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旌旗卷风尘」

第1章 黄家庶子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唐_李敬方》

这是数十年后大唐文官李敬方写的《汴河直进船》。

说的是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

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不得不说,大运河为后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但也为隋王朝的灭亡拉开了序幕。

隋帝征调无数民夫开凿的大运河,共分为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这四段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而且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行龙舟,所以各自都是一条大运河,但又相互贯通。

随着运河开通,各地工商业贸易越发繁荣起来,许多有权有势的大小家族都看中了商业贸易的这块肥肉。

尽管在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可各大家族依然纷纷开始派人在运河沿岸布局。

开商铺,办产业,组商队……当然,达官贵人们自己自然不愿意背上一个贱商的名声,所以大多数有官身的家主都会从府中管事或者旁系族人中选一个威望较高的人来负责操持经商贸易。

此时,武阳郡郡城以东八十余里的的永济渠上正有一艘商船由东往西前行。

这是一条很普通的商船,长约十一二丈,最宽处约有两三丈,船上几乎装满了货物。

这样的货船在大隋算不上大船,但也决不是小船,如果是一般的普通人家恐怕辛苦一辈子也无法拥有这样规模一艘船,更不要说这满船的货物。

船头的甲板上面向波光粼粼的河水站着一个青年,皮肤有些暗黑,准确的说应该是每日风吹日晒而造成的古铜色。

此时这青年不知道望着江面在想些什么,推了推挂在腰间的横刀,然后一直望着江面发呆。

“公子,你真的打算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下去?你应该知道你娘最急的是什么”

青年旁边的甲板上还坐着一个头发有些开始发白的老者,只不过他和站着的青年恰恰相反,他面向船舱,背靠船舷。

青年没有说话,老者缓了缓又说道:

“公子,你就算不为自己未来着想,也该想想你娘亲,她一直都希望你能尽早成家立业,哪怕只是娶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女,也能了却她的心愿。公子如今都快三十了,不要说你娘,连我这做下人的老头都急了。”

青年还是没有说话,老者叹了口气继续道:

“唉,我知道,这些年你们娘俩坚持到现在,着实也是不容易,这世道啊,看着朗朗乾坤,可实际上到处都是人吃人,可越是这样,你更应该尽早给自己留个后,让你娘安心……”

青年姓黄,字景云,出身江夏黄家一脉,要说起来也算是官宦子弟。

父亲是汴州刺史黄察,在东郡胙城县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府邸,黄家名下有不少产业,这往来于几大运河之中的商队就是其中之一。

黄景云先祖黄歇是楚国春申君。六世祖黄琚是东郡太守。曾祖黄颢,北魏散骑侍郎、平昌郡守。祖父黄崇,太中大夫。父亲黄察,是大隋朝汴州长史,可以说也算是世代为官。

虽然无法和关陇勋贵,五姓七族这样的世家门阀相比,但黄家这样的身份地位也是一般百姓望尘莫及的。

不过这一切和黄景云有直接关系,又似乎关系不大。

因为,他是庶出,通俗来说也就是小妾生的孩子,不但是庶出,母亲还是在黄府怀了孩子之后才成为的小妾。

黄景云的娘姓陈,之前只是黄府的一个丫鬟,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有了现任家主黄察的孩子。

有人说是父亲黄察酒后乱性,也有人说是黄景云的母亲勾引黄察,当然也有人说黄景云的母亲和黄察本来是有感情的,二人是两情相悦。

不管如何,这些年黄景云和母亲陈氏在黄府就是特殊的存在,尽管陈氏一直安守本分,不争不抢,也从不多言,可在黄家依旧受尽屈辱。

特别是自黄家家主黄察到外地任职几乎很少回府后,府中大小事务都由出身清河崔氏的二夫人接手管理,黄景云母子二人的日子便更难熬了,崔氏总是步步紧逼,处处为难。

黄察的原配夫人因难产去世后,出身清河崔氏的偏妻就成了正房,崔氏性格强势,又有势力庞大的崔家做靠山,连黄察本人都要礼敬三分,府中其他人等更是对她的吩咐言听计从,不敢有丝毫忤逆。

黄景云有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九人,其中大夫人留有一女,二夫人崔氏共生有三子一女,其他的侍妾所生包括黄景云在内一共三男两女。

