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68 章 植物间谍10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我们常说,出国在外,国家强大与否,就是你最好的底气。】

【对于植物而言,同样如此。】

【当国家衰落时,连本土的植物也要被欺负。】

【100多年前,英国植物间谍乔治·福雷斯特来到华夏的云南,在云南进行了7次考察,采集了30000多份植物标本,仅仅是杜鹃就收集了400多种。】

当乔治·福雷斯特在高黎贡山发现了一株独特的杜鹃,一株高达十层楼的大树杜鹃后,顿时惊为天人!

这是前所未有见过的巨大杜鹃!

是当时已知的数百中杜鹃中从未有过的种类!

福雷斯特想要带走它,向世人证明他见过如此大的杜鹃种类,但是因为大树杜鹃太大了,无法连根挖走,于是他想了个馊主意:

“把它锯断!”

福雷斯特雇来山民,将这棵十层楼高的巨大大树砍倒,分割成一片片圆盘运走。

时至今日,这块从“杜鹃花王”身上取下来的巨大圆盘仍然陈列在大英博物馆,还一块存放在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档案馆内。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云贵川当地,有些地区是有祭树习俗。】

【或者是祈求平安,或者是认树当干爹。】

头上裹着头巾的少数民族妇女,抱着自己面黄肌瘦的孩子,和丈夫一起找上村里的巫师:“我家小孩总是生病怎么办?”

“命格太弱,需要认个命硬的干爹。”巫师掐指算了算,为一家三口指了一条路,“去山里选棵老树当干爹吧,树在人在。”

一家三口离开巫师的家,又找上村里比较熟悉山里情况的猎人,在猎人的带领下走进深山。

他们一棵树一棵树的看,最后选择了一棵最高大、树干最粗壮的树,按照巫师的指示,在树干上系上红布条,然后拉着自己小孩让他给树跪下。

“幺儿,这就是你干爹了,给你干爹磕头。”

小孩在父母的要求下,懵懵懂懂地跪下,给大树磕头:“干爹好!”

父母教导孩子:“以后记得逢年过节来给你干爹问好。”

“哎。”

然后又一起跪下,向大树祈求:“幺儿他干爹啊,以后希望你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就拜托你啦!”

猎人在一旁看着,也跟着拜了拜。

按照大山里的规矩,这被人系了红布条的树成为别人孩子的干爹,寄托了小孩生的希望,以后就不能砍不能伤,要恭恭敬敬的让它茁壮生长。树长得越好,孩子就会活得越好。

几十年后,当年拜树为干爹的幺儿长大,成婚生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他的孩子同样体弱多病,医生告诉他:

“孩子先天不足,体质有点弱。”

“认个干爹吧。”从医院回来,长大的幺儿对着妻子说,“我小时候认了干爹就健康长大了,就认我那个干爹吧。”

科学是科

学,

?[(,

才能安抚自己孩子一定能长得跟大树一样茁壮。

幺儿带着自己的幺儿走进深山,在树干上系上新的红布条。

当年他的那一根,早已在几十年的风吹日晒中,褪色,腐烂,破破烂烂的挂在树上,看不清楚原来的颜色。

但是树干上,有着一根有一根新旧不一的红布条。

一根又一根的红布条,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牵挂。

它是当地人祈求平安的树神,也是一代代人的“干爹”。

本地人连动它树枝一下都舍不得,被外国人直接砍断。

“原来有些少数民族还有特殊的信仰。”嬴政看到的,是地方不同信仰带来的差异,让他想到百越之地的归顺安抚问题。

“百越之地想必也有,要注意提醒一下,不要因为这种不知情的事引起两军冲突。”

“若是有一本讲述各地民俗风情的书就好了。”阴嫚公主仿佛无意间说道,立刻让有心者留意到了。

“是啊,如果有人愿意亲自去民间各地调查地方民俗风情,写成一本书,不论是对普通人还是对贵族都很有用。”扶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样的书籍对于未来大秦统治的帮助。

大秦目前一统六国,但也不会止步于一统六国。

周边还有无数少数民族部落,以及更遥远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其他民族,想必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信仰和习俗。

若是因为这些小事与当地人起冲突,让士兵死在战争以外的地方,实在是浪费。

若是能提前知道,提前避讳,说不定还能起到奇效。

两兄妹对视一眼,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写这样一本书,首先需要有人敢四处去民间采集,只翻故纸堆没用,必须下民间。那么,谁能去,谁敢去?

