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44 章 母系氏族与女性力量10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清朝,是华夏古代才女最为重要的发展阶段。】

【从汉朝到明朝有361位才女,而清朝就有3650多位才女。其中98%的才女是在诗词创作上面,还有剩下的少数是在科技上面】

【比如医学,比如天文,比如物理学教育学等】

【这里可能就有人要问了,不是说了清朝又是缠足又是打旱魃吗,怎么还有这么多女科学家?清朝什么时候这么开放了?】

刘彻不高兴了:“不是说大汉民风开放,女子地位也颇高,怎么总数加起来都没有清朝一朝人数多?”

司马相如欲言又止,被刘彻看出来了。

“要说什么,说。”

“陛下,天幕说得才女,应该是有作品传世。”司马相如努力委婉暗示,“比如诗词,又或者著作,又或者是医术之类……”

而大汉,别说女子擅长诗词,纸张还没普及,民间识字率还不高。

刘彻顿时想起还没研究出来的纸张,冷哼一声:“等纸造出来,书本也印出来,大汉的才女一定上马能打匈奴,下马能打明清!”

司马相如差点听得眼前一晕。

陛下可真是不贪心啊!

他难以想象,什么样的女子才能既满足陛下打匈奴的愿望,又满足陛下要赢过明清的攀比心。

刘彻却突然看向司马相如,想起了他的妻子:“听说你夫人卓文君颇有才名……”

司马相如:!!!

不是陛下,文君不会打匈奴啊!

李世民也不服:“朕的公主们擅长书法的,擅长诗词的,擅长舞蹈音乐的,各有所长,怎么就不是才女了?怎么大唐还没有清朝才女多?”

魏征提出新看法:“陛下,天幕之前说过,史书对女子的姓名事迹少有记载,会不会后世根本不了解大唐的公主和才女?”

而清朝是离后世最近的一个朝代,记录最多,可能传世也更多。

李世民顿时沉默了。

本来没觉得史书不记载女子有什么不对,历来不都是这样吗?

但现在突然觉得不好了,竟然被后世一个外来的少数民族政权比了下去,盛世大唐,人才济济,才女也是济济!

“史官……”李世民正要吩咐史官开始记载大唐有才女性的历史,长孙皇后突然插嘴道:“陛下,妾乃国母,乃天下女子的母亲,统领女子记录女子这事,不如让臣妾与众位公主们来?”

李世民看向长孙皇后。

论才华,长孙皇后完全不差。

历史上,长孙皇后也是著书写过《女则》,写古今妇人得失事来劝导宫中后妃女眷等。

但是写史,与写规劝女德的书籍意义完全不同。

提出这个要求时,长孙皇后的心中也是忐忑的,这算不算后宫干政?

尤其是当着众多朝臣,并不是在后宫私底下吹枕头风。

是长孙皇后不想私底下吹枕头风,就想堂堂正正地提出来。

就像此刻,坦坦荡荡看着李世民的眼睛,迎接李世民眼里的怀疑、犹豫、质疑,与一闪而过的担忧。

房玄龄突然上前:“陛下,臣以为此事可行。皇后乃国母,为天下女子楷模,汇总天下才女,让才女也能为陛下效力,为大唐歌功颂才。”

长孙无忌原本在李世民的沉默审视妹妹的时候心都提了起来,看到房玄龄开了这个头,故意说反话:“这本是史官的事,哪里需要皇后操心,皇后要管理宫中后妃之事,还是让史官去做。”

史官紧闭嘴巴,在这种时候完全不敢开口,闻言唯唯诺诺:“臣听凭陛下差遣。”

李世民自己笑了起来,笑着拍了拍长孙皇后的手:“天幕还说我大唐没有才女,依朕看,皇后不就是才女。”

借着又看向长孙无忌调侃:

“这事皇后怎么不行,辅机你这是不相信你妹妹。”

听到李世民的语气,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这才同时真正的松了口气。

李世民答不答应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生气,没有因为此事责备长孙皇后后宫干政才好。

李世民自己想通了,就开始雷厉风行的一番吩咐下去:“皇后长孙氏负责汇总天下才女,史官辅助记录。”说完想起自己的姐妹平阳昭公主,“首先,把平阳昭公主的名字,事迹,都记录上去。让后世看看,我大唐的才女文武双全。”

