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53 章 农耕帝国6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我们常说弱宋刚明,比起宋朝皇帝的不敢打,明朝皇帝们出了好几位“我行我也上”的马背皇帝】

【无论是从乞丐变身皇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五征漠北七下西洋的朱棣,甚至是褒贬不一的朱厚照,在战场上没怂过——怂的都是他们的敌人。】

【哪怕是万历皇帝不上朝的那几l十年,万历三大征也没输过】

朱元璋听到天幕讲完唐宋心脏就提了起来。

按照天幕过往的习惯,要讲到明清了,但是天幕对明清可没什么好感,每一次都把他气得不轻。

他已经把太医叫来候着,就等着又听到什么气得心脏受不了的事情及时吃药,但好在天幕的一开始让他心情好了许多。

听这意思,他的子孙后代最起码继承了他的能征善战,行,不愧是老朱家的种!

【哦,朱祁镇不算,朱祁镇这样带着满朝文武送死的皇帝在武德赫赫的明朝皇帝里,就像是唯一敢战、并且能收取青唐地区、臣服西夏的宋哲宗赵煦在宋朝皇帝里一样突出。】

宋朝的皇帝也很振奋,对比不认识的后世皇帝不重要,www.youxs.org。

“www.youxs.org!”赵祯直接来了个喜极而泣,“打赢了!打赢了!”

刺面将军狄青激动道:“陛下,我们收回燕云十六州有希望!”

赵祯含泪点头:“是!有希望!”

其他文臣想泼冷水,但是天幕已经把话题拐到了农业上,让他们的一腔心思憋了回去。

【当然,今天的主题是农业,简单点评一下,我们回到农业上。】

【特意提前说一下皇帝们,自然是因为,即使历代都是重农,在不同的帝王手中,有很大的不同。】

【朱元璋从农民起义军走上帝王之位,最辛苦的时候曾经做过地主家的长工,做过流民乞丐,对粮食有着非一般的执著。】

【他确立以农为本的政策后,要求对官员考核以农桑、学校为功绩,违者降薪降职】

听到朱元璋的出身,前朝的皇帝们一个比一个震惊,尤其是那些被天幕明确提到过末年是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皇帝们,都不好了。

“农民起义军真能成事?”李世民深刻记得,唐末的农民起义军把他的坟墓给盗了,其他皇帝的帝王陵也没放过。

长孙皇后提醒道:“汉高祖不也成事了。”

李世民摇摇头:“那不一样,汉高祖好歹也是亭长,算得上是官吏,那朱元璋可是流民乞丐,地主长工,哪位帝王能比他出身更低?”

长孙皇后看看丈夫,又看看同样失态的兄弟,知道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不是官职大小,是汉高祖既然是亭长,也属于“士”的阶层,属于官吏;但是朱元璋是真正的底层农民,长工、乞丐、流民,无论是哪一个身份都低到他们平日不会正眼看的。

包括李世民自己,

同样出身世家,爱民护民是作为统治者、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姿态维护统治需要的。

但是论最受刺激,还得是元朝的皇帝们。

“朱元璋,诛元璋,倒是霸气。”忽必烈若有所思拿着大马士革钢刀把玩,自从天幕夸了他爷爷成吉思汗大马士革炼钢工匠抢的好之后,本来就受重视的匠人受到重赏,大马士革钢武器更受欢迎了,包括忽必烈自己也刀不离手。

“陛下,要不去民间找这汉人?”丞相脱脱请示道,但是心里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

元朝实行的四等人制度,不仅把汉人压在底层,对他们的姓名也有限制,只能传承姓氏,名字按数字排行,方便记忆,就如同给牲口编号一样。

忽必烈摇头:“汉高祖当皇帝之前名叫刘季,季是家中排行。当皇帝之后才改名刘邦,这个朱元璋的名字如此嚣张,定然是后面起义时改得,你现在找也找不到。”

脱脱揣摩着皇帝的意思:“那找所有姓朱的?”

“不必,只会造成恐慌和汉人的敌视。”忽必烈手中的弯刀画了一个圈,重新回到自己手上,“百姓还真是不能小瞧,乞丐也是人啊,这四等人制度似乎不但没能安邦定国,还刺激了汉人的仇恨心理,不要也罢。”

脱脱先是一愣,接着听到忽必烈正式颁布废除“四等人制”的圣旨,立刻恭敬领旨:“是!”

