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烽火」

第二章 县城沦陷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1937年10月11日,日本侵略军开始轰炸邯郸。

邯郸县城是座古城。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居住,三千年前就被名命为邯郸。并且邯郸二字一直仅用于邯郸地名,别无它用。春秋时期,邯郸先属卫,后属晋,战国属赵。自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此,历经8帝158年,邯郸一直是赵国都城。这是邯郸人延续两千余年一直引以为豪的历史大事。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并天下为36郡,邯郸为其一郡。后经历朝历代,邯郸不是为郡,就是为县,直到1928年,才直隶河北省,成为京汉线上久负盛名的一座县城。邯郸虽是座县城,但历经两三千年的不断修缮、加固、砌筑,邯郸县城已是城墙高耸、街道纵横、商铺林立、商贾云集、酒肆飘幡,茶楼溢香,饭馆嘈杂,旅店盈客的一座集古风与近代时尚元素于一体的城市,加上京汉铁路穿其而过和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灰土石公路相通,使邯郸县城较之其它县城无论在地理位置、城市规模、交通条件和历史沿革上都有不可比拟的优越之处。虽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市井有些萧条,普通老百姓仍处于一日三餐难以果腹的穷困生活,但还不致遭受外敌的欺压与杀戮。日本飞机低空飞行的刺耳轰鸣声和肆无忌惮投掷的一枚枚炸弹,使身处城中的老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外敌的可憎与可恨。一声声恐惧的爆炸声,一处处滚滚漫卷的升空火焰,一座座被炸飞的房舍,一具具倒下的尸体,一摊摊殷红的鲜血......。使没有逃出城的老百姓魂飞魄丧、惊恐万状、瞠目结舌。对日本鬼子的暴行骤生了咬牙切齿的仇恨和同仇敌忾的愤怒。就是出生于此地的秦始皇看到故乡被东瀛人糟蹋成这种满目疮痍的样子,也会在苍穹落泪的。

日机轰炸的前几日,有不少人看到一架飞机在邯郸城上空盘旋了好大一阵子。这大概是日军的侦察机,经过空中侦察,日军可能觉得邯郸县城城墙高厚,又有重兵把守,仅靠陆军攻城难以奏效,不易攻取。遂改为用飞机先轰炸,而后步兵跟进的恶毒战术。这一阴招果然有效。在一颗颗呼啸而至的重磅炸弹爆炸声中,无心决战的国民党守军和国民党政府官员于日机轰炸的当日一同弃城南逃。逭逃中,车挤人拥,兵窜马奔,使邯郸至安阳的大道上尘土飞扬,叫骂声不断,哭声涟涟,一片狼狈不堪的大逃亡之相。

就在国民党军政人员弃城南逃之前,这些只会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史和守城的军警官员,都心照不宣地知道就凭他们的低劣素质和简陋的军事装备,是断然顶不住日本飞机、大炮和坦克的进攻的,谁也没有死守城池的打算。都早已有了自己的小九九,便早早让自己的举家老小携带搜刮的民脂民膏,让姨太太们收拾金银细软和贵重物品连夜出城,各奔东西逃命去了。只剩下他们这些“裸官”在城里应付差事,一听日机扔下炸弹,这些早有准备的国民党军政官员就像有了自撤的由头,看到县长大人带着一班随从先逃,就像崩了群的羊群,纷纷撒开长腿向南奔突。虽有一些有民族气节的基层官兵在城墙上与敌激战了一阵子,但终因寡不敌众,难以坚守,不得不退守到南城门而出门南撤,丢下了一座任人宰割的无僚无兵之城。

在冷兵器时代历经两千年刀、枪、剑、戟、钩、叉、棍、棒的冲击鏖战而不倒的邯郸城墙,一次次护佑了邯郸城里人的安宁,在热兵器时代的今日,却经不住日本炸弹的狂轰滥炸而倒塌倾毁,一段段破碎的墙体仿佛躺在地上呻吟,一块块瓦砾宛若被肢解的人体在滴血。

端着上了刺刀三八盖大枪的日本兵,首先像被打了鸡血一样,嗷嗷喊叫着冲上了被炸毁的城墙,随即如同一群群野牛一样,向城里狂奔。闪着寒光的刺刀,飘起的帽帘,踩在地上咚咚作响的翻毛黄牛皮鞋,嗒嗒嗒的密集枪声,哇哇哇的惨哭声,成为日军侵占邯郸古城的真实罪证。

一些有血性的年青人,誓死不屈于日本兵的蹂躏,以自发的单体或群体,手持大刀、缨枪、棍棒,不顾生死,与满街乱杀人的日军展开了白刃格斗,虽砍死捅伤了几十名日本鬼子,但除少数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壮士翻墙越院逃匿外,大都被小鬼子枪杀在现场。