长孙皇后郑重站起身,如同朝臣一样拜下领命:“妾长孙氏,领旨。”

从今往后,她将会成为真正的一国之母,为一国女子请命,护一国女子的公平清白。

李世民没有避让,也没有拒绝,看着长孙皇后行礼,脑海里突然想起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的那一日。

那一日,原本他想安排妻子出去避难,但是妻子拒绝了。

妻子把家中的其他女眷孩子安排妥当,自己陪着他,一起迎接玄武门之变,一起等待着这重要一刻后是生是死的转变。

最终,他赢了。

现在看向长孙皇后主动承担对天下女子的责任,李世民在心里再次补充:没错,还是他赢了。

他从没选错过,没选错玄武门之变,也没选错妻子!

【首先,清初康乾盛世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处于清朝的巅峰时期,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当时世家女子得到了相应的受教育机会。】

玄烨完全不认为自己的统治有问题,听到这话颇为自得:“朕政治开明,倡导科学,女科学家多很正常,连朕和皇室子弟也学习外语,学习天文地理。”

玄烨看向自己硕果累累的儿子们,也很骄傲。

他的儿子们,又会外语,又懂科学,还有跟洋人学经商学地理科学,比前朝的奇葩藩王们优秀多了。

【比如清初女科学家,多分布在江苏和浙江,且涉及的科学领域比较多。】

【清代天文学也有7位女科学家,主要是在

清初到乾隆时期,这主要是由于17、18世纪,天文学在清朝风靡一时,上至皇室贵族,下到百姓,知识阶层都已能言论天文历法为荣,也让女性有了进入天文领域研究的机会。】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乾隆年间,正在家中书房写作的王贞仪突然听到自己名字,猛地抬头,透过窗户看向天幕。

她的母亲原本也在院中一边听天幕一边记录,闻言惊喜地看向王贞仪:“天幕是不是在说你?”

王贞仪联系朝代一想,自信一笑:“没错,定然是女儿我。”

天幕没有让她失望,开始正式介绍她。

【王贞仪是一位全才科学家,数学,天文都精通,而且善于诗词,射箭和武术,是真正的文武全才。】

王贞仪从小被开明的祖父教导天文,对科学十分感兴趣。

还小的时候,王贞仪就在夜晚时候,坐在院子里观察天象,观察星星的变化及月蚀同望的关系。

夜观星象,日观云雨,王贞仪对天星气象颇为了解后,可以据此推断晴雨丰歉,并且长长得到验证。

常年观月观日后,王贞仪对月食有了与传统的“天狗食月”不同的看法。

她用厅堂的挂灯拟作太阳,用桌子拟作地球,用屏镜拟作月亮,通过移动和调整三个物体的不同位置和距离,来作简单的天文小实验,并且通过这样通俗易懂的实验,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在后来理论成熟后,著作了《月食解》;

在康乾时期,西方的天文学在大清颇为流行,哥白尼的日心说也传入大清,但是颇有争议。

王贞仪却是颇为大胆地支持日心说,用自己独有的简单小实验论证了“地圆学说”,并且著作《地圆论》。

清初康熙年间,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名气颇盛,被称为“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

王贞仪对梅文鼎的数学理论非常感兴趣,把梅文鼎的深奥著作分解成五卷本的《简单计算原理》;因为受到西方数学学术流入大清的影响,解释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及关于重力的论文用来描述“万有引力”定律,还在学习了勾股三角问题后,在《勾股三角解》中反复解释了勾股弦的缘起和三者的关系及计算方法。

如果说这些都是科学的范围,她可以一通百通,但是在科学以外,王贞仪还是个“跨界强者”。

王贞仪家中有医道传家,她自由学习,承受家学后,懂医理,且能切脉治方。

她提出了察脉、视人、因时、论方、相地的医道五诀,并提出了“升者降焉,陷者升焉,虚热者凉补焉,大热者寒化焉,风者散焉,燥者润焉,蓄者破焉,滑者涩焉”等辩证疗法。

她擅诗词,工绘画。在《题女中丈夫图》一诗中,抒发了自己“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的情怀,希望妇女都有“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

