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63 章 植物间谍5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华夏作为全世界许多水果的原产地,但是自己的水果地位,发展的却是很尴尬的。】

【在如今的水果市场上,一些水果高端产品都是来自国外。比如优秀的柑橘品质,来自欧美和日本,优秀桃子品种来自日本,优秀猕猴桃来自新西兰,优秀橙子来自澳大利亚。】

【但是在历史上,唐朝时期,华夏人就喜欢把猕猴桃当做庭院绿植来栽培,但是始终没有把这种植物当成水果。】

【明明是一种近在咫尺的食物,为什么古代人没有食用?】

唐朝时期的众多世家贵族懵了。

这猕猴桃,原来就在他们家中院子里吗?

羊桃,狗枣听起来都很陌生,他们只以为是没见过没吃过,没想到原来距离自己如此之近。

“我们院子里好像是有这种植物……”一名喜欢种花的年轻官员突然想起浇水剪枝时见过的某种绿植,的确跟天幕上有些相似,与自己亲近的官员比划,“但是那毛茸茸的果子没这么大!也就比枣子大不了多少。”

李世民也看到了,喟然一叹:“后世的水果是育种优化后的结果,变得更甜更大了。”

他们当绿植种可能也就看看开什么花而已,谁会去管果子好不好吃。还以为跟浆果一样,只有鸟类才吃,

“我好想也见到过。”房玄龄想起去府中花园里找夫人时似乎见到过,对比一下天幕上的水果,再看看对方的价格。

实话说,很眼馋!

“那玩意按个卖,还卖这么贵,我们是不是错过发财的机会了?”

一言说出所有人的心声。

世家大族也意味着有许多人要养,需要大量的银钱,放着可以当黄金的水果扔在家中当观赏植物,连自己也觉得很暴殄天物。

【日本植物学家田中长三郎曾经对全世界果树的种类进行过统计,全世界能够提供水果的植物,包括栽培种、野生种在内,总共有2792种,华夏现有的果树物种大约有670种,连世界水果物种数量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华夏现存最早的农业典籍《夏小正》中,对水果的描述只有寥寥几笔,其中只是记载了桃、李、梅、杏、枣、栗等水果。】

嬴政默默看着面前的水果,一阵沉默。

大秦能怎么办,他们又不是有宝贝不知道珍惜的大唐,大秦是真没有,就算此时华夏大地有很多水果,也都还在深山老林待着。

那什么猕猴桃当观赏植物种庭院,不好意思,老秦人没这个闲情雅致,还在四处征战呢。

【唐朝时期,各国来朝,西域的葡萄酒也成了大唐贵族和世家文人的心头好】

【但是他们在赞美“葡萄美酒夜光杯”时,肯定都没有想到,华夏才是全世界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在张骞从西域带回西域的葡萄之前,华夏的新石器遗址已经有了葡萄酒的遗迹。】

1995年,山东大学考古研究所有了重

大发现,山东省日照市发现了距今46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

2004年,中美考古学者又在距今9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时代的河南贾湖遗址,发现了残留在陶片上与现代葡萄酒单宁酸成分相同的残留物。

这些都说明华夏可能才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即使在张骞引入西域葡萄之前,华夏也有大量的葡萄属植物,华夏本土的野生葡萄属植物多达38种,然而被人忽视,没有栽培葡萄。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葡萄,被公认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引入华夏的。

大唐的贵族齐齐呆住了,再次尴尬。

自己国家原来有葡萄,也会酿造葡萄酒,但是在历史上遗失了,结果现在把国外的葡萄酒当做宝贝,高价购买,现在想想,怎么有些像是冤大头呢?

宋朝的贵族和商贩们同样开始骂骂咧咧,葡萄酒在大宋时期更为普及,也意味着,花出去的钱财更多。

“原来我们自己就会,还高价买别人的,真是人傻钱多!”

这葡萄酒可是属于奢侈品,要么是上贡给皇室,要么是高价购买,比华夏本土的水酒贵了好几倍的价格,现在想想多亏。

“既然我们自己有,我们自己研究!”一位刚从大食商贩那里高价购买了葡萄酒的商人看着手里曾经当宝贝的葡萄酒,总觉得自己放着家里祖传的黄金不要,非得去捡外面的土坷垃,真是越想越气。

“等老子研究出来葡萄酒,高价卖给大食,把这些钱再赚回来!”

