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22 章 医学与生命6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太医署相当于华夏古代的医学院,最早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太医令秦承祖提出,秦承祖也是华夏最早提出创办医学教育和从事医学教学实践的人。】

宋文帝刘义隆意外地看向自家太医令:“秦上手,恭喜,你后世扬名了!”

秦承祖,南北朝时刘宋医家,也是官方的太医令。

他精通针灸及医药,医术高明,被誉为“上手”。

宋武帝刘裕与三子刘义隆在位期间,属于刘宋的“元嘉之治”,刘义隆非常注重教育文化,在位期间出现了一系列后世耳熟能详的名臣,比如谢灵运、刘义庆、鲍照、裴松之、范晔、颜延之、祖冲之、何承天等。

魏晋时期就开始流行的“建康文学史论”在这一时期发展到巅峰,《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注》等旷世名著都诞生于这一时期,元嘉之治开创了魏晋以来最好的社会局面,也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

在这样一个文道昌盛的环境下,医家秦承祖业深受影响,于元嘉二十年向刘义隆上奏,要求设置医学,让医学博士去教学,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秦承祖看了看天幕,趁热打铁:“陛下,天幕也支持设置医学!”

“父皇时都有龚庆宣和《刘涓子鬼遗方》,朕也不能让父皇失望。”刘义隆很高兴,带着期待对秦承祖说道,“秦上手可别让朕失望。”

秦承祖大喜。

陛下这意思不但是支持医学教育,他鼓励他著作更好的医书,作为不如文学受到重视的医家人,秦承祖怎么会不愿意,当即答应了下来。

谢灵运含笑道:“我们虽然是开始,但没什么经验,恰好学学后世的经验。”

秦承祖连连点头:“正是,正是。”

且让他看看,后世的医学教育都发展成什么模样了。

【隋唐时期,医学有个重要发展,就是分科更加具体详细,比如隋唐时期对老人、少儿和妇科已经有了详细的分科。】

【隋朝杨广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医学,在位期间改门下省为殿内省,统尚药局,并亲自组织编写了《四海类聚方》《四海类聚单要方》2600卷,对前世医方进行了系统总结。】

【杨广创立的“太医署”,既是当时世界上官方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又承担了一定的医疗职能。公元610年,太医令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成书,这也是华夏第一部病因、病理和证候学的专著。】

杨坚有些意外。

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杨广,竟然还有点贡献?

除了好大喜功、喜好奢侈,还对医学有兴趣?

独孤皇后联系着杨广开辟西域商路、成为第一个前往西域大宴胡商和少数民族首领的皇帝,感觉到这个老二,与他现在的表现截然不同。

表面的俭朴专情,实际上的喜好奢侈享受、喜好新鲜事物,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俭朴专情?

哪怕知道可能

被骗,这么清晰地意识到方方面面被骗??[,两人还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而已经被□□起来的杨广,一脸狂热:“孤就知道,孤没错!”

但是他没想过,哪怕是创举,没有国力支持、没有持续运转的能力,没有考虑民力能接受的程度,最终只是让唐朝受惠。

【太医署的出现打破了以前单一的中医师带徒模式,可以让医学得到更为专业的交流与发展。】

【隋朝因为短暂,太医署存在的时间同样不长。唐承隋制,不仅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也继承了隋朝的“太医署”,并且有了新发展。】

“继承人还是很重要。”

同样二世而亡的秦朝,嬴政想起了“汉承秦制”,听到“唐承隋制”也感到扎心。

一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天下然后顶着压力开创各种制度,征发几十万秦人发徭役去修直道修长城,最后大秦自己没机会用到,想想就恨。

扶苏脸上发热,但他不是伶牙俐齿的类型,只能硬着头皮道:“父皇,这太医署我大秦也可以学。”