这需要一个慢慢筹划。

统治者看到的是对统治的影响,民间看到的是对自己信仰的践踏。

小孩指着天幕里被砍倒的大树,指着树上的红布条大喊:“是树姥姥!树姥姥!”

孩子母亲抱着孩子,忍不住联想到自身,默默垂泪:“天幕上的是树爹爹。”

小孩发出天真的询问:“那些外邦人把树爹爹杀死了吗?”

“是啊,他们连一棵树都不放过。”孩子母亲快速地擦去脸上的眼泪,喃喃道。

树都如此,人又能如何?

她想起自家的男人,战乱时,家里的丈夫和长子全被征徭役去打仗,一个也没能活着回来,只剩下次女和这个最年幼的小子。

而他们村里,像她这样的寡妇太多太多。

即使现在暂时和平下来,村里一片荒芜。

庄稼被坚壁清野挖光了,鸡鸭犬被过路的军队打秋风吃光了,地里的野菜也没放过,一把火烧的光秃秃。

她现在只有一个心愿,希望这太平日子再长久一些。

地里的庄稼刚种下去,天幕刚刚传

授了更多的技术,

??[,

只要天下别打仗了,就能慢慢好起来……

【我们自己的植物和农作物不重视,流传出去,变成其他国家的国宝,最后反而会被忽视原本起源的母国是华夏。】

【日本人号称是“菊与刀”的民族,这个所谓的自己的民族精神,依然有华夏的影子。】

【日本的菊花是公元6世纪隋朝时期,从华夏传过去的。而日本的招牌武士刀,是唐刀演变而来的。】

【日本的茶道来自华夏宋朝的点茶戏,相扑同样来自大唐时期就有的角抵,花道一开始就与寺庙相结合因为本就是鉴真东渡带过去的寺庙花道,园艺同样来自华夏的唐宋时期。】

一边是华夏的文人赏菊,或是在园林中看着一盆盆颜色不一样的菊花诗兴大发,或者是重阳节时配着大闸蟹和黄酒姜茶一起食用,或是在山野田园,或是在街边路野。他们眼中的菊花各有各的性情,也映射了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人生。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帝王欣赏菊花,如同欣赏后宫中的各色佳丽,各有千秋各自喜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人欣赏菊花,欣赏的是归隐田园的怡然自得,欣赏的是世外桃源的理想故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孤傲才子欣赏菊花,欣赏着高傲孤冷的气节,仿佛在菊花上看到了自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落第考生欣赏菊花,看到的是自己对世家的满腹怨恨,看到的是未来长安勋贵在自己刀下血流成河的枭雄霸业!

一边是日本的赏菊。

公元751年,日本长屋王在自家宅邸举行宴会时,备前守田中净足写诗赞美长屋王宅邸中的风景和菊花,这也是日本历史上有关菊花最早的记载:

苒苒秋云暮,飘飘叶已凉。

西园曲席开,东阁珪璋引。

水底游鳞戏,岩前菊气芳。

君侯客爱日,霞色鸾觞泛。

一边是大唐寺庙的花道,贵族女眷也会在观音生辰时一起布置,这样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宋朝,花道是当时的贵族女子必学的手艺。

一边是日本贵族的花道,日本的贵族们跟着东渡的目盲僧人学习做豆腐,学习花道。

鉴真虽然因为目盲行动不便,只能口头指导,但是他还带来了各种书籍,对日本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一边是华夏的园林被枪炮摧毁,一边是植物被挖走,从园林里挖走假山和精品花卉,一箱一箱的搬走大量的书籍和古董瓷器等等,搬回日本。

“果然是精品菊花。”

东亚长相、还带着一抹标志性小胡子的日本军官看着园林里的菊花,一挥手,示意属下全部搬走。

他走过一处,欣赏一处。

“梅花也很美。”

于是,盆栽梅花被搬走。

“假山也不错。”

赏园林就是赏假山怪石,赏花卉美景,精美的太湖石怎么能少呢?一起挖走。

侵略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前面是军官看起来颇有文化的欣赏和赞美,背景是士兵一群一群的搬运。

民间谚语称“鬼子进村”,形容的是侵华时期日本人所过之处雁过拔毛,连贫穷的山村都能扒得干干净净,富豪庭院怎么会放过。

“朕的诗歌也被天幕点评了嘿嘿!”刘彻原本正在高兴,自己的帝王诗上了天幕,结果看到后面的诗句,对比之下,嗯……

“后世该不会以为朕是位沉迷美色的皇帝吧?”刘彻感觉不太妙,询问大臣们。

这一次,哪怕是主父偃也跟蚌壳似的闭紧了嘴巴。

这不是明摆着的吗,还用问他们?

