢?仁爱、仁政,即为知也,既已知之,便不复去穷究知之之理,于是,子曰,君子敏于行。既已知之,便当行之,此谓之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来到这个时代,王孚明在武功上不讲武德,在文治上,他也没准备讲什么武德。

理学可以出现,但是那种束缚百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却是万万不可取的,仁道思想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源,文化的真正载体是人,这与国外宗教文化里以神为本,神创万物的说法截然相反。

在道家学说之后,在程朱理学之前,中国儒家文化里有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逻辑:人在选择道德,而非道德选择人。

人是“根”,道德是“果”,人是创造道德的先决因素,然而中国文化在宋代发生了后果严重的异化,道德这个“果”,要把“人”这个根给刨了。

“存天理,灭人欲”本质就是要“搞人”,之后还有类似神权这些东西,其实是就一种类宗教主义。

于是以人为本的儒家文化变成了以道德为本,反过来指使人的儒教了,其最大的荒谬在于:他们搞道德,搞着搞着,道德把人搞了,要桎梏人,甚至要杀人。

而从一开始,人们搞道德的出发点就是为人服务,这是全面的舍本逐末,这就好像现在一个人去搞钱,搞着搞着,钱把人搞了。

当然了,程朱理学是内圣之学,追求的是内在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圆满。

怎么说呢,它作为新儒学,在思想上肯定比经学要更开明。那些理学家杂糅了佛家、道教思想来解释说明经学书目,较传统经学而言也算是一种发展。

不过,这种学说上的发展,不适用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就是了。

所以,王孚明也是借由考试之机,把后世的一些学说理念早早的拿了出来,希望借此来引导这个时代的思想发展方向。

下方的吴由良听着听着顿时迷了,不管是从王孚明上午的长篇大论还是这下午的高谈阔论,他别的没有听出,就听出了一个意思,务实!

当然了,现在还没有后世影响深远形成系统的学说,所以,王孚明这番话倒也不会有人说什么大逆不道、离经叛道之类的。

所以说,王孚明很庆幸,庆幸此时程朱理学还没有形成,庆幸此时的思想还很开放,不然,他的这一番话传出去,他也只能更加不讲武德了。

.........

大散关。

李顺按照王孚明的三线防务战略布置下去后,把手中的大军兵力分散了下去,每一道防线的兵力最多的才五万余,第二道防线最少,只有三万不到。

而大散关一线虽然最多,但分散到各处,布置在大散关的兵力也才堪堪不到两万而已。

看着又一次攻关失败而退走的宋军,李顺顿时满脸疲惫的瘫坐了下去。

虽然是据险而守,但连续数日的大战下来,此刻的李顺可谓是身心疲惫。

正在这时,对面又响起了一阵号角声,李顺见状,连忙起身吼道:“弟兄们,准备了,宋军又要攻城了。”

李顺知道,宋军是想用车轮战拖垮他们,而这样的战术已经使用了好几天了。

刚开始时李顺没有想到,疲于应对,后来反应过来后,他也立即调整了部署,对方用车轮战,他也跟着用车轮战,让将士们轮换着上关墙对战。

厮杀声,怒吼声在战场上交织,鲜血染红了关墙上的砖石。

此时的城头上,大明红旗军士兵不断将石头,滚木扔下砸向攀爬云梯的宋军士兵。

云梯上的宋兵不断被石头,滚木砸死死伤,但是一个又一个宋兵继续向上攀爬。

鲜血飞溅,李顺从一个宋兵的胸口抽出了长剑。

此时他的身上已经被鲜血染成红色,尽管石头和滚木一次次砸下去,但是城墙上还是有宋兵在混乱中爬了上来。

“把云梯推下去!”

李顺一声令下,两个士兵拿起叉子架住云梯边往外推,爬在云提上的宋兵尖叫着从云梯上掉了下去。

“刀盾手!”抬头望了眼前方,李顺见宋军弓手弯弓射箭的瞬间,他便急忙大喊道。

正在城墙上守备的盾手立刻倾斜着举起盾牌,接着一阵如同雨点一样的声音在盾牌上响起。

“笃笃笃!”

声响结束,一个士兵的盾牌被射成了刺猬,贴在木盾外层的铁皮竟然被射穿。

李顺抽出一支箭矢看了看箭头,顿时破口大骂道:“破甲箭,兄弟们小心一点。”

正在这时,一个传令兵匆匆跑上前禀告道:“启禀将军,大王让人送来了火药罐。”

阅读葬宋993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葬宋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