她还擅骑射,向蒙古阿将军的夫人学骑射,“跨马横刀,

往来如飞”

,练就了“发必中的”

的高超本领。

她思想超前,不甘心于男尊女卑封建观念的束缚,认为男女“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

王贞仪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诗词文赋《德风亭初集》、《德风亭二集》等,还有科学著作《星象图释》、《筹算易知》、《重订策算证论》、《西洋筹算》等等。

她的著作从数学、天文到诗词都有涉猎,十分博学且辛勤产出。

可惜的是,在王贞仪去世后,尽管她委托丈夫把自己的著作手稿转给好友帮忙保存,几番辗转,最终大部分遗失,仅剩《德风亭初集》13卷后来由蒋国榜收刻于《金陵丛书》。

但是王贞仪的光辉依然没有被时代泯没,她的事迹甚至传出国门,传出了地球。

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称之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200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以此纪念她做出的贡献和积极乐观的不屈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金星在西方的语言里,古希腊人称呼它是“阿芙洛狄忒”,古罗马人称呼它为“维纳斯”,名字不同,但都是“爱与美的女神”的名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特意在金星上用王贞仪的名字命名陨石坑,就是对她最高赞美。】

王夫人听到天幕夸自己女儿,比夸自己还要开心:“没错,我女儿就是这么聪明,什么都喜欢学,什么都能学会!”

那些嘲讽她家女儿嫁不出去的,都是些没眼界的!

王贞仪有些不好意思了,她还年轻,虽然在老古董眼里有些锋芒毕露,叛逆不羁,但是在家人面前还是青涩腼腆的。

听多了各种挑剔怀疑,突然这样一通夸,反而把她夸得很不好意思了。

等听到最后,说给她命名金星陨石坑,王贞仪一愣:金星,不是太白吗?

王夫人也激动了:“女儿啊,你变成太白金星了!”

金星,在华夏的民间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

在华夏古代神话中,“太白金星”是一位天神。

听到用王贞仪的名字命名金星上的陨石坑,可不就像是给金星打上了“王贞仪”的记号。

王贞仪纠正:“娘,不是太白金星,只是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

王夫人完全不在意,大手一挥,兴奋地出门:“都一样,都一样!你家那些姑姑嫂嫂邻居婶婶什么的,耳朵不好,我怕她们没听清楚,我去给她们介绍介绍!”

王贞仪哭笑不得。

母亲平日也是读书写诗的文人才女,在女儿的事情上,跟寻常母亲一样,说了女儿不好,能记仇好久。

【江苏在现在被戏称“散装江苏”,每个地方都很富足发达。在清朝时期,同样已经是经济文化中心。】

【江苏省在清朝共有14位女科学家,学科跨及6种领域,还出现了女科学家跨学科研究。】

整个清代出

了状元114名,出自江苏的就有49人。

江苏省的女科学家,清初和康熙年间,各有8人和6人。之后出现下滑,到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又出现较大回升,特别是清光绪年间,有记载的女科学家就多达9。

江苏省中的14位女科学家,除了纺织学的3人来自普通劳动妇女,其他人都是来自世家。

【在女子教育受到限制的古代,才女的诞生要么是与丈夫夫唱妇随受到影响,要么是原生家庭环境开明,从小培养教育女儿】

【清初的蕊珠,丈夫是民族地理学家陈鼎,蕊珠受到丈夫的耳濡目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约瑟博士称赞她为“驰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丈夫研究地理,妻子研究数学与天文,天文地理,怎么不算夫唱妇随,共同青史留名呢?】

鲁班握住妻子云氏的手,相视一笑:他们都擅长木匠手艺,鲁班有鲁班术在当世闻名,以后也不会差;云氏有“伞”

传世,还是一段为爱发明的温情故事,怎么不算夫唱妇随,共同青史留名?

葛洪与妻子鲍潜光对视一眼,手里各自执笔,正在写着各自的著作。

葛洪在写《肘后备急方》,里面包含的除了他自己的炼丹心得、行医急救过程,还有妻子鲍潜光的艾灸之术。

葛洪本人不擅长艾灸,后世猜测这本书包含了夫妻二人共同的心血,这怎么不算共同青史留名?