嬴政冷哼一声,看扶苏还是不太顺眼。

虽然最近因为天幕,大秦多了许多任务,为了历练扶苏与诸位公子公主,嬴政给儿女们颁布了相当多的任务。但是时间仓促,一切都还处于开始阶段,没有见到成果之前,嬴政对扶苏依然不放心。

还是夏无且出面道:“陛下,太医署大秦也可以设置,我大秦学太医署要容易许多。”

大秦不缺医家弟子,在天幕早露出重视医家之前,咸阳学宫已经开设了医学专业,只是不如后世的那么专业。

不过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来发展,就会轻松许多。

这一次,大秦人看得非常自信:大秦虽然没有太医署,但是有咸阳学宫,有医家和医学,还有公主带头学医行医!

【隋朝时期,隶属于太医令的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分别在医学教育伤担当要职,内部设置与国子监一样,也对学生进行考察和医官任用。】

【如同现代医学院有教育大纲和定期考核一样,隋朝时期也颁布了医学教育和考试制度大纲。】

【每月有一次博士考试,每季一次太医令丞考试,每年一次太常丞考试,一年之内共举行十七次考试。】

【月考,季考,年考,是不是十分熟悉!】

天幕一边放出古代的考生。

古色古香的学堂内,夫子提着戒尺,在学堂内走着,监督着,学子们神色肃然在自己的座位上奋笔疾书。

夫子严肃地巡视着,一旦发现哪一位学子眼神不定,似乎在偷看着别人的试卷,戒尺毫不留情落下,换来一声惨叫和求饶。

等到考试结束,试卷交上,一走出学堂,学子们一片惨叫:“啊啊啊我刚刚那题没答好!”

“刚刚那一道病例到底用什么方子!”

“这一次又要被夫子骂了!”

“被夫子骂算什么,回去还要被我爹

打!”

另一边放出了现代的考生。

现代化的教室里,女教师戴着眼镜,在讲台上往下看着,时不时走下来看一眼。

教室里,男女都有的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埋头写试卷,有些学生愁的写不出来就开始咬笔头,还有学生东张西望。

女教师轻轻咳了一声:“有些同学,考试时不要东张西望啊。”

顿时吓得好几个学生齐齐缩了缩脖子。

她走下讲台,挨个看学生的答题的试卷,看着各种各样的奇怪答案,又想笑又来气。

平日教的看起来都懂了,怎么一到考试都忘了,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是怎么想出来的?

等到考试结束,试卷交上去,老师抱着试卷刚走出教室,学生们一片惨叫:“啊啊啊我最后一题没写出来!”

“那一题到底是选A还是选B?什么!选C!竟然是鼠疫!完了完了我选错了!”

“完了完了,我的好多答案跟你们对不上,我该不会不及格吧!”

“不及格算好的,我感觉我可能只能得十几分啊啊啊啊!”

不同的时空,同样的学子惨叫哀嚎,让古人感受到了一些亲切。

大唐的朝堂之上,讨论的氛围热烈的如同回到了科举放榜那一日。

有官员注意到了后世学堂的不同之处。

“后世不但有女夫子,男女学生竟然是同教室学习,竟然完全没有男女大防!”

有人注意到了女教师和女学生,为男女同教室莫名震怒。

“这成何体统!看着也是十几岁的姑娘怎么能与这么多男子一起学习!”

长孙皇后幽幽地看了过去,说话的官员立刻闭嘴。

“后世还夸我大唐写的《晋书》是少有的以女性卓越能力为典范的史书,大人非要让大唐女子也跟明清女子一样缠足殉葬才好吗?”

官员涨红了脸,《晋书》的修史者涉及者众多,上至帝王李世民,下至众多开国功臣,天幕夸《晋书》时连着修书者一起夸,让满朝文人得意了好久,现在长孙皇后一句话,让这些修书者齐齐看了过来,压力倍增。

杜如晦慢悠悠道:“这种制度挺好,大唐也有女医,也可以学习。”

他现在只有一个想法,先保住长孙皇后的命,皇后不死,太子不谋逆,他的弟弟和不孝儿子也不会带着全家倒霉!

