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时:洪武圣君」

太祖投奔郭子兴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此刻风起云涌,元已失其鹿,天下追逐之,而太祖依然待在皇觉寺中,只是现在的他,屁股已经有些坐不住了。

这一年正是至正十二年。

太祖在皇觉寺住的日子几乎长达四年之久,但奇怪的是,各个史书上,都没有关于这四年的详细记载,全部只是一笔带过。

正是因为这一段历史的空缺,才让不少人误以为太祖只是一个文盲。

但是设想一下,一个真真正正的文盲有资格攻伐天下,在刚刚投奔起义军首领时,还能够出谋划策,身先士卒,亲自做全场的总指挥吗,能够写出数十首属于自己的诗歌吗?

稍一思索便会回答,不可能。

从未读过书,从未有过高人指点,他拿什么逐鹿中原,他拿什么替别人出谋划策?怕是别人替他出谋划策,那还差不多。

那么太祖究竟是凭借着什么,与群雄中原逐鹿并且最终夺取天下的?

我想这一切的一切的答案,就藏在太祖这几乎没有记录的四年皇觉寺生涯之中,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原因都在这四年里,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埋藏在这四年之中。

在这四年之中锻炼了太祖惊人的眼界,提高了他的思维格局,拓宽了他的政治眼界。

关于这四年,我想必然不是普通的四年,或许真的有一位叫做佛性的大师父(出自张笑天著作《朱元璋》中人物)指点过太祖。

又或许在这寺院之中,确实存有世俗中的书,让太祖即便深夜之时,依然挑灯夜观。

但这一切毕竟只是猜测。

当太祖投奔郭子兴之时,不可否定的是,确实太祖每战必胜,而且经常替郭子兴出谋划策,引经据典,由此而观之,太祖绝非泛泛之辈。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在这皇觉寺的寺庙之中到底有哪一些书,能够让太祖在前期攻克一切难关?

敢肯定的是,一定有《韩非子》之类的法家书籍,也有《资治通鉴》一类的名著,更有诸如《荀子》一类的修身养性之道,为何这般猜测呢?

我们不妨把目光看到野史之上,大多数野史都是这般描写太祖的:

“公元1345年,18岁的乞丐朱元璋,三天没要到一碗饭,躺在破庙门口,快饿死了,还捧着资治通鉴在看!”(《朱元璋》张笑天著作)

可以这么讲,正是因为在这四年中的遍览群书而打下了良好文墨基础,才为后来开创洪武盛世,提供了准备。

以至于让后世的皇帝都对太祖赞不绝口。康熙帝更是直言:“洪武大帝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清朝文献通考》)紧接着自己又亲笔写下来了四个大字,且一直传诵至今——治隆唐宋!

好了,让我们看看太祖四年“阅读”结束后,又当如何抉择接下来的人生。

这一年不远处的濠州城,郭子兴和孙德崖拉开了起义的大旗,太祖少时的玩伴汤和不久就建立了战功,成为了一位功勋卓著的千夫长。于是其就捎了信来告诉太祖。

“郭元帅此人重情重义,而且有功必赏,待在和尚庙里,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不如和我一起来投军,杀敌立功,以图未来。”

太祖也未尝不想如此,但他长久叹了一口气,太祖知道,现在并不是起义的最佳时刻,他打算再等一等。

这位汤和是何许人也?

答曰:太祖日后的左膀右臂,也是太祖少年时最好的玩伴,也是濠州人。

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明史.列传十四》)

当年他曾经和太祖一起流亡过乡外,也有过乞讨的生涯。

在乞讨中有这么一个事,使得日后他对太祖极其敬重,这个事情发生在逃荒的路上。

太祖当时刚刚“化缘”到一个带着菜的大饼,刚走几步,想要吃掉之时,眼前便来了一位大汉。

太祖定睛细看,一瞧来人正是汤和。

汤和也在这一瞬间看到了太祖,两个人四目相对,接着汤和的眼睛就落到了太祖那有些生锈的饭钵之中。

准确来说是落到了那一张菜饼之上。

汤和知道这不是自己的,于是咽了咽口水就把眼睛移到了一边,然而太祖却捕捉到了这一个细小的动作,心中也明白,汤和定是饿了许久。

(本章未完,请翻页)

