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10 章 商业与货币10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五胡十六国时期,氏人李雄在四川成都建立了成汉,铸就的圆钱上铸有“汉兴”年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有年号的货币,此后惯例延续了下来。】

【唐高祖时期,李渊设定了新的货币“开元通宝”,从这时期开始,货币开始有了“两、钱、分、厘”十进位的货币单位,不再是秦半两和汉五铢钱那样以重量来计数。】

【这一次的货币改革是非常成功,且意义深远的。在此之后,封建王朝都开始使用通宝钱。】

在开元通宝之前,五铢钱拥有非常漫长的生命力。

不仅跨越了两汉,当时的西域国家,比如高昌国,也自铸五铢钱。

五铢钱始终作为“强势货币”,成为东亚国家的标准货币。

唐高祖时期,李渊废五铢钱,铸币“开元通宝”,因为“开元”,让人容易误会是唐玄宗的年号,但其实是唐高祖时期的货币。

不过关于“开元通宝”的名字,一开始是有点争议的。

从五代和宋初时期铸造的“汉通元宝”“周通元宝”“宋通元宝”来看,当时应该读成“开通元宝”。

但是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又分别曾经铸币“贞观通宝”、“显庆通宝”,后二者也是年号。

而根据宋初的宋太宗赵光义来看,更让人糊涂了。

赵光义在哥哥不明不白的死亡的当年,等不到一个月后迫不及待改年号“太平兴国”,铸币“太平通宝”,是“通宝”;

到他的第四个年号“淳化”时,又铸币“淳化元宝”。

此后,凡是改元皆铸新钱,在“通宝”或“元宝”之上冠以年号,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无论是“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都可以称为“开元钱”。

从这个时期开始,不再以铢为计量单位,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仍为方孔圆形,十枚重一两。

唐朝历代皇帝都曾铸造“开通元宝”,流传至今的唐朝开元钱有不少。

一直被忽视的唐高祖李渊顿时觉得扬眉吐气。

他畅快大笑:“哈哈哈哈,朕也是有功绩青史留名的!”

虽然没想到竟然是“开元通宝”,对后世的影响如此大,但是想一想前几个钱币影响很大的分别是秦始皇的秦半两和汉武帝的汉五铢钱,李渊有一种自己能与秦皇汉武比肩的错觉,喜形于色的恨不得策马狂奔去放肆一下。

李靖怜爱地看着旧主:身为开国皇帝,存在感如此弱,有个“开元通宝”虽然被后世在使用,但是听起来被后人误会是唐玄宗的货币了……

罢了,陛下难得如此高兴,还是不说了,等陛下自己想明白再说。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我们的货币许多都与农耕文明相关。】

先秦时期,各国有不同的货币,其中“布币”起源最早。

“布币”原作“镈币”,起初是一种名

叫“镈”的青铜农具,是铲形,所以最早的青铜钱币也是铲形,又叫做“铲布”。

“钱”同样也是农具的名称,其后发展为货币的同义词,成为了铸币的计数单位。

秦汉时期,秦半两、汉五铢钱,都是以重量命名,还有黄金单位。

自开元通宝行使后,1钱等于十分之一两,钱也代替了铢,成为了次于两的重量单位。

【进入唐宋时期,白银开始正式作为货币单位,开始在市面上流通。】

汉朝时期,短期流通过白银,在汉朝被叫做“白金”——不是现代的铂金的“白金”。

汉武帝时,曾以白金铸币,但是只短期流行了7年便停用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都丧失了作为货币的地位,直到唐宋才恢复。