刘彻深呼吸,又深呼吸:“朕爱美色不假,但是朕怎么可能沉迷美色,朕最爱的还是江山!”

等到黄巢的诗句出现,刘彻猛地坐直身体:“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好一首霸气的诗!”

就是这其中的杀气,实在不详。

这是哪一朝的反叛军写得诗歌?眼瞅着是要屠尽长安的节奏。

唐朝时期的反应最大。

汉朝流行的赋明显与唐诗风格不同,起初李世民还在看刘彻的笑话:“汉武帝果然是风流多情,菊花与兰花都喜爱,尹夫人和邢夫人都宠爱。”

李世民说得是刘彻“尹邢避面”的典故。

刘彻后宫两位受宠的美人,一位叫尹夫人,一位叫邢夫人。为了避免二人争风吃醋惹出是非,刘彻下诏书让她们不得见面。

但是越是不让见面,越是好奇。尹夫人请求刘彻允许她见一见邢夫人,刘彻同意了她的要求。

相见后,尹夫人觉得自己不如邢夫人美貌,自愧不如哀叹连连。

这个典故在唐朝的诗人中也有被人引用,李世民作为会学习前朝历史的君王,自然是很熟悉的。

结果还没高兴一会,被接下来两句诗惊艳到了。

“如此有气节有风度的诗人,若是我大唐才子该多好!”

紧接着,就听到了黄巢的诗。

李世民:“…………”

轮到大唐被看笑话了……

李世民意味深长地问满朝文武:“诸位爱卿,落第考生落榜之后对长安杀气如此之大,有何感想?”

大臣们都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落第考生真正不满的是谁。

天幕也不是没提过,大唐灭亡的真正原因。

但是知道归知道,真要放弃自己和家族的利益,谁愿意?

于是各自装死。

这种事,谁开口,得罪的不是一两个人,是整个世家的利益。

李世民没有继续强迫。

他看向遥远的天空,看向那些他虽然看不见、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大唐百姓。

他们,才是这个帝国的基础。

就如同这些不起眼的草木,看似可以被随意践踏,然而可以决定人类的生死,也可以决定帝国的兴衰。

如果不重视,那么迟早有一天,大唐的贵族也会面临日本人入侵一样类似的局面,家族中的所有宝贝被人端走,什么都不会留下。

【欧洲的许多植物,都有华夏植物的基因。】

【比如原生于华夏的珙桐,又叫做鸽子树,如今在欧洲遍地开花;

当年欧洲百合即将面临灭绝时,是华夏的岷江百合拯救了欧洲百合,并且让百合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还有如今的玫瑰,当时拿破仑的约瑟芬皇后极为喜爱,但是欧洲原生的玫瑰季节单一,是威尔逊引种同为蔷薇科的华夏月季,与欧洲玫瑰结合后,才开始有了更多的品种,才有了现在每个季节都有的玫瑰品种。】

18世纪,华夏月季经印度传入欧洲,时值英法交战,为了保证这批月季安全抵达法国,双方达成停战协定。

英国海军护送月季到拿破仑妻子约瑟芬皇后手中。

“我的天啦!这花朵真好看!”

1945429“?_[(”

,将华夏月季称为“世界月季之母。”

“这是我们的新品种‘和平’。”

月季为英法带来了和平,可惜,却没办法为自己的母国带来和平。

明朝,王象晋正在写《二如亭群芳谱》,他刚写到月季的篇章,听到天幕的话语愕然抬头。

看到天幕中关于玫瑰与月季杂交后越来越多的新品种,百花缭乱,各有各的美。

王象晋喜不自胜:“原来月季不仅好养活,还好杂交,真是个好宝贝。我改天也要试试!”

