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

第八十九章 传到洛阳的风声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你是说乔元伟的刺史之位被撤了?”袁绍坐在谷城县的一家酒肆中,听着手下人回禀道。“那朝廷就让兖州刺史之位空置?”

“是刘岱继任。”

“哪个刘岱?”

能任一州刺史之人,必是家世显贵之人,而如今的汉室宗亲中,就有两位刘岱有这个资格。一个是萧县刘氏出身的刘岱,另一个是袁绍的好友、齐王之后的东莱牟平刘岱。

“是刘公山。”

听到这个名字,袁绍陷入了沉思。

“刘公山?”

刘岱此事官至侍中,调任一州刺史并算不上什么高升。再加上袁绍与刘岱素来亲善,在袁绍想来,无论是叔父袁隗,或是董卓,都没有理由让刘岱东行。

新任冀州牧韩馥走马赴任的消息早就传到了袁绍耳中,袁绍也知道自己叔父打的什么算盘,相比于刘公山,换一个与袁绍关系不深之人去兖州不是更为妥当吗?

“那东郡太守之职呢?”袁绍追问道。

“还在乔瑁身上。”

那这样就说得通了,以乔瑁与刘岱相互制衡,既是敲打乔瑁,又可不让此二人离他袁绍太近。毕竟乔、刘二人此时隐隐有竞争之相。谁擅自阴合袁绍,另一个人就能趁此机会,攫取兖州大权。

先前各郡县搜捕曹操的消息瞒不过袁绍的耳目,而能使动一州之人的,唯有袁隗。

但袁隗可能是没有算到乔瑁与曹操的交情有多深厚,只有袁绍这个与曹操从小玩到大的人,才会知道乔、曹二氏到底有多深的交情。

在袁绍推算中,必是乔瑁放走了曹操才引得袁隗对自己的学生生怨气。

可殊不知,袁隗此举倒是正中袁绍下怀。乔瑁此前不愿与袁绍阴结,这倒是给了袁绍一个一石二鸟的机会。

“还有其他事吗?”

自袁绍离开东郡后,留下的心腹探子就是一日一报,前几日都没有多的消息传来,而今日却因他袁绍之事有了这两个人事变动,那朝堂的动作绝不止于此。

袁绍太了解自己的叔父了。

“朝廷还征辟了张邈为陈留太守,只是张邈不愿赴任,根据传回来的情报,张邈是铁了心不愿涉足其中。友若先生还传信公子,说请公子去信一封,说服张邈入兖州。”

在袁绍的谋划中,兖州九郡至少有四郡能支持他起势。鲍信占济北国,乔瑁居东郡,山阳太守袁遗是最与袁绍亲善的从兄。

从王匡的站队情况看,泰山世家必是倒向了袁绍无疑,若再让张邈占据陈留,那袁绍的筹谋便又多了一分把握。

“友若就没说其他的事吗?”

作为袁绍的首席谋士,袁绍知道荀谌定有完善的谋划,不会想一出是一出,仅仅只让袁绍写一封信。

袁绍料想的也没错,只听手下心腹回答道。

“友若先生说,待公子回去,则东郡可定。只是公子若想要全盘掌握兖州,有一事必须由公子做决断。”

“何事?”

听到此问后,袁绍的手下看了看周围,见四下无人,便将荀谌所说的话附耳对袁绍转述道:“以妻儿托之刘公山,则事无虞。”

这个“无虞”中的两层意思瞬间就被袁绍读懂了。

袁绍所谋重大,其中凶险自不必多言。莫说此谋划暴露后,朝廷会如何反应,光是引动这数十万青徐黄巾,一不小心就会反噬袁绍自身。

将妻儿托付给刘岱,再不济也能保妻儿性命。不管刘岱是否会将刺史府安置在东郡,即便袁绍事败,相比与渤海,位于兖州的妻儿也更容易逃回汝南家中。

二是一旦刘岱接受袁绍的请求,就必定会帮袁绍到底。刘公山此人虽是心大了些,可对于声名可是无比看重,绝做不出出卖袁绍家小的行为。

“友若的意思是直接让我去见刘公山?”

