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灭国」

人性善恶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茅草屋内。

一位青年与陈嘉对面而坐。

青年道:“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荀子说:人性本无善无恶。您说?”

陈嘉道:“你觉得呢?”

青年道:“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陈嘉微笑点头。

青年继续道:“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解:水的确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趋向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拍打水让它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然而,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够使他做坏事,是由于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了逼迫。

陈嘉微笑点道。

青年继续道:“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解: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

(本章未完,请翻页)

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陈嘉微笑点头。

青年继续道:“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解: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陈嘉微笑点头。

青年继续道:“告子曰:‘性犹端水也,央诸东方则东流,央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注解:告子说:“人性好

(本章未完,请翻页)

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

陈嘉微笑点头。

随后青年看着陈嘉诚恳道:“我实在分不清楚了。”

陈嘉微笑道:“很多事情的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荀子的主张与孟子对立:人的本性是恶的;告子则主张人的本性是不善不恶的。”

青年疑惑地看着陈嘉。

陈嘉微笑道:“你是否相信灵魂?”

青年摇摇头道:“我没有见过!”

陈嘉微笑道:“如果别人说你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你就像一个机械生被铸造,死被销毁,你是否会同意?”

青年摇摇头道:“我想我绝不会同意。”

陈嘉微笑道:“那就是了,一个灵魂先天带来的贪嗔痴慢疑不同,那他生下来的表现也是不同的。

就像你给婴儿一块饼干,他抓在手里,你说你也饿了,能不能分享给我一半?

即便他不饿,他可能也没有半点分享给你的意思,如果你强行夺过来,他就哭给你看。

但是有的婴儿可能就不同,你说你饿了,他马上伸出手分享给你。

人性本善本恶没有定论的。”

青年道:“我明白了,人之初,是先天带来的那部分在主导,后天只能把不善的那部分,慢慢使他朝向善的方向。”

陈嘉微笑道:“对,你生来命已定,因为你多生累世养成的贪嗔痴慢疑这些习气,已经十分深刻。”

青年道:“这我不太能理解,比如现在我想走一步,就是走一步,我自己在把握。”

陈嘉微笑道:“前生你在何种场景,遇到何种事情,便会因自身习气自然生成念头,又因自身习气的思维方式,便引起一系列的想法,最后落在命定的行动上,就种下了今生的因;今生适时适地又结出对应前生的果,然后因自己的习气,又使行动落在命定的结果上,成来世的因。

所谓改命即要修行,所谓修行即是修心。”

青年点头道:“是的,我明白了,如果我不修心,我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跟着我的多生累世的习气在走,也就是命定了。谢谢您!”

陈嘉微笑点头。

青年作揖告辞陈嘉。

(本章完)

.

阅读兴灭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兴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