与皇帝们升起的警惕心不同,百姓们多是羡慕。

“农民当皇帝,百姓一定过得很好吧!”

“是啊,咱也算是上面有人了,农民皇帝能给百姓减很多税吧?”

“能减到前面说过的汉朝皇帝那三十税一,就很好!”

百姓们幻想着别人家的皇帝,只是聊聊天吹吹牛,就已经开心地笑了起来,让因为沉重税务导致常年愁眉苦脸的眉目难得舒展起来。

在另一片山林里,一群头上裹着黄巾的昔日农人则是得到了鼓励,眼神发亮:

“起义军原来也能当皇帝!”

“我们一定能成功!”

【朱元璋在政策上,编订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以保障小民经济,把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税收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点。】

【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是朱元璋的首创,结合明朝的保甲制度,十分高效率,给大家看看图片。】

用农业生产和农业税来考核官员这一点历代官员也是如此,帝王们没太在意。

天幕放出了明朝时期的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赋役黄册在记录田地赋税时做成表格,户主的姓氏劳役记录的清清楚楚,连田地的形状都给画在表格的第一行,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鱼鳞图册顾名思义,画得真的像是一条鳞片覆满身体的鱼,每一片鱼鳞上都清晰地记录着不同地方的不同税务,每块地的所属、方位、面积、形状,乃至地形、肥瘠程度等等,都记录在上。

他们齐齐看向鱼鳞图册:难怪叫鱼鳞图册,真像鱼鳞!

这个好学,不错,朕的了!

朱元璋开始得意起来:“咱老朱自己都会种地,田地哪有什么皇帝比朕更懂。”

儿子大臣们开始吹捧起来,朱元璋被吹得洋洋自得,但是很快,天幕的说法让他的笑容渐渐消失。

【但是很可惜,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只是过于理想化的政策,等朱元璋一去世,首先官官相护开始数据造假。然后是各大王朝都避免不了的土地兼并,或者说也正是因为官员世家开始土地兼并,对上欺瞒,不得不数据造假欺瞒统治者。】

【但是这个记录方法还是很有意义,这里特意放出来给大家看一下。】

朱元璋立刻开始吹胡子瞪眼:“官官相护?数据造假?”

他知道一个王朝不可能真的长久永不覆灭,但是他刚死就成这样,大明的官员如此嚣张,他杀贪官杀得还不够多吗?

朱元璋杀心一起,看满朝文武的眼神瞬间冰冷起来,看得大臣们心里哀声载道。

【朱元璋的重农抑商到了极致,在整个明朝,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达到了90%的高位比例,即使后期商品经济慢慢发展起来,商业和手工业所占比例也未能突破20%】

“全部种田,社会如何发展起来?”赵匡胤目瞪口呆,“达官贵人不会去占用田地吗?”

对于这一点,宋朝统治者最深有体会,世家占地屡禁不止,索性直接开放买卖,不管了。

前朝每到末年都离不开豪门大族土地兼并,他可不信明朝就是例外。

隋唐宋,甚至包括元朝,经济都是开放状态,丝绸之路非常繁忙,朝廷压制商人科举取仕得到权利,但是自己不同程度的盐铁官营和矿产官营,加上对外通商,可是没少赚钱。

重农抑商不代表彻底不发展商业,万国来朝不止是为了政治意义,还有经济意义。

农民再有钱,能有商人有钱吗?

他们重农抑商是为了稳定,又不是和钱过不去。

【明朝的气候其实并不好,处于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时期,太阳黑子活动异常,也导致明朝天灾不断。从公元1400年一直到公元1900年的500年,不仅气候变得更为寒冷,年降水量也急剧减少,使得明朝旱灾频发。

年平均气温每降低1度,粮食单位产量就会比往年下降10%,同样,年降水量每下降100毫米,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也会下降10%】

刘彻顿时感到了同病相怜。

“明朝这什么小冰河期更可怕,持续了五百年……等等,这个明朝国祚有五百年?天幕不是说我大汉才是最长久的王朝吗?”