【那么为什么我们本土没有把葡萄培育成后来的高糖分且自带酿酒酵母的果实?

因为华夏选择了粮食。】

【粮食可以填饱肚子,粮食可以酿酒,甚至因为掌握了用粮食制糖的技术,以致于忽视了本土的甘蔗。】

君王和民间的百姓齐齐点头。

没办法啊,粮食才能填饱肚子,青黄不接的时候,榆钱树的榆钱都比水果更受欢迎。

人太饿的时候吃酸涩的水果,那胃里翻江倒海地更难受,还不如吃点树叶嫩芽或者野菜树皮。

就连比较受欢迎的水果桃、李、梅、杏、枣五果,枣子因为甜度高糖分大最受欢迎,其次是桃子,因为个头大能饱肚子被说“养人”。

梅子因为酸,常年被当做醋的替代品;杏子的杏仁氯化物太高,毒性大,李子过敏人群相对较高,严重过敏者可能会致命,所以在民间又有“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至于甘蔗,种植地有限,不少北方百姓根本没见过。

【世界上的甘蔗种类只有8种,真正的主力有热带种、中国种、印度种三大主力,以及割手密这个外援。】

【从汉朝开始,华夏就开始种植属于自己的中国甘蔗,到唐朝时期完善了制糖技术。主要种植在广东、广西、云南三省,一直到建国初期都是华夏主要的甘蔗品种。】

天幕特意放

出甘蔗品种,

尤其是华夏的甘蔗种。

华夏甘蔗在学术上就是以国民命名为“中国种”,

尽管许多华夏人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名字,也可能根本没见过。

【20世纪初,当欧美提出“高贵化”甘蔗优化计划后,用热带种与印度种育种,培育出了糖分更高、汁水更丰沛的甘蔗,此后加入割手密,反复杂交,反复基因交流,甘蔗一代代优化后,然后侵入华夏市场。

至于华夏自己的甘蔗,或许只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中了。】

荆咕的语气里带着淡淡的遗憾。

原本古人听到香蕉的故事,以为只是国外有,没想到华夏已经发生了。

华夏的后辈甚至只吃过外国的甘蔗,没吃过自己的甘蔗,这让古人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们是穷,吃不起,后世明明条件不错了,怎么反而吃不起甘蔗了。”有农人端着饭碗,本来想就着天幕上的食物下饭,可是现在心里不是滋味,突然吃不下去了。

“哪里是吃不起,是吃不到。”邻居陷入回忆,“我那远房亲戚来探亲还给我带过甘蔗,我都吃过,没想到后人反而吃不到了。哎。”

【华夏古代百姓选择粮食和蔬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从很早之前,当华夏民族从采集狩猎的原始社会进入封建时代,一直面临着饥荒。】

欧洲人重视水果,重视葡萄酒,因为需要从谁贵重获取足够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这一点在华夏用蔬菜取代。

所以欧洲人也称华夏人为“最擅长烹饪植物的民族”。

欧洲人处理蔬菜的生吃等简单烹饪手法,就像华夏人对待水果的生吃,带着一种朴素的原始。

【虽然同样是重农,华夏一直保持着重农抑商。商鞅当年变法时定然也没想到,他想得是战时政策,却一直被延续到了和平年间。】

【重农抑商不仅仅打压的是商业,同样还有许多技术的发展。】

水果不如粮食耐储存,让它必须流通才能实现最大利益,有了利益才能刺激种植和研究。

汉朝时期,有了许多水果开始人工栽培,但是水果种植技术的飞速提高,得到宋朝。

【宋朝作为华夏古代最富有的朝代,也是华夏古代科技技术发展最快速的时代,也是华夏古代农业技术和水果发展最快的时候。】

除了《橘录》,还有蔡襄《荔枝谱》,只不过《荔枝谱》的成书有些与众不同。

蔡襄是一位福建人,科举进入朝廷后,与同僚讨论起家乡特产,但是同僚不信。

“福建也有荔枝!”

同僚:“胡说,荔枝明明是广东的。”

“还有巴蜀之地。”

蔡襄:“我们福建人什么都吃,怎么会不吃荔枝。”

同僚:“你都没荔枝怎么吃?”

“福建有荔枝!”

蔡襄怎么解释同僚都不相信,越想越气,福建明明有那么多荔枝,凭什么说福建没

荔枝!

