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千世界」

67科举与举人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和其他人读书的目的不同,田和林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这个行业,进而更好的推行自己的教育事业罢了。所以他去年在汉洲考了举人就没有再继续考了。而是让田府里读书成绩最好的田由去,但他目前只是把县里的秀才名额拿到。这个秀才是考取举人的敲门砖,而要想成为秀才,之前还得得到童生的资格才行。童生的要求不高,能读书、写字就成,但想要成为秀才,那肚子里可得吃不少的墨水才行。这个吃墨水不是假吃,也不是真吃哦,而是用嘴唇来调笔尖。但如果你有好的砚台的话,那么这个其实不用,但寒门子弟(叶涛那种),他们就得吃不少墨水才能写出一手好字来的。后来才有了吃墨水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但有了钢笔后,这种吃墨水的时代也就终结了。

州府的贡院考核,就是举人考核,一般在秋收之后,这时寒门子弟刚好有空来州府参加考试,所以又叫做秋闱(官方称解试)。汉洲的秋闱就在八月十八开考,所以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准备。

准备什么?自然是考试的内容。诗赋,经义,论,策这四样。诗赋就是诗词歌赋,经义就是经典文章的主要意思,论好比今天的申论考试,策就是政策、对策。所以考试内容还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现实意义。

解试是省试的钥匙,通过解试之后才能进京赶考。解试考的内容也是就是省试的内容,不同的是,解试是抽选省试的一个方面,或者说一个专业来考,而省试的全科考试。就好比高考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那现在中考只考一科。因为是临时、当场抽取考核科目,所以对于那些偏科的人来说,那就是生死签。所以有次次不中举的人,却还是每3年(举办一届)都要来一次(田和林去年参加的不是这种3年一回的,而是叫做恩科考试,皇帝特别要求的),范进中举就是说的这种倒霉鬼。因为中了举人才有官府承认的待遇:100亩的不计税田产、家里不计人丁税、免除徭役等苛捐杂税。因为举人一个州府,如汉洲这般3年才出二三十个。所以其在读书人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特别是在小县城里,那是很稀缺的人才。而秀才一般一个县也是才出二三十个,所以秀才仍然是很少的一小撮人。

蜀都府路,一共12州1府1军。所以三年一次进京赶考的大军也有三四百人。大宋路级行政区有23个,所以大约一次赶考的人就是七千人左右。而录取为进士的人往往只有十分之一不到(还有京城本地学子),五六百人就算多的。所以要想考个进士,那是非常的不容易的。这里要说明一下,去年的举人,那是不能参加今年的省试的。如果想参加,只能再考一次解试才行。所以田和林这种过了期的举人,那就只能是举人了。当然主要还是他不想去考进士,万一中了,那多不好啊。他走了这一大摊子事情,谁来处理啊?所以考个举人得了,免得以后官府叫他去挖沟(属于徭役)。

这里补充一个为什么叫赶考?明明九月就考完了,得到了举人资格,而省试却在第二年的二月初。120天时间,无论你在大宋朝的哪个角落,这个时间都是可以去汴京玩耍的。不急为什么要用赶考啊?这关键就是,它的省试(春闱)时间是在二月份,大家刚刚过完年,所以过完年才出发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有人把上元节过了才出发的。这不时间一下就短了太多了,这下不着急那也是不行了。所以这二月的春闱,就是要用赶考了。换一个字都不能完美的展现这种为了过大年而痛失最佳进京时间的心情。

眉州是蜀都府路文化最为昌盛的辖州,其次才是蜀都府。可见眉州人民对读书识字的见地,那是最为看重的。所以眉州历代不缺读书人,也不缺名人。苏府位于眉州城东南角,算是眉州城里有头有脸的人家。因为他们是书香门第,苏洵的父亲和爷爷都是举人,所以家里有两百亩的土地不上税,这样由原本的收一些挂靠费(就是农户把自己地写在苏家门下,但是只给一些租用费),到后来的自己买下了这200亩土地(地是不同的地方)。两顷在宋朝就是二等户标准,也算是标准的大户人家。所以自然供得起他们父子三人同时读书了。苏家原本祖上不在眉州城里,但是为了方便考试,所以特意搬到了现在这里,所以他们家的田有一部分在老家,一部分在眉州城周边。而有时候苏洵还得回老家齐乐县去处理租金的事情,或者佃户的家里受灾了,交不起租金了,那你得去核实一下啊。还得送些慰问品什么的嘛。

(本章未完,请翻页)