汲黯点头肯定了刘彻没记错:“陛下,或许这个小冰河期持续到了后面的清朝,天幕向来喜欢明清一起提。”

“明清都有小冰河期,这百姓过得真是不容易。”刘彻哪怕自认自己不是一个爱惜民力的皇帝,也不会真得放任天灾发生百姓死伤,百姓死完了谁交税,他都没人

了统治谁去。

听到明朝的小冰河期,

让刘彻想起自己当权时期天灾不断下的百姓,

难得兴起点爱民心思来。

他默默计算:茂陵不需要修那么奢华,少发一下劳役,修水渠时待遇更好点,应该能有用吧?

【在江南水田,百姓弃用大唐开始使用的江东犁,重新开始使用铁搭,这是科技上的退步,但也是无奈的选择。】

【因为朱元璋把农民圈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导致百姓无力养牛,没有牛用曲辕犁同样吃力,后面开始用铁搭,也是为了节省人力。】

【除了因为政策原因,www.youxs.org,百姓把土地良田尽可能地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用于衣食原料生产。但这样的结果就是养牛的空间越来越小。养牛所需的水草难得,成本上涨,以致无力养牛。】

嬴政听得很认真,看天幕上放出曲辕犁和铁搭的图片,看得也很认真。

大秦同样缺少耕牛,大汉耕牛普及历经四代统治者,想必到二世三世大秦百姓才能慢慢普及耕牛,这两样农具,都可以先研究起来。

www.youxs.org,不由羡慕了。

“大秦地广人稀,别说养牛种草,种什么不行。”

把那些侵华的八国联军全给种到地里都有位置!

【大明人多地少,农业工具科技后退,还气候恶劣,明朝为何人口还会暴增呢?】

【这就不得不提明朝时期国外带来的外来物种,高产农作物的到来。】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华夏与外界有了更深入的接触,本土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

【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高产量农作物的到来,成为了百姓的主粮,比如玉米、甘薯、烟草、花生。】

【玉米抗旱能力极强,对土壤肥力要求低,哪怕是贫瘠的山区也能种植,极大地扩大了华夏的可耕种土地面积。这一项由美洲土著人民培养出来的农作物,造福了整个世界无数人民,无愧于美洲祖先把玉米奉为神明】

玉米的原产地在美洲,美洲的原始土著阿兹特克人,把玉米神封为春神,又是生命之神。

因为玉米需要一层一层的剥开,在原始蛮荒的时代,阿兹特克人祭祀春神的祭祀法就是剥人皮,所以他们的春神又叫做“剥皮之神”。

当然,如此血腥的画面荆咕是不会放进自己的视频里,她只是放了玉米的耕作之法。

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载歌载舞就能大丰收,再到大航海时代后传扬到了欧亚各个地方,依然能丰收,就足以说明它不挑地的最大优势。

看着那如一棵树一样的高高庄稼,结出来的果实不是粟黍那样小小的穗穗,而是巨大的黄澄澄的果实,只要看到上面饱满的黄色颗粒,就知道一根就可以让人吃得饱饱的。

“真是个好神,来大秦朕也能供奉!”嬴政的手都按在剑柄上了,如果不是天幕实在太遥远,真想现在就一剑割一些玉米下

来留种。

“丝绸之路可以再远一点,

再远一点。”刘彻馋的不行,

现场开始鼓动百官,“除了张骞,还有没有人愿意出去?”

海外有这么多好东西,他已经等不及张骞回来了。

大臣们开始装死,哪怕是主父偃也闷头不语。

大唐,李世民激动地站起身来,明知不可为还是忍不住伸手去触摸遥远的天际,直到摸了个空,才不得不惆怅地收回手。

他没有沮丧,而是快速动脑开始想办法:“大唐不是万国来朝吗,问问那些外来使者,有没有人有这玉米,重赏!”

既然有这优势,得用起来,重赏之下有勇夫,就不信得不到。

武周时期,武曌快速想起天幕夸她时期提过的一个人:“阿罗憾还记得吗?据说是波斯国的一个首领,波斯人最擅长做生意,现在去找找,看波斯人有没有这玉米。”

上官婉儿:“是,陛下英明!”