【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不再拘泥于女子无才,开始认真培养女儿。】

康熙年间的王锡惠是明清之际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的妹妹,是哥哥从小教导妹妹。

乾隆年间的王贞仪是清代学者王锡琛的女儿,其祖父王者辅曾任海丰县令、宣化太守、吉林知府,在家中专门为女儿们设立私塾,并且亲自给王贞仪讲解天文和历算知识;

同治年间的劳綝是数学家劳乃宣的女儿,劳乃宣对华夏古代筹算研究在清朝中绝无仅有,劳綝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数学,成绩同样优秀;

光绪年间的数学家江熹,父亲江衡就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和翻译家;

这些女子的共同点除了家庭环境的开明,还都处于社会的上层阶级,在物质与经济上不匮乏,能从容地在家庭的支持下接受教育,研究自己喜欢研究的知识。

在同一时代的底层,依然有女子为生计发愁,为陈规陋习束缚的无法出门无法自由。

但也有劳动女子,因为能有经济条件自立之后,即使没有接受过教育,也能诞生出劳动的智慧。

【除了上层阶级,还有普通的劳动妇女,从劳动中因为经验和智慧,诞生了新的灵感,创造出了新的纺织技术,制造出重要的经济价值。】

【《松江府志续》记载当时的士大夫赞扬,江苏纺织业所获之利“功归女子”。】

明末清初,江苏松江的丁娘子,制织“丁娘子布”“飞花布”闻名;

康熙年间,江苏南京妇女纺织出“紫花布”远销海外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后来河北冀州的冀州妇女也研究出“紫花布”,

同样十分受欧美欢迎。

乾隆年间,

殷氏仿“高丽布”织法,生产出了“高丽布”。

一名面容朴素的妇女拿着自己纺织的布匹,去常买卖的布料店中交易时,看到了客人来买卖的高档布料高丽布,听到高丽布的价格,惊得好半天合不拢下巴。

等客人离开,妇人殷氏忍不住跟布料老板提出要看看,老板还舍不得,让她轻一点,说很珍贵,有价无市,他这一匹也是好不容易才进到货的云云。

殷氏更好奇了。

“这高丽布卖的这么昂贵,我倒要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她小心翼翼展开昂贵的高丽布,一寸一寸地细致看,看得眼睛都差点贴上去,终于看了个明白。

“也不过是换了种织法嘛,我还以为有多不一样。”

老板知道这位殷氏纺织记忆高超,忍不住有了别的念头:“殷姑娘你看得懂?”

殷氏不以为然瞥了一眼昂贵的高丽布:“看得懂。”

“那你可会织?”

“这么简单,谁不会。”看到老板怀疑的眼神,殷氏好胜心起,“我明天就织一匹‘高丽布’给你瞧瞧。”

等到了第二天,殷氏带着连夜纺织出来的高丽布来给布料老板看,老板激动地爱不释手抚摸着:“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他来来回回把殷氏纺织的高丽布和自己从高丽进口的高丽布对比,越看越觉得,殷氏手艺好,纺织出来的高丽布比真正的高丽布手感更好,不知道的还以为是高丽布里的精品。

老板果断道:“烦请殷姑娘多织几匹这样的高丽布,我就按高丽布的价格收!”

殷氏高兴道:“成!”

弘历这一次是真正的心动了。

不是因为好女色对殷氏心动,是看上了殷氏的手艺。

到乾隆年间,外来的洋布已经对清朝的布料市场形成了冲击,因为价格高昂,主要是贵族官宦人家喜欢购买。

包括宫中,许多后妃女眷也是用的外来的洋布,奢侈的定价让哪怕喜好享受如弘历看到了也觉得昂贵。

尤其是听到天幕讲那些洋布背后的国家日后侵略大清,还抢走大清的宝藏,抢走他的圆明园和故宫的宝贝,弘历就有一种自己花钱养肥敌人军队的冤大头既视感。

“大力鼓励民间女子仿制洋布!能有超越者,朕有重赏!”弘历当机立断,一边派人去寻找殷氏,一边出台新政策来鼓励纺织技术的提高。

【从这些世家女子的优秀可以看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民间的女科学家女发明家,主要创举是在日常的工作劳动,比如纺织,还有木匠、工艺中。

