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若梦」

第四十二章 禹的父亲鲧被杀背后的真相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大禹的父亲因为治水方法不当,九年都没有把洪水治好而被杀,死后变成一头熊。大禹子承父志,用“疏”的方法,最终把洪水制服。最后舜把帝位禅让给了禹。

这是一般人接受的神话版本,也相当于是官方版本。但是历史本来就迷雾重重,何况是没有文字记录的上古神话?细细推敲一下,可以发现这个版本里面其实有很多疑点。

01.鲧是被谁所杀?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有不同说法。例如,《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说杀鲧的是尧。同书《僖公三十三年》却载:“舜之罪也殛鲧。”同一本书都有两种说法。

多数史书都说杀鲧的是舜。《国语·晋语五》:“舜之刑也亟鲧。”。《尚书》、《史记》诸书也基本将此案的主判者认定是舜。鲧是被舜判罪而流放、杀害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鲧被谁所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被统治集团杀掉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

02.鲧真的是因为治水无功而被杀?

很多史书一般都说鲧因治水无功而获罪。如《国语·鲁语》说:“鲧障洪水而殛死。”《史记·五帝本纪》说,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水害不息。”认为鲧治水用“障”与“堙”(即堵与塞)的办法而不用疏导的方法导致失败。

这个说法有几个问题:

第一,在鲧治水的时代,木、石是主要的生产工具。用这些东西来治洪水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鲧用这些原始工具兢兢业业辛苦了九年,正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算治水还没有成功,顶多判个渎职罪,让他引咎

(本章未完,请翻页)

称职就是了,肯定罪不至死。

第二,鲧的儿子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但是用时也超过了九年才成功,为什么舜没有在第九年的时候问禹的罪呢?这也说明鲧的死并不是因为治水不力。

第三,鲧治水其实是有成功的希望的。《山海经·海内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yi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里传达的信息是,鲧不但治水很卖力,而且有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冒着生命危险偷了帝的神土来治水,因为冒犯了帝的权威而被杀。这里并没有说他治水没有效果。连屈原都在《天问》中为鲧鸣不平:“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眼看就要成功了,帝为什么要杀了他呢?

由此可见,鲧根本不是因为治不了水而被杀的。他的死,应该另有原因。

03.鲧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第一个原因,鲧曾经反对舜继位。《国语·晋语八》说:“昔者鲧违帝命,殛之羽山。”意思是鲧违抗了帝命,所以被杀死在羽山。那鲧是怎么违抗帝命的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吕氏春秋·行论》是说:“尧以天下让舜,鲧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于是殛之于羽山。”

这些史籍里都没有说鲧是因治水不力而获罪,而是因为不满尧把帝位传给舜而得罪了尧,从而被杀。另外,从鲧说自己“得地之道”的说法看,鲧确实是一位建筑工程专家。说不定那时他治水已经成功了,只是后来被杀后,统治集团为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了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而修改了历史。

第二个原因,鲧是舜的竞争对手。鲧除了是一个治水专家,其实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位不容小觑,很可能是帝位的候选人之一。《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原来,鲧是黄帝的孙子,出身豪门,妥妥的“帝三代”。难怪他敢骂舜是“匹夫”了。

鲧根红苗正,有能力,还不服舜。你说舜能容他活下去吗?所以说,鲧是必死无疑,不论他治水有没有成功。何况,舜根本不会给他成功的机会。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还有治水不力这一条现成的罪状。

除了解决鲧之外,尧舜把他的死党共工、驩兜、三苗也一起解决了,并把他们哥几个定为“四凶”,永远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谓一劳永逸。《史记·五帝本纪》载:“於是舜归而言於帝,请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由此可见,鲧的被杀,其实是统治集团为了争权夺利或惩治异己分子而制造的政治冤案。鲧可以说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冤大头”。

04.空山新语

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神话时代,中国人的权斗就达到了这么高的水平,可以让一个出身豪门的国家级高级工程师蒙受不白之冤,而且几千年不被揭穿。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智慧啊!

有人可能会说,尧舜不是古代的圣贤吗?怎么会哪么不堪?我只能说,尧舜禹都只是孔子等儒家根据古代的一些传说而树立的道德标杆。

道德标杆当然就只能有“红光亮”的一面,哪有“厚黑暗”的?

(本章完)

.

阅读史学若梦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史学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