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第42章大明真正的主人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宁王这时候献祥瑞干什么?”

朱棣泛起疑虑,和其它藩王不同,宁王是特殊的。

当初老爷子还在时,自己在燕王府,而燕王府的前身是大元的“大都”。

宁王朱权的封地在大宁,执掌朵颜三卫,这可谓是大明最精悍的骑兵。

两人距离不远,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其实是相互辖制。宁王是老十七,按照年龄来算,几乎和如今的太子朱高炽差不了多少。

两人的年龄足足差了十八岁。

如果没有意外,燕王起兵是决然不会成功的。

可凡事就怕意外。

朱允炆的削藩操作,哪怕是放在历史上都罕见。再加上建文四臣从旁“辅佐”,一番严酷的削藩手段,不顾先皇子嗣血脉恩情……

诸藩看在眼里,心中当然又怕又恨。

而燕王忍不住起兵后,也曾亲自去往宁王府,两个基本上很少有交集的兄弟两,就此达成了“合作”。

朱棣亲口所说:“事成之后,共分天下!”

当然这个承诺已经过去了。

靖难成功后,宁王不仅没有等到“承诺”,反而从边疆的重权藩王,变成了一个南昌府的小藩王。

朱棣也非常清楚,自己愧对宁王,估计后者也在心里怨恨他。

如此“关系”下,宁王怎么会给自己献什么“祥瑞”?

“九重金蝉?倒是难得。”

“就是这进言,老十七这到底是夸咱还是损咱?”

朱棣想到刚才话语中的“先皇有灵”。

因为得位问题,朱棣一直对这个词非常敏感,不过怎么想都得不到答案。

思考了一会儿,朱棣索性看向纪纲,当着群臣的面道:

“老十七还记得朕这个四哥,有祥瑞进献,朕非常欣慰。就是不知这祥瑞又在哪儿,今日诸臣都在,也随朕看看这个眼缘?”

纪纲看了看四周。

“启禀陛下,宁王的这封进献密信送的应该快一些,献祥瑞的估计还有几天才到京城,宁王信中所说,此人是他在当地发现的一个才子,颇有才名,姓王。”

朱棣闻言点头,“如此也好,你先下去吧,朕再与诸臣谈谈。”

“是!”

……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随着纪纲远去。

一众臣子才连连恭贺起来,只是他们虽然是在恭贺,但脸上的表情却没半点儿欣喜。

反而夏原吉还劝道:“陛下,虽然说是进献祥瑞,但我大明如今局势还需多方努力,陛下有圣君之念,如今之祥瑞不过是上天的一丁点嘉勉,此后定会更多。”

朱高煦看在眼里,暗叹这老臣到底比自己会说话。

明明是劝说,但听起来更像是夸奖。

朱棣明显也有些高兴,“夏尚书说的是,那如今咱们这治水之策,以及疏通漕运,就暂且定下了。”

“朕就交给宋礼负责,夏卿,若是宋卿有什么需求,户部但凡能满足的务必满足。”

夏原吉当即点头,“漕运乃国之大事,南北命脉,兹事体大。请皇上放心,臣一定不负所托。”

宋礼也连忙躬身:“臣必不负圣上众望,只是,圣上……”

宋礼看向一旁的沈肃,“此人确有奇才,不知能否……”

朱棣看向沈肃,目光带着疑问。

沈肃自知其意,当即道:“治水乃草民平生所视之大事,此乃一展所长之机会,草民岂能不愿?”

“哈哈,好!”朱棣笑道:“工部有四个清吏司,你便入职都水清吏司,你虽然并非科举,但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可暂且为工部主事。”

“倘若真的治水有功,疏通了会通河,将来朕一定感念你今日之功!”

“来日这朝堂之上,必有你一番位置!”

这番承诺,不可谓不重。

要知道,这和给宁王当初的不同,当时朱棣是燕王。

燕王的承诺和现在的大明天子有什么关系?

现在朱棣以大明天子之身,主动给了沈肃一个官职,虽然是暂代官职,不过六品主事,但光是“简在帝心”四个字,甚至比当朝某些四品、乃至三品的朝官,都要强多了。

沈肃就算再直,也知道这个时候该说什么。

“臣,多谢圣上!”

