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多子刘禅,兵伐东吴匡天下」

57:成都一天行,刘禅的仁德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早朝?”

“要是朕一直困在宫中,成都的物价能够涨上天。”

“不体察民情,朕还不知道百姓的日子过得如此艰辛。”

刘禅痛心疾首,先声夺人。

黄月英心神震颤,莫名地肃然起敬。

这些年百姓的日子,的确是苦了很多。

到处都是战争,每一次战争耗费的物资,不都是从百姓身上征收的?

百姓的枷锁很是沉重,世家储存的物资、财富,刨根追底也是底层的百姓进行生产。

只有劳动,才能真正地创造财富。

刘禅大刀阔斧,以雷霆的执行力控制物价,施恩于蜀中百姓。

称得上仁政!

乱世中施行仁政,到底有多不容易,黄月英心里一清二楚。

诸葛亮回府时,常常和她探讨施政的问题。

黄月英对答如流,称得上完美,没有瑕疵。

可每一次,诸葛亮都是笑而不语,有种困顿、苦涩。

因为他知道,太完美的政策,是不可能执行的。

所谓政策,只是一种调整,对利益进行分配。

削百姓补世家,削世家补百姓,反反复复。

总有人产生不满,公不公平根据立场来判断。

只有像刘禅一样,进行掠夺,把蛋糕做大。

才有机会实现蜀中百姓、世家的共赢。

“陛下圣明!”黄月英千言万语,汇聚成这句话。

刘禅向黄月英请教了很多物价的问题,二人谈得津津有味。

途径稠汤、麦糕、乳酪、乳饼等摊位,刘禅都会热情地询问价格,命黄皓做好记录。

黄月英只是静静地看着,只觉得刘禅挥斥方遒,所叙所谈非是价格这么简单,倒映出了江山社稷的辉煌。

她不禁觉得时光昼永,心中舒畅。

眼前景象气序清和,市井一新。

成都正展现出帝都的繁荣和魅力,和此前的萧条截然不同。

刘禅买了一份香糖果子,递给黄月英,含笑道:

“夫人不妨尝一尝这人间美味。”

“谢陛下。”黄月英浅尝一口,的确美味非凡。

刘禅走过巷陌路口、桥门市井,当真是小食盈市,布衣满街。

闾里儿童,追逐嬉戏。

黄月英心旷神怡,赞叹道:

“和陛下游成都这短短时间,比我这一生都要精彩。”

刘禅袖袍鼓荡,少年意气道:

“黄夫人,要是这事不小心被相父知道了,他不会吃醋吧?”

黄月英哑然失笑,目光停留在玉石、书画上,很是欣赏。

近来蜀中茶叶、造纸、纺织、铁器等,发展迅猛。

再加上刘禅的推波助澜,“书画”也渐渐出现在市场中。

起初是作为春红图来着,后来商贾们玩出了各种花样。

刘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决策,都能影响百业的发展。

等到大致了解城内的状况后,他慷慨地提出了告辞。

“等朕偷得半日空闲,一定造访丞相府。”

刘禅执晚辈礼,黄月英恭敬地回礼。

“陛下要来,随时都可以。”

黄月英望着洒脱离去的刘禅,只觉得汉室有救了,天下黎庶有福了。

成都人烟稠密、牛马繁盛,恢复贸易、稳定物价只是时间问题。

黄月英在人群中,怅然若失。

趁着天色尚早,她前去拜访老友蒲元。

诸葛亮开府后,给蒲元弄了一官半职,黄月英常常和他探讨工匠技艺,很有心得、体会。

黄月英正准备设计一种连弩,只是一直没有进展。

她派人把初步的图纸,送至蒲元的铁匠铺,希望能够得到完善,没想到久久没有动静。

黄月英这一次,亲自杀上门兴师问罪,却看到了一架很有趣的东西。

“这是何物?”

“曲辕犁,区别于直辕犁,耕地能够节省很多力气。”蒲元嗡声回答道。

黄月英神思涌动,仔仔细细地打量着眼前其貌不扬的辕犁。

“直辕犁最少需要两三头牛,曲辕犁只需要一头,神奇得很。”蒲元振奋地介绍。

“难怪阁下这段时间没有试验连弩,原来一心扑到了此物中。”黄月英长叹道。

“是啊,这是陛下交代下来的,无论如何我都要完成。”蒲元骄傲道。

黄月英惊愕不已,追问道:“陛下也关心这种小事?”

“小事?这可是关乎着天下黎庶的大计啊!陛下一定会流芳百世,成就千古一帝!”蒲元发自内心赞颂道。

黄月英怔住,思绪翻涌。

“说来惭愧,那天陛下来找我时,我竟粗俗地以为,陛下要打造一柄神剑。”

“结果是为了曲辕犁、为了天下万民而来,我惭愧良久。”

“陛下还提拔我成为将作大匠,可是这造犁的功绩实在微不足道。”

蒲元不断地感慨。

“陛下,真是仁德啊!”

黄月英将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写到了信件中,派人送往南中,很是骄傲地告诉诸葛亮:

“夫君,这就是你教出来的弟子!”

$(".noveContent").("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阅读三国:多子刘禅,兵伐东吴匡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三国:多子刘禅,兵伐东吴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