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24 章 医学与生命8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医家虽然不如儒墨法家是当世显学,但也是自成一系。】

【到了汉朝时期,独尊儒家,其他各家被排斥,比如兵家、医家被儒生将之与方术、房中术并列。】

【当然,秦汉时期的医学里的确有“巫”的成分,与方术有时候在不明人眼里看起来的确很像。但是地位很明显被打击,从唐朝时期帝王宁愿信丹药也不愿意信医就可以看出来,谁能想到在海外,大唐的医术已经是相当高明的呢?】

唐朝的帝王受到打击。

大唐的太医署被后世、和被同时代的海外国家学习模仿,在当世也为民间的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自己却迷信丹药,甚至因丹药而死,非常羞愧。

“有天幕在,朕不会再重蹈覆辙。”李世民下定决心,什么丹药都不服用,若是有方士献丹药,那就抓去研究其他技术。

大唐的火药,才刚刚研究了雏形,火器因为时间短暂,还在开发中,正缺方士。

【从唐末到五代,经过战乱之后,唐朝的太医署和医学制度被战争冲击,医术再度失落,直到宋朝一统。】

【而宋朝,如同将科技带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一样,重新将医学从战乱的零碎中拼凑起来。】

赵匡胤有些得意:“朕不仅能打,也懂医,还曾经用艾灸给三弟治病过。”

在登基之前,还是后周的大臣时,赵匡胤因为常年打仗,知道军中有一位好大夫有多重要,自己就很留心医术药方,到处收集药方,还会亲自去实验,在民间使用。

说到三弟赵光义,赵匡胤的笑容渐渐消失。

他看着立刻缩着脖子作鹌鹑状的赵光义,冷哼一声:早知道日后这三弟篡位,还不如当年让他病死算了!

恰好,天幕提到了他,但是也提到了赵光义。

【这里离不开帝王的开明,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倡导医学,并且亲身示范好医学医。】

【《宋史》记载宋太祖:“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贵在救民,去除疾苦。所以亲阅方书,召令撰集。同我民生,跻入寿域。”】

【因为时代的需求以及药物种类的增加,赵匡胤曾令刘翰、马志等编写《开宝本草》,翌年又进行重修增加品种,订正分类,收载新旧药物983种,共21卷,名曰《开宝重定本草》。】

【赵匡胤的态度也影响了后面的皇帝,比如他弟弟赵光义,仿佛因为得位不正很心虚一样,赵光义不但十分勤政,而且事事要超越他哥,也包括在医术方面。】

赵光义登基后,更加注重求医和弘扬医学了。

比如他不但命翰林医官王怀隐等,耗费14年,编纂了方书巨著《太平圣惠方》,这本书记录了药方16834首,以门统方,每门之前以《诸病源候论》有关理论冠其首,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

体系的医书,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外,赵光义还很注重向民间传医,耗费巨资雕刻印版,颁发于各处供百姓学习和传播医学知识——哪怕宋朝印刷术发达,在宋初时期皇帝都要节衣缩食,想要刊刻医书传遍全国,还是非常耗费纸张笔墨的。

因为赵光义的表率,宋朝往后的皇帝刊印医书发给民间成为了普遍现象。

此外,赵匡胤在民间搜集医书自己学医,赵光义就更胜一筹拜师。

当他听闻漳州司理刘元宾精晓医术时,竟然亲自面见考核,与大臣交流医术,还谦逊地跟刘元宾请教。

“宋朝的皇帝原来这么好啊,还发免费的医书!”

汉朝的农人羡慕的眼睛都红了,一个个议论的很激动。

“还是每个皇帝都发!真是好皇帝啊!”

有文人提醒:“听说这位赵光义得位不正……”

农人一挥手:“那关我什么事。”

反正不管哪个皇帝怎么上位,他们还不是要交税,还不是一样被压榨。

文人沉默一会,一句话说出了致命一击:

“宋朝老是打败仗,还总是赔款。”

农人们齐齐沉默。

哎,这总是打败仗,还总是要赔款,赔款从哪来?还不是百姓。

战争要征兵,也得是百姓。

又出人又出钱,最后没命也没钱,就算学了医书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死在战场上。

农人最后一叹:

“哎,这宋人看来挺多病的,难怪医术好。”

文人好奇:“你怎么知道宋人多病?”

