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

第八十一章 情分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这一句话可让黄琬心里一凉,他虽然收到了袁隗的密信,但信中只说了要他去谯县捉拿曹操,并没有解释要捉拿曹操的原因。

“难道是曹操在京中对袁氏出手了?”

黄琬如此猜测,可他并没有听到此类消息传来。曹操与袁绍是可以同枕共眠的关系,甚至之前宦官事败之时,曹操也率军在一旁协助袁绍。

“是因为曹操没有得到封赏?”

这也不怪黄琬如此想,因为宫变之后的朝会上,曹操的确没有得到封赏。倒是董卓许了曹操一个骁骑校尉的官职,但曹操没有接受,反而是在袁绍离京后就跟着出奔洛阳。

曹操拂了袁术的面子,袁氏又怎么会再给曹操好处呢?这不是袁隗看重袁术,要帮自家侄儿撑场子,而是袁隗早就做好了筹谋。

用冯氏女将唯一在京领兵的西园校尉紧紧地捆绑在袁氏车上,不是比将曹氏推上前台更好吗?曹氏虽也是宦党,但与冯氏之间毕竟不可能是一条心。

逼走曹氏,可以让势弱的冯氏看到袁氏的诚意,也让冯氏打消了对联姻之事的疑虑,两全其美。

“孟德可有做出过什么谋逆之举?”黄琬斟酌了良久,开口问道。

“我曹氏受皇家天恩,才能有今日之荣宠,怎会行那种悖逆之事?”

曹操虽然与宦官们划清界限,但并不否认其家族受的数代皇帝之恩宠。

“我是说,孟德可有忤逆太傅?”

即便是受了袁隗的指令,即便是对曹氏招募游侠的行为不喜,黄琬还是有心放曹操一马,他手下的司马知道自己上司之意,方才出账就是要去处理此事的首尾。

那为何黄琬要如此做呢?这就要说道曹操的背景了。

曹操的父祖人尽皆知,其妻家也是当世豪族,丁宫才从司空之位上下来不久。但这些理由并不足以让黄琬违抗袁隗的命令,放曹操一马。

黄琬的父亲黄琼也是历任三公,在延熹四年,刘矩代替黄琼为太尉,黄琼转任司空,二人与司徒种暠一同辅政,天下皆称赞三人为“贤相”。(注)

这一声名不仅是因为三人又足够的才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三人有足够的默契,且互为知己,方可不在朝堂上对峙、政令上掣肘。三人能相互配合,相互查缺补漏,且三人又代表了三地世家,自然能让满朝文武信服。

刘矩出自萧县刘氏,乃汉室宗亲,沛国一等一的豪强,其叔父刘光亦在顺帝朝为司徒。此人代表了徐州、豫州之地士族豪强们的利益。

黄琼为江夏安陆人,代表了荆楚、南阳之地,只是因荆州一地的实力稍逊于其他二人,而黄琼这一支在黄氏并不是一直传承下来的主支,方才得任三公位次最低的司空之职。

种暠虽不是士族出身,可这个洛阳人一入朝堂登高位,就自动成为京畿之地的代表。而因为种暠曾任益州刺史,自然也照顾到了凉州、益州、并州、三辅等地大族的情绪。

兖州、青州、冀州是宦官势力深植之地,冀州更是清河孝王一系的基本盘。

天子、宦官、士族三者的平衡,才是朝堂稳定的关键。

但这些与曹操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了!

曹操的长子曹昂虽然多年来一直在丁夫人膝下,但其生母为萧县刘氏旁支女,也就是刘光、刘矩的族人。(注二)

种家则更是与曹家渊源深厚。种暠的父亲只是一任定陶县令,家世并不算显贵。种暠当年出任益州刺史,蜀郡太守的计吏写信给曹腾被种暠发现,种暠上书弹劾曹腾,说曹腾与外臣结交。

桓帝对此的回复是,写信之人为蜀郡计吏,并不是曹腾主动与其交往,再加上桓帝对曹腾的信重,此事自然是不了了之。

曹腾受到了弹劾,却并没有在意,反而多次在桓帝面前称赞种暠的才能和品性,这才让种暠最终得以登上三公之首的司徒之位。

而种暠显贵后,并没有与曹腾划清界限,而是跟人说:“我今日能当上三公,都是凭借曹常侍的恩情。”(注三)

且种暠在司徒位上时,推举过乔玄等人为司徒掾,乔玄与曹操的关系又让曹操得以在兖州之地活命。

正是凭借着种氏、萧县刘氏与曹氏的关系,在加上黄琬父亲与种暠、刘矩的友谊,这才让黄琬不愿与曹氏交恶。再加上曹操虽是宦官之后,声名却显于名士之中,黄琬也不愿意替袁氏背这口黑锅。