不光杜如晦是这个想法,其他开国功臣普遍是这个想法。

辛辛苦苦打天下是为了传给后世子孙荣耀,不是为了被子孙糟蹋,涉及到夺嫡之争,结果两败俱伤,站队者一个也没赢,就算天幕现在剧透了,谁知道李世民知道大臣的站队后不会自己临终前一波带走。

“看天幕,这一次的内容很值得学习。”满朝文武各怀心思时,长孙无忌连忙圆场。

关于女医的讨论,不是一时半会能决定,长孙皇后没有继续追究,微笑着顺着兄长的话转移了话题:

后世的试卷非常不一样,题型更多。

我们虽然没有那些奇怪地符号?[(,但是换成甲乙丙丁也不错。”

她在女教师下来巡视时,镜头调转向考生的试卷,看出了试卷的不同。

李世民也认可,并且补充道:“那分制也不错,有固定答案的可以有固定分数。”

魏征道:“不错,这样可以明显看出哪里学的不扎实,我大唐的确可以改进。”

还有人被窗明几净的现代化教室震撼了。

“那教室也很特别,窗户竟然全部用琉璃,光照明亮,真好啊。”

房玄龄年纪大了,老眼昏花,纸糊的窗户都觉得室内太过昏暗,现在看到教室的玻璃窗格外渴望。

其他人也讨论道:

“女夫子身后的黑色墙壁似乎可以写字,还可以擦去再写,着实神异,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涂得……”

“或许可以让方士研究一下,没准也是一种矿物质。”

还有人注意到了女教师脸上的近视眼镜,并且发现了少数的那几个女教师扶眼镜时、镜片里出现的学生试卷的字体更为清晰。

“女夫子脸上的奇怪物件似乎也是琉璃,我发现透过那小片的琉璃能让远处试卷的字看得更清楚!”

千言万语中,最后总结为一句话:“后世的好东西真多啊!”

“我大唐有纸,有太医署,也有琉璃,为什么做不到?”李世民重新燃起更大的决心:

“天幕说得没错,我们现在有许多东西一直传到后世,也有一些东西发现了却没找到正确的用法。”

“我们不是做不到,是没好好使用。”

长孙皇后看向李世民,眼神温柔而有力量,“陛下,臣妾相信,这一世的贞观之治,会更早的开启盛世大唐!”

李世民心情激荡,紧紧握住长孙皇后的手,想说什么,眼角余光扫了一眼朝堂上的老顽固们,最终把话埋在心底。

他只想,先保住皇后的命,让二人一起健健康康,长长久久!

为此,女医一定要发展,一定要提高质量!

【在这个考试过程中,成绩卓越者可以一边继续学习,一边担任医官。但那种考试成绩差强人意者或者无长进者,哪怕学习了很多年,也会被取消学习资格。】

【唐朝时期,把太医署这一机构进一步整顿扩充。】

在大唐的医学教育中,有《大唐六典》留下相关资料,荆咕直接把相关资料打在大屏幕上,并且做出文字解释。

其中,把太医署的医学学生称为“医生”,负责授业的是“医博士”和“助教”。

《大唐六典》记载师资配置:“皇朝武德中,博士一人、助教二人。贞观中,减置一人,又置医师、医工佐之,掌教医生、医博士,掌以医术教授诸生。”

关于分科学习:“诸医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率二十人,以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

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

体疗指的是内科,疮肿是外科,少小是现代的小儿科,耳目口齿类似现代的耳鼻喉科,角法是一种放血疗法,大唐的太医署医生主要学习这五科。

关于学习的教材:习本草、甲乙、脉经。?_[(”即《本草经》、《甲乙经》、《脉经》。

此外,还有华夏特色的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学习的主要教科书有《明堂》、《脉诀》、《黄帝针经》,辅助教材有《流注》、《偃侧图》、《赤乌神针经》等。