而更大的改革和创新,还是需要教育。

当古代女子没机会接受校园教育,唯一的教育只有家庭时,家庭是否开明是否有才,也成了决定女子是否能有一番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刻,不同的

世家开始思考。

?想看西羚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吗?请记住的域名[(

“那王贞仪真厉害!”东晋的谢家,还没出嫁的谢道韫本以为自己诗才无双,能超越谢家一群庸才很厉害,然而看到后世的女科学家,难得生出自惭形秽来。

王贞仪能文能武,她的父亲谢奕本就是安西将军,她的叔叔谢安也是能治世安邦,也能领兵打仗。

谢道韫忍不住看向自己的佩剑,她也有学习君子六艺,也是会剑术的,若是再学学骑射,是不是也能跟父亲和叔叔一样领兵打仗?

【在原始时期,男女在成人礼之后才会采用男女分开的方式,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后仍然是合群式的教育形式。】

【进入夏朝后,学校开始出现,虽然已经有了男女有别的观念,但是在童年时期,男女童依然是集体接受教育。】

《礼记·内则》:“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着,始教之让……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治丝茧……”

可见,从周朝开始,“男女七岁不同席”的教育已经十分普及。

【东汉时期,邓绥在建立男女同校时被文臣各种骂,等她去世后,学校立刻作废。古人也一直认为女子不能进学校,只能在家族建立私塾,或者请先生。】

【但是外国人不这么认为。鸦片战争后,大量的传教士进入华夏,为了扩大影响,开始兴办女校,成立女子学校教授华夏的女子学习,还送她们出国留学。】

东汉时期,邓绥建立的男女同校是仅限于上层贵族。

在华夏历史上,最早的女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汉和帝时期。

汉和帝在后宫中增设“北宫女子学堂”,邀请才女班昭入宫为后妃公主们讲学传道,邓绥也进入其中学习。

北宫女子学堂开设的学科除了常规的女德,还有经书、天文、算术等多门学科,华夏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女子学堂就此诞生。

这个时期,对女子的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

东汉元初六年,也就是公元119年,和熹太后邓绥进一步发展,创办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座男女同校的学堂——“元初宫邸学堂”。

元初宫邸学堂招收5岁以上的亲王与邓氏近亲的儿女共70人,开创了男女同校学制的先河。

邓绥非常重视教育,执政期间在全国广兴郡国学校。

在宫邸学堂,她不但诏令内官和近臣到学堂里上课教学,诏令大臣家中女眷入学堂读书,后来还把教育普及到普通宫女,允许从全国各地选入宫的女子,不论出身,都可以入学堂就读,让女子的教育开始更加平民化。

到邓绥时期,她不但开明的实施男女同校,而且普及到百姓阶层,让教育更加普及。。

等到了华夏近现代时期,最早的男女同校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开始,东汉比清末的男女同校学制早了将近

一千八百年,

比欧美国家首次招收女学生的时间还早1700多年。

欧美国家直到1837年,

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才首次实行男女同校学制。

在美国奥柏林学院第一次实施男女同校学制后,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标志着西方传统大学之门向女性开放。

而这一创举,晚于东汉邓太后的元初宫邸学堂1718年。

【鸦片战争后,清朝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医学家,并且奠定了我国妇科医学的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西医作为“神学的侍女”,在华夏的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基督教仅次于传教布道和兴办女校普及教育的第三大活动领域。

在这样的条件下,许多贫寒人家的女孩、或者弃婴,被收养后就自然而然去学西医;

也有许多开明世家,因为受到了鸦片对国人身体损害的刺激,开始投身医学。

光绪年间出生的林巧稚,1940年被美国聘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195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唯一的女院士,是华夏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因为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现在在鼓浪屿都能看到她留下的名人名言。

还有众多优秀的女西医,学习后开始造福于当时其他女子,回到国内,造福国人,并且做出了一系列的创举:

光绪年间的谢爱琼,出生于广东番禺,是妇产科专家;

罗秀云,同样出生广东番禺,是护理教育专家;

梁毅文,出生自香港,首创子宫外孕自体输血术;

曹丽云,是后来的天津女医院院长;