苏家村在齐乐县与眉州城中间段,距眉州约43里,距齐乐县22里。所以无论是去县里考童生、秀才,还是去州里考举人都很麻烦。所以苏洵的父亲就把家迁到了眉州城里,这样考试就太方便了。但收租就有些麻烦了。因为这43里地都是山岭地带,道路崎岖(上下波动)而蜿蜒(左右摇动),所以马车在这里也跑不快,而且很容易把马车轮子给报废了。但43里路,对于一个读书人,那不得走到天黑啊。因为他们边走就会边思考,这个东西要是拿来考策论,那该怎么作答。所以一天打不了来回,而且还会翻跟头。于是苏洵出门都是采用骑驴的方式下乡的,而驴的速度,比人其实差不多,算是纯代步了。

虽然叫苏家村,但其实现在这里的人,很多都不姓苏。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还是因为苏洵的爷爷在这里居住,举人老爷啊,所以才改了苏家村这个名字。现在苏家村的核心都搬走了,所以这个名字嘛,也就没有那么多姓苏的了(还有旁支)。所以一听说苏家村遭了大洪水,这可把苏洵急的要死。也就没有以往收租时的闲情雅趣了。

苏洵还没有到苏家村,就被眼前的汪海大河给震惊了。这条河叫石包沱(下游叫思濛河),平常宽也就50米左右,现在起止200米,最宽处都有400米了吧,以前的集市现在只能看见屋顶。这可把苏洵急坏了,环顾四周(傍晚哦),这才在上游高点的地方找到了火光。

这个地方远处看着不大,但走近了,这才发现这个营地还是相当宽的,光是帐篷就有百十个(一百几十个,和百多个是不同的)。中间有个大帐,感觉应该是官员的住所,所以就想去大帐。但被外边烤火的人群发现,质问道“你是何人?想干什么?”苏洵牵着毛驴,没想到自己只是想问问情况,却被当做了偷窃之人,有些汗颜。连忙赔罪说“我是眉州城苏家的人,这次听说老家发了大水,所以来看看情况。”一个吃着一只烤鸡的人,边吃边走了过来,打量了苏洵一眼:读书人打扮,说“这大水,确实是大,搞得我们眉州的救援队都要过来帮忙。你说你是眉州的,应该听说过我们救援队吧。”苏洵汗颜,沉默半天,对于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你这劳什子的救援队,他怎么会特别的关注呢?那人也没有觉得扫兴,反而耐心的解释“我们救援队是四月刚建成的,隶属于巴蜀集团旗下的眉州总队。专门处理这种救灾工作。你看见没,那些舢板,就是用来救人用的”苏洵望了望不远处的小舟,大概几十个。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巴蜀集团,但救灾工作用的很贴切。苏洵又问“不知这位兄弟可知道苏家村的人在哪里。”那人指着后面更高的位置说,就在最后面的那一块。

于是苏洵牵着毛驴就从旁边的大路上走了下去,原来以为只有百十个小帐篷,走进来一看,又统计了一下,纵18账,横20帐。每个小帐篷门口都挂有一盏灯笼(蜡烛灯,而且上面都有编号),苏洵有些惊讶,这救援队也太有钱了吧,还送灯。来到最后面的两行帐篷,就看见了老熟人,也就是他的佃户,梅一。梅一告诉苏洵,他二叔的小儿子(独子)一家就在后面的那顶帐篷里,不过现在没有人。因为他堂弟好像是染了病,所以正在大夫那里治疗。而大夫就在最前面的那个大帐棚里。所以苏洵更是急切了,扔下毛驴,就快步走了回去。同样被那个人给拦住了,说道“这里是医疗室,闲杂人等不得入内。”苏洵没想到刚才和颜悦色的人,回过头就翻脸不认人了。急切说道“我堂弟一家都在里面,我只是想去看看。”那人摇了摇头,缓和说“他们都感染了疟疾,这是会传染的,所以你不能进去。”苏洵喃喃说“疟疾,瘟疫?”那人确认说“我也觉得是瘟疫,但大夫说是疟疾。不过你放心,我们有药的,我们这些人都是吃过的,等会儿大夫出来,叫他也给你吃两片”(这是二月份开始筹备的东西,以治疗瘟疫的名义,才将各地的名医汇集于晋熙,共同破解瘟疫难题,并且在显微镜问世后得到试用,最终得到了疟疾的中成药配方,但没有在灾区应用过,不知道真实的效果如何)。

于是那人将苏洵拉到了火堆旁,火堆中央是一锅开水,正腾腾的冒着白气。苏洵心不在焉的看着这火堆里燃烧的柴火。不知过了多久,里面才有人钻了出来,一身白大褂,感觉像是要办丧事,这一下就让苏洵忽然有了眩晕感(低血糖,没有吃饭啊,蹲久了突然站起就会这样)。旁边的队员,手疾眼快,将他拖入怀中(动作十分的娴熟,够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专业)。苏洵似乎也知道尴尬,所以又摇了摇头,怔了怔,这才好些。大夫戴着白色口罩,没有摘下,说“给他吃点米粥。”说到吃,苏洵这才觉得腹中空空,已经饿坏了。因为这一路都没有集镇,只有村落,而他忘记了带干粮,所以只是吃了早上一顿稀饭,到现在那不饿才怪。