手下点点头,回答道:“友若先生还特地与从洛阳来的人根究了刘公山的行程,又送信给身在河内的友人,让其拖延刘公山入兖州。若公子此时折返,该能在刘公山入兖州之前与其相见,以示公子之诚。”

荀谌能担保自己写的信能起到作用,他的友人也必定不会拒绝邀请这新任的一州刺史回府做客,只是荀谌并不能肯定这些人能拖住刘岱多久,他也不能确定袁隗是否叮嘱过刘岱尽快赴任。

不过刘岱也不可能不见路上的名士,给人留下一个揽重权就抛亲友的印象,再加上袁绍不管是走济水还是河水,都能直达河内地,荀谌倒也不担心自己会做无用功。

只是一旦走了漕运,就再难隐匿自身行踪了。

···

袁术接到了留在兖州的人手传来的消息,说已经发现了袁绍的踪迹,袁术正要去将此事禀报给袁隗。

到了庭院后,袁术乖巧地把手上的密信递交给袁隗,然后就退后两步,站在岸边。

“公路还未曾看过?”袁隗打开密信上的封戳,对身后的侄儿说道。

“侄儿一接到兄长消息,便只想着叔父会有筹谋,还未来得及查看。”袁术恭敬地说道。

“既然是交给你的人,你就放心用。”袁隗边看密信,边说道。

袁隗怎会不知道袁术的心性,但不管怎么说,袁术的态度还是让袁隗很受用,不像那出奔而逃的袁本初,还要耗费袁隗如此多的心力。

“公路可知你兄长去了何处?”

“侄儿虽不知,但可猜测一二。”

袁术不仅要借此事表忠心,还要趁自己叔父提问展现自己的能力。

“哦?你说。”

“侄儿猜测,其人必定是去了青兖之交。就是不知他是去见了鲍信,还是直接往青州走了一趟。”

此事并不难猜测,从知晓袁绍往正东走,袁隗与袁术就知道他必定是想动青徐黄巾。

而青徐黄巾分散在两州之地,而袁绍的任命是在渤海,所以他更可能想在青州做谋划。也正因为此,如今在袁术手底下的那几个密探也是在兖州北部诸郡刺探消息,并发现了经由漕运西行的袁绍。

虽说从济北国经梁甫道直插泰山亦可入徐州的琅琊、东海,但徐州刺史陶谦与袁绍并无旧谊,不大可能听从袁绍的筹谋。

“你猜的不错,本初的确去见了鲍信。”

密信中言明,袁绍是由谷城上船,沿济水直下。而且能确定的是,袁绍应该没有到达青州。济水穿济南国至兖州,若袁绍真去了青州,该不会在东郡辖内的谷城才上船。

那袁绍此行北上的目的地就只有一个——济北国,见鲍信。

“那侄儿是否该做些应对?”

听到袁术此问,袁隗没有回答,而是说道。

“公路。”

“侄儿在。”

“你与本初都姓袁,本初虽过继给了你伯父,但你们毕竟同是你父亲的血脉。”

袁术不敢回答,只听见袁隗又道。

“袁绥已经离开洛阳去往徐州,此去会消弭本初祸端。你只需让那几个密探看好本初,不要让他做出有辱宗族之事便可。”

袁隗放下了钓竿,起身将密信递回到袁术手里,然后说道:“你的目光还是要放到朝堂之上。”

虽然袁隗针对袁绍的行动进行了种种谋划,但那些举措只是为了限制袁绍,并不是真的放弃袁绍。倘若他的谋划成功,袁绍比袁术更像是能辅佐他血脉的人。

袁绥虽是去了徐州,但他此行的重心并不是在袁绍身上。

谁又知晓袁绍的筹谋不能为袁隗所用呢?

待袁隗走了两步后,袁术才跟上来,问道:“叔父,南阳有封奏章送到了尚书台,是何苗举荐郡丞之事,不知...”

“他举荐了何人?”

袁隗虽然在董卓的推动下,半推半就地放弃了尚书台的掌控,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办法插手尚书台经手的奏章。

“此人名叫娄圭,字子伯。”

“娄子伯?好像曾听过这个名字。”

想入中枢、位列公卿,博闻强记是最基本的能耐。

“此人曾到过洛阳游学,小有声名,只是家世不显,未能在南阳求个孝廉之身。”

袁术的效率很高,在知晓了何苗的奏章后就派人去查了有关娄圭的消息。南阳与洛阳毗邻,娄圭又曾在洛阳留下过声名,是故袁术很轻松地就搜集到了想要的东西。

“南阳娄氏?随他去吧。”袁隗回答道。

若何苗举荐的是南阳排得上号的世家子,袁隗倒是会有所行动,将何苗举荐之人调到京中,给其一个比郡丞要高的千石官。这既能对其家族施恩,又能对其警告,让南阳世家豪强知道,袁氏从不会眯着眼。

但只是一个末流豪强,族中亦无公卿,他何苗想要拉拢就随他去吧。亲近了娄氏,放弃的却是李、邓、阴等大族,袁隗乐见其成。

记住叔父的答复后,袁隗又问道:“今日有传言,说是南阳铁场出现祥瑞,还传出了几句谶言。”

“是何谶言?”

相较于何苗举荐的郡丞,袁隗倒是对这谶纬之事颇感兴趣。

是哪家大族有了什么想法?想入朝堂?亦或是争抢南阳事权?

亦或是...

意在袁氏?

阅读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重生三国之大将军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