丁懋英,北洋女医局局长……

【广东的5位女医学家中,有4人都有出国留学的背景,且都是出身贫寒、信仰基督教、获得教会的支持出国留学。而且广东是近代开放最早的重要港口,使得该地区更早更容易接受到新事物。】

清朝末年,出现了13位女西医,大多出生贫寒,在甲午战争之前有4人被当时的传教士收养,带到国外学习。还有人是在基督教教会的资助下到国外留学。

比如金雅妹,2岁时就被美国北长老会医师麦加收养为义女,带到美国亲自抚养长大,并教授医学。

康爱德、石美玉被美国传教士侯格收养带到美国进修,柯金英也得到了教会的资助到美国学习。

后来,她们也都回到祖国,创办医院回报祖国。

同治年间,金雅妹,浙江宁波人,首位女留学生、首位女西医,天津市首位女医院院长;

石美玉,湖北黄梅人,创办伯特利医院,是首位翻译西方医学著作的华夏女性;

康爱德,江西九江人,在江西九江创办妇幼医院,首位参加世界女青年年会的华夏代表;

柯金英,福建福州人,首位参加世界妇女协会大会的华夏代表……

玄烨越看脸色越沉重,他突然出声:“大

清一定要开办女校。”

立刻有大臣反对:“女子怎么能去上学?这于礼不合。”

玄烨冷声道:“我们不自己办女校,

等着外国人来办,

再把我中华儿女收为自己的女儿吗?”

大臣道:“那女子自己认贼作父……”

“2岁就被抛弃的女子,她能懂什么!别说女子,男子2岁被收养能记得什么?”玄烨还没说话,主动从后宫走来前朝的孝庄太皇太后出来了,闻言毫不客气骂道:

“民间别说抛弃女儿,先前没听说过吗,还有多少被掐死、被溺死、被扎死的女子,恐怕现在听到天幕上说的外邦传教士的好,宁愿让外人收养。”

玄烨连忙上前恭迎,孝庄太皇太后这时候身体已经非常不好,走过来不但被宫女搀扶着,手里还拄着拐杖。

大臣生怕把太皇太后吓出个好歹,大气都不敢喘。

孝庄太皇太后缓慢走到前面坐下,换了口气:“女子亲生父母不给她留活路,能怪她吗?女子家中不给她们读书机会,别人愿意给,你放着大好机会不用,也不让女儿去吗?”

不管当时的教会是不是有更深的政治意义,最起码,他们的确让出身贫寒的女孩子走上了不一样的新道路。

玄烨连连点头:“皇祖母,孙儿想开办女校,可以先在官宦人家试行,然后再推向民间。”

孝庄太皇太后笑着点头:“好,祖母知道,你是个好孩子,有眼光有远见。如今有天幕在,你一定能做得更好。”

玄烨被夸的很激动,但是孝庄太皇太后比他的心情更激动。

本以为即将去世没什么牵挂,也没什么遗愿了,但是看到天幕,她发现,哪怕是要死了,她还可以再做一件事。

再做一件,可能会让天下女子受益的事。

玄烨不是女人,不懂民间家庭许多只会告诉女子从不展露在男人面前的事,只有她在,必须有女性参与,才能更好地把这项措施推广。

孝庄太皇太后看向玄烨:“好孙儿,这件事,祖母愿意帮你一把……”

【在华夏古代,邓绥邓太后是第一个提倡男女同校学习的开创者;而到了近代,另一位邓氏女子为打破大学女禁做出了伟大贡献,这一位就是邓春兰!】

民国时期,因为外界的影响,当时有进步人士看到了女性的重要性,开始提倡女子接受教育,提倡男女同校。

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统管全国的教育工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牵着指出:“民国既定,清政府之学制,有必须改革者。”

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

该学制始称为《壬子学制》,经过一系列的学校规章制度的添加与完善,变得更加系统后,到1913年合成为完善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这一时期,小学开始出现男女同校,但是依然单设女校。