唐宋时期,银的流通比金更加广泛,多数以金块、银块的方式流通,货币单位是“锭”。

在唐宋元三朝,一银锭等于50两;到明朝以后,变成了5两。

唐朝的银锭形式为直角形块状,宋朝银锭是“工”字形,类似铁轨横截面的模样。

宋朝的银子使用更为普及,除了因为商贸更为繁华,还有个特别的用途,用于支付给西夏、辽金国的岁币。

宋朝时期,朝廷需要运输大量的赔款抵达边境,与辽金西夏交易。

在赔款合约中,宋朝需要赔款的是白银和绢布,南宋时还有铜钱。

比如北宋给辽国,在这117年,总计输送岁币:白银1963万两,绢3133万匹。

www.youxs.org,www.youxs.org,茶144万斤。

但也不是不需要赔铜钱。

北宋时期,白银几乎被榨干了,到南宋终于允许赔款加上铜钱。

南宋总计向金国输送了:白银1485万两,绢1485万匹,外加300万贯铜钱。

两宋一起,给辽、夏、金岁币和岁贡,总计:白银万两,绢万匹,铜钱300万贯。

昂贵的赔款,也是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国库陷入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陛下,今年的金课、银课数量不多。”户部侍郎苏辙对着宋哲宗发愁。

他刚与户部尚书李常统计了元祐元年的赋税收入,发现金课只有4300多两,银课57000多两。单独看起来似乎数量大,但若是对比前朝,再对比需要的岁币,就会发现远远不足。

宋朝时期,白银产地并不丰裕,主要集中在桂阳,凤州,建州。

宋真宗时期,国库收入的白银产量是88万3900多两;宋仁宗时期只有22万余两。

到宋哲宗时期,收入国库的白银越来越少了。

这并不代表白银产量越来越低,白银从银矿产出,到收入朝廷,是以矿税的方式而来,但是这个矿税需要缴纳多少,www.youxs.org。

苏辙很愁,宋哲

宗更愁:“国库经费不够,还有那么多军费要支付,银钱不够可怎么办。”

宋仁宗时期,已经有了禁军80万,全国兵力120万,冗兵越来越严重,耗费了大量的金钱。

尽管后面都试图裁军,但是显然,三冗问题一个都没能解决掉。

再对比一下天价的赔款,就知道赔款为国家财政带来了多么大的压力。

一阵唉声叹息,也没能相想出什么好的对策。

两位大臣离开宫中,走出宫外时,户部尚书李常对苏辙叹道:“今年不知道派谁去送岁币,老夫年纪大了,希望不要再去受气。”

苏辙想起送岁币的苦差事,嘴唇紧抿,表情也不太愉快。

为了恶心宋人,辽金西夏故意要求每年在固定地点接收赔款,还派遣微末小官来接受大宋朝廷的岁币。

前几年去送岁币的宋朝官吏回来就很气愤的表示再也不想去了,那些小官虽然官职微末,但是态度“甚慢”。

傲慢到只是听了个过程,史官忿忿不平,把那微末小官给写入了史书。

苏辙看着天幕,正好看到天幕总结的整个宋朝送出的岁币,那巨额的白银、绢帛和铜钱,砸得他眼前一黑。

这么多!

李常年纪大了,反应慢了点,听到正在说大宋的岁币,慢悠悠抬头,一听,一看,眼睛一翻,往后一倒……

苏辙慌了:“李大人!李大人!来人!快去请太医——”

【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甚至有人说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是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可以说是宋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符号。】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益州?】

【刘备开仓让将士随意取钱的益州,诸葛亮铸直百五铢钱的益州,蜀锦繁华之地的益州,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成都,或者叫“天府之国”。】

益州,或者说成都,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上,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耕发展。四周有四川天然的崇山峻岭阻难,虽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也让巴蜀少受中原战乱的影响。

无论是东汉末年的战乱,还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李隆基的逃亡,甚至是民国时期的军阀逃亡,都是往四川逃亡。

早在三国时期,成都就是要塞城市,位置重要,经济繁华。

到隋唐时期,成都是全国四大名城之一,被称为“扬一益二”。

宋朝时期,成都延续了以往的繁华,商品经济极其发展,这也让“交子”首先出现在成都。

【但是,成都最先出现“交子”,一半原因是经济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量大;还有一半原因,是缺铜。】

【在没有“交子”之前,四川只能用铁钱,没有铜钱。】

听到这里,诸葛亮坐不住了。

“怎么会这样?益州本身就有铜矿,怎么连铜钱都没有,只能用铁钱了?”