同样是李时珍,在天幕说过他以《本草纲目》成为“药圣”后,提前开始写自己的成名之作。

听到月季,李时珍捻了捻自己的胡须,回忆起月季的药用价值:“月月红,也叫胜春、瘦客、斗雪红,气味甘、温、无毒,主治活血消肿敷毒,花朵可以治疗妇人月经不调。”

清朝,陈溟子一边在自己庭院中种植各种月季,他满院子的月季颜色众多,白的、红的、黄的、绿的、双色月季,各种各样,都是他亲手栽培繁殖的。

空闲时期除了养花,陈溟子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花镜》,记录了栽培繁殖月季的方法,都来源于自己的心得体验。

在花卉繁殖育种上,华夏人并非没有远见没有实践。

只不过,并不受重视,只当做兴趣爱好,文人雅趣。

在看到西方人原来如此重视月季,甚至愿意为了月季花停战,还是敌军护送月季过去,陈溟子这才开始重视自己院中的月季。

西方人这么喜欢,自己是不是可以凭借这

些花卉,

??[,

现如今还存在野生牡丹品种“大花黄牡丹”。从唐朝之后,日本遣唐使把牡丹引种去日本,一开始种在寺庙,后来扩散到民间。】

【欧洲人最早没有牡丹,是通过华夏的瓷器和刺绣才看到牡丹,到18世纪才真正拥有牡丹,怎么拥有的已经不想说了。

18世纪,欧洲“中国热”,中国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www.youxs.org、八国联军侵华然后是大清亡国,牡丹怎么被引种的知道了吧。】

华贵的宫廷里,一位贵妇人抱着瓷器,看得极为仔细。

她对瓷器上灵动的画面爱不释手,越看越喜爱。后来索性拿起放大镜,专注地看着里面的花朵:“这是什么花?真漂亮。”

等到丈夫回来,贵妇人立刻抱着青花瓷上前,指着上面的牡丹花道:“亲爱的,这是什么花,我好喜欢!”

男人耸耸肩:“宝贝,这花远在东方,你想要我也没办法。”

男人的视线也落到瓷器上,接过瓷器仔细看了起来:“不过真是好看啊,能种在我们花园就好了。”

后来,战争开始。

男人穿上军装,成为了八国联军中的一名军官,当他随着大部队进入华夏的宫廷,在一片烧杀抢掠中,看到了被人遗忘在宫廷里的牡丹。

“把这搬回去!”

男人喜不自胜,一边指挥着自己手下的士兵搬运,一边开始畅想未来自己花园里的美景。

“我的花园又要多一种收藏了!”

武曌看到连牡丹也被挖走,袖中的手狠狠握紧:“连自己的国花都保护不了,难怪也保不住自己的国家。”

她非常喜欢牡丹,定都洛阳后,在洛阳种满了牡丹。

一直到现在,洛阳每年都有牡丹花节,其中不少品种就源自当年大唐宫廷的牡丹。

大唐时期,长安、洛阳的牡丹得到飞速发展,甚至出现了专门种植牡丹的花师。

看着自己培育的牡丹被外国人挖走,花师们挥舞着手里的小铲子,恨不得立刻从军去打日本。

牡丹在大唐是属于国花,人人皆爱之的明星花卉,在唐诗中多有赞美。

到了宋朝,在北宋时期都是以牡丹为国花。

欧阳修同样喜欢牡丹,专门写过《洛阳牡丹记》,张翎写《花经》以“九品九命升降次第”,把牡丹列为“一品九命”。周敦颐也在《爱莲说》中写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但是宋朝理学开始兴盛之后,文人开始偏爱梅花。宋徽宗就有梅景私人园林,赏梅自此兴盛。

牡丹和梅花作为国花交替的最重要分水岭,是靖康之耻。

经历过靖康之耻后,宋朝文人更喜爱傲霜斗雪的梅花,开始流行起梅花盆栽,养梅、造景,以梅花自喻,当时也出现了多个文人以梅为号的名字,用梅花高洁抗争的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著名诗人陆游和范成大,被誉为“咏梅双星”

,范成大著书《梅谱》,又名《范村梅谱》,首创梅花品种的谱系之学,更推动了梅花园林种植知识和兴趣的普及。

到清朝时,再次立牡丹为国花,但是到了民国又开始立梅花为国花。

一直到现代,梅花和牡丹是华夏民众心中的国花,但是二选一到底是谁一直没有确定下来。

【最后,我们回到植物本身。】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植物,兽类,禽类,哪一种的狩猎方式更高级?】

清朝时期,物种丰富的天幕上说过的几乎都见过,尤其是皇室子弟,连美洲的农作物也见过吃过。

年长的皇子们还在沉默思考,年幼的已经直接争论开来。

“当然是兽类,老虎,狮子,多威风!”