到了10月17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4旅团在清除了城内的所有零星抵抗后,全部占领了邯郸。

站在破碎城墙上的日军旅团长片桐拄着明晃晃的战刀,在多位属官的陪同下拍照留影,并发出一阵阵狂笑,庆祝强盗们的胜利。片桐的狞笑,标志着具有三千年历史的邯郸城第一次落入了外寇之手,而这一外寇不是别人,正是与中国百年为敌的倭寇。

在邯郸城的南街,有一所邯郸乡村师范学校。其前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金永在邯郸任知县时,从例税车马支差费中拿出一半充作教育经费,并从教育经费中抽出5000吊钱新办的一所师范学堂演变而来的。这所乡村师范学校招收的大都是农家子弟,每年约招学生百余人,总计在校学生400余人。毕业后大都分到全县各小学任教。在此次的日机大轰炸中,邯郸乡师虽没被日机炸毁,幸免于难,但学校窗户上的玻璃全部被震碎,一片狼籍。因学校几天前得到日军来犯的消息,被迫停课,让学生全部回家躲避战乱,仅留下了学校的正副校长和几名年壮的员工在学校值守,所以并无人员伤亡。

学校的校长姓王,河南安阳人,五十多岁,高瘦的个子,宽宽的额头,戴一浅黄色边框的近视镜,除了夏日,一袭长袍裹身,常爱讲一口安阳味的普通话,心性耿直厚道,不近烟酒,生活俭朴,知识丰厚渊博,对学生关爱有加,搞了大半辈子教育工作,是一位传统的典型知识分子学校领导人。副校长高明,武安县伯延镇高家庄人,36岁,正值青壮年时期,浓黑的眉毛,高高的鼻梁,一双眸子闪闪发亮,留着一头短而直的密发,一年四季爱穿蒜辫子扣的衣裳,这是武安农村人自做衣服的标志。高明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性格开朗率直,做事周至仔细,不留纰漏。是王校长十分信得过的得力助手,也是一对配合默契的好搭档。

高明的公开身份是邯郸乡村师范学校的副校长,其实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共邯郸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他是中共直南特委于1936年迁驻邯郸城里后,发展第一批党员后被任命的第一批基层党支部负责人之一。

高明虽然担任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时间不长,但他在做好副校长工作的基础上,废寝忘食、枵腹从公地做着他的地下党支部书记工作。他常常以辅导学生作业和了解学生家庭疾苦为名,在进步学生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系统介绍“十月革命”。在他的循循善诱和精心培养下,一批胸怀大志有远大抱负的进步学生纷纷向党组织靠拢。经过他的一次次考察和鉴定,并报上级批准,他先后秘密发展了六名在校学生入党。这六名党员分别是三年级学生李轩、季雪莹(女)、马刚、郑一江和二年级学生刘金星、姚木兰(女)。因王校长是一位有强烈爱国心和正义感的老校长,加上高明与他所处的关系融洽和谐,所以老校长对高明的秘密工作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沉默中默认了。革命的火种在邯郸乡村师范学校点燃。

面对风云突变的时局,高明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于日机轰炸邯郸的前两日,紧急召开党支部秘密会议。他用严肃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大家说:“同学们,同志们,现在日本鬼子很快就要打到邯郸来,不准备抵抗的国民党肯定守不住邯郸城。所以,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上级决定你们六名学生党员从今日起,全部转入地下秘密活动。并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动乡邻,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他压低嗓音但十分坚定地接着说:“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目前的中心任务。估计抗日斗争是一长期的艰巨任务,希望大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你们都是入党时间不长的年青党员,要在抗日斗争中磨砺自己,考验自己,要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为党、为人民、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直至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大家能不能做到!”高明在结束讲话时情绪激昂地向大家鼓动且带有号召性地提问了一句。

“能!能!能!”大家异口同声十分坚定地向老师表示着各自的信心与信念。

“好,我与大家共勉。让我们投笔从戎,在杀鬼子的道路上奋勇前进!”高明一句带有战斗动员的话语结束了这次简短而特殊的会议。

大家相互紧紧握手,并相拥相泣,都有千言万语要向对方倾诉,但学校不能久留,大家只能说了些相互保重与勇敢杀敌的话,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恩深似海的高明老师和引导自己走上神圣革命道路的高明书记。告别了并肩战斗的同学、同志,离别了亲爱的母校。向各自的家乡奔去。高明依然以公开的副校长身份留在学校,做着他明、暗双重身份的工作。

.

阅读西山烽火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西山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