朱棣点头,随即看向众臣,“若无事,尔等便都下去,仔细商议方案吧。”

夏原吉和宋礼互看一眼,纷纷带着众臣告退。

“少师留下,二沈也留下,朕还有几个问题。”

等到夏原吉他们离开后。

朱棣便带着二沈,以及道衍、太子、汉王,重新回到谨身殿。

“你们刚才还有什么没说完,现在都说出来吧。”

朱棣看向沈肃。

方才谈论治水方案,群臣在侧。

有很多话,包括那个“变法”,都是不能无端说出来的。

“事以密成,言以泄败!”

朱棣缓缓开口,“朕希望你们懂得这个道理,在万事未定之前,任何事情都不要让核心之外的人知道。”

道衍露出笑意,朱高炽陷入沉思,汉王挠了挠头。

而沈肃和沈有福则是对视一眼。

沈肃这才道:“启禀陛下,臣刚才所言,确实并未说完,臣之所以提出水泥,并非是单单说出此物的玄妙。”

“更重要的,是让大明多出一个产业!”

“甚至是,多方产业的提升!”

朱棣一愣。“产业?”

沈肃则继续道:“水患虽然是一时之灾,但也是长久之灾。大明要治水,就不能只治这一次。”

“正如北方的草原之患,陛下就算将其打服,也不能只打一次,因为过不了多久,其又会卷土重来。”

“因此,草民这治水,却也和当初遇到陛下时,所说的一样,治水即是治国!”

“这是长久之计,因此,就必须要形成一个长久的产业!”

朱棣听得似懂非懂,“你不妨把话说明白些。”

沈肃点头。

“水泥的制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却对制造工艺有要求。光是火焰的温度,以及铁矿的开发,就需要再提一层!”

“而提升火焰温度后,以后我大明的钢铁产业,也势必会来一段迅猛的增长!”

“钢铁产业提升,那么我大明的火统、火炮,包括军事体系也会迎来重大的改变!”

此时此刻。

沈肃的话语虽然简短。

但论之震撼程度,却远远要比刚才所说的,更为让朱棣心惊!

道衍更是心神动摇!

几人齐齐看向沈肃。

后者的声音,却仿佛洪钟大吕,在他们脑海开启了一扇无形的大门!

“纵观华夏文明,均以【用火】而跨越了数个文明等级。”

“从简单的生食到熟食,初步用火,孕育了最初的华夏先民文明。”

“冶炼青铜,开启了先秦时代以前的青铜时代!”

“温度提高,冶炼铁矿,这才有了汉朝时期的铁器飞速发展。”

“但直到我大明,距离真正的冶炼钢铁,还差一步。”

沈肃想到什么,声音无比郑重道:“在隐阁的预测中,这一步,可能要耗费几百年,一千年,可能直到大明国祚破灭也不会迈出……”

“但一旦迈出,必定是新的截然不同的时代!”

“但在我看来,这一步与其自己等,不如让大明自己来逼!”

道衍跨前一步,这种探秘“未知领域”,让其有一种心神发狂,再度燃烧热血的兴奋。

“怎么逼?”

“就用产业来逼!”沈肃语气坚定。

“水泥、钢铁……这必定是涉及我大明全民,甚至足以改天换地的产业!”

“可是……”

“当下的大明运转体系,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两条重大的产业提升。”

“甚至毫无疑问,新生而未知之物,必定会引来太多太多的反对,哪怕是到时候的陛下,恐怕也会审时度势!”

“因此,要提升产业,就必须在此之前打基础,聚大势!”

道衍再度前迈一步,不假思索的问道:“如何打基础,聚大势?”

“变法便是基础!”

“聚财便是大势!”

沈肃直言:“陛下看似掌控大明,是大明的主人。”

“但陛下也知道,朝廷的命令,却深入不了大明真正的底层百姓,因此,陛下说是掌管,却也并没有掌管。”

这看似矛盾的话,朱棣并没有反驳,因为他知道沈肃的意思。

只见沈肃继续道:“可惜臣不擅于此道,但……”

朱棣想到对方之前所说的大医,不由得问道:“又是那个大医?在何处?”

“他已经来了!”

沈肃指着朱棣面前的书桌,“陛下可打开,亲自查看。”

朱棣一愣,这才想起,沈肃之前所写之字。

他心神震撼之际,却没有立刻打开。

而是先让沈肃等人离开,等到谨身殿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后。

朱棣才拿出纸条,缓缓将其打开。

只一瞬间,朱棣目光精光大放,心中却是不可思议,震撼动摇!

其上七字,字字入心。

“九重金蝉从水出!”

阅读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