【甘薯,也就是红薯,出了名的一胎十八宝高产量农作物,以其单产量高、耐贫瘠耐旱、种植简单,成为救灾备荒和轮作的首选。】

【说到红薯,不得不感谢一个人,或者说一家人,是他们家族几l代人的世代努力,才让百姓吃上了高产红薯,有了救灾粮食】

【这个人也在种植红薯的时候还发现了灭蝗秘籍,直到现在依然还在使用】

明朝隆庆年间,隆庆皇帝朱载垕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做海上买卖,允许百姓在东南洋地区出海谋生。

来自福建的陈振龙因为在家乡地少贫瘠,养不活一大家子人,不得不选择出海谋生,到菲律宾务工。

明朝嘉靖年间,西班牙殖民者正式开辟了从墨西哥到菲律宾的航线,其中一项重要贸易,就是用墨西哥的银币换取大明的丝绸和瓷器。

到隆庆年间,陈振龙前往菲律宾务工时便吃到了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在菲律宾种植的番薯。

起初,陈振龙吃到一个颜色金黄、口感甜糯的食物,根本不认识,但是本能的喜爱。

“真香甜!还很饱肚子!”

一个巴掌大的番薯,生吃起来甘甜多汁,烤熟或者蒸熟之后粉糯喷香,怎么做都好吃,而且软糯好消化,老人小孩也都能吃。

“要是把这番薯带回去给我爹娘还有我娃娃吃该多好,他们肯定喜欢。”

陈振龙想起了家里的老人孩子,顿时动了心思。

此后,陈振龙开始有意留意番薯的种植方式。

他发现在菲律宾到处都有,这番薯不挑土地,种植方便,产量也很高。

“多适合我老家啊,福建就是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如果能种红薯多好。”

陈振龙越发想把番薯带回家乡,试探着去询问先来务工的老乡能否带番薯回国。

“不行!”老乡冲他摇摇头,吐着苦水,“你以为我不想吗,如果不是家里没田谁愿意来这异国他乡吃苦受累,这玩意在哪都能种,我们老乡好多想带回家。”

说着,他冲着在远处看守海关的西班牙人示意一下:

“但是那蛮子不让!他们又搜身又搜行李,连鞋底板都不放过!”

陈振龙没有死心:“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老乡耸耸肩:“随你,你要是被那蛮子搜身发现挨打了我可不管你。”

陈振龙随意应答了几l声,暂时沉静下来,继续寻找机会,就这样一直研究到了万历年间。

他开始研究番薯的种植方式,想根据它的特性寻找藏着带回去的方法。

“番薯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种植方式,块根催芽种植,番薯藤扦插,都可以活。”

“块根面积太大,西班牙人搜身藏不住。”

“番薯藤太脆弱,如果保存不当折断损坏可能种不活。”

陈振龙不敢把这么重要的事情告诉别人,自己一个人琢磨着,自言自语着:“没得选,总要试试。”

他无意间看向一艘刚刚停泊在海港的大帆船,等他签约的合同到期了,他也要乘坐大船回家。

他看着西班牙人站在船下挨个搜查下来的人,看着西班牙人上船检查货物,但是没有一个人去搜船本身。

这就是灯下黑吗?

陈振龙的目光渐渐亮了起来,他的目光落在了帆船的绞绳上。

绞绳如此粗糙,是由多股编织而成,假如他把番薯藤编织进绞绳里,还能被检查到吗?

甚至西班牙人有可能根本不检查!

陈振龙想着自己合同到期的时间,开始行动。

等到自己的归期到达之时,陈振龙借着上船搬运货物的机会,顺利把番薯藤编进了帆船绞绳里。

陈振龙上去时,西班牙人检查了他的所有行李和他自己,根本没检查帆船上的绞绳。

最终,陈振龙终于把番薯偷渡回家乡福建长乐。

“真是不容易!想要个海外的农作物比要命还难!”朱棣看得差点不敢呼吸,生怕这陈振龙失败。

虽然看天幕特意标出的时间,他知道不是自己在位时期,但惠及后世子孙也好。

“父皇,天幕说这番薯原产地是美洲,美洲好东西真多。”朱棣的胖儿子朱高炽使劲暗示。

朱棣伸手揉了揉胖儿子的胖脑袋:“父皇知道,让郑和去,知道!父皇只怕你抠门得很,等你登基后舍不得让郑和出海。”

朱高炽摸摸鼻子:“以前是不知道美洲这么多宝贝,现在知道了。”

朱高煦看着两父子三言两语仿佛已经确定了未来继承人的位置,心里不服,冷笑:“呵,美洲是郑和想去就能去的吗,你们知道美洲在哪里吗?”

