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993年」

第32章技术保护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在唐朝那个时代,特别是中唐以前,周围四面八方的异族国家都臣服在唐王朝的膝下,他们都以到唐朝的国都长安定居为荣,不远万里上赶着到长安做生意,也很乐意成为唐朝的公务员,为大唐王朝服务及征战四方。

外族人到唐朝,除了到唐朝做生意和定居外,也把大量的外族文化带进中原,同样,也把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传播到遥远的四方。

对唐朝来说,显示了大唐包容的心态,以及四方来朝的优越感,并且,大量外族人为唐王朝效力,也为唐王朝征服四方提供了经验和便利。

唐朝的强盛和大量的对外交流离不开关系,唐朝贵族、平民丰富的物资生活、精神生活也离不开自身的包容和外族人的贡献,可是,唐朝的衰落也和引进和重用外族人有关,也和将先进的技术知识传播出去有关,不设防的引进和输出导致了唐朝的没落。

就以吐蕃来说,吐蕃在唐朝开国之初还是一个弱小的部落联盟集合,吐蕃人以狩猎和放牧为生,吐蕃人生存的地方在当时还属于蛮荒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中原王朝很难对吐蕃人居住的核心地区造成威胁,但也不用太重视,这源于吐蕃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或许连刀剑都不会制造,一般来说,在边境有个简单的防御就行。

可吐蕃人也有一颗试图强大的心,唐贞观七年,吐蕃英雄松赞干布正式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吐蕃王朝,为了吐蕃的强盛,松赞干布把学习的目光看向了唐朝,除派遣大量吐蕃人到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制造、农业、经济等各项知识外,松赞干布还多次要求和唐朝和亲。

唐太宗李世民应松赞干布所请,将唐朝宗室之女文成公主下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出嫁时的嫁妆中,携带有海量的先进生产技术书籍、医学书籍、文化书籍等能提高吐蕃政治、经济、生产力的学术书籍,还携带有各种适合高原种植的农作物种子及各类工匠、农匠。

此后,唐朝又陆续给吐蕃送去了大量擅长冶铁、养蚕、造纸、酿酒、建造水利设施的工匠,擅长刺绣、纺织技术的绣女,唐朝为了拉拢吐蕃,可是不遗余力的帮助吐蕃成长。

要知道,很多先进技术从古至今都是中原王朝严禁对外传播的,汉朝时就有过养蚕和制作丝绸的技术严禁对外输出的法令,也是因为和亲政策,被和亲的公主偷偷带出到西域,从独有变成大家都有。

吐蕃在这些先进文化知识的滋润下,慢慢地成长起来,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蛮荒国家逐渐变成了唐朝的强邻,虽然,自信且强大的唐朝不会害怕吐蕃。

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唐朝强盛时,吐蕃只能看着,当唐朝衰落时,有了能力的吐蕃也不介意落井下石,“安史之乱”后期,吐蕃就趁着唐朝的内乱,出兵攻唐。

至今为止,包括吐蕃在内的众多唐朝时重用和帮助过的外族都已经融合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全变成了自己人,所以“安史之乱”和“吐蕃内犯”都成为了咱们国家内部历史上的小插曲。

但在古代,却是实实在在的异族入侵,而且,这些入侵都是唐朝自己不小心造成的。

没有对安禄山等外族武将的绝对信任和重用,没有毫无顾忌且不设防的对吐蕃传播先进知识,或许就没有这两次对唐朝造成不可挽回损失的战乱。

放大到现代,在大家争论《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是否应该限制条款的时候,唐朝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些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教训和经验。

同样的,唐朝的教训以及后世的技术保护政策,也给了王孚明一些启发。

王孚明虽然口中说着不担心技术的泄漏,但是在心底里,他对各项技术的保护就做了严格的限制。

在建立工坊区之初,王孚明便让人把四周的百姓都迁移走了不说,还派两万大军把工坊区里三层外三层的给保护了起来。

此外,王孚明还把军营安置在了工坊区的不远处,为的就是保证工坊区这里的万无一失。

王孚明骑着马巡视一圈后,便对工坊区守将邱处默说道:“除了把岗哨再向四周扩远增加一些外,另外就是多修建一些哨塔,在布置一些暗哨。”

“记住了,最里面的核心区域,除了特许的人外,其他人只准进不准出,外面负责采办原料及生活物资的人,一律只能送到外围,然后由专员送进内围,再由内围的专员送进核心区域。”

“是,大王放心,如果技术泄漏,末将提头来见。”邱处默闻言立马应道。

王孚明闻言没好气的说道:“我不要你的提头来见,我只希望技术不要泄漏,不然,将来我们的敌人就会用我们的新进技术来打我们了。”

“是,末将明白!”邱处默闻言连忙拱手道。

王孚明见状点了点头,正准备转身离开之际,忽然想到了什么,便接着道:“还有啊,这里面的人可不是犯人,只要他们不离开,你就得配合毕仪范把他们给我伺候好了。”

这是王孚明忽然想到了如今匠人的地位问题,担心他们受欺辱而特意交待的。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亦不轻视各类凭手艺吃饭的人,而且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业以及木匠的鼻祖鲁班,凭自己的技艺做到了楚国的大夫。

墨子少年时期做过牧童,学过木工,像是一位工匠界的行业领袖。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认识追随墨子,随后逐步形成了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齐国的管仲提出著名的“四民分工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使自得技艺臻于完美。

对于工匠,他的建议是:让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居住,观察四季不同的需求,辨别器用质量的精粗美丑,估量它们的用途,选用材料时要比较其中的好坏并使其恰到好处。

当时士农工商的职业世代相传,手工业者的弟子就总还是保持手工业者的身份。这种机制当然会导致社会僵化,不利于阶层流动。

但从职业培训的角度来讲,在交通与教育不发达的古代,父子相承、兄弟相助,是技艺养成与提高的便捷方式。

从汉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工匠社会地位大倒退。作为可以和儒家抗衡的墨家从汉代开始衰弱,墨家的衰弱也伴随着工匠深灰地位的大倒退。

帝制时代以农立国,以士治国,士和农是统治者的基本盘,工匠如管仲所言聚集在一起并住在城镇里,而商人则是四处流动,不利于统治。

因此在秦以后长达两千年多的时间里,工与商是被统治者轻视的,帝国各种制度的设计是对其进行打压和防范的,这两种职业之所以还存在,是社会需要建房子,造器物,需要货物流通。

科举制度对有限的促进社会平等,阶层流动起到很好地作用,使平民子弟能够进入到国家的管理层。

可在另一方面却使中国付出了代价,其中包括制造业技术进展缓慢,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

社会上的聪明人都想着去读书,应考,当官。而去做工匠的,往往是被生活所迫的贫寒子弟。

而一个能工巧匠如果凭手艺过上了不错的生活,手头宽裕了,他想到的一定是让儿子去读圣贤书,参加科举,脱离工匠阶层而做官。

于是,整个工匠阶层都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甚至大字不识几个的体力劳动者,工艺的好坏完全依靠工匠的精神和敬业态度。

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古代没有从工艺迈进工程技术科学的门槛的原因,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领域确实相对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水平高,但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工匠的经验之上的,没有从科学层面进行总结、归纳,纯靠经验再往上走,很快就到了天花板,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王孚明虽然不能一步到位的提升匠人们的身份地位,但是一步一步的逐步改变这一切还是没问题的。

安排好工坊区的事后,王孚明便打道回府了。

不过他才刚出工坊区没多久,张小北便兴冲冲的跑来禀报道:“大王,大捷,夔门大捷!”

阅读葬宋993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葬宋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