蔡襄一气之下,

?,

给中原之地没见过荔枝的家伙看看福建荔枝的厉害!

于是,《荔枝谱》就这么诞生了。

汉朝,作为出了名的喜爱荔枝的刘彻,在历史上曾经建造扶荔宫移植南方的荔枝树,因为树被栽死了,当时的负责人被处死,连家人一起被连累处死。

现在看到荔枝原来还有其他腌制方法,刘彻心动之余,也想到了移植看来不可行。

“原来后世的荔枝也还是栽种在南方偏远之地,难怪长安种不活。”

后世的栽种技术那么发达也没成,看来这荔枝对水土挑剔的很。

一时之间,刘彻歇了移植荔枝的心思,也让这一时空的负责官吏逃过一劫。

【《荔枝谱》里不但记录了福建的荔枝品种,还介绍了荔枝的加工方法:红盐、白晒和蜜煎。】

天幕上特意放出荔枝三种加工方法的详细步骤,天幕下,蔡襄本人十分尴尬。

青史留名的激动还来不及发作,就被爆料这种写作缘由,现在同僚都在嘲笑他。

“别管大家怎么笑,他们那是嫉妒你名扬后世了。”交好的友人拍拍他的肩膀,“你看你一时意气之作都能出名,好好写岂不是更出名?”

蔡襄眼前一亮:没错!福建那么多水果,那么多好吃的,他一样的写一本,岂不是也能成为某个行业的祖师爷?

不止蔡襄受到启发,其他大臣也受到启发。

都是考出来的人杰,写书谁不会来着,写家乡的特产,那还不是信手拈来?

唐朝时期,荔枝产地的果农们大喜过望。

这么多方法多好,日后进贡完全可以淘汰竹筒法,那样太浪费人力和马匹了,还不如腌制之后,可以保存的更久。

而且往各地销售,也更方便了,这天幕送得不仅仅是技术,也是钱啊!

【同时因为科技的发展,宋朝关于水果的储存、腌制等技术也发展了起来,对果树的繁殖有了新的技术。】

【比如宋朝的地窖,能让水果蔬菜在冬季也得已保存,保存得当后贩卖也就更为便利。】

赵匡胤不由自得起来。

他的大宋果然还是很不错的嘛,这些技术既然这么好,日后能发展的更好!

【明朝的闭关锁国,不仅仅锁住了外来的技术,也锁住了自己的科技文化发展。】

【大明少数与外界的交流就是与番邦国家的朝贡,但是大明优惠的朝贡政策,让日本大名甚至因为争着朝贡,发起了“争贡之役”。】

嘉靖年间,日本已经出现了势力割据,大名之间彼此互不臣服,光是给明朝派遣贸易使团就各派各的——都知道有好处拿,都想要独霸好处。

嘉靖二年,日本左京大夫大内义兴遣使宗设抵宁波。

没多久,日本右京大夫高贡遣使瑞佐抵达大明,并且他们更为聪明,知道用大明本地人“疏通疏通”,

特意聘请了宁波人宋素卿。宋素卿使重金贿赂宁波市舶太监赖恩,

宴会时得以坐在宗设上座。

因为提前贿赂了市舶司太监赖恩,

哪怕高贡的船队后到,赖恩各种刁难先到的宗设的船队。

宗设大怒之下,纵火烧毁高贡船队,对宋素卿深恶痛绝,一路追杀对方直至绍兴城下。

原本是日本大名与大明太监的不作为,但是倒霉的是沿海的将士和无辜百姓。

高贡抵达绍兴后,一路劫掠而去,明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战死,宁波与绍兴百姓无辜被牵入战火,死伤无数。

然而这样的战役完全没让朝廷发现真正的问题。

事后,给事中夏言反而上奏,说倭祸起于市舶,嘉靖皇帝听其建议,开始裁撤福建、浙江两市舶司,只留下广东一处。

朱元璋气到已经没力气暴起了。

他气得脸色发青,话都说不出来了,抓住自己胸口的衣服,狠狠锤了几下,朱标几个儿子连忙高喊太医,太医吓得顾不上冒犯连忙给他头上扎针,好惊险才把朱元璋抢救过来。

“臣有罪!”等朱元璋一缓过来,太医立刻跪下请罪。

朱元璋大怒之后,一阵体虚,明确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

“起来吧,你做得很好。”朱元璋气虚地说完,马皇后在一旁担忧道:“陛下先去休息吧,先别看天幕了。”

这忘恩负义的日本,已经气过陛下很多次了,没想到差点把朱元璋真给气过去。

“看,继续看。”朱元璋怎么会轻言放弃,“现在气得印象深刻,日后朕便是为了这一口气,不灭了日本死了都不甘心!”

