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宁古塔当差」

第4章戴家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在屋内摸索了一番,终于摸到了一盏没有灯。可有灯也没用啊,没有打火机啊!火折子之类的今晚也没有准备啊!

戴忠良无奈的回到了床上。也罢,反正这屋内也没什么好东西。自己这夜盲症要吃什么才能治好呢?

没错,在这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古人大多数都两眼一摸黑。戴忠良用自己贫乏的知识点依稀记得好像吃鸡肠可以治夜盲症。

打定主意等有钱了,天天吃一盘炒鸡肠。

想着想着戴忠良感觉自己饿了。

……

翌日,天还蒙蒙亮,戴忠良就迫不及待的醒来了。

推开门,一股冷气扑面而来。这外面的世界都是雪霜子,但戴忠良穿了三件衣服可不怕这寒冷。最里层的棉衣,中层的纱衣,最外层的貂皮大衣。对了,头还戴了一顶貂皮大帽。

作为西辅院,实在是没有什么好东西。看了一圈也没什么值得复制的。

“小爷,你起的好早啊!今天怎么没有睡懒觉啊?”小女孩朱阿花好奇的看着经常睡懒觉的大少爷这么早起问道。

西辅院住的是老朱一家,两口子主要负责家里的柴火,种田更是一把好手。两口子还有一子一女,算是子女双全。儿子便是朱大有,比戴忠良年长七岁,女儿朱阿花今年九岁。在这个时代看来算是老来得女了。

“小破孩,一边去。”戴忠良习惯性的脱口而出道。

朱阿花冲着戴忠良做了一个鬼脸就跑向了主院。

“别又去河边玩!”戴忠良有点不放心的喊道。这西辅院想出去要么经过厨房从后门走,要么经过主院从正门走。但显然朱阿花充耳未闻。

看了看院子,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最有价值的也就那挂在柴房的一身蓑衣。不过这身蓑衣显然不是府上最好的蓑衣,所以哪怕要复制也得挑最好的复制。

想到蓑衣,戴忠良觉得府上所有人都可以换一身衣服,起码内衣得换。

一边想着换衣服,行走间便来到了厨房。

“小爷!”

“小爷!”

“小爷!”

正巧,朱大有跟贺六,王富贵三人正在厨房门口一人拿着一个窝窝头一边吃着一边聊着天。看到戴忠良走来,很是诧异。

这三人算是同龄人了,朱大有27岁,王富贵25岁,贺六23岁。跟戴忠良关系最好的无疑是王富贵,王富贵算是戴忠良的小厮,两人基本上都是在一起。其次便是朱大有,好歹是一起长大的,不过长大后朱大有主要在干农活,所以跟戴忠良的关系稍差一点。至于贺六,这是康熙五十一年发配到的宁古塔。

朱大有一家住的是西辅院,王富贵一家则住在东辅院。不过王富贵一家就他跟他老爹两人。至于贺六居住在正南大门的耳房里。这样一算整个戴家有14口人。从人口上来说在这左家村属于中下之家。

“早饭又是窝窝头啊!”戴忠良知道家里十天早餐有九天是窝窝头,这玩意吃都吃腻了。所以以前的戴忠良经常不吃早饭,或者到朋友家蹭早饭。尤其是喜欢去佐领家的,毕竟就他家伙食最好。

当然,大家的早餐都是窝窝头,但该有的区别还是有的,这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管饱,一个每人仅限一个。

戴忠良走进厨房内就看到了小灶台还煮着粥,不用说,家里现在最特殊的肯定是陈云娘。这粥就是她的。

“嘿!闻着味,还有红枣呢。”说话间戴忠良走到了米缸边。

做早饭的是厨房院的张大婶,当然也是她执掌这个院子。张大婶的父亲是张三斧,早年间从陕西一带逃亡关外,被戴忠良的爷爷戴可望当流寇给抓了起来,后来就跟在了一起。运气很好这老头一直活着,是家里的老寿星。不过老寿星膝下只有一女,幸好,十多年前招了一个上门女婿。一个名叫张裕的老实人。

宁古塔这地方能来的不是商人就是罪犯。张裕当年就是被人诬陷杀人,才在证据不足下被发配到了宁古塔。张裕在戴家主要的任务就是跟着戴重山。

张裕跟张大婶还有一个女儿张小草,别看张裕长的英武不凡,但女儿硬是随了娘,更准确的说随她姥爷。那家伙都可以上隋唐英雄传了。芳龄十七硬生生的没有人上门提亲。

宁古塔这地方本来就是男多女少,很多人发配到这几乎就是绝户了,这说多了都是泪。

本来在戴忠良还是小的时候,张三斧还是想撮合这两人的。可惜后来孙女越长这形势越不对,最终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张小草也有自知之明从没打搅过戴忠良。在戴忠良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躲过了一劫。

戴忠良是躲过了一劫,但两年前才来戴家的贺六却躲不过这一劫。

“这是前段时间佐领大人家送来的山东大枣。”张大婶说着话,但眼神却是看向门外贺六。越看这小伙子越满意。

有心了!为什么这么说。还是得说两家祖上的交情。左家村最大的老大是戴佳·多铎。多铎的父亲托格当年还是大头兵的时候,其实是戴可望的手下,对其照顾有佳。从此结下了善缘。如果仅仅是这样,两家的关系顶多也就很好,还不至于如此。主要是后来罗刹南侵,戴重山跟多铎也是同一支队伍里。还曾一起作为先锋探子,并肩深入敌方后卫几次生死作战。两人可以说是过命的交情。可以把自己后背交给对方的交情。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两家一个是姓戴,一个是姓戴佳。所以多铎常常调侃让戴重山改姓算了,反正也就多一个字。而且多一个字还能真正进入满洲镶蓝旗。

多铎知道自己祖上是山东的,所以对于山东的大枣也特意的送来了一份。

掀开米缸的盖子,便看到了大米,这可是早期的东北大米。可能碾米不到位,大米间还夹杂着米糠,索性不多。当然,大米也有很多被碾碎了。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宁古塔有大米也很正常。毕竟顺治末年的时候新乡张缙彦与流人杨越就传授宁古塔当地人以中原的耕种之术。自此在当时宁古塔将军的支持下,宁古塔大力的发展了农耕。而随着康熙的五十多年来,犯人的日益增多,农耕事业更是蒸蒸日上。

毕竟清朝屡兴文字狱,这个糟点,想逃避都逃避不开。当然,发配宁古塔的罪犯并不都是犯这种罪,但犯这个罪的很多都是举家发配宁古塔。像科场舞弊的,顶多发配个人,少有牵连家眷。

戴忠良看了四周一圈发现没有适合装米的东西啊!于是对着门外的王富贵道:“去主院找找,给我拿一块布来,我要装米。”

“好嘞。”王富贵二话没说就直奔主院。

一旁的张大婶也没有说什么,端着粥便走出了厨房。

戴忠良桌上随手拿了一个碗筛选起了一颗颗完整的大米粒。粮食可以多多的复制,毕竟在这里粮食可是硬通货啊!有备无患,不需要多,一碗足矣!

阅读我在宁古塔当差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我在宁古塔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