“老打败仗还不是有毛病吗?我大汉以前打匈奴老是打不赢,现在也打赢了。宋朝一直输,可不是有病。”

文人:好有道理……

打了胜仗还赔款,宁愿给钱给敌人也不愿意给自己军队,就算军费比赔款高,花费在自己人身上还是敌人身上完全是两码事,这种时候怎么能想什么划算不划算呢。

可不是皇帝脑子有病!

【除了开国皇帝,后面赵光义的子孙,宋真宗、宋仁宗,甚至包括宋徽章,都学医懂医,大力倡导医术。】

宋真宗时期,赵恒就颇擅医术,听闻太尉王钦若身体不好,亲自酿药酒赏赐:“爱卿,听说你体弱多病,这壶药酒赐给你,可以和气血,辟外邪。”

王钦若恭敬上前领赏:“谢陛下。”

第二日,王钦若便回禀赵恒:“臣昨日饮酒之后大觉宽健,不知此乃何酒?”

“这是苏合香酒,可以调和五脏,除去腹中疾病。”赵恒看到自己的药酒见效,非常大方地与大家分享酿酒的方法,“酒好喝吧?这个苏合香酒酿造方法也不难,朕从医书中学得,你们也可以回家中自制。”

“宋朝的皇帝还为大臣酿酒?!”

唐朝,一群好酒的武将眼巴巴看着李世民,就差直接说道

:陛下,臣也要!

李世民:“……”

“朕不会酿酒,要喝酒自己买去!”

长孙无忌坏心眼地怂恿:“陛下,宋朝皇帝都会医术,您身为千古一帝,不研究研究?”

李世民斜眼看着大舅子,他怀疑长孙无忌也是为了要他的药酒喝。

但再一想到长孙皇后的早逝,李世民还真是可耻的心动了。

都说多病成良医,他自己也身体不好,皇后也身体不好,孩子们同样身体不好,大夫再厉害也无法准确知道他们服药后的变化,还不如,自己试着研究研究。

长孙皇后同样想到了这里,她想得更多。

李世民要操心朝政,面对各个少数民族的突发事件,比如还虎视眈眈的东突厥。

她身为皇后,可以把杂务分担给其他宫妃,不如自己试着研究研究医术,也好照顾丈夫和孩子们。

两人恰好看向对方,四目相对间,同时在心里定下一个念头:学医!

被拒绝的尉迟敬德还在嘀嘀咕咕:“天幕也不说说苏合香酒的方子,大唐又没有,我去哪买……”

恰好天幕还真说了。

【苏合香酒是由苏合香丸在米酒中浸泡可得,而苏合香丸是由苏合香、安息香、冰片、丁香等中药材组成的中成药,在现代依然在使用。具有开窍醒神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中暑等病症。】

【不过中药很讲究配比,大家不要在家无病自己研究药物,有病还是去看医生,苏合香丸在药店有成品药丸卖。是药三分毒,无病不用吃。】

李世民高兴了:“有了有了,让太医去配这苏合香丸,配好了朕赐给你们回家泡酒。”

这下尉迟敬德终于满意了:“好,陛下可要记得。”

“记得记得。”李世民一边应承,一边在心中感慨:后世的皇帝可太卷了,让他这大唐皇帝也跟着卷起来,当这千古一帝真是不容易啊!

也不知道,另外两位千古一帝怎么应对大臣们的渴望?

汉朝,刘彻面对着众多大臣对苏合香酒的渴望,自己更加渴望,并且理直气壮:“众位爱卿回家试试,朕来瞧瞧谁家酿的苏合香酒更好。”

大臣们:“……”

哪怕是主父偃也吹不出来,嘴角直抽。

陛下你是不是听错了,宋朝是皇帝给大臣酿酒,不是反过来的!

今天的刘猪猪,依然是那么霸道不讲理。

秦朝,嬴政虽然没兴趣给大臣酿酒,但是很大方,让夏无且和太医们去研究,研究出来了给大臣们赏赐。

虽然不愿意亲自出力,但是亲自出钱了。

嬴政面对着众人试探的小眼神,霸气十足一挥手:“赏金两千镒,去买药材买酒。”

众人大喜过望,两千镒,这得做多少苏合香酒啊!

他们跟家人都可以喝到吧!

今天的始皇帝依然霸气侧漏!