【唐肃宗时期,医学人才的选拔有了“考试登用如国子监法”以及照“明经”,“明法”等科举科目安排的明确规定,有了生徒、贡举、制举、待诏等选举形式,并制定了切于医学实际的考试科目与合格标准,这一点是隋朝没有的。】

【选拔人才测试的科目从《经方术策》十问、《本草经》二问、《脉经》二问、《素问》十问、《伤寒论》二问等医疗著作中出题,能解答七问以上则授予相应医官资格。】

“原来医官也可以通过考试来选拔,不错!”刘彻感觉又学到一招,非常高兴。但是高兴之余看着满朝文武,恨铁不成钢,“可惜我大汉的医书还是少了些,你们,真让朕失望!”

后世皇帝的大臣又能办政务,又能写书写诗词什么的传世,他大汉的大臣们怎么就没留下什么作品呢!

刘猪猪很不满!

大臣们:“……”

陛下你要不先看看自己的藏书?

在民间连纸张和印刷术都还没普及的大汉,说什么医书太少,多少庶民一辈子都没见过一本“书”!

刘彻不管,只负责动嘴:“爱卿们,要想青史留名,靠你们打匈奴是不可能了,那就多动动笔,万一流传到后世出名了呢?”

大臣们冷漠脸。

呵,什么靠他们打匈奴不可能,怎么不说靠你刘彻长寿还不可能?

不是因为大汉医术不够发达,是因为帝王无情,真是个无奈又绝望的消息……

【可以看到,大唐在教材和医生的人数、医学的分科上发展了更多,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隋朝要更为重视按摩科,设置了按摩师120名,按摩生100名。唐朝时期减少了按摩师、按摩生的数量,但是首先设置了按摩工。】

【唐朝时期的太医署,规模更大,在校师生近400人;

分科更细,分药学、医学、行政三大科,各科又有细分,如药学就包括中药种植、栽培、采集、储存等;】

【我们现代医学生本科5年,本硕连读7年,本硕博连读8年。】

【唐朝时期的太医署也有明确学制,如内科7年学制,外科、儿科5年学制,五官科4年学制等,各科课程安排、考试制度等都有一定规范,还设有专门管理职位如专职太医署令、丞以及府、史、医监、医正等。】

同样是在大唐,民间的大夫看得颇为羡慕。

“原来官方的大夫要学那么久,难怪那些太医那么厉害。”

“我们民间这些赤脚医生哪里能比,知道一两个方子就能行医,家里有一本半本医书都可以当传家宝了。”

一句话说得这几位熟识的同行相视苦笑。

别说他们,就算是他们那些更厉害的师父,都不过是靠着一两本医书自学或者家传的经验积累成为的大夫,哪里有太医署那么专业那么细致分科。

如果不是天幕介绍的如此详细,许多民间的大夫根本不知道还可以分科学习。家传医学向来是有什么教什么,祖辈擅长什么教授什么,遇到什么病人治疗什么。至于什么草药种植栽培,同样是要学,有弟子的弟子帮忙处理,没弟子的请药童或者干脆自己动手。

他们也知道有些药材处理不好会影响药效,只以为是经验不够,哪里知道太医署连这都可以学。

一位年长一些的大夫羡慕地看向长安的方向,向往着太医署的藏书:“太医署一定有很多医书吧!”

如果可以,他多想把自己孩子送去太医署。

另一位直白点的大夫直接说了出来:

“真好啊,如果我们民间大夫也能进去学习就好了。”

脾气暴躁一点的大夫嗤笑一声:“想得美呢,连科举都是贵人的事,这种给贵人看病的太医署肯定都是贵人的后代。”

一席话,虽然不中听,但却是事实,顿时说得友人齐齐一叹:“哎!”

这太医署再好又有什么用,他们这些乡野大夫又没法进去!

