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朱元璋好圣孙到千古一帝」

第十八章 皇太孙的目的不简单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九月的应天城,天气微凉。

御花园内。

朱元璋和马皇后,如那山野间的农家夫妇般。

穿着粗布衣,挽着裤腿,弓着身子在地里打理着前两日种下的土豆和红薯。

这边,朱标拿着两封册子来到了庄稼地边上。

看着田间忙碌的二老,笑眯眯地喊道:“爹,娘!歇会儿?”

“诶,等我们忙完这里!”

马皇后听了直起身,微笑着应了一声。

接着又弯下腰和朱元璋一起把剩下的一点草锄了,这才放下了手中的农活。

走到庄稼地边上的草棚处。

朱元璋和马皇后用清水洗了手脚,擦了脸,示意朱标跟着在草棚内坐下。

“手上是啥?”

朱元璋看着朱标手里的册子问道。

“这是开卿润改后的,关于征天下秀才为官的七条建议。”

“这本是吏部所呈,关于甄选天下通晓经学,品行端正的秀才儒士,而后评定其等级的奏疏。”

朱标说着就把手中的两本册子递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接过册子,仔细的阅读起来。

待两本册子都看完,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

把册子递还给朱标,笑着道:“这个开济,我看他呀到吏部去,比他干刑部尚书来得合适。”

朱标听了笑道:“开卿公正,处理刑名之事倒也妥当。”

朱元璋听了不置可否,道:“开济他们议的这七条建议,对当下选贤用能确实很有帮助,可让吏部照此执行。”

“然后嘛,这开济和杨汝贤拟议这七条建议有功,各赐他们织金罗衣一袭,以示褒奖。”

“诺!”

“至于吏部所奏之事...”

朱元璋捏着下巴想了想道:“让他们酌情处理,但必须在初六日前,完成对来京的这些儒士秀才们的评定。”

“还有!”

朱元璋神情严肃的说道:“你告诉吏部,告诉曾泰。”

“咱相信我大明从不缺乏有才华的人。”

“但是如今这局势下,选官用能,务必要让出仕的儒士秀才们发挥出他们的能力来。”

“务必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诺!”

“对了!”

聊完了正事,朱元璋看着朱标,笑问道:“咱大孙了,今日怎的没见他来御花园?”

“那臭小子!”

朱标笑道:“钦天监不是把父皇召见秀才们的日子定在初六了吗。”

“今日一早他连文华殿都没去,直接去了文渊阁。”

“说是去跟邵夫子要那些秀才的文册(档案)看看。”

“他看文册作甚?”

马皇后听了在一边笑着打趣道:“大孙莫不是不想学习想偷懒了吧。”

“哈哈...”

朱元璋听了笑道:“偷懒他偷不了,文渊阁咱打过招呼了,只要大孙过去,邵质他们就是他的夫子。”

“不过...”

朱元璋顿了一下,说道:“这召见秀才的日子也就剩几天了。”

“雄英这孩子,年纪虽小却知进退,识大体。”

“这样吧,这几日给他放个假,让他好好准备下,初六好随咱奉天殿朝会。”

“诺!”

......

再说朱雄英。

一大早跑到文渊阁的他,还真不是偷懒去玩的,真是去调阅那些秀才的文册的。

此时的文渊阁内。

除了邵质与翰林检讨吴伯宗外。

朱雄英的两位夫子翰林学士宋讷,翰林典籍吴沈居然也在。

“太孙殿下。”

靠窗的一张书案后,朱雄英聚精会神的翻阅着面前的卷宗,身后一堆的文册堆得跟小山似的。

年逾七旬的宋讷背着手,笑眯眯的走到朱雄英身边,问道:“那么多秀才文士的卷宗,太孙看得完吗?”

“看不完!”

朱雄英很认真的摇了摇头道:“我也并没有打算全部看,主要还是想了解一下我大明朝当下读书人的情况。”

宋讷听了,收起了脸上的笑容。

面前这位皇太孙,别看只有八岁。

可这些日子接触下来。

他发现,这皇太孙真不简单。

对当下政治军事的见解,完全超过了同龄人,甚至超过了不少朝中的大臣。

所以当朱雄英说他是来了解大明朝读书人情况的时候,他就知道眼前这位皇太孙目的不止于此。

“宋夫子!”

朱雄英拿起手中的一册卷宗,看向边上的宋讷道:“我只是随意的抽取了几本卷宗,发现卷宗上的这些人多还是浙东人士。”

“这...”

宋讷听得心里咯噔一下。

一时愣在那里竟是不知该如何回答。

他就说嘛,皇太孙来文渊阁的目的哪里会是那么简单的。

难道是皇上的意思?

当年的南北榜案他至今记忆犹新。

五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4月30日到5月4日)

阅读大明:从朱元璋好圣孙到千古一帝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大明:从朱元璋好圣孙到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