一个热心的队员从旁边的帐篷里,端来了一碗稀饭,上面放了点萝卜丁和辣油,苏洵道了一声谢,也就不客气的吃了。那个大夫也是吃了一碗,看了看苏洵的打扮,说“你来这里干嘛?”苏洵就把自己的目的说了一遍。大夫叹了一口气说道“唉!这个疟疾有些厉害,我带来的所有药片好像效果都不好。看来还得去晋熙,跟大家商议一下才能想出对策来。”这话让苏洵有些诧异:病人还在里面躺着,这大夫要走了,那里面的人可咋办?大夫看了看他的表情,笑了一下,说“你不用担心,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收过培训的,知道怎么照顾病人,他们也会继续服用药物的的,不过不能根除病症,只能缓解罢了。”苏洵这才定下心来,问“先生可知道苏垚的病情如何?”大夫看了看急切的男子,又叹息一口气,说“他的病情是最严重的的,不过不要太担心,我明天会把他一起带去晋熙,在那里应该就可以治好(他没有说如果治不好的话,因为现在晋熙汇集了巴蜀几乎所有的名医,如果都搞不定,那你就只能去汴京看看了,但估计半路就得要人命了)”。苏洵对这个地名还是有些印象,“就是剑南春酒的那个晋熙?”大夫点点头“现在那里是我们医师协会的总部(在新市集,砖窑厂对面),很多大夫都在那里,而且有好几个作坊供我们使用,所以非常的方便。”苏洵点点头,他不知道为什么大夫会在一起看病,一般大夫可都是一个一个的,难得见到两个一起的,如果有那就是师徒。苏洵又问“那我可以进去看看吗?”大夫看了看这个读书人,点点头说“进去之前,先把这些药吃了。”说完,从衣服兜里,抓出来一把药片,大大小小的十好几颗。苏洵接过这些药,每一颗药,要么颜色不同,要么形状不同,他还记得最开始那人的话:两片?大夫看出了苏洵的顾虑“放心,这些药吃了不会对身体有多大危害的。。。虽然感染了疟疾的人吃了,没有多大效果,但没有感染的人,还是很有效果的。凡是吃了的队员就没有一个感染的嘛。”那个热心的队员端来了一碗热水,附和说“就是这样的,我们队,还有齐乐队、通义队的,吃了都没有感染。”又看了看这药,苏洵问“这药怎么吃啊?(以前都是喝)”热心队员笑着说“这不”晃了晃碗,又说“快吃吧,吃完喝口水吞下去就行,然后是要过个半小时。哦。就是两刻钟,才能进去。”

两刻钟之后,苏洵这才掀开一层又一层,再一层账帘,走了进去。进来里面,没有想象中的哀嚎,只见这大概5丈宽,6丈长的空地上撒满了白色的石灰。上面摆放着50张床,但有十来个是空着的。三个穿白色衣服的人正在照顾着这些病人。之前的大夫指着右手边,第二排第三个床。苏洵顺着这个,来到了苏垚的床边。此时的苏垚已经睡着了,所以就只是看了看,将他额头的汗珠擦了擦。又来到了他侄女的床边,安慰说“小妹啊(她名字就叫苏小),你要听大夫的话,你阿爸会好起来的啊。”苏小微微点了点小脑袋,轻声说“大伯,阿爸他真的会好起来吗?”小眼睛说着说着就流出了泪来,声音也是更咽了。苏洵擦了擦自己的眼角,抚摸着苏小的额头,说“放心,你阿爸一定会好起来的,大伯给你保证。”有了这句话,苏小似乎放下了心,就安心地睡了。

梦里,苏小看见了自己阿爸壮实的站在自己眼前,还有自己阿妈(难产死了的),一家人开开心心地一起过大年。自己开心的玩着男孩子玩的鞭炮,吃着糖。幸福而又美好。但饥饿使得她的美梦破碎了,睁开眼,首先就往自己阿爸的方向上张望:空空如也。四下望了一圈,都没有看见阿爸的衣角(因为她贪玩,在苏垚的衣服角上,缝了一个铜制纽扣)。她没看见人,以为是阿爸病死了,于是就大哭了起来。呜呜的哭声引得护士(男的)走了过来,还以为是哪里痛,问“小姑娘,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不舒服三个字一出,这呜咽声立刻变成了哇哇大哭。护士不知自己这话哪里不对,但显然是问不对,自己又摸不着头脑,只能求助的看向自己聪明的同伴,谁知他们也是一脸懵。但现在大夫都走了,现在这里就他们三个人主持大局了,咋办啊?

(本章完)

.

阅读我的大千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我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