后世的皇帝不可靠,靠他们灭日本还不如洗洗睡了,老朱决定,这活自己干了!

【这跟因噎废食有什么区别?】

【此事历史上被称为“争贡之役”,此事结束后因为裁撤市舶司,持续百年的大明与日本的进贡贸易结束,但是倭寇怎么会放弃大明这块肥肉?

于是倭寇滋生,东南倭祸埋下伏笔。】

前期,大明使劲当冤大头,让日本人看到了大明的“富裕”;

后期,“争贡之役”让日本看到了大明内部的腐败和虚弱,开始逐渐露出自己狰狞的真面目。

被点名的嘉靖皇帝只觉得脸上被天幕连扇巴掌似的,偏偏这事情已经发生过了,嘉靖二年的他还没修仙炼丹,没想到已经做出了昏庸之举。

被骂多次后的嘉靖难得上朝,此时面对着大臣们的眼神只觉得如芒在背,他快速给自己找了个替死鬼:“把夏言拉下去!打入大牢!”

【许多人以为番茄土豆之类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其实不是,是明朝末年时期流入的。】

【郑和下西洋,没有带回外来的水果,带回大明的长颈鹿被当时的国人误以为是麒麟,也导致后面的其他国家兴起了“麒麟朝贡”。】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最多的是香料,这也是华夏人认为比较珍贵

的物品,而这些宝物也被贵族瓜分,对百姓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甚至是宝贵的地图,和郑和下西洋写得日志,也被当时负责保管郑和日志的官员故意销毁了。】

朱棣的时代过去以后,朱高炽便下令停止下西洋。

到了宣德皇帝继位后,朱瞻基为了扬大明国威,恢复万国来朝,让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第八次下西洋后,郑和便死在了回城的途中,从此,也让大明出海之路彻底断绝。

而大明内部,朱瞻基开始允许宫中太监识字读书,对太监非常信任,也让大臣越发不满,阉党与文臣的党争已经成型。

当大臣来到负责保管郑和日志的仓库储藏室询问:“郑和下西洋的日志呢?”

“被臣毁了。”那官吏甚至是用很骄傲的语气宣布自己故意导致的结局。

“毁了?”

“是的,此乃劳民伤财之举,留下只会祸害后人。”

“你你你!”

官吏说得头头是道:“大人,我朝以农耕立国,当重视农桑之业,先太祖曾严厉要求海禁,郑和下西洋此乃不敬祖宗之言,乃……”

大臣不耐烦:“滚滚滚。”

虽然不满,但他也没拿官吏怎么样,即使上报,也没得到任何人重视。

“毁了,就这么毁了……”大臣失魂落魄走出御书房,除了一声长叹,无可奈何。

“噗——”郑和被天幕夸奖后,在永乐时期得以提前出国,然而刚准备妥当,正在港口等待合适的出海时间,还没驶出大明海域就看到这一幕。

他的心腹连忙接住气吐血的郑和:“郑公!”

但是谁能不气,哪怕换成自己,同样很气。

用尽一生的时间与心力换来的重要信息,最终就这么被后人轻易毁掉!

到底是因为劳民伤财,还是因为他是宦官?

郑和心里清楚,但是嘴上不能说。

因为他作为罪臣之后,成为宦官是天子的命令,他抱怨就是对陛下对太祖不满。

郑和握紧拳头:

“我们一定要带回真正有用的东西,让后人想毁也不敢毁!”

美洲,他一定要找到!玉米,番薯,土豆,如此多的珍贵主粮够不够!

“无知!如此无知之人是怎么当上的官?”

朱棣也在狂骂。

否认郑和下西洋,说什么劳民伤财,这不就是骂他吗?