他的货币政策也成功了,天幕也说了蜀锦惠及益

州很多年,怎么益州到了后世竟然只能用铁钱?

【四川只有铁钱没有铜钱,不完全是宋朝的问题,从唐朝时期已经有这个问题了。】

唐宪宗时期,已经开始下令禁止将铜钱带出关中的渭河平原以西、以南。

一方面是因为安史之乱后,货币制度混乱,经济市场崩溃。

另一方面,就是藩镇割据之下,这些地方形同异国,禁止铜钱带出关中是为了保护中原的货币存量。

后来,大唐开始禁止江淮地区的人民使用铜铸器,同样是为了保护铜和铜钱存量。

安史之乱不仅仅冲击了大唐大一统的政治、冲击了大唐尚武和上层人士习武参军的精英模式,还冲击了经济市场,让货币与市场再也不复盛唐风采。

唐宪宗时期,大唐已经出现了“飞钱”,这层被认为是华夏纸币的起源。

但是“飞钱”更接近汇票,又叫做“便换”,正是因为金属货币不足而诞生。飞钱可以说是华夏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是一种票证,类似于今天的银行汇票,分为官办、私办两种。

官办,就是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携“飞钱”到其它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

私办,就是商人之间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

这种汇兑方式一方面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亦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唐宪宗愤愤然:“没错,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大唐至于到如今地步吗?!”

安史之乱不仅祸害了他们,还祸害了后面的朝代。

大唐安史之乱后的皇帝,每一位都认为,玄宗皇帝需要对大唐的衰败、藩镇割据负责任。

但是听到天幕讲述之后,连宋朝的皇帝、宋朝的人也开始骂李隆基了。

开元年间,李隆基喷嚏一个接一个。

“谁在骂朕?!”

大臣们眼神幽幽:你猜?

李隆基愤怒的表情猛地凝滞在脸上。

准确来说,应该是哪群人在骂朕?

天幕这么一说,安史之乱祸害无穷,宋朝人肯定也在骂他,四川人肯定也在骂他。

李隆基心虚地摸了摸鼻子:不能怪他,是唐宪宗不让铜币流入四川,他什么都没做。

至于藩镇割据,那是藩镇野心太大,反叛帝王,他身为帝王怎么会愿意看到这样的事?

李隆基没发现的是,自己的儿女们一个个表情看似恭敬,眼底神色各异。

尤其是李亨,他忍不住想起太宗皇帝。

不如,让父皇再早一些去当太上皇……

【到了宋朝时期,四川缺铜的情况更严重,加上铁币的不便,于是诞生了华夏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成都在大唐时期,已经是雕版印刷书的起源地之一,唐朝后

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

到宋朝,成都的雕版印刷天下闻名,甚至在史书上留下“宋时蜀刻甲天下”的美名。

除了雕版,还有造纸业。

成都有自己的楮纸,并且纸质光滑细腻,价格合适,很快推广向全国。后来朝中公文、民间的契约券、文人的书籍图谱、百姓家的族谱等等等,都用楮纸。

而且成都早已有了固定的对外贸易通道,无论是与周边少数民族、还是与东南亚诸多国家,频繁贸易往来,地方上的集市贸易遍布各州县。

如此繁荣的经济,自然不能以物易物,货币的流通与需求非常大。

但是,四川地区在北宋时期,流通的只有铁钱!

听到天幕说出四川只有铁钱使用的原因,四川人一边骂李隆基一边嫌弃:“铁钱真是太重了,还容易生锈。”

“还不值钱!”四川商人唾了一口,越想越气,“铜钱和铁钱的兑换是十比一,太不划算了。我一贯铜钱能买到的东西,换成铁钱需要十贯铁钱才买的到,我买只羊都得搬好多铁钱,太不方便了!”

彪悍的妇人比划了一下自己胳膊:“买一匹好一点的罗,要花费130斤的铁钱,130斤啊!老娘光是买布卖布胳膊都练得这么粗了!这么粗!老娘都可以去练棍子去了!”