朱棣:“……”

朱高炽:“…………”

朱棣一巴掌拍在朱高煦脑门上:“再泼冷水就让你替郑和去。”

朱高煦梗着脖子:“去就去,说不定我把美洲打下来,在那边也建立个大明!”

朱棣和朱高炽齐齐目光

诡异地看向朱高煦。

别说,

?_[(,

朱高煦野心勃勃的朱棣想忽视也难,但是让他亲自对自己同样宝贝同样善战的儿子下手,朱棣也做不到。

但如果做藩王,朱高煦在父亲在位时都不服,父皇不在位之后岂不是立刻反?

前面还有个靖难起家的父皇,朱高煦完全可以有样学样。

但是让朱高煦去美洲做藩王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朱棣改拍为温柔地抚摸,摸得朱高煦头皮发麻:“父皇怎么了?”

朱棣笑得也温柔:“没事,你真是朕的大孝子。”

他一定会好好关注美洲,把这个孝子送去海外!

【番薯带回大明,就能立刻推广开来吗?当然没这么简单,每一个外来的农作物进入本土都需要驯化适应,这个过程同样是陈家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振龙之子陈经纶,帮助父亲种植番薯,精心伺候生怕养死这来之不易的番薯。

此时的陈振龙已然年迈,除了帮助和指点,自己心里也没底。

还好4个月后,番薯成熟了。

成串的番薯又甜又香,让陈振龙终于实现了给家人吃上番薯的心愿。

满足了家人的食物所需,陈振龙没有忘记其他福建的父老乡亲,主动找到福建巡抚金学曾,向他推荐番薯。

当时,金学曾还有些犹豫,让陈振龙先继续实验种植;

第二年,福建大旱,四处饥荒,金学曾考察番薯的确适合福建种植,而且成熟快、产量高后,迅速开始在全省推广种植番薯,并且任用陈经纶为门下士。

【陈经纶在推广番薯时,遇到了蝗灾。】

陈经纶急忙去想办法灭蝗虫时,无意间看到白鹭在吃蝗虫,顿时起了用家禽来灭蝗的念头。

但是白鹭很难养殖,陈经纶转向同样喜水的家禽——鸭子,并且开始养鸭子试图驯鸭灭蝗。

【陈经纶之曾孙陈以柱继续实验,开始尝试在盐碱地上种植番薯,并且种植成功,盐碱地也因为番薯焕发新的生机。】

天幕先是放出高产量的红薯地,到了丰收的季节时,农民去拔出地里的红薯,一拔出现一大把的块根,看着就格外喜悦。

尤其是看到红薯的各种吃法,直接削皮生吃,甜甜脆脆,吃得汁水四溅;

削皮后直接上锅蒸,软糯粉甜,小孩子吃得舔手指;或者直接扔到灶里一边做菜一边烤红薯,烤的皮黑黢黢,结果里面黄灿灿,吃得人一边喊烫呼气一边停不下来的吃着。

“看起来真好吃!”古代的大人小孩齐齐看着红薯咽口水。

有经验的老农手里的蒲扇都顾不上摇了:“难怪说产量高,一根苗下面这么多!这么多!”

还都那么大,全能吃!全家也都能吃!

“这红薯在美洲,美洲在哪里?”

“去不了美洲,去菲律宾也好,这菲律宾在

哪里?”

他们也好想要,

好想吃!

【到清朝时期,

陈家的“鸭兵捕蝗”走向成熟,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九振,去安徽芜湖灭蝗,去各地灭蝗。】

【后来,陈经纶的五世孙、陈九振的弟弟陈世元写书《金薯传习录》《治蝗传习录》,开始正式推广华夏养鸭治蝗技术。

乾隆年间,陈世元80岁高龄在河南传播番薯的途中偶感风寒,病逝在任上。】

【可以说,哪怕是我们现代,吃番薯、使用鸭兵灭蝗时,都得感谢陈振龙这一家人,几l世几l代的研究和推广。】

万历年间,年迈的陈振龙看着天幕,眼泪湿透了衣襟。

他想起了在菲律宾那些辛苦的日子,想起各种尝试带回番薯藤的方法,想起自己推广时的忐忑。

最终,一切都是值得的。

“父亲,天幕在说您!”