至于天幕提醒的什么有毒,啥,酗酒过度不也是有毒,怕什么,喝了再说!

【宋仁宗时期,不仅宋仁宗赵祯自己研究药方,在古方“甘橘汤”中加入荆芥、防风、连翘制成治疗咽喉口舌疾病的“三圣汤”,医疗作用非常显著,还进行了重要的医学创举。】

宋仁宗有感地方缺少良医,而《太平圣惠方》过于繁杂,令医官周应从中选摘切要方剂成书,编成《简要济众方》五卷,标脉证,叙病源,去芜取精;

庆历六年,何希彭又对《太平圣惠方》进行认真筛选,辑为《圣惠选方》一书,这本书精简的质量更高,此后被选为医学教科书沿用数百年。

秦朝时期,夏无且那叫一个羡慕:“一位皇帝编一本医书,这宋朝得有多少医书啊!”

这是医家的天堂……等等,大宋好像老是被敌人按在地上摩擦?

那没事了,他还是更喜欢太平盛世。

明朝时期,李时珍同样很羡慕。

“大宋如此重视医,再看看我大明!哎!”

帝王昏庸,连太医院都跟着昏庸,乌烟瘴气!简直是医家耻辱!

【有了好的医学教材,自然也不会缺好的医学教育制度。】

【宋朝医学教育最具特色的成就之一,就是王安石变法后,创造的“三舍升试法”。】

【庆历新政时期,仁宗诏令在太常寺公开讲学招收医学生,标志着医学的开始。范仲淹在变法中提出“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对宋朝的文人学医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哪怕后来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依然启迪了不少有识之士选择弃政从医。】

范仲淹:“……”

他刚刚上书《奏乞在京并诸道医学教授生徒》,向朝廷禀告汴京开封的医学状况令人担忧,提议让国子监从尚药局里挑选名医孙用和、赵从古等知名医者,于武成庙讲说《素问》《难经》等文字,召集京城医生学徒去听课,跟着学习,学满三年后再考试,成绩优异者入翰林院。

现在政策还没实施,天幕就告诉他:有用,但是失败了。

不仅失败,他还被贬官了。

人死政消,在大宋他虽然只是贬官,但是既然新政失败,想必这项制度也会跟着消失。

但是再一想依然对世人有影响,范仲淹还是继续提笔往下写。

既然有影响,那就不失败,他的新政,依然是成功的!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提出“三舍升试法”,因材施教将医学纳入到科举的范畴。】

【“三舍升试法”就是通过实施严格的考试评价方案,建立分级教学、分级管理、逐级升学的管理制度——已经接近现代的年级教学年级升学制度。】

天幕先放出北宋的“三舍”:

学校每年春日先进行招生考试,录取规模为300人,低年级就是外舍,为200人;中年级是内舍,规模是60人;高年级就是上舍,规模是40人。

学生依据学习成绩,先“外舍”再“内舍”,然后进入“上舍”。

考试还仿造大学之法,每月一次私试,每年一次公试。成绩分为优、平、否三等,优良者补升内舍,间年舍试一次,成绩为优平二等者补升上舍。

上舍再分上、中、下三等,依据学生的品德和技术水平来定。

医学校不仅注重上课时期的理论课、专业课,实施卷面考核,还注重一年的实习基地的临床记录,按照疗效分为上、中、下三等,十全为上,十失一为中,十失二为下,失其三者降级,不及一半就要被除名。

等学生学业期满后,还要举行毕业考试,考试还分临证成绩和理论测验两种。

此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学而优则仕,分别派往地方或者州府为医学博士、学正、学录或者医学教授等,若是在地方医学学满一年,再次遇到考试,成绩优异者就补为医官,或者往上级机构提拔,采取“激励机制”。

天幕再放出现代的学校。

分两个学期,一个是开春,一个是九月。

但是招生考试一般是六月,决定进入哪所学校。

现代先按照年龄分年级:小学,初中,高中,招生人数比北宋多了数百倍;

