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出生的人回忆」

第1次上小学时期的所见4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大副食的那个市场和我之前大吃羊肉串的那个市场到底是哪个先成立的我可不知道,我想应该是同一时期吧!大吃羊肉串的那个市场都是由那种商亭组成的,我的印象里应该没有摊床。这个市场那个时候就叫革新市场,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的名称。商亭就设立在人行道的最边上,眼看着就要与马路牙子齐平了。其实父母好像领我来这个市场的时候应该比大副食那边的市场多一些,除了吃串之外这个市场里的买的东西相对来说比大副食的那个市场好像更丰富一些。除了蔬菜之外这里的有的商亭也卖一些烧鸡之类的副食,但是我感觉那里卖的一些副食在味道上和大副食那里卖的可是差远了。

后来在我第一次上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母亲买菜的地方相对比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多了很多。现在我还能叫出名字的和位置的就有十六门,儿童公园对面的冷饮厅(之前我就说过了,这个冷饮厅也卖菜),早市儿,大副食那边的市场,革新市场,还有就是在我家窗前道路与主干道相交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成立了一个卖蔬菜的了个商店,对这个商店我印象挺深的。

那个时候买菜什么的母亲的选择性挺多的,但是那个时候在我的记忆里如果想买肉的话可选择的地方还不是很多。除了十六门就是大副食,要不就是我之前没有提到过的革新商店,这个商店其实性质和十六门差不多,里面也都是什么都卖。基本上那个时候母亲买肉也就是到这三个地方去买。虽然那个时候在早市儿上也买肉,但是好像那个时候对早市儿上的肉母亲不太放心,因此很少在早市儿买。

不知道为什么搬到现在这个位置以后,原先在楼房大院那边经常能见到的那种推着车,摇着铃的卖酱油的很少能看到了。但是我那个时候去爷爷家的时候还会经常能够遇到,直到后来我才算想明白那就是我们这边虽然那个时期楼房少平房多,但是周边的道路虽然那个时候的车流量和今天没法比,但是也时不时路过汽车,畜力车什么的。因此可能这些推车板车卖酱油的认为在这边**较危险吧!如果说楼房大院那边两天就会看到摇铃卖酱油的人的话,那么同时期我现在所居住的地方可能一个星期才会遇到一回。

但是如果摇铃卖酱油的人一来的话,那么那种情景和楼房大院那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孩子,每个人拿着一个或者两个空瓶子在卖酱油的平板车那里自觉的排好队买酱油或者是醋。当然我也不止一次的下楼去买过酱油和醋,偶尔母亲也会给我钱去买香油。现在想一想那个时候虽然是城市,但是还是多少可以感觉到一些那种农村的生活感觉。

可能有的网友会说楼房大院那边的道路难道不通车吗?为什么这些卖酱油的人总是去那边呢?那是因为虽然楼房大院和平房大院中间那条道路早就翻新重新铺设好了,但是那个时候那条道路上除了那家石棉厂的卡车会在那条道路上行驶以外,基本上没有别的车行驶,就算有汽车开到那条道路上去的话,基本也都是两个大院人家找来的。所以那些卖酱油的推着平板车在那条道路上相对安全的多。还有就是那个时候除了平房大院以外,在我曾经呆过的幼儿园对边也存在着大量的平房,那些卖酱油的主要客源相对还是以那边住平房的人为主。

其实现在回头一想,那个时期的除了一些相对集中的楼房,在省城里大部分还是平房居多。我自认为在省城里就算是比较早的一批住进楼房的1978年出生的孩子了,但就是这样我也有过居住平房的经历。那个时候其实如果站在原先我曾经生活过的大厦幼儿园的方向往对岸一瞧的话,除了那个石棉厂的红色厂房,其余的映入眼帘的全都是平房。

那个时期肯定还有一种事物可能现在很多人都忘记了,那就是那些住平房的人买煤,有很多人家买完煤以后会制作成煤饼在外边晾晒着。有的时候还会买那种蜂窝煤,另外还有一种元宵煤球,这种些煤现在还有人记得吗?那个时候我们这一片儿的人去哪里买煤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姥姥家那一片儿住平房的人到哪里买煤,那是因为那个时候去姥姥的时候肯定会路过一个煤场,那个时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次路过那里的时候,映入眼帘的都是黑色。

虽然姥姥家搬到楼房的时候也挺早,那个时候已经不买煤了。但是那个时候姥姥所在的那个楼房的周边可基本上全都是平房,表哥的很多同学基本都是居住平房的为多。虽然没有陪大舅和二舅买过煤,但是我曾经陪过表哥的同学买过煤,但是具体过程我早就忘记的差不多了,反正只记得进入煤场以后也是排着队,我反正是小所以就在煤场里捡着那些地面上的小煤块。这其实也是表哥同学叮嘱的,那是大孩子捡的话煤场的工人肯定会去说的,但是换成小孩子捡的话基本上那些工人就当没有看见,当然前提是也不能捡的太过份,如果拿个大袋子去捡的话也不行。