“是鸟!你看天上的雄鹰飞得那么高,老虎想抓也抓不着。”

也有小格格掺和道:“可是如果天上打雷下雨,鸟也得躲雨。”

“我觉得是大象,大象最厉害,大象那么大,还怕雨。”

“你怎么不说是人呢,大象那么厉害还不是被人取走象牙。”

——在清朝时期,象牙是重要的贡品,云南地方就曾经给朝廷进贡过象牙,是亚洲象的象牙。

康雍乾三代帝王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品象牙天子宝玺,但后面都流失海外。乾隆本人有多枚象牙印玺,目前还有私印藏于国内博物馆。

下层追逐上层的风尚,富商官吏也学着皇室使用象牙筷子象牙首饰,外来的非洲象牙、后来民间也普及开,进口的象牙多了起来,民间的象牙雕刻匠人也多了起来。

【是植物。】

荆咕揭晓的答案,让很多人没想到,或者说猜到了答案会出乎意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

【与大家普世意义上认为的,兽类是最厉害的不同,兽类的狩猎方式是一维的,因为它只能捕捉地面上的猎物,只能顺着它巡逻的地方捕猎;】

老虎虽然可以爬山、可以下河,但依然是贴着地面的行进路线上获取食物。

所以,它狩猎获取能量的空间是一维的。

【禽类的狩猎方式是二维的,可以看到空中的和地面上的,也可以捕捉空中和陆地的猎物;】

比如老鹰,可以一边飞行一边狩猎。

它看到地面的兔子可以冲下去捕猎,看到空中的小鸟依然可以飞过去,不受地形干扰,获取食物的效率更高,面积也更广阔。

【但是植物的狩猎,是三维的,包括了地下、地表,和空中。】

天幕放出一棵大树,一棵看起来十分寻常的、静默的大树,路边似乎随处可见的大树。

【植物在狩猎什么呢?】

【在地下,汲取水源——兽类、禽类同样离不开水源,而它们往往没有植物更方便找到水源。】

荆咕挨个把大树

获取的能量标出来:

地下的根系,在摄入水源。

植物为了水源,可以萎缩地表上的植物,发达地下的巨大网状根脉。

为了水源,可以拔出根,随风而居,随水而居。

【在地表,吸收阳光,还有昆虫。】

大树的叶片吸收阳光,来进行重要的光合作用,完全不受风吹雨打、不受地形限制。

大树的花朵吸引昆虫,帮忙传授花粉,孕育果实,繁育后代。

它粗壮的树干和根部同样在吸收营养。

动物在树下,或者在草丛里,撒尿,拉屎,做标记,是肥料。

打架,厮杀,把猎物拖到树上再吃,血液流下,也是肥料。

当动物死亡,躯体腐烂,对植物而言,依然是肥料。

【在空中,吸引禽类,繁衍种族。】

植物可以选择让鸟类或者昆虫带走自己的果实,也可以让风带走自己的花粉或者是种子。

更多的选择,更广泛的地区,也能让种族能更好的繁衍下去。

【在兽类里,领地范围越大越厉害,比如狮子和老虎。】

【但是在植物里,繁衍能力越强越厉害,比如大树与小草。】

小草,是植物的高等形态。

远古时代的裸子植物几乎都是大树,比如现存的裸子植物水杉、银杏、松柏等,在远古时期更高更大。

在恐龙都灭绝以后,3000万年前,被子植物才开始出现。

高大的植物变得矮小了,但是适应生存的地方越来越广阔。

草,可以从固定的温带适应所有环境,是冰冻火烧都能生存的最强生命力。

【我们许多农作物,曾经就是草。它们本来是禾本科,属于草,也结合了野草的基因。】

【比如粟,原本是狗尾巴草驯化而来,到现在也是粟重要的伴生植物。狗尾巴草在古代叫做“莠”,因为二者本是同源,粟和“莠”小时候容易让人无法区分,才诞生了“良莠不分”这个成语。】

【比如小麦,野生一粒小麦与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产生了野生二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驯化为栽培二粒小麦,再与粗山羊草自然杂交,才产生了我们现在食用的普通小麦。】

【比如水稻,被人类发现和驯化之前,同样是地里的野草。连稻粒都是黑色的,与后来的稻子完全不同。】

【就像有些帝王将相,原本也是来自民间,来自最底层的农民百姓。】

无论是哪位帝王,哪怕是高高在上的世家贵族,不断地往前追溯,依然是从泥巴地里诞生出来的。

大唐世家自诩身份高贵,有些世家大族连皇亲国戚的李家都不看在眼里。

但是再往前不断追溯,追溯过隋朝,追溯过魏晋南北朝,追溯过两汉,还是贵族吗?