如果换做平常,他是绝对不可能把手中的菜饼分出去的,但是眼前这个人却让他打心眼里生出几分佩服之情。

太祖心想:如果自己有汤和这般强壮的身体,看到能够让他活命的菜饼在自己这般弱小的人的手中,那么太祖一定会上手来抢,而不是这般只是聊几句家常而没有任何动作的样子。

太祖咬了咬牙,将手中的菜饼一撕为二,把较大的那一块塞给了汤和,并且嘱咐他要好好活下去。

于是汤和就留了下来,打算待在濠州城里,而太祖继续前行,二人就此分道扬镳(《千古枭雄朱元璋》)。

所以他在日后做了千夫长之后,才会第一个想起太祖。

太祖坐在庙内,皱眉凝思,望着前方翩翩起舞的蜡烛火焰,抬手就将汤和送来的信烧成了灰烬。

现在还不是作出决定的时候。

就在烧掉信的不久之后,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有人知道这封信的来历,而且要去告密了。

这件事情可是非同寻常,要知道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元军的大帅彻里不花正屯兵在濠州城外,因为忌惮起义军的实力,所以不敢进城,一直就在城外,抓一些山上之人来向上面求取奖赏。太祖所在的皇觉寺,自然也成了元军的目标之一。

太祖听到这个消息,便明白自己不能再等了,要不然势必会被元兵抓去充数向上上报去了。于是太祖长长一叹,大步的走到了南山之上,像曾经求佛那些人一样,双膝跪地,手里拿着一桶竹签。

太祖为何拿着这一桶竹签,向南而跪呀?因为太祖想要知道上天的旨意,抽两根签!

接着太祖先是问去,再是问留,但卦象的显示都是很不吉利,于是太祖长长一叹说道:

“出与处既不吉,无乃欲吾从雄而后昌乎?”一投卜而吉。上自念曰:“今豪杰纷纷,孰堪与御乱者?况从雄非易事。”乃复祝曰:“兵,凶事。从雄吾甚恐,盍许以避兵?”复投卜,珓跃而立。(《明实录》)

太祖经过上天的指引,便下定了决心(这一段其实并不一定属实,鬼神成分实在太高了)。

看来如今,必须得将目光锁定到起义军之上了,如今之天下大争之时,想要安于现状,恐怕只能在梦里了。

太祖便打算前去投奔汤和所在的郭子兴的部队,毕竟熟人在军队中办事比较方便。

他缓缓的从山上走了下来,一抬头就发现了一幕令他惊讶的事情——皇觉寺被人一把火烧掉了!

太祖心中暗叫道一声:哎呦!现在是不投军也得投了!这一刻真的算是逼上梁山了。

太祖就在这一年的四月十五日,来到了濠州城,拜见郭子兴。

关于太祖如何拜见郭子兴,其实是有两个版本的,其中一个是《明实录》中的版本:

门者疑,以为谍,执之,欲加害。人以告子兴,子兴遣人追至,见上状貌奇伟,异常人。因问所以来。具告之故。子兴喜,遂留置左右。

而另外一个则是杨雪舞先生在《千古枭雄朱元璋》中的版本:

太祖带领两位师弟,在山上高声唱道:“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

在当时,唱这首诗就证明是红巾军,于是就惊动了山下的十二名元兵。

元兵本来非常恐惧,但是一见在山上唱歌的竟然是三个和尚,心中的顾虑顿时烟消云散,马上就咿咿呀呀的杀了上来。

哪曾想,太祖他们早有准备,只见他们放开了滚木雷石,就将十几个元兵砸的稀巴烂,接着割下来了,他们十二只左耳,投军去了。

要知道,当时可没有人一下带着十二个血淋淋的耳朵来投军的,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便将太祖直接升为了亲兵。

不过事情的究竟是哪一个版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太祖确确实实是成为了一位亲兵。

这一年,太祖刚好二十五岁。

太祖成为亲兵之后,作战非常勇猛,甚至在一次作战中还替郭子兴挡了一箭,令郭子兴大为感动。

不仅仅如此态度,还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常常为郭子兴出谋划策,而且大多数的方案都是正确的,就这样太祖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青睐,并开始被开始提拔了。