这样的蠢货还能进朝廷,简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关于明朝的灭亡,有很多种说法。】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明朝国库一直很穷,大明宝钞不仅仅是源于前朝的纸币使用惯例,也是源于铜和白银储备不足。到了后期,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大明通货膨胀严重,大明宝钞沦为一堆废纸。】

【也有人说,源于朱元璋的人殉。当他斩断了所有皇妃的生存机会,

也斩断了与朝中大臣联姻结为亲家的机会。再加上后面的皇帝把公主嫁给平民,

让皇室失去了天然同盟。】

【还有一种说法,说大明亡于党争!

这就是大明最有名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

朱元璋狠狠握拳,在马皇后担忧的眼神中咬牙说道:“都记下来!记好了!”

本以为解决了外戚,原来导致了新的隐患,反而失去了姻亲同盟,连大臣都不愿意为皇室效忠,后面的皇帝到底做得有多烂?

朱元璋不敢想象。

他杀了那么多功臣,但依然不缺大臣。

前朝南宋那样软骨头,被蒙元铁骑逼到绝地之时,还有几千大臣一起殉国,他以为大明至少比宋朝好,没想到如此不堪!

党争自古以来经常有,宋朝其实也有,主战派与主和派,改革党与保守党,牛李之争的牛党与李党,但没想到,大明竟然还有阉党参与。

朱元璋越想越触目惊心,难道,这些都是他带来的恶果吗?

永乐时期,刚刚设立了东厂的朱棣也在心虚:他设立东厂是为了制衡锦衣卫,想不到后世竟然演化成了阉党和东林党之争,这阉党,不会是东厂吧?

明宪宗时期,刚刚设立了西厂的朱见深怀疑的目光投向汪直:他一直觉得太监是没有根的人,只能依靠皇帝,但是大明竟然亡国于阉党与东林党之争?阉党不会是西厂吧?

可让他放弃使用太监,又有些舍不得,太监比大臣听话多了。

感受到最大依靠的怀疑,汪直吓得立刻跪下:“陛下,臣没有毁坏三宝公公的航海日志!臣立刻去找!”

他下定主意,让太监们都动起来。只要让陛下感受到,阉人也可以实实在在的好用,陛下定然舍不得放弃西厂。

【烧毁郑和航海日志的官员,到底是出于对阉党的憎恶,出于对郑和宦官身份的介意故意毁坏,还是单纯因为迂腐,现代已经不可知。】

【但是我们知道,当华夏的水果错过了发展期,到后面就只能被迫发展。】

新疆是苹果的起源地,但是在华夏并不受重视。

在古代,苹果有多个名字,西汉时期被叫做“柰”,因为酸软口感,一直是配角。

但是当新疆野苹果被国外带走,与欧洲野苹果结合,并且被不断育种改良后,就有了现代又红又甜的苹果。

20世纪,美国人经过不断地育种后,成为了现代苹果的主要产地,然后美国水果商们带着“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宣传口号,来到了山东烟台,同一时间带来的,还有烟台梨,在当地开始了大量种植。

“这个蠢货毁坏我们文官的名声。”

明朝的文官集团听到毁坏郑和航海日志,骂骂咧咧道。

“都动起来,找航海日志的找航海日志,研究水果的研究水果。”李三才作为东林党的中流砥柱,一直以来反对的事宦官干政,提倡实干,他自己也以身作则。

“我东林党为国为民,

?_[(,

怎可背负亡国骂名?”

他担忧地看着天幕:如天幕所说,现在大概已经是明朝末年。党争进入水深火热阶段,民间百姓生活也民不聊生。只是现在,再重视农业是否还来得及?大明还有救吗?

【华夏的水果从名字上就很有意思。】

枇杷,原产地就是华夏,因为叶片形似琵琶,谐音得名为“枇杷”;

以产地命名,比如哈密瓜、沙田柚,原产地是新疆哈密和广西容县沙田;

以形态复合命名,佛手柑,形似佛手,味道恰似柑橘;

还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

比如菠萝蜜,产自古印度,被尊为“佛果”,隋唐时期与佛教一同传入华夏,当时被称为“频那挲”,是梵文的直译;宋代之后改名为“菠萝蜜”,“菠萝蜜”是佛教用语,意思是“顿悟”“到达彼岸”。

“波罗,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长孙皇后念出佛经里的原文。

李世民轻轻叹息一声:“被后世的蠢货气得上火,还好观音婢给朕熄火了。”

不然,他也要气得头痛。

每次看到后世各种奇葩君臣,李世民就要感慨自己的幸运。

“还是朕的爱卿们可靠。”

大臣们何尝不是同一种想法,“还是陛下好!”