是小麦成就了关中豪族,也是农人在地里的辛勤劳作让高高在上的豪强不断地聚集大量财富。

地方

豪强最终可以用钱开道,聚集大量的部下和幕僚,造反之后摇身一变,从地方豪强变成开国功臣,再世袭罔替,成为世家名门。

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地里的农作物,和终身被困在田地里忙于伺候农作物的农人。

只是他们高高在上,选择性地看不见。

【就像农民,这个被上层人士不看在眼里的底层,最终却能推翻统治者,翻身做主人。】

【他们总说,底层的性命如草芥,可以随意践踏,但草芥的生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乡野间,茂盛的野草,被一把野火烧毁,只剩下一片漆黑。

但是当一场春雨过后,再次冒出星星点点的绿色,很快,绿意蔓延,最终连成一片。

大雨中,一群被押解着服劳役的底层人被压迫到极致,不甘心白白送死,喊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话语: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还有另一波。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法分贵贱,非善法;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等贵贱,均田免粮。”

“一律平均。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起义呐喊声生生不息,如同野草,春风吹又生。

最终,是伟人代表所有百姓高喊出那一句:“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华夏人民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八国联军赶出华夏;

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朝鲜战场上,与由27个参战国和22个支援国组成的、几乎所有近代侵略过华夏的列强都加入其中的“联合国”军战斗。

列强盗走了华夏人的农作物,抢走了华夏农作物在国际上的市场,但是抢不走华夏人不屈的精神。

一次次被华夏军队痛击,被华夏国家教训后,欧美列强才开始正视华夏,变成了造谣“□□”。

【我们站起来,靠的不是曾经自诩高人一等的皇室贵族,也不是自以为是精英的世家名门。】

【靠的是百姓齐心协力,人人皆兵。】

上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为军队送情报送物资,掩护军队转移;

下到还留着头的稚童,www.youxs.org,用自己的生命引开敌人;

总是被忽视被打压的女性在这个时候同样走向战场,为自己的祖国奉献出生命和力量。

在后方,出谋划策,传递电报,照顾伤兵,缝纫织补;

在前线,隐藏潜伏,突击行刺,行走在最危险的第一线。

甚至是被人最轻视的青楼女子,也没有放弃。

“我们中国到了将亡未亡的时候了。现在之所以未亡,全仗一点过敏的志气。自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首先由爱过学生,发起惩戒卖国奴,抵制日货。

没见几日,全国各界万众一心。下至

小工车夫,亦不肯与日人工作。可见人心不死,正是我国一线生机。惟我青楼,一无举动。我本我的良心,想出几条办法,劝告我花界同胞,各本良心尽我国民应尽之天职。”

“[”

,虽然热血,同样凄凉,因为那时候华夏军队的枪支弹药不足,不得不使用冷兵器替代。

1940年,百团大战时期,足足三个月的高强度战斗中,一名战士发射不足10枚子弹,平均十天开抢一次。

是为了秀枪法吗?

不是,是因为条件最艰苦,每一颗子弹都要消灭一个敌人,以致于被西方人戏称为“www.youxs.org”,意思是人均只有三枪子弹,三枪之后必定拼刺刀近身战斗。

战士们为了能一枚子弹都不浪费,只能选择更近一点,离敌人更近一点,也离危险更近。

但是更近,也就意味着暴露的风险越大,这个时候百姓的重要性出来了,那就是当地百姓的极度配合与打掩护。

还有百姓冒充汉奸,给日本人送食物,结果在食物里掺杂巴豆,把日本人全送进茅厕后趁机带着战士进村反击。

所以抗日战争也被叫做“人民战争”,发动全国人民的力量,打赢了武器比华夏先进许多倍的日本侵略军。

【曾经,稻谷要被人类驯化,收敛了自己的锋芒,现在开始重新进化,已经有稻谷长出了新的锋芒。】

【谁知道,未来的植物会发展成什么模样?】

野生的稻谷稻粒是黑色的,一成熟就会随风脱落,隐藏在稻田中。而且为了避免被动物食用,会长出芒刺,就像小麦的麦芒一样。

人类经过许多年才将稻谷驯化,驯化后的栽培水稻褪去芒刺,并且附在稻杆上,可以方便人类更好地采摘食用。

它失去自己的锋芒,换来的是人类帮助它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

但是当它足迹遍布世界后,现在出现了新的变种——科学家称之为“杂草稻”。

杂草稻的习性越来越像野生稻靠拢,长出芒刺,成熟脱落,像野生稻一样,保护自己的种子不被食用。

直到此刻,帝王们才感觉到:天幕的锋芒毕露!