妇人诙谐的语气和动作让大家哈哈大笑,大笑之余还有对朝廷的不满:“铁币又笨重,又不值钱,明明我们以前还有直百五铢钱,偏偏现在朝廷不让我们用铜钱,太过分了。”

如果不是处在宋朝,宋朝也有文字狱,什么文官因为写诗被投入监狱的,四川人可能就不止是骂唐朝皇帝,大逆不道地连着宋朝皇帝一起骂。

有些书生委婉道:“朝廷哪里是不给我们用,朝廷自己都缺钱。”

“朝廷怎么会缺钱呢?朝廷缺钱怎么给辽国金国西夏赔款。”商人阴阳怪气地说着,一想起自己辛苦挣钱、交那么高的商税,最后全赔给蛮夷人,就很气!

彪悍妇人三个字概括:“窝囊废!”

【《宋朝事实》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看一下这些重量,动辄几十斤,出门买卖非常不便。】

【于是,在成都造纸与印刷术发达的条件下,出现了用楮纸制作的“交子”。】

【为什么特意要提起成都的造纸工业与印刷工业?因为“交子”已经有一定的防伪技术。】

现代的纸币需要特殊的纸张与印刷技术,宋朝的“交子”同样有防伪技术。

蜀地运用高超的雕版印刷术,来制作防伪工艺。

以及朝廷认定的16户富商大户连保发行,有了与交子匹配的交子铺户,类似现代的银行。交子一时间很有市场。

起初,交子与铁钱挂钩。

携带巨量铁钱的商人,把铁钱交给铺户保管,铺户把与铁钱

对应的数额写在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然后交给商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商人拿着楮纸卷进行商品贸易,并根据需求随时兑换成铁钱,如此便可减少使用铁钱交易带来的种种不便。

这个楮纸卷就是交子,每发行一定量的交子,便用等量的铁钱作为储备金。

随着交子流通逐步成熟,全部准备金逐步过渡到部分准备金。至此,交子变成了官方认定的法定货币,并且逐步从四川流向全国。

【但是,“交子”并不能完全解决宋朝的钱荒问题,反而还因为大宋君臣不懂经济学,导致了后来的“货币危机”。】

四川是因为缺铜、铁钱太重,不得不使用交子。

大宋全国流通起交子,同样是因为缺铜。

宋朝时期,缺乏先进的铜矿探测技术,尽管生产力比秦汉时期发达,采矿效率更高,但是铜矿是比较匮乏的,远远不足以满足当时的需求。

首先,宋朝大量赔款后,辽金西夏也使用大宋的铜钱,所谓“一朝所铸,四朝共用”,就是说宋朝铸币,四个国家一起同——还是宋朝送钱给别人用,非常大方。

现代考古发掘辽国的古墓,在辽代幽燕地区发现的铜钱,大部分是北宋的铜钱。

这也就意味着,大宋的铜钱,少数民族政权也有需求。

其次,海外有需求。

北宋时期,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北宋的茶叶、瓷器、丝绸大受欢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日夜有海外贸易的船只来源,把大宋的货物源源不断的运往日本、东南亚、印度、欧洲、非洲东海岸等地。

由于在国际贸易中的强势地位,北宋的货币铜钱成为了贸易结算的硬通货,受到了外国人的疯狂追求。

加上宋朝的文化输出,以及宋朝的货币做工精美,经常有大文豪比如欧阳修、柳宗元的亲笔书法刻字,让宋朝的铜钱成为追崇宋朝文化的东亚圈的收藏品。

看起来是好事,但背后,也导致了本就缺铜的大宋铜钱严重外流,进一步加深了缺铜带来的“钱荒”。

“外国人确很喜欢大宋的铜钱,那倭国就是。”

台州城,一群小吏正在知府衙门顺势谈论起铜钱的事:

“这一次日本商人来大宋卖货,卖出10万贯铜钱,回程的时候什么都没买,准备就拉着10万贯铜钱回国。”

台州知府包恢猛地抬头看过去:

“不对劲。”

小吏被知府的反应吓了一跳:“大人,哪里不对劲了?”