不久之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后郭子兴就将太祖调到了帅府当差,并且亲自任命其为亲兵九夫长!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太祖才气逼人,仪表堂堂,天庭饱满,地国方圆,引起了郭子兴的干女儿马秀英的注意。

再加上郭子兴本来就有意拉拢太祖,于是便决定就将秀英许配给太祖!而马秀英也就成为了日后的马皇后,也就是马皇后生下来太子朱标。

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本来太祖的名字叫做重八,至于为何起这么一个名字,自然是在家中排行老八了。

对于这个名字问题,郭子兴觉得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土了,于是琢磨了一夜,次日清晨,便将“重八”交到了身前道:

“女婿呀,我赐你一个名字可好啊?”

那太祖肯定是连声称谢,接着郭子兴又是深思熟虑了好一会儿才说道:“你就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端,如何?”

太祖自然欣然同意,自此以后朱元璋这个名字,就永永远远地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上,成为了治隆唐宋的代名词。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在此我们就稍提一笔。是怎么说呢?

是太祖决定投奔郭子兴之时,就已经提前改好了名字。为何叫元璋啊?元就表示要了解诛(朱)灭元朝的意思,而这个璋字就大有来头了,王用的章是什么,那可是玉玺。

这个名字就代表了太祖的野心!

在这一年的秋天九月份,元朝的士兵就收复了徐州。

接着就是李二逃跑死去,剩下来的彭大和赵均用,跑到了濠州投降,在孙德崖的建议下,就将他们二人留了下来。

不过自此以后,他们四个人不管讨论什么事情,几乎意见都是不同的,郭子兴就很生气,尤其比较轻视赵均用。

不过与之相反的态度,是郭子兴非常礼待于彭大。

这一下子可就让赵均用心中生恨,终于在忍无可忍之下,秘密的和孙德崖商量。

不如我们就把这个郭子兴绑了,然后把他杀了,再吞并他的部队,省得一天到晚让他狗眼看人低!

这孙德崖本来就是万般无奈之下,投资钱财给了郭子兴。所以他自然也看郭子兴不顺眼,于是两个人几乎是一拍即合,马上就列好了计划,准备开始行动。

曾经太祖多次调和几方的关系,但是这一次实在是调和不了了。

孙德崖和赵均用联手写了一封信,请郭子兴过来商谈,据说是要商量夺取定原的事情。

郭子兴接到邀请之后并没有多虑,因为他们经常坐在一起商量事情,这一次或许也不例外。

但是他可没想到自己这一去险些没有回得来。

郭子兴刚刚一进入门口,便觉得气氛有一些不太对劲,回头望了一眼,见到守卫的士兵全部是他们的人,就明白自己现在想要离开,怕是不太可能了。

只能硬着头皮走了进去,果不其然终于进入谈判的屋子里,当场就被人扣押了!

此刻太祖正在淮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急忙骑着马,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赶了回来,在路上见到了一位故人。

故人劝阻,太祖说道:

“郭公已被执,并欲执公,且勿往。”

太祖听到这话叹息一口气说道:“郭公于我恩厚。有难不救,非义也。何丈夫之为?”(《明实录》)

于是太祖就找到了马秀英以及她的母亲杨氏,杨氏本来对太祖心生疑虑,但是被太祖一番推心置腹之后便说道:

“郭元帅平常日子里,都是非常尊敬彭大而瞧不起赵均用的,所以,事情发生多半是和赵均用有关,想要调节此中的难处,一定要去找彭大。”

太祖便马不停蹄前往了彭大的住处,将郭子兴被围困的消息告诉了他。

彭大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怒说道:“我在此,谁敢尔!”(《明实录》)

为人处事就应该如太祖这般条理清晰,先找到能够一下子解决问题的人,来解决问题。而不要自己盲目单枪匹马前去支援,那样搞不好连自己的小命都会搭上,那么这又是图了一件什么呢?

要救的人没有救得出来,要解决的事情没有解决的出来就一命呜呼了。在这里不得不批评子路那般好有斗狠,毫无脑筋的做法了。

正所谓:宁闲观门道十分钟,不盲目上手抢一刻钟。

(本章完)

.

阅读大争之时:洪武圣君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大争之时:洪武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