那个煤场除了卖煤之外还会买烧火的柈子,当然我始终都没注意到那些柈子到底在煤场的哪里存放,总之每次陪着表哥那些好同学买完煤往回用小车拉或者推的话,小车里面除了煤之外就是各种形状的木头柈子。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有了煤气罐,但是好像居住在平房的人家更喜欢用煤来做饭。其实也不光是平房的居住的,就连挺多居住在楼房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使用煤来做饭的,不知道是为什么。

对于煤的记忆其实以后还会有,这里只是先叙述一下第一次上小学的时候的一些感觉。至于后来姥姥和表哥搬到母亲给提供的那个房子以后,每年寒暑假母亲把我送到姥姥那里的时候,买煤几乎成了一个必备的生活规律。

总之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和第一次上小学休学的这一期间,以及在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如果走在省城的一些非主要街道上的话,那么可能会感受到两种气息,一种是都市的生活气息,一种则是乡村的生活气息。只要有平房的存在,那么那种乡村的生活气息就不可能消失。虽然后来搬到了现在居住的楼房了,相对来说不像以前那样接触平房的机会那么多了,但是那个时候如果沿着那条内河的堤岸走的话,那种乡村生活气息还是扑面而来。因为那个时候平房无论在什么位置,那么基本都和平房大院里的生活氛围差不多。

养鸡的是最多的,有的也会在房子的周围开出一块地种些什么,记忆里种豆角是最多的,其次就是黄瓜和南瓜。还有就是夏天到了话有的喜欢生活的人就会在房子的周围种上很多那种一年生的草花,如果有小园子的话,也会把花盆搬出来放在小园子里。总之那种感觉就仿佛真的到了乡村一样。

那个时候也去过一些父母认识的居住在平房里的人的家里,有很多人的屋子别看是平房,但是那种按照今天的话来说是装饰风格真的很温馨,有的人居住的屋子里感觉比楼房还气派。

当然居住在平房里的生活有好的一方面也有让人烦心的一方面,那就是如果居住在平房里的话,一到冬季的时候取暖真的是让人头痛的事情。尤其是在第一次上小学的时候还有很多同学家居住在平房里面,也曾经去过很多同学的家里,当然这些同学都是曾经一个幼儿园里面生活学习过的,并不是在小学里重新认识的同学。

虽然冬季里我家的温度也一般,但毕竟当时我家这个房子的产权单位烧锅炉还算不错的,一天给三遍气。同时期有挺多楼房一天就是给两遍气的也不少,姥姥家所在的那个楼房就是一天两遍气。但是不管是两遍气还是三遍气居住在楼房里的人可算是告别了在冬季里起早生炉子的生活了。说实话,当时的楼房基本上是每个楼房或每组楼房都是有自己的锅炉,但是烧的好坏在那个时期其实就已经区别很大了,有的家里冬季里就很舒适,有的家里冬季里暖气就是不冰手,温度也不是很热,甚至有的家里在冬季还得穿那种薄的绒裤才可以。但是不管怎么说那个时候的楼房里的温度肯定是比平房的温度要好一些。

我家那个时候只能说是烧的温度还可以,不是非常的热但也不是非常的冷。第一次上小学的时候到了下午上课放学如果没有家里人来接,我们有的时候就会一群同学去往居住在平房的同学家里。第一次去的时候印象是最为深刻,一进屋好家伙差一点儿没把我们给冻出来,屋里里是真冷啊!好在那位同学会生火,把火生好以后我们基本都围在那个炉子的旁边,后来因为实在受不了,我们就都陆续的走了,直到第二在他才告诉我们当天他爷爷奶奶去老同志家里去了,回来的时候公交车坏到半路了,所以在时间上就耽搁了,其实如果平常的时候他回家以后屋子里应该很热了。

这其实也间接说明居住在平房的话如果和老人一起居住还好一些,但如果就是夫妻俩个人加一个孩子的话,那么居住的平房里相对来说那种幸福感会低一些。毕竟那个时候都是双职工,夏季还好说,但是一到冬季里还要早早的起来生炉子真的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事情。

那个时候冬季里平房生炉子以后剩下的炉灰基本上都倒在了门口的那条泥路上了,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修建道路的工程不可能把平房聚集地里面的道路也一同给修建了。因此走在道路上的路况虽好,但是只要进入到了平房聚集的地方以后,道路基本上都变成土路了,不下雨,不下雪还好一些,只要一下雨一下雪那么平房聚集的地方里面的道路往往全是泥巴路了,所以冬季里的话家家基本都把那些剩下的煤灰倒在了门口的小道上,这样起码相对来说干净一些。