“操离京前仅是一任议郎,领了个典军校尉之职,哪里敢忤逆天子师呢?”见黄琬流露出善意,曹操也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回答道:“只不过袁公路曾要操追随于他,操拒绝他后就离京返乡,期间被北军骑士追杀,又被陈留太守缉捕,操全仰仗密友之助,方得残命回乡。”

说到这里,曹操心中又闪过一瞬友人们的音容笑貌,这其中有秦邵,亦有吕伯奢。

袁术掌握北军已有数年之久,兖州刺史与陈留太守又是袁隗门生,乔瑁领的东郡兵如今还驻扎在成皋附近,这些消息都是黄琬知道的,曹操此番话不似作伪。

再加上曹操流露出来的感伤被黄琬察觉到,黄琬又问道:“既然得以活命,为何又要招募徒众、游侠,聚集于乡中?”

“从弟仁、纯,知操被陈留太守缉捕在牢狱中,遂招募亲朋壮势,想一同去陈留搭救操。”

“胡闹,一郡太守岂能因区区胁迫就毁事妥协?你们这般又视朝廷法令于何地?”

当然,黄琬此话只是说说,世家大族胁迫县令、郡守之事还少吗?莫说是胁迫,若是遇到了背景不深的二千石,豪族们杀了也就杀了,连一点水花也不会溅到洛阳宫城的崇德殿中。

“仁、纯?可是故颍川太守曹褒之孙?”

黄琬作为豫州牧守,自然要记得州内显贵之官,即便是卑官,若是其声名显赫,黄琬也会记住其人之名、事迹,还有其家中的背景。以曹褒的背景,及其所任官职,显然能让黄琬将其亲族之名刻在脑海中。

“子琰公博闻强记,所言不错。”

“即便是事出有因,也不能聚拢如此多的徒众。”

根据一路上见到的游侠数量,及之前几部校尉报上来的数字,黄琬大致能推测出这曹仁曹纯在曹氏宗族中到底召集多少人,不说上万,大几千之数肯定不会少。当然了,若没有足够的人手,他们也不敢去冲击郡府,解救曹操。

“子琰公说的是。”

今日的死伤虽多,但其中大多都是游侠儿,少量死伤的曹氏之人也只是各家府邸中的奴仆下人。曹操虽是心疼这些性命,但这并不能支撑他得罪黄琬。

卑贱之人,死了就死了,这些人加起来的分量还抵不上曹操死伤的那数十私兵,和曹操的友人秦邵。

黄琬起身将曹操身上的绳索割断,说道:“回去之后就安心待在家中,不要再做有违法度之事了。”

“操知道子琰公此举是为了曹氏、为了操好,可操斗胆问一句,子琰公当真能看到国威不存?”曹操行礼之后说道,这一礼既是对黄琬此举的感谢,也是在以黄氏的忠心架住黄琬。

自当日在兖州被捕,曹操就已经下定决心要与袁氏对抗了,这不仅是因为袁氏的所作所为,还有曹操对自身前途的考量。

与袁绍一样,曹操也是何进掾属,何进死后,他二人身上就会有一个抹不去的污点。在京中掌握如此数量的军队,却连何进的性命都护不了,这让旁人怎么能放心用他们?

更别说,有着何氏血脉的天子已经被废,幽禁在京中。

不同于袁绍有家世及叔父相助,此时的曹操已经没了靠山。祖父曹腾已经死了多年,父亲曹嵩也是离任回乡,再加上曹操身上这宦党的标签,他若是想得登公卿之位,可算得上是难上加难。

且曹操并不是家中嫡子,日后继承家业、爵位也轮不到他。若想要显贵,则必须要曹操自己奋斗,而曹操选择的路子,也就只有同袁绍一样。

袁绍与曹操都是庶出,都是何进门下。二人并没有沟通过离京之后如何走,可他们两人都知道相同的信息,有着足够的默契。

匡扶汉室,以起兵讨董的名义逼迫袁隗退出政治舞台,扶保弘农王重登帝位,一旦事成...

“胡闹!国家大事,岂是你等能用些游侠徒众就能决断的?”

注:种暠也写作种皓,是种邵的祖父。

注二:无史料记载,只是合理推测及艺术加工。

注三:此事见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司马彪《续汉书》,其中的内容是关于曹腾的,长篇累牍,不再赘述。

种暠推举乔玄、皇甫规,见《后汉书·种皓传》。

阅读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