年轻的陈经纶刚想拍拍父亲马屁,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天幕上。

“啊,天幕还在说我!还有我的儿孙后代!”

“好孩子,都是好孩子!”陈振龙笑中带泪,非常欣慰,“没有辱没我陈家人的名声!”

此时,广东吴川人林怀兰看着天幕嘟囔:“我也从越南带回了番薯藤,在我们广东推广,天幕怎么不夸我?”

说完他有些惆怅,“也不知道后世人还记不记得我。”

虎门人陈益淡定地看了一眼天幕,继续忙活手里的事。

他同样从越南带回番薯,也开始在家乡种植普及。

这样的好东西,谁不会想往家里带呢,不管是在越南还是菲律宾,再艰难也得带回来。

突然,天幕提到了二人的名字,两人顿时集体惊喜起来。

原来,后世还真记得他!

【除了陈振龙,吴川人林怀兰、虎门人陈益同样带回了番薯,在大明的不同位置开始普及,他们都可以被称为“华夏番薯之父”】

【后世为了纪念他们,为他们修建纪念馆、修陵墓和“先薯亭”】

“海外的好东西真不少啊。”朱元璋看着玉米和番薯,都是如此的高产,甚至还有美味的优势,不得不庆幸有天幕在,他没真得实施海禁。

只是开了海禁,朝廷还没做什么,出海谋生的大明百姓自己就知道把好东西往家乡带,这就是华夏人的本能。

好东西带回家乡,然后造福父老乡亲。

有能力之后,又开始往周边传播,造福整个国家,造福华夏所有的子孙后代。

朱元璋欣慰地点点头,再看自己那么多儿子,突然眼神嫌弃:百姓都知道把好东西往家里带,这群废物儿子们,只会往家里带麻烦!

儿子们:???

父皇的眼神怎么又开始杀气腾腾了,又哪里惹他生气了?

【玉米和甘薯的高产量不必说,为什么要加上花生呢?】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此之前只

有大豆和芝麻可以榨油,但是这二者都不可以生食,加工对于百姓来说费钱费力】

【但是花生不一样,花生含油量极高,甚至最初是作为中药来推广的,对于当时普遍以素食为主的大明百姓来说调和脾胃补充营养简单又有效,生吃就可以。】

天幕再次放出花生的模样。

一棵同样是带出一大串,剥了泥巴,现场就可以生吃。

帮忙干农活的小孩弯腰摘了一颗花生,把泥巴在身上擦了擦,轻松拨开壳,露出里面粉红色的颗粒果实,往嘴里一扔,吃得美滋滋:“好嫩!甜的!”

旁边大一点的孩子有些挑剔:“我不想吃甜的,吃腻了,我想吃卤花生。”

家人在旁边笑眯眯看着也不阻止:“行,晚上回去就给你们做,咸的甜的都有。”

一家人开始收拾花生,就坐在地里,一把一把的从地里拔出来,小孩力气不够拔就帮忙摘,把花生摘到竹筐里,一边摘一边往自己嘴里吃。

眼看着花生如此方便采摘,就连食用同样简单易得,听起来小孩也喜欢,说明生吃也很美味。

不单是前朝的百姓,前朝的帝王们也羡慕了。

嬴政狠狠握拳:“让墨家研究造船,大秦终有一日能抵达美洲!”

夏无且同情地看一眼墨家巨子僵硬的身体:自从天幕降临,他们的工作量剧增,他这个太医如此,墨家也逃不过。

刘彻大声问天幕:“这花生又是从哪里来的?难不成也是那美洲?”

美洲这么多好东西,快把地图给朕啊啊啊!

李世民眼神深情地看向大臣们:“你们说,朕鼓励百姓自己去寻找新农作物有没有用?”

外来的番邦再好,哪有自家百姓好,这陈家人不知道在大唐有没有祖先,大唐很需要这样的百姓!

武曌响起天幕提过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伊丽莎白女王和维多利亚女王等几l位女皇,她们开疆拓土的功劳让她难以忘怀,甚至在宫中特意供奉了画像和功绩,让自己学习敬仰。

听到美洲这么多好东西,武曌再次打起番邦的主意:“召集各国擅长制船者,还有善水者,曾经有过出海的船员重赏!”