【为了便于学生识百草,太医署在长安附近开辟了300亩药园,“药园师以时种莳,收采诸药”,使学生能“辨药形,识药性”等,与现代医学院会在学校种植中草药相似。】

【药园的经营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药园生要学习《本草经》及草药的采集、栽培可生,并且有权利使役补助性劳动力药户。】

【药园师定员2名,药园生定员6名,药户75户,从中选37丁一年轮流进行劳役。】

“乖乖,后世种植草药也要服役。”

大秦,一些老秦人感慨。

也就是天幕来了,让陛下知道黔首压力大,减少了许多徭役,分批缓缓进行,还增加了粮食和工薪待遇,才让老秦人的徭役压力减少了许多。

但是一听到服役,潜意识还是有一些阴影。

有家里人口多的黔首叹气:“我倒宁愿去药园子里服役,还可以认认草药,回头自己野外见了也能才回来,遇到家里人生病救个急。”

“可惜,我大秦没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次过后说不定就有了。”

“若是有了,我们一起去当药户,也方便互相照顾。”

说着说着,几户邻居便约定起来:

“成!”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大唐太医署不仅命令要求了主修和辅修的医学书籍,内容,有强大的师资力量,长期的修习年

限,还有对教师的品德要求和课时要求。】

【比如说,要求博士授课时必须依据原文讲解,规定了博士、医师等不同教师的束脩礼仪,规定了考查和成绩评定的方式,还有医学生的假期,比如旬假、田假、授衣假等等。这些统一以中央典药寮的教授方式为标准。】

?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再对比一下一段话就可以概括完的女医,发现了差异了吗?】

【大唐的太医署,已经有了现代医学院的雏形,接近古代的官学太学,师资力量、授课教材、需要的药材等教具,都非常成熟了。

但是相比之下,女医仿佛是那些医博士在外开的私人辅导班,看起来好像也有一样的名师口授知识,但是完整的教学体系是没有的。】

大唐的官员被说得脸红,深宫之中的女医同样议论了起来。

有胆子大的忿忿不平女医甲:“没错,这就是欺负我们是女子!”

也有性子柔弱的女医乙对比一下后世,自己找安慰:“我们已经比后世那明清女子好多了,起码不用缠足不用殉葬。”

女医丙:“后世也没有女医。”

女医甲立刻纠正:“宫中没有,民间有,大明有谈允贤,可厉害了!”

她说着开始掰着手指数起来,“宋朝还有张小娘子!清朝有曾懿,都很厉害!”

女医丙又道:“那大概是家传的。”

女医乙有些被女医甲的话语影响,小声道:“后世没有官学学自家医书都能成为名医,我们好歹比民间的赤脚大夫好吧,也未必不能成为女名医。”

女医甲连连点头,握拳给自己打气,也给其他人打气:“我也要成为大唐的谈允贤!你们也不能放弃!”

她拉着同伴女医乙、女医丙:“以后你是大唐的张小娘子,你是清朝的曾懿,我们一起当女神医!”

大家被说得哈哈大笑。

看似谈笑,但是从此刻起,心中那个模糊而坚定的种子开始慢慢成型,也将成为她们未来的奋斗目标。

【唐朝中央实行的医学教育制度,培养的官员主要是从事王室和官僚阶级的医疗,不是以普通百姓为医疗对象,这一点与现代的医院非常不同。】

天幕再次放出对比。

在现代的医院,医院宏大,人来人往,但是最醒目的,是医院里各种人群混杂。

你能看到姿容憔悴、衣衫灰扑扑、看起来好像是刚从劳动场合赶过来就医的穷苦百姓,也能看到衣裳光鲜亮丽、打扮的珠光宝气的有钱人。

但是不论衣着和穷富,在生死面前,都被疾病左右着情绪,是悲是喜不由人,或者在重症监护室外焦急地走来走去,或者在手术室外担忧地掉眼泪,或者在产房外高兴地到处给亲戚打电话庆祝。