一直到1919年,全国国

立大专院校中仍然是“女子竟无一人”。

偏僻而遥远的青海省,

?_[(,

邓春兰和两位姐姐顶着班上男同学的嘲笑郁闷地抱着书走在校园里。

“不是说现在男女平等,女孩子一样可以上小学上大学吗,怎么学校就我们三个?”邓春兰最小,嘟着嘴,满脸不高兴地说道。

因为学校只有三位女生,老师全是男士,学生也全是男生,她们三个感受到许多无形的忽视和歧视。

她想,或许学校女孩子更多了,还有了女老师应该就会好很多吧。

“别想了,说说而已,谁真得当真。”邓春兰的大姐成熟地给妹妹分析,“我们学校要不是咱爹在京师大学堂学习,咱们三根本不会被学校接受,你没听别人说话说得多难听。”

二姐怪模怪样学着那些闲话:“什么‘想当女状元女秀才想疯了’,什么‘读书不是女孩子的事,认识几个字就不错了’,什么‘不安于室的姑娘以后嫁不出去’,我们的婚事我们爹娘都不操心,一群外人有什么资格操心。”

说完还不忘犀利点评一句:“男人总喜欢说女人是长舌妇,他们造谣说起是非来,那舌头比老太太的裹脚布还长。”

邓春兰一下子被二姐的模仿给逗笑了,刚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突然捂着后脑勺惨叫一声,她的后脑勺被人砸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欺负,邓春兰快速回头去看肇事者,看到一群男同学嘻嘻哈哈看着热闹,她愤怒质问:

“喂,谁干的!”

男同学们根本没怕她,还故意把石头混合着尘土浇过来,把三个女孩浇了个头顶。

而这,仅仅是一个最不起眼的小困难。

读完小学后,邓春兰想要继续深造,可惜这时,并没有大学愿意接收女学生。

这一日,二姐拿着报纸兴奋地冲进来找邓春兰:“春兰,你看报纸上写得什么!”

“男女平等,男女平等!”邓春兰一眼就看到报纸最醒目位置登报的文章,她拿过报纸看了一遍,眼睛亮晶晶,有了新思路,“既然说了要男女平等,为什么大学不愿意接受女学生?我也要写信!”

邓春兰说干就干,先给蔡元培写信,但是蔡元培辞职了,根本帮不了她;

邓春兰并没有因此放弃,她看到了报纸的作用,开始不断地给报社投稿,《晨报》《民国日报》《民心报》等等。

最终,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首先是北京《晨报》发表了邓春兰的两封信,随后北京、上海的《民国日报》等报刊以及英人办的《民心报》、法人办的《益世报》等外文报刊也相继刊载,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教育是政治的延伸,如果连女子都不能好好接受教育,谈什么富国强民?”民国时期著名的女子教育学家向警予写文支持。

“传统的女性教育不过是一种奴化,培训的各种三从四德、生儿育女、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过都是为了辅助男性。若今日想要

改造社会,女子必须主动学习科学,学习改造社会。”

“女子为什么不能读大学,我们并不逊色于男子!”

四川女青年秦德君非常勇敢的响应五四运动里倡导的剪发,自己剪短一头乌黑秀发后,给当时还在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写信毛遂自荐,表达自己的求学信念,但是被拒绝了。

此后,秦德君的学校——成都市四川省立女子学校以此为理由,开除了她。

“新时代新教育,既然一切要焕然一新,为什么女子教育不能焕新?”李倩云等人一起声援。

李倩云,与秦德君、陈竹影一起,被誉为“成都三女杰”,是成都最早剪短发的三维女子,剪发后大力宣传妇女解放等相关事宜,做演讲,做辩论,看起来好像只是头发的问题,实际上对抗的是整个旧时代旧思想,忍受了巨大的非议。

——现代女性的剪发自由、受教育自由等权利,是一代代女性不懈努力,才争取到手的。

在无数文人名士和有志女青年的支持下,邓春兰的投稿达到初步的效果。

邓春兰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继续发表文章,在《少年中国》等报刊上发文阐明自己对妇女解放的观点。

在邓春兰的带动下,山西、湖南、北京的一些教育团体和女青年们也通过提案或联合呼吁要求解除女禁。

直到1920年2月,北京大学终于先后招收了9名女学生人学,邓春兰便是其中之一,并被分在哲学系学习。

这9位女青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男女合校后的第一批女大学生。

至此,这沿袭多年的“男女有别”的封建戒律——“大学女禁”在“五四运动”中,在邓春兰等有志女青年的奋起抗争下被打破了。

当时,北京许多报纸,在报纸最显著的位置发表文章报道了这一消息,热烈称赞这教育改革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重大胜利,赞扬这些勇开一代新风的女英雄。