这才是她真正的目的!

口中说的是农耕、农作物,其实一直指代的是农民,是天底下人数最多的庶民,是阶层中看起来最好欺压的底层。

【从野生稻到栽培水稻,再到野生稻返祖生长,像不像一个帝国的循环罔替?】

【我们起于农民阶级,但是当站到高处,又开始打压农民,最后再被农民推翻统治。】

朱元璋感觉那野生稻的芒刺像是扎在自己心头,再听到天幕这话,觉得被扎的更深,

更痛了。

这确定不是在嘲讽大明嘲讽他吗?

【即使有一天,

人类灭绝,

动物灭绝,可能植物反而会活得更好。】

【就像现在,哪怕封建统治阶层已经全没了,没有皇帝,没有贵族,但是国家没有崩溃,百姓反而过得更好。】

“没有皇帝反而过得更好?”

唐朝末年,黄巢从天幕暴露了他的诗歌开始,敏锐地躲了起来,决定把起义提前。

他听得出,天幕对农民起义是持鼓励的态度,那说明他做得没错!

既然如此,为何不干一把大的!

当听到后世的状态,尽管早已从天幕对帝王毫无敬畏、还带着调侃的语气猜测,后世的帝王或许很开明,或许直接大权旁落,或许是太后干政女皇当权,但也没有此刻天幕明明白白说出没有皇帝没有贵族来得震撼。

“没有皇帝,没有贵族!”黄巢眼神熠熠生辉,亮的仿佛是最黑暗时期天边的启明星,“没有贵族,大家就可以平等地靠着科举考试去当官,都没有特权,谁都不能看家世看名字!”

他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要走的路!

【连农作物都能生出抗争之心,统治者又凭什么认为,被当做野草的农民百姓不会抗争?】

【就像那些在国内不被重视的植物一样,你凭什么认为,外国人也不重视?】

被压迫的农民齐齐心头剧烈震颤。

是啊,凭什么他们不能抗争?

建国的皇帝不都是从前朝末年抗争才走上如今的地位吗?

他们若是也举兵起义,是不是也可以摆脱现在吃不饱饭的地步,变成人上人?

一时间,农民的心乱了。

他们握紧手中的铁搭、锄头,如同紧紧握住的是起义的兵器,是绝地抗争的武器。

“天幕此话一出,天下必将动荡!”董仲舒快速向刘彻提议,“还请陛下早做安抚!”

刘彻同样想到了这一点,董仲舒以提议,立刻应允,并且传令下地方官吏,文臣武将一起行动起来。

一直被忽视的隋朝时期,杨坚拖着自己不成器的儿子,指着天幕道:“你们听到了吗?听到了吗?”

他一手杨广一手杨勇,几个败家子本质上竟然都是贪图享乐的,这让真正做到了勤俭一生的杨坚怎么也不能接受。“把百姓不当人,就会被百姓推翻!你们享受的时候就不能带点脑子吗?”

大唐时期,李隆基很慌,因为民间的起义比他想象的来得更快。

“朕已经改了!朕已经改了!”李隆基觉得很委屈,事情还没发生,怎么能反自己呢?

“陛下,百姓说土地被占了……”还没被贬的姚崇冷冷地瞥了一眼李隆基身边的宠宦,“被高力士的人占了,说您任用奸臣……”

李隆基有些不舍地看向立刻跪下求饶的高力士:“这……”

宦官没有靠山,说话又好听,废了宦官就相当于自废手臂

,怎么舍得?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

各朝各代,都有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起义军,声势有大有小,但很明显给了自以为愚民政策很成功的帝王们当头一棒,不得不立刻想方设法安抚百姓。

【华夏不缺劳动力,一直人多地少。国外很缺很缺,一直是人少地多,到处抓人去美洲。】

【在明清闭关锁国期间,不少渔民因为过不下去偷渡出海,再也没有回来。清朝末年战乱时期,又有一群华人出海定居海外。在那个战乱时代,出海后能活下多少人全凭天意,但是为什么还要离开,还不是因为在自己的祖国活不下去,只能出去找出路。】