一时间,对比后世君臣关系,大唐的君臣融洽,无比和谐。

【本土水果能从名字上看出来,外来的水果同样能从名字上看出来。】

胡萝卜、胡瓜之类带“胡”字的瓜果,一般是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中原的;

番石榴、番荔枝、番木瓜、番茄之类带“番”字的,大多都是南宋到元明时期由“番舶”从海外带入的;

洋芋之类带“洋”字的蔬果,大多是清代到近代被引入。

【当然,明朝也有正面例子,比如桑基鱼塘之类,这样的综合性农业其实无论是对桑树还是养鱼业都是很大的帮助。】

【人要吃得杂才能营养丰富,哪怕是贵族老盯着肉吃,也容易得富贵病。比如糖尿病,在古代叫做消渴症,基本就是富人专享。还有一些肥胖症,也是偏食只吃肉类的缘故。】

【对植物来说同样如此,大自然会生长各种各样的植物从来不是偶然,在人类看不到的地方,生物链同样竞争激烈,能存活下来都是物竞天择的选择,反而因为人类的干涉才容易出现物种灭绝。】

水果的育种不是一代两代能解决的事,也不是家境贫寒的农民简单嫁接一下就能立刻改良的。

需要精力,需要时间,更需要钱财。

所以当百姓有余钱的宋朝可以勉强实现水果自由,盛世过于短暂的唐朝只有贵族有条件。

但是作为封建王朝巅峰的清朝,原本是可以的。

可惜,他选择了继承明朝的闭关锁国。

天幕没

有单独说清朝,

但是处处都在说清朝。

玄烨想着大清的情况,

想着大清后世会越来越多的人口、越来越少的土地,也不由得感觉到了压力重大。

事情真得是太多了,他的新水稻还没研究出来,又来了水果。

等大清的水稻增产,百姓都能吃饱肚子,是不是也能研究水果,然后反过来高价卖给其他国家?

还有那优良育种计划,外国人有技术,大清是不是也可以参与进去?

【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关系着千万人口的饮食,被人偷走种子然后用高价水果再偷走银子,不觉得很冤大头吗?】

【工业上,我们为了避免受制于人,着手建立全世界最全面的工业体系;

农业上,我们同样需要建立全面体系。】

【现在大棚种植已经在走精细化产品路线,只是想起历史上可能遗失了很多种水果,还是觉得很痛心。】

【我们在工商业上落后了几百年,没曾想到,就连最擅长的农业上同样也落后了许多年。】

荆咕每次查资料发现华夏的各种技术和农作物本来走在世界前列,结果一落后就落到坑底,什么都需要从国外引进时,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更不是滋味的,是许多华夏自己的东西还需要从外国引进。

荆咕换了个语气,也换了个主题,开始讲述“竹子”的故事。

【水果因为不实用,不如粮食扛饿,所以一直被忽视,但是还有一个东西,因为实用,一直被重视。】

【这就是竹子。】

【说起竹子,首先问大家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觉得竹子是树木还是草?】

民间开始争执起来:“当然是竹,那么大的竹林,大片大片,绿荫荫的,不就是树林嘛。”

“天幕都这么问了,那肯定就说明不是树木。”

“但哪有这么大的草?”

“就是,草长个半人高了不起了,哪有这么大。”

“那树上的莬丝子不也很长。”

“那不一样……”

朝廷上,李世民也问起大臣们:“爱卿,你们说竹子是树还是草?”

“说它是树吧,它是空心的,哪有树是空心的?”长孙无忌道,“说它是草吧,也没见过这么高的草。”

长孙皇后轻笑道:“臣妾不懂植物,但是臣妾懂天幕,天幕故意这么问,定然与常人想法不同。”

李世民:“所以皇后觉得?”