自黄景云记事那天起,就发现崔氏处处针对自己和母亲。处处刁难,连兄弟姐妹们也常常欺负自己,甚至连崔氏和她的子女们身边的下人都常常出言讽刺。

所以在这偌大的黄府,甚至整个家族内,只有商队的护卫管事老陈和商队护卫以及母亲唯一的丫鬟春儿会叫景云一声公子。其他人要么不叫,要么直呼景云黄老五。

老陈和商队护卫们是真正的尊重景云,因为这十来年他们都跟着景云走南闯北,无数次刀头舔血走过来的,是真正处出来的感情。

十年前,景云好不容易熬到了弱冠之年。按照惯例,庶出子女成年以后有能力的会由家族出面在官府谋份差事,为官或者为吏。能力一般的则可以选择留下帮助打理家族产业,眼看着终于要熬出头了。

俗话说母凭子贵,虽然前后两次参加科举都没能中榜,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景云心中豪情,始终觉得凭自己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功成名就加官进爵,让娘亲在这黄府堂堂正正的抬起头来过上有尊严的日子。

所以从小时候起,景云便学会了默默忍受各种刁难,比如府中请来先生教族中子弟习文断字,景云的座位从来都是被安排在最角落里,每每这种时候景云便暗中发誓一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说封侯拜相,最起码要有和父亲黄察相当的成就,让府中那些欺负过自己和娘亲的人将来再不敢随意欺负娘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景云准备第三次参加科举那一年,娘亲病了,病得很严重,许多郎中看了都说怕是活不成。

也是命不该绝,那年秋天恰巧一位道士从南方云游来到府前,说是有一方子能帮景云的娘续命。但因为最佳救治时机已过,虽能续命但以后再也无法下床行走。

只是其中几味药引十分珍贵,需要每年春天去南方山区才能采购到。并且价格不菲,需要三天换一副药,长期所需要的银钱非一般人能承受,如果没有家族支持,仅靠每月的例钱,不要说一个侍妾,就是崔氏这样的正房夫人也够呛。

景云害怕失去二十年来相依为命的娘亲,于是厚着脸皮几次偷偷跪着去求崔氏,希望可以从黄家的日常用度钱粮里拿一些来买药以维持母亲的生命。

崔氏说,购买药材的钱财可以从家族的产业里出,但也不能白拿,景云要负责带领商队前往各地维持扩展黄家产业。当然也包括遥远的南方山区,把要带的货物带去,然后把各地要带回的货物和各分号上交本家的钱粮带回。

崔氏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个差事在家族产业中属于比较危险,又无法完全交给外人。

一来需要核对各地分号的账本,二来直接接触钱粮,交给外姓当然不放心。

这本是一个肥差,但许多地方路途遥远,又常常遇到山匪盗贼劫掠,多次造成族中子弟伤亡,以至于后来族中子弟都不愿意干这趟差事。

原本把商队交给景云打理崔氏也同样不放心,不过现在陈氏的小命捏在自己手里,崔氏觉得有把握能掌控住景云。

景云答应崔氏只要能维持娘亲的药方不断,愿意为家族产业跑十年的马帮,这样每年都可以顺路去南方采购那些珍贵药材。

后来隋炀帝挖通几大运河,景云的马帮大多数的时候也就改成了商船,虽然一年到头几乎都不停的在外奔波,但坐商船可比以前的赶大车骑马轻松多了。

只是这十年来一直走南闯北,忙忙碌碌,竟然把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这事给耽误了。

头几年年少时倒也有几个良家女娃托人提亲表示愿意追随景云,可景云都一一委婉拒绝了,因为景云怕她们跟着自己风餐露宿,居无定所,而自己在黄家又是很特殊的存在,若嫁入黄家,怕是会害了她们。

后来年龄越来越大,过了二十五以后就很少再有女孩子主动亲近了,最让商队护卫老陈生气的是,景云也从不会主动去接近所遇到的那些未婚女子,这一耽搁眼看就要奔三了。

这十年来,作为黄家商队护卫头领,老陈大部分时间都和景云一起走南闯北,看着黄景云从一个毫无江湖经验的愣头青少年,变成如今能独自在各处从容行走的沉稳青年,十年时间让景云改变了许多东西,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比如景云的功夫全部出自老陈传授,可如今如果真的要刀对刀枪对枪硬拼,老陈已经不是景云的对手。

只是如今快三十了还是光棍一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事实上已经成了黄家上下许多人眼里的笑话。

这些年景云在黄府的日子过得有多苦多难,商队的人都看在眼里。所以大家也尽量不在景云面前说关于黄家的事情,像让景云找个普通人家的姑娘成家这种话,也就老陈敢说。

因为老陈算是景云的师父,一直以来景云对老陈也十分尊重,事实上很多时候景云都觉得老陈比自己的父亲更像一个慈祥的父亲。

.

阅读乱世旌旗卷风尘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乱世旌旗卷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