再放出古代的官方太医署和医学里,可以明显看到,往来的只有王公贵族。

他们或者统一衣着华丽,有人伺候着乘坐马车前呼后拥而来,或者直接传唤太医去府上或者宫中诊治。

太医如

同被贵族垄断的财富与土地一样,也被上层垄断。

再看古代民间的大夫_[(,能传几世的不叫赤脚大夫,叫医药世家。

更多的就是同样衣着俭朴,还要自己上山采药、自己炮制药材的乡野大夫,百姓能够遇到一位靠谱的大夫全靠运气。

有些乡野大夫有良心,自己不会治的直接说治不了。

有些没良心,只管开药挣钱,开些吃不死人的药,先把人拖到出不起钱,再断药自己病死。

沉重的画面,看得贵族和百姓齐齐一阵沉默。

在生死面前,无论什么身份都显得无力,而一位可靠的大夫,显得尤为宝贵。

【除了中央长安,在地方上,贞观年间开始,诸州也设立了医学,任命了医学博士教学,规定对《本草》《百一》《集验方》这类基本的医疗书籍,各地州学要同经史书籍一样必须有藏书,以推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开元年间,规定每十万户以上的州设医生20名,每十万户以下州设医生12名,还必须建立巡视各个管辖区域的医疗活动。】

【当然,州医学依然是面向官僚阶级,贫苦大众的医疗只能求助于民间大夫。】

【但是到了唐玄宗、唐德宗期间,政府采取颁布医方于民间的措施,惠及百姓,也提高了医药的民众化程度。】

李隆基几乎是喜极而泣:不容易啊!天幕终于夸他了!

李适比李隆基更激动:他这个大唐的小透明终于露脸了!

而且是好的露脸!百姓一定能因为这个对他印象更好吧!

【唐朝的医学的学生,选拔同样也不是面向民间,以以下三种为主:】

一是具有医学世袭职务药师称号的诸氏;

二是三代以上以医学为业的世习之家;

三是采录庶人13岁至16岁中的聪慧者。

但是这里的庶人依然并非普通庶人,以五位以上的子孙为原则,根据情况,也采录八位以上者。

【唐朝的医学制度,对后世的宋、元、明、清都有影响,在后世基本沿袭下来,并且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东亚文化圈。】

【但是呢,这么先进的医学制度下,大唐的皇帝喜欢修道炼丹,喜欢嗑丹药,你说你占据着最好的医学资源不用,自己跑去作死,那就把太医署给百姓用啊!】

唐宪宗李纯冷哼:“太医署就是太医署,怎么能用于民间,民间不是有州医学,还肖想太医,大逆不道!”

他说着,又觉得身体不舒服,催促着身边的宦官:“朕的丹药呢!快拿朕的丹药过来!”

宦官连忙呈上丹药和水,但即将入口的一刹那,李纯又想起天幕说过的丹药有毒,愤怒的一下子把丹药拍落。

“丹药有毒你还敢献给朕,是不是想害死朕!”

宦官吓得连忙跪地:“奴婢不敢!奴婢不敢!”

李纯不服丹药,浑身不舒服的感受更强烈,暴躁地把宦官踹倒在地,好一通打骂。

等自己出气完了,疲惫的一摔袖子:“滚!”

宦官抱着伤痕累累的身体眼底闪过一丝阴霾,他连忙告退,出门之后,没有去休息,而是走向了其他宦官。

陛下本就因为服用丹药喜怒无常,现如今更加暴躁,总是虐待宫人。

他不想总是被这么虐待,迟早有一天或许会被打死,不如,先下手为强!