包恢道:“按照惯例,比如说那些波斯商人,卖了波斯货挣了钱,就要买新的大宋货物带回去卖给波斯商人,一番倒卖才能两头挣钱。日本人什么货物都不买,就带铜钱回国,不觉得不对劲吗?”

小官吏:“天幕说过,大宋的铜钱好,大家都喜欢。”

“天幕正在说,大宋有钱荒,缺铜。”包恢猛地站起身,快速招来负责小吏,命人去通知市舶司的人,“去,

赶紧把日本商船拦下,把那10万贯铜钱换成货物。瓷器丝绸都可以,不许把铜钱带走。”

小吏磨磨蹭蹭,感觉影响大宋的诚信,谁知天幕正好说起了这件事。

【南宋刑部尚书包恢曾在自己的《敝帚稿略》中记载了一个他任职于台州知府时期的故事:“倭所酷好者铜钱而止”。

书中记载,有一年,日本商人把货物运到宋朝来售卖一空,卖出了10万贯铜钱。结果返程时没有采购任何宋朝货物,拉了10万贯铜钱回国。这10万贯铜钱,几乎是台州城的所有铜钱,被运走之后,台州城陷入了“钱荒”。】

包恢微微一愣:他未来官至刑部尚书?还写了一本书《敝帚稿略》传到了后世?

紧接着,他在小吏咋咋呼呼的叫声中回过神来。

“大人,还好现在还来得及!日本国的船还在港口,可以把钱拉回来!”小吏一听到台州城闹钱荒,终于发现包恢的担忧并不是无的放矢。

还好,一切还来得及。

【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有了“钱荒”,就会导致“通货紧缩”,一文钱可以买很多东西。但是北宋后期发生了特殊的情况,“钱荒”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

【这就得“感谢”宋朝皇帝的“大聪明”政策了。】

宋仁宗时期,管理市场经济的户部尚书紧张地请示赵祯:“官家,铜钱不够了。”

赵祯下意识道:“铜钱不够用了,那就印交子。”

“陛下,万万不可仓促。”

好在,仁宗朝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人才,还有一位经济大家王安石,及时阻止了皇帝的蠢招。

“交子只是一张纸,值钱的是金银铜铁,得核对国库里的金银铜铁再看看印刷多少。”

赵祯最大的优点,就是会听取臣子的意见,很快就接受了王安石的意见:“介甫看应该如何是好?”

王安石有条不紊宣布措施:“先核算交子发行量,再看看国库剩下的铜钱铁钱,准备向市场投放新的交子。发放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要等旧的交子到期后自动兑换成新交子才能流通。”

在王安石的宏观调控措施下,仁宗时期,朝廷能够掌握市场流通交子的真实数量,及时稳定市场物价。

哪怕这个时期已经有了钱荒,但是还没有产生通货膨胀,反而因为有效的宏观调控,交子很有信用,仁宗朝的经济状况非常不错。

到宋徽宗的靖康年间,“大聪明”赵佶来了。

靖康年间,大宋的三冗问题越发严重,吏治腐败,冗官俸禄赏赐增多,军费开支有增无减,宫廷喜好奢华享受,终于使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皇帝没钱,怎么办?

印“交子”!

“没钱就印,有交子要什么铜钱。”

曾经崇拜王安石、学过经济的蔡京,此事被权利冲昏头脑,根本不管民间百姓的死活。

“10两100两的交子太小了,再大点!一万两!”

等到纸币一叠叠引出来,蔡京带着宋徽宗到印刷坊参观献宝:“官家请看,这么多钱,军费不就出来了。”

宋徽宗根本不愿意动脑去思考,这些交子对民间有什么影响。

他欣赏着交子精美的图案与书法文字,大加赞赏:“好!好!好!”