其他女皇可以开疆拓土,她也可以!

等她在海外打下新的疆域,看大臣还有什么废话可说,再废话,全给扔美洲去。

【还有棉花在明朝的耕种更为普及,元朝时期黄道婆改良了棉纺织机,让松江府从此衣被天下。到明初的时候,百姓不再被冻死,也进一步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广种植棉花:“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这一条措施让家家户户多了保暖的衣物,即使是面临小冰河期更为寒冷的冬季,也更少冻死。】

荆咕特意去黄道婆纪念馆参观过,拍下了几l幅照片。

纪念馆展厅里,树立着黄道婆的雕像,在她身后的大堂上,写着后人为她书写的纪念

对联。

上联:“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

下联:“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

横批是:“衣被天下”。

展厅还有黄道婆的生平介绍,讲述她从童养媳逃难到海南崖州,从海南黎族人那里学到纺棉技术后回到家乡回馈乡里的故事。

在展厅中央还陈列有脚踏式三锭木工纺车、织布机等纺织工具,这正是黄道婆学习新纺棉技术自己融会贯通后改进的织布机。

“女子在纺织一业果真是有天赋,需要更加发扬光大才是。”宋朝时期,刘娥听着天幕对黄道婆的介绍,忍不住想起自己。

同样是出身低微,同样是婚嫁不由人,但最终没有放弃,坚强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

刘娥看着那亮堂的黄道婆纪念馆,笑着问负责记录的官吏:“看清楚那棉织布机没有?画下来没有?”

元朝离他们宋朝这么近,而且大宋也有木棉,完全可以学。

“画下来了画下来了!”大臣也顾不上太后有没有什么野心,这木棉大宋也有,只是因为采摘和去棉籽的技术不够,大宋不普及。但是既然听到天幕说木棉是保暖好东西,不重视是傻子。

画完纺织机,大臣还有些惆怅:“里面的机械看不到。”

“能画多少是多少,让织女绣娘们去研究,她们定然懂。”刘娥淡淡道,“把黄道婆的画像也供奉起来,我们用了人家的技术,不能忘恩负义。”

这一次大臣们都没反对对方是一女子,男耕女织,这黄道婆在纺织一事上造福万民,理应如此。

【明朝不仅在农作物的种类上更丰富,还发明了桑基鱼塘。】

南方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足以媲美现代的混合农业。

农民们先将低洼地深挖城鱼塘,把低洼地的泥土放置在鱼塘四周作为地基,种上桑树,再用桑叶养蚕,蚕屎养鱼,鱼塘底部的泥又可以取出来肥沃桑树,如此循环利用,两利俱全,十倍禾稼。

【但是,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尽管明清是华夏古代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的时期,农业技术却是停滞不前。】

【尽管明朝有徐光启,在万历年间就写下了《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多种农书,他还精通科学、军事等,十分全才;】

【尽管明朝还有宋应星,在崇祯年间那样的王朝末年写下了《天工开物》这样一本科学巨著,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从华夏到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宋应星还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但是为什么,明朝的百姓依然那么贫穷,明朝的农业科技不但停滞甚至退步?】

徐光启微微笑着:“全才,看来天幕还算欣赏老夫。”

他的门人陈子龙笑呵呵吹捧:“何止是欣赏,明显是十分喜爱!”

听到自己的名字,宋应星甚至无法高兴起来,他捂住脸,眼泪从指缝里倾泻而出,他声音颤抖着:“果然还是迟了吗?”

王朝末年,他生活在王朝末年,果然大明是要亡国了!

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给大家看一个我国历代人均占有耕地的情况】

荆咕放出了一个表格:

汉朝,元始2年,人口5959万人,耕地面积82705万亩,www.youxs.org;

隋朝,大业2年,正值“开皇之治”时期,人口万人,耕地面积194442万亩,www.youxs.org;

唐朝,天宝14年,人口达到了的万人,耕地面积14303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是27亩;

明朝,万历6年,人口数6069万人,耕地面积70139万亩,www.youxs.org;

清朝,嘉庆17年,人口数达到了惊人的万人,耕地面积79152万亩,www.youxs.org。

【大家发现了什么异样吗?】

【人口越来越多,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只是因为人多了的原因吗?】!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