他的儿子唐穆宗李恒则是委屈:是太医不行,治不好朕的体弱。”

如果不是因为体弱,没有精力处理政事,他何必服用丹药。

但却没有想到,若是不服丹药,没有太医在他服用丹药不舒适后的及时补药安抚解毒,没准他的身体更差。

【很多人拿古代人均寿命短来说华夏中医差,却没想过,无论古今,看病都是一个很费钱的事,不是所有人都看得起病。】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有多少家庭是因病变穷。】

【大家看看华夏古代的王公贵族的寿命,看看太医署的医学教育模式和资源,还觉得中医落后吗?】

民间的百姓最有话说。

一位服过兵役、出过远门就自以为见多识广的老农苦笑:“我还以为贵人有人参可以续命就很厉害了,没想到人家有这么好的太医署。”

年轻一点的后生自嘲一笑:“人家的太医是学习七八年,好多医书,还有药田。我们的大夫学习的有七八月吗?”

“别说七八月了,咱们村有大夫吗?”村长最近刚刚病了一场,瘦的竹竿似的,然而他能熬过来已经是因为家中有点积蓄,从城里买了草药。

村里其他人呢?

及时知道又怎么样,就算贵人看不起医家,就算帝王宁愿磕丹药让太医们去炼丹,也不愿意把太医署的资源给民间百姓使用。

州里的医学设立了,他们这些村野之人连州医学在哪都不知道,更别提什么求医问药了。

“不求别的了,陛下能给民间多传点方子,我们自己治,找错药吃死人也不怨别人。”村里唯一的识字的老者,做过城里的账房先生,好歹认识几个字,抱了这样一个希望。

这已经是下策中的下策,但是无可奈何。

就算天幕说了大唐的太医署先进,与他们有何干系?

贵人会让太医给他们瞧病吗?

村人没想到的是,李世民还真得在考虑让太医署的太医去民间。

“都说了要多多实践,光在太医署读书和药田种药算什么实践?还是得多去瞧病。”

说着,李世民就想到了天幕提到的后世那些嗑药子孙,气不打一处来,“反正他们宁愿磕丹药,那就嗑去吧,太医闲着也是闲着,去民间治病,朕办太医署不是为了培养炼丹的方士。”

大臣们好一番议论,说出后续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整体来说,都是支持的。

长孙皇后等到议论声渐渐平息后,才提

出自己的想法:“陛下,臣妾想∞_[(,不如让宫中女医也入民间去为百姓治疗。”

李世民却难得有些犹豫:“可是女医本就少……”

最重要的是,听到长孙皇后早逝,李世民恨不得让所有女医天天守在长孙皇后身边,让她有什么问题及时可以得到医治。

“陛下,女医既然素质不好,不如去民间学习,与民间的大夫交流一下。”长孙皇后提起一件皇帝与大臣都没法辩驳的事情——生育。

“民间的接生妇质量良莠不齐,哪怕一个州有一两位靠谱的接生妇,对生产的妇人与孩子都是好事。”

李世民沉默半晌,长长地一声叹息。

是啊,妇人生育多有艰难,幼儿养大更是,哪怕贵如帝后,同样有幼女夭折。

他想起自己和长孙皇后夭折的女儿,安慰地拍拍皇后的手背:“皇后心怀天下子民,这份心意朕怎么能拒绝?就依皇后所言。”

长孙皇后柔情万种看着李世民,她就知道,圣上不是迂腐之人,不会拒绝自己。

正要再说什么,天幕突然一番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在封建阶级制度下拿人均年龄跟现代医学条件下的人均年龄对比,你怎么不拿同时期古欧洲的人均年龄对比?】

【如果不拿下限,拿上限说事,我还可以说我华夏古代还有不少百岁老人,那岂不是更能说明中医厉害?】

【比如汉朝的张苍,唐朝的孙思邈,在医学条件这么原始的古代能活一百多岁,这还不能说明中医厉害吗?】

李世民、长孙皇后等人齐齐扭头,整齐划一看向天幕,眼神亮的惊人!

什么,活一百岁!

竟然还有大唐的孙神医!

这可是熟人啊,他们岂不是也可以学习!

而秦汉时期的君臣们同样齐齐扭头,看向了张苍。

这位也是老熟人啊!

天幕说这个他们可不困了,快多说说!!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