蔡京负手而笑。

他就知道,这位皇帝只关心书画文艺,只要把交子做得好看点,根本不会管上面的面值大小有什么区别。

蔡京眼神一闪:正好,也便于他敛财。

上行下效,皇帝都只想着奢靡享受,下官怎么愿意用心思考什么市场经济。

宋徽宗时期,在5年时间,增印了2467多万贯交子,用来给陕西用兵的军费上。

在军队中,只觉得钱到手了,数额变大了但是也能用,只觉得奇怪,民间的米价怎么贵了这么多!

但是物价飞涨,正与纸币泛滥有关系。

宋仁宗年间,发行交子之初,总量也只有125万贯,宋徽宗5年翻了二十倍,对市场的冲击可想而知。

“还好还好,天幕不是骂我们。”赵祯听到天幕点名,吓得以为又要被骂了,谁知道竟然是作对比,自己是好的那一位。

听到王安石在里面的作用,赵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看向王安石:“介甫,幸甚有你!”

他现在可算是知道王安石的重要性了,难怪父皇也那么看重,不愧是大宋的“诸葛亮”!

王安石看起来严肃古板,对帝王的称赞毫不在意,只是提醒赵祯:“陛下,又是宋徽宗。”

“靖康之耻。”赵祯一听到宋徽宗,条件反射就想起了大宋国耻。

“不行,指望这废物解决钱荒不可能了,我们还是要自己想办法。”赵祯想着废物子孙,压力非常大。

不仅仅想解决钱荒,还想解决北边的三位强大的敌人,不然,靖康之耻迟早得发生。

宋徽宗时期,赵佶慌慌张张找来蔡京:“爱卿!天幕说不能加印交子!”

蔡京从善如流:“无妨,我改成钱引或者钱券就可以了。”

“哦,那就好。”赵佶松了一口气,挥挥手招来蔡京,“爱卿快看,朕的新作如何?”

书桌上,铺着一幅他的新画。

蔡京走上前来,好一番吹捧,让赵佶只顾着沉迷艺术,根本不去管天幕说了什么。

等蔡京走出宫,看着天幕,一声冷笑。

没有交子,还有钱引。

交子没有信用,百姓不愿意用,换个名称,又可以继续敛财。

就如同他,骂他奸臣又如何,官家需要,没有他蔡京还有赵京、钱京。

官家就算看到了听到了天幕,除了想要提前跑,没有任何反抗的野心,还不是被他随意蒙骗。

【因为朝廷乱发大额交子,百姓都不愿意用交子,这时,蔡京又搞出新的纸币:钱引。】

【钱引和交子本

质上就是一个东西,但是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更为精美。钱引甚至比交子更为破坏市场,投放市场更为任性: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

【除滥发交子、钱引之外,政和年间蔡京还大量发行另一种钱券,是钱引的变种,类似空头支票,除了坑骗百姓,没有任何经济作用。

但是宋徽宗还颇为高兴,因为被空头支票坑骗的是百姓,赚钱的却是自己。】

蔡京:“…………”

竟然被点名骂了。

那他的钱引和钱券,还印吗?

正在思考时,不知道谁朝蔡京扔了一块石头,还夹杂着灰尘,灰尘迷了蔡京的眼睛,让他下意识闭上眼,错过了去抓凶手的机会。

“大胆!我是朝廷命官,谁敢偷袭!”蔡京闭着眼睛怒喝。

谁知起了反效果,更多的石头和灰尘迎面扑来,蔡京和赶来营救的蔡府家仆车夫,一个个全被剧烈地灰尘扑的灰头土脸。

蔡京大怒,闭着眼睛乱喊乱抓:“侍卫呢?侍卫在哪!抓住这一群刁民下狱!”

这是宫门口,宫门一般都有侍卫看守,为何别人偷袭他竟然没有侍卫阻拦?