第一个喊出妇女心声的邓春兰,通过不断地写文章、从甘肃赶往北京不断地四处奔波演讲、倡导争取女性享有男性平等受教育权,最终影响了所有妇女。

她被誉为女性受教育的英雄人物,并且在甘肃民主妇女运动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

到1922年,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大上海商院等高等院校开始男女均招,实行男女合校培养。

在小学与大学都可以男女同校同学后,中学才开始仿效,北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广州第一中学、上海吴淞中学等中学开始男女同校。

【但是男女同校并不代表女学生一定能接受到平等的教育,也不代表社会一定全部认可。】

【1935年,当时的北平市市长提出“取缔男女同学案”,获得北平市社会局的认可,重新提出男女分校。而且开办了北平市第二女子中学校,在女二中开学典礼上发表开学演讲,说:“你们来这里读书的目的,是要学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所以要你们学习家事和劳作

。”】

【北平市第二女子中学为了培养女学生成为贤妻良母,甚至辞退厨师,让女生都去学“炊事”。】

荆咕忍不住嘲讽:【这难道不是厨师学校?】

【许多有识女性也发现,社会整体上旧思想偏多,如果没有女校,百姓宁可不让女儿读书。于是女性开始自己成立女校,让女子有更多的求学机会。】

来自广东南雄珠玑巷的朱雅宜原本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思想开明,而且大胆有为。

在1933年,朱雅宜自己掏钱,耗费了全部身家财产,在南雄创办了广东第一所由女子独资成立的女校——四德小学。

“我的学校,要叫做‘四德小学。’”朱雅宜站在自己耗尽家财成立的校门口,笑容充满自信,“历朝历代,大家总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我们新时代女子,要独立,就要抛弃‘三从’。要有美德,也是新时代的四德!”

新学校,新招牌,新的思想从此刻开始扎根。

当“四德小学”对外开始招生时,事情却没那么顺利。

对这样一所私人承办的女校,许多女孩子不敢去。为了解决生源问题,朱雅宜首先鼓励学校老师把自家女儿送来读书,后来慢慢吸引民间的女孩子也来读书。

当学生多了起来,问题也变得多了。

“朱校长,有些孩子年纪还大了,我们小学还收吗?”

“收!”朱雅宜毫不犹豫把招生的年龄从小孩改成了不限制,“我们不收,她们没地方去学习。”

“朱校长,学生太穷,交不起学费,还收吗?”

“收!”因为学生的经济条件,朱雅宜把缴纳学费也改成了“自愿制度”。

“能交就交,交不出学费就免费。”

“朱校长,有学生说吃不起饭,想退学。”

“带她吃饭去,伙食费我来出。”

因为来了许多贫民女子,朱雅宜相继开除优厚待遇:免住宿费,免书本费,在学费上是自愿原则,能交便交,交不出来就免费。

如果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朱雅宜不但一分不收还自费承担学生的伙食费。

以致于后来这一所小学里的女学生越来越多,除了适龄的小孩,还有一些实在是家庭贫困的大龄女青年,只要想读书,朱雅宜来者不拒。

朱雅宜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班,由老师用不同的教材因材施教,教授国语、算术、常识、书画、体育、音乐,此外还有兴趣小组,教授写作、、手工纺织,还有一本适应新时代不同场景的书信礼仪的“女子新尺度”。

除此之外,朱雅宜最重视的是时事教育与爱国教育。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日本侵略军!”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国耻不断,日本侵略惨案让每个国人对之恨之入骨,朱雅宜经常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三省的事实为题材,教育学生勿忘国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为了鼓励女子英勇不畏站,朱雅宜还会主持女学生们编木兰从军歌舞剧,参加社会活动,宣传抵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到可惜的是,到1944年,朱雅宜因为自己身体不好,只能将一手创办的四德小学停办。

这所学校虽然短暂,成功的模式为整个广东女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后世许多女子有了新的目标。

而对古代女子而言,同样是有了新目标。

——“原来女子不仅可以进学校学习,还可以自己办学校!”!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