长孙皇后语气肯定:“这竹子,是草。”

果然,天幕揭开了答案:

【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竹子能长那么高,比许多树木还高,但是它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属于草的家族。】

在树林里,一棵树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但是竹子不同,一片偌大的竹林,或许只有一株完整的生命,每一根竹子都是这个生命的一部分。

在地下,根茎将一根根竹子连接在一起

,那才是整片竹林真正的主干,地表上的竹子不过是根茎的分支,用来储存竹林光合作用转化的能量。

每年秋天,竹林用根茎储备能量,一整个冬天休眠储藏后,到了气温回升,一场春雨过后,竹笋便会一日一变快速生长。

【竹子贯穿了华夏的整个文明史,在人类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已经融入了华夏文明里。】

【汉字从出现以来,不断地发展完善,这个时候“竹”

50002000-3000

7000

6000“11[(”

,和与竹有关的文字。

这是最早见于陶器的代表文字的象形符号,其后开始有甲骨文、金文。

在陕西、河北、山东等地,陶器均有“个”字图案出现,这里的“个”就是“竹”的意思,“竹”是由“个”字演变而来,因为竹子的叶子是由3片叶子组成,看起来像是“个”。

扬州的“个园”就是竹园。

甲骨文中的“雪”,就是竹子上面压着雪。

甲骨文的“云”就是竹子上面有一朵云,“笑”就是竹子摇摇摆摆的形态,让人忍不住联想风吹过竹林,竹叶哗啦啦的声音与人的笑声相似。

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竹简也被使用了约800年间,承载着华夏象形表意特征的方块汉字,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

从“个”演变到“竹”,再演变成“竹”部首,到康熙年间,“竹”部首的字增加到960多个,说明与竹的文化已经互相渗透。。

【华夏目前发现的竹简多为战国时期,最古老的事战国早期的曾简和信阳楚简,约为公元前400年。】

【在纸张出现之前,竹简是华夏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后来人们掌握了提纯竹纤维技术后,竹子又成了造纸原料。

早在1500年前的晋朝,华夏开始使用竹造纸。

到北宋时期,竹纸飞速发展,以浙江所产的竹纸最佳。

天幕特意放出竹纸的制作过程,与蔡伦造纸术相似,也需要把纤维煮烂、然后捞纸、晒纸。

这一次更为详细,让刘彻惊喜:“大汉不缺竹子,可以一试!”

大汉的纸张其实已经制造出来了,但是纸这样的好东西,多多益善。

破渔网和麻布可以做纸,竹子也可以专门做竹纸,再加上宫中技术越来越精湛的绣娘刺绣的地图书册等等,刘彻颇为满意。

当然,要是再来更好好东西,他也不嫌弃~

【除了竹简,在竹简上书写的毛笔也多以竹子作为笔杆,也就是竹笔。

在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可以看到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日常生活中,

竹子也被运用在方方面面。】

荆咕还没说,

民间百姓对竹子的应用各有想法。

“竹子建房子建亭子好用!”即将举行社戏前夕,村里的百姓快速搭建的台子,多是用竹子建造。

“做箩筐好嘚嘞!”篾匠一边灵巧地编织着竹篾的箩筐,一边夸奖竹子为他们全家带来的职业道路。

有这样一门手艺,他一人可以养活一家老小。

在他身边,还有大量的竹床、竹框、竹匾等生活用品,和夏季乘凉用的竹夫人,下雨用的竹斗笠、竹伞。这些技艺一直传至现代,依然在使用着。

“还有竹筏,竹车,竹轿子!”擅长做竹筏的工匠一边熟练地捆绑着脚下的大竹子,一边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

靠山吃山,他们这是靠竹吃竹,一家老小,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赚钱赚活路,都离不开竹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认识到竹子的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竹子不同部位的药用价值,其叶、根、实以及茎秆加工而成的竹茹、竹沥、竹黄、竹荪都是治病良药。就连竹子即将死亡前开出的竹花,里面的竹米依然可以食用,炒熟之后十分美味。】

“不仅药用,也好吃。”

福建之地,少田地的山里,百姓离不开竹子,住也用,吃也用。

“春上没粮食吃的时候,吃竹笋也可以救灾。”

【竹制乐器自古就是“八音”之一,种类多达200多种,从西周时期开始已经形成了乐器的分类。】

笛、箫、笙、筝、竽、箜篌,单是看那竹子头就知道制作的原材料是什么。

还有一种特殊的乐器——尺八。

尺八同样是采用竹子制作,因管长一尺八寸得名“尺八”。

【可惜。】

【尺八原本是大唐的宫廷雅乐,但是现如今在华夏销声匿迹。反倒是唐朝时期作为吹禅法器传到日本后,日本保留下来,并且分为众多流派。】!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