话音刚落,没有得到侍卫的回复,但是一个大麻袋当头落下,把蔡京一行人全部套了个严严实实,然后驶来一辆马车,把这一群麻袋全给拖走了。

至于侍卫们,闭着眼睛听着这一切,当声音结束,他们睁开眼睛,看着地上的石头和灰尘,彼此对视一眼。

“官家喜欢书画,就让他永远与书画为伴去。”侍卫甲看向官家日常最喜欢待着的画院,眼里闪过一丝冷色。

这个官家当的,对不起大宋的父老乡亲,也对不起他坐下的龙椅,那就别怪他们谋逆。

“大宋不缺人才,我们自己作主。”另一位侍卫乙取出自己家族族长给出的手信,“先解决国内的内忧,再解决外部的外患。”

“趁还没到靖康年,我们抓紧最后的时间!”侍卫甲抬起头看了看天幕,微微颔首示意。

感谢天幕提醒!

但愿这一次,什么国耻都不要发生!

【但是宋朝的货币危机不仅仅是缺铜、缺铁、乱印,还有最重要的问题:帝王。】

【这里特指宋朝所有的皇帝,所有!】

【虽然你们不懂经济,但是你们懂得怎样扰乱经济,很棒棒哦~】

赵匡胤:“……”

虽然他没有参与过,可是也感觉被骂了!

【宋朝实行的是年号钱,但是问题来了,每一位皇帝好几个年号,你频繁换年号,频繁做新钱,旧的钱币还用不用?】

两宋时期,钱币主要是“年号钱”,以皇帝的年号为铸币的名称。

自公元976年以后,几乎每更换一个年号就改铸一种年号钱。两宋的漫长历史演变内共有15个皇帝,更改了大致50多次年号。

每一个皇帝铸好几个年号的铜币,后来有了铁币、纸币,这

也导致,不同年号钱的种类在此期间达到48种,在两宋时期更替频繁,名称冗杂。

由于民间实行多种货币的通行,使得各个地区币值不等,样式不同,给市场带来很大的混乱。

6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最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尽在,域名[(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才使用不同的货币。”嬴政冷笑一声,非常看不上宋朝的同行,他不承认那些也是皇帝,污辱他了。

“朕好不容易统一货币,一个宋朝,皇帝全部乱来,又回到了春秋战国。”

嬴政不相信,一个新年号钱发形下来,就能立刻替换市场上的所有货币。

这样不断地更新换代,民间到底以那种为准?

以他对后世朝廷中央集权的了解,没准是朝廷强制民间使用新货币。

这样一来,每个地区被强制使用不同的货币,就导致了贸易的不便,增加了货币换算的麻烦。

货币换算麻烦,表面看起来影响经商贸易,但是以嬴政的帝王视角看,还对于强化整个国家统一的观念也有所不利,很容易让地方豪强囤聚货币,诞生出新的割据势力。

刘彻很不理解:“朕的五铢钱能用几百年,宋朝为什么非要改换新钱?这么嫌弃自己老祖宗的钱?”

若是他的父亲、大父、高祖当年统一了货币,他也不至于辛辛苦苦研究五铢钱改制。

要知道,这条路他走了很久。

他先后改革了6次,从三铢钱、半两钱、白金币、皮币、小五铢钱,最后才有了被后世认可使用几百年的五铢钱。

怎么到了宋朝,铸币就跟玩儿似的?

刘彻看向桑弘羊,突然觉得醒悟了:“大宋文人那么迂腐清高,www.youxs.org。”

像他就不一样,虽然要改革货币,也没说自己一言堂敲定,还是请了懂商业的桑弘羊来负责。

桑弘羊:“陛下圣明!”

刘彻这一猜测,还真猜对了部分。

宋朝的文人文臣,在货币上玩出了花儿来,非常有“大宋风雅”特色。

【还有宋人的风雅,搞出了对钱。】

【这种对钱,除了好看,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几乎是一无是处。】

闻言,司马光和苏轼这两位老对头对视一眼,难得达成共鸣,齐齐心虚。

他们也玩过对钱。

对钱的意思是,以篆书一枚为主,配以其他书法的一枚钱,两两为一套,篆书为主币,辅币上的书法形式不限制,但是内容和文字要与主钱一致,这样的一套就形成了“一对”。

这是当时风靡一时的货币形式,司马光、苏轼这样的名人大家写过,甚至还出现了皇帝亲自书写的御书体,比如宋徽宗的瘦金体自然是不会缺的。

宋太宗赵光义也开始心虚。

他喜欢书法,也对自己的书法很骄傲。

南唐时期,有对钱出现,他学着南唐,亲自书写钱币上的铸文,开始用真、行、草

三种书体同时铸钱,被称为“三体书”。

后世子孙该不会直接做对钱了吧?