闭关锁国锁的是渔民的海上生存路,一点也不影响贵族们享用海外的奢侈品。

但是渔民没了活路,只能选择去当海盗,或者彻底离开华夏,定居在东南亚、南亚等地。

华夏人本性一直有乡土情结,有些华人死在海外,依然想着落叶归根,埋骨家乡,这也可以见到被迫出海时经历了多大的压力和无奈。

而这些压力,是来源于上层统治者的步步紧逼。

广州地区,在朝廷眼中的海盗郑一嫂与当地渔民相处和谐。

他们互相交易生活用品和海上捕捞的大鱼,渔民给郑一嫂透露清军的剿匪动向,郑一嫂给渔民透露洋人匪盗的动向,让大家及时躲避。

听到天幕的话,郑一嫂突然有些恍惚,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事。

她原名石香姑,www.youxs.org,母亲病死也不管,还反手把她和姐姐石秀姑卖入青楼。

后来红旗帮的首领郑一看上她,因为石香姑推断出伍至亭下次交易的时间地点,郑一亲自掳走了石香姑,从此她的身份变成了“郑一嫂”

“?_[(”

行走,她也被叫做“龙嫂”。

有了郑一嫂出谋划策后,郑一没两年就统一了当时的帮会,让红旗帮变成六旗帮。

但最后郑一意外死于火并,郑一嫂接管了海盗舰队。

在清政府被英国人各种欺负时,英国舰队肆无忌惮在广州烧杀抢夺,郑一嫂直接带着军队开火轰炸英国军舰,杀了十几个英国士兵,还收获了一首英国军舰,从此英国来的人闻郑色变。

现在,朝廷已经有了招安她的意思,郑一嫂也在考量,到底要不要接受招安。

如今的清政府明显已经是穷途末路,她还要上这艘贼船吗?

天幕曾说过,她对战外敌没输过,但是被内部背刺。现在海盗罗三炮想自立门户占海为王,她若是不接受清政府招安,腹背受敌。

郑一嫂突然想起一个人,连忙问当地人:“听说,林则徐来广州了?”

“对啊,林大人来禁烟了。”当地渔民连连点头,还带着惋惜,“可惜,上面的官员都抽烟,哪里禁得了。”

郑一嫂突然下定了决心。

招安就招安吧,www.youxs.org,要打英国人。

www.youxs.org,www.youxs.org,www.youxs.org。

从天幕知道英国人才是背后主谋后,郑一嫂对英国人深恶痛绝,现在更是下定决心。

不但要接受招安,接受之后还要帮林大人一起硝烟,一起去打英国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到华夏,在书中指出:华夏长期以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也就是说华夏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土地耕种得最好,人民最勤劳,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是,18世纪中后期的华夏,与13世纪马可·波罗描述的华夏几乎相同,500年的时间,华夏几乎陷入了长期停滞发展的状态之中。】

【美国历史学家琼斯说:华夏距离爆发工业革命,只差一根头发丝的距离,但凡14世纪爆发工业革命,也不至于存在亚当·斯密所说的停滞发展几百年的事情。】

【这何尝不是因为统治者常年对底层的忽视,对劳动者对农民和工匠习惯性地压榨却不重视。】

哪怕宋朝百姓没有田地,可是只要允许交易,给百姓留一条活路,农民也可以是很有创造力的农学家,工匠也可以是很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

宋朝同样有外患,但是宋朝也是封建王朝里科技相对发展最为高速的一个时期。

华夏人从来不是没有创新精神,而是不被允许有。

荆咕想起自古以来对百姓的驯化,要求“孝顺”,“孝”建立宗族大家长制度,在家庭内部以孝压人。最重要的是“顺”,要顺从大家长,也要顺从地方官,顺从贵族,顺从统治者。

【我们曾经因为错过了工业革命,落后于世界之林,然后得到了惨痛教训。

但是现在,我们是工业强国!】

【我们提出了工业全面化,现如今,华夏建立了最为全面的工业体系】

【华夏目前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美国拥有更多的高端产业,但是论全面,屈居第二。】

荆咕话锋一转,说完了如今的荣耀,也要说说历史上的遗憾。

【在历史上,我们也曾经对工业并不重视,封建社会里并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工匠技术落后,相反,许多技术依然处在时代领先地位。】

【下一个篇章,我将带您去领略华夏古代工匠的风采!】

【那就是——四大发明与工业革命!】!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