当然如果这个平房的门就开在主干道的方向,那么居住在里面的人也会把那些煤灰倒在垃圾站里。

垃圾站这个生活设施虽然说它的话可能会让各位网友在视觉上感觉到一定的恶心,但毕竟垃圾站可是不可能回避的一种生活设施,虽然现在很多城市里已经没有了垃圾站转而是那种垃圾桶了,并且每天都会定时清理,但毕竟垃圾站曾经在一些城市当中存在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我印象里最初对垃圾站的印象就是居住在楼房大院期间的时候,在面对楼房大院的右侧有一个垃圾站,那个垃圾站的形式我现在还记得比较深刻,是那种我说不好是用竹子还用木条编成的一种大筐,形状如果远看的话就是一把撑开的雨伞然后倒了过来的样子。两边有环可以让人拎着。基本上是一个筐里的垃圾满了,然后就把没有装垃圾的那些摞在一起的筐拿下来一个放在已经装有垃圾的那个筐的旁边然后把垃圾倒在那里面。

那个垃圾站基本就是提供给楼房大院和平房大院的人使用,当然一些居住在附近的平房里的人也会把垃圾倒在这里。那个时候基本上住楼房的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己的房门的外边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破一些的桶用来装垃圾,等垃圾满了的话就拎到垃圾站倒掉。可能有的时候网友会问为什么使用不使用塑料袋,对不起当时真的没有塑料袋。当时在生活当中最为常见的按照当时的说法是玻璃纸。也就是那种物品外包装上面所使用的,至于塑料袋开始普及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呢。

同时期垃圾站存在的形式除了我说的这种以垃圾筐形式的存在之外,就我同时期见到的还有那种大的垃圾箱,外形就是上宽下窄呈现的是梯形的形状。另外还有那种圆形的垃圾桶,但是这个垃圾桶的尺寸可比现在的垃圾桶大的多。

这些不同的垃圾站垃圾满了以后的收集方式也各有不同,幸好我都亲眼见,否则可能真的不知道各种垃圾站的收集方式还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异。

以筐的形式存在的垃圾站当垃圾满了以后有时会来卡车,有时会来马车,那些收垃圾的环卫人员下来以后把那些筐一个接一个的扔到了车上,然后再由车上的人员把筐里的垃圾倒在了车上以后再把空了的筐重新递给下边人,如果有的时候那些筐破损的实在不行,还会重新放几个好的。

至于那个梯形的垃圾箱收集的时候更为让人担心,因为那种垃圾箱是所有装垃圾的物品当中最为能装的,因为每每收集这种垃圾箱的时候会来三辆汽车,基本一辆汽车的后边拉着空了的垃圾箱,而另一辆带有超重机的汽车先用线缆把已经装满垃圾的垃圾箱吊起来放到另一辆空的汽车上,然后再把另一辆车上的空垃圾箱重新放回原先的位置上。

至于那个垃圾桶的收集方式可能更为现在一些,那是因为收集这种垃圾桶的时候我的印象里就是收集垃圾的车靠在这些垃圾桶旁边以后,那些垃圾桶自动升起最高端的时候把垃圾倾倒到垃圾车里面去。然后空了的垃圾桶又自动下降回到地面,再由环卫工人摆放到原来的位置上。至于是怎么就能升起来,这么多年我都搞不明白。但是以这种垃圾桶形式存在的垃圾站相对来说比较少,在我忘记里就看到过两个地方有。而那种以梯形垃圾箱存在的垃圾站相对在那个时候比较多一些,因为那个时候省城里那种三层四层的楼房相对还存在挺多,往往这种垃圾箱就在这些楼房比较集中的地方存在。

至于那种垃圾筐应该是最为常见的,不光是要楼房大院旁边的那个垃圾站是以垃圾筐的形式存在的,就是搬到现在所居住的房子以后,这一片儿的垃圾站也是以这种垃圾筐的形式存在很长时间。

那个时候可能产生的垃圾相对来说是少呀还是怎么回事,那个时候的垃圾相对来说都是厨房垃圾,至于别的垃圾种类反正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所占的非常的少。

那个时候如果有什么小纸壳,小纸片之类等可以燃烧的都舍不得扔。往往父母都会用一个大布兜子装这些可以燃烧的东西,等积攒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会送给那些居住在平房里的同志或者是朋友。那个时代别看这些不起眼,但可真的是雪中送炭。至于大纸壳和报纸之类的,在姥姥和表哥没到另一个区居住之前基本上都是卖给收废品的了,等姥姥和表哥搬到另一个区居住以后,如果有可以燃烧的东西的话也基本上都送到姥姥那里去了。

阅读1978年出生的人回忆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1978年出生的人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