赵光义的猜测,虽不中亦不远矣。

他的“三体书”,是北宋对钱的先声,但两宋对钱之风的真正形成,是仁宗朝以后的事情。

宋孝宗松了一口气:“看来朕废除对钱没错。”

大宋不仅缺铜,到南宋现在,还缺铁,连铁币都快不够了,还玩对钱。

为了成本,宋孝宗废除了对钱,把字体统一为宋体,这才让混乱的货币重新统一。

【从审美上来说,对钱让宋钱的质量更高,让海外对宋钱更为喜爱,比如日本人大量收购对钱,还跟风创造出了自己的对钱。】

【因为在北宋时期带回去的几十万宋钱,和战争期间带走的华夏文物,让日本在现代研究宋钱方面也走在华夏人的前面。】

原本宋人还在骄傲,自家铜钱好看的都可以当收藏品,海外那么多人喜爱,把铜钱当宝贝买回家收藏。

直到听到不断地收购宋钱,还不回流,终于发现了问题。

对啊,别的国家把大宋的铜钱带走,只给大宋带来了贵族使用的奢侈品,那他们百姓没有了铜钱用什么?

贵族买奢侈品的钱,还不是百姓的税?

贵族有了奢侈品,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人有了大宋铜钱,那他们百姓呢?

钱也没了,货也没有,他们怎么买东西,用什么买东西?

假如日本人卖了货物,在大宋继续消费,买大宋的东西,那么铜钱可以流入大宋的市场,也可以让百姓的布帛、茶叶等换来需要的铜钱。

但是因为宋钱精美,日本,还有其他国家,宁愿把宋钱当货物带回自己国家收藏,也没有选择在大宋消费。

谁能想到,钱币太精美也是错。

“真得是,除了好看,一无是处。”

一位商人沧桑感慨道:“钱币就是钱币,不是货物,得在市场上流通才叫钱币。”

能在市场上正常流通和买卖,哪怕是纸币也有价值;

不能在市场流通,被储藏于私人手中,再好看的钱币也只是藏品,不叫流通货币。

【从市场流通来说,从北宋各个皇帝年间,几乎是无钱不成对。各地都开始流通不同的对钱,导致市场上的货币更加紊乱。】

【货币紊乱的下场,就是货币的价值不稳定。让交子几乎取代了铜钱,但是问题来了,交子的信用,在滥发纸币后,也没什么信用了。】

宋朝一边需要大量的货币赔款,让民间百姓不断被压榨,疲惫不堪,许多被压迫的百姓忍无可忍开始起义。

一边为了镇压起义军,建立了大量军队,为了供养军队,又需要更多的货币。为了更多的货币,继续更大力度的压榨百姓……

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下,宋朝朝廷一错再错,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深渊。

宋朝滥发纸币后,纸币彻底失去信用,货币经济开始崩溃。

在宋朝的货币经济落下帷幕后,大宋王朝,最终一起落幕。

【这样的货币与王朝的共同落幕,在明清时期同样可以看到。】

朱元璋精神一颤:来了!

终于还是来了!

他看到宋徽宗也滥发纸币就感觉不妙,他滥发大明宝钞时也没有参照国库的铜铁!

【朱元璋吸取前朝的教训,却又没有吸取前朝教训。】

【宋朝末年,官商勾结,官吏沉迷享乐,朱元璋认为是商业经济腐蚀官员的斗志,选择废除瓦舍与夜市经济,只允许小农经济;】

【但是宋朝末年,皇帝滥发纸币带来的危机你怎么看不到呢?】!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