九月开学后分班考试,再按照成绩优秀与否分班级:普通班,实验班,英才班。

单纯是从名字就能看出成绩的差异来。

学校进行考试,除了分数,还有评级,就是优、良、中、差。

医学院同样也有实践课,医学生要去规培,实践课的成绩同样与纸面的考核成绩一起计入总成绩。

现代医学院也同样有毕业考试,考试分临床和理论。

毕业考试后,同样会安排到各个医院,在医院内就有各种副主任、主任、院长等,也相当于古代的医官制度。

【是不是觉得二者几乎一致?没错,这种分级分层教学的方法,至今依然被沿用,王安石真是全才,不仅仅懂文学懂政治懂经济,还是一位教育专家!】

再次被夸的王安石,表面上面无表情,心里乐开了花。

王安石跨越了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五位皇帝,但是在宋神宗时期才得到重用,实行变法。

这一时刻,不同时空下的王安石,都得到了帝王或者身边朋友的青眼,对他的一些改制政策终于开始认真研究。

而对其他古人而言,更为震撼的是天幕中讲解现代分级教育时出现的现代学校和医学院。

“现代的学校,招生竟然有这么多人!”王安石很快就发现了天幕里面的招生考试,乌泱泱一群人涌入学校,分别进入不同教室,竟然都是在进行招生考试!

这何止是几百,简直是成千上万!

而且现代的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学校人都很多!

幼童,少年,青年,都是男女学生混杂,男女教师都有!

“天幕提到过,后

世有14万万人,果然是人口众多。”范仲淹羡慕道,“如此多的劳动力都在学校读书,还能有人在社会上劳动和交税,有人真好。”

宋仁宗深以为然:若是大宋有这么多人,那得交多少税啊!羡慕!好羡慕!

【北宋末年,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往朝代没有的特殊人群——儒医,儒医的出现可能让人意想不到,是出现在宋徽宗时期。】

【宋徽宗赵佶除了喜好书画,擅长瘦金体之外,还有个爱好,好医。】

【赵佶亲自撰写了医学著作《圣济总录》,药理医法方剂非常详细,他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亲自编纂医学著作的皇帝。】

赵光义:“……”

这个丢人现眼的后代,竟然也有点功绩?

赵匡胤看着他冷笑,别的不提,不敢打这方面,真的与这弱鸡弟弟挺像。

朱元璋也在嫌弃:“这宋徽宗有什么好说的,靖康之耻还不够丢人的吗?”

朱棣嘴唇动了动,最终什么都没说。

他想起了天幕提到过的大明的土木堡之变,那是大明版本的“靖康之耻”,可是想想那也是他的子孙,丢人,不想被老朱打,还是闭嘴吧。

【宋徽宗在位时期,不仅建立天水画院,还建立了医学校,还编纂了两部医书:《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

“这书,我也看过。”

南宋时期,金国的沦陷地里还有汉人缅怀着这熟悉的《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

宋徽宗同样花费大力气,把这两本书刊印后发放给民间,因为通俗易懂,病例选取的接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流传性很广。

“徽宗皇帝还设置了官药局,收购民间药材制作,然后出售经官府的大夫炮制过药材或成药,比药商卖的便宜许多。遇到灾荒疫情,还会发放免费的汤药给我们预防疫情。”

汉人说着,长长一叹:“皇帝陛下啊,您是好人,可是不会做皇帝就不要当皇帝嘛,当个富贵王爷不好吗!”

他也不想承认这么耻辱的皇帝,不想回忆那段耻辱的过去,可是他还是认可大宋的。

大宋曾经那么辉煌,大宋的皇帝也并非暴君,可是,可是……

可是怎么那么无能!

国君丢脸丢得是整个国家的脸,让他在金人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宋徽宗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医学校,从各儒学中选拔通晓医术或者对医术感兴趣的人员入学,既教授专门的医学知识,又学习儒学经典并进行考试。】

【此外,宋徽宗还按照儒生科举的官阶,设立了22阶医官,将“大夫”、“郎”等不同品秩的官阶授予医官,大大提高了医官的地位。现代我们对医生尊称“大夫”,正是始于宋徽宗。】

【自此,儒医成为了一个有儒学教养有修为的群体。】

整个社会的医生,素质大大提高。

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也为宋朝后来名医辈出酝酿好了足够好的条件。

【从医入仕不仅可以得到物质上的厚待,还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不少人都趋之若鹜,使得宋后期一度出现了医官泛滥的情况。】

【官方不仅仅出面组织人员编纂医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医学医教机构,对民间百姓而言也是巨大的福利。但是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朝廷的开支。】

刘彻算是看明白了大宋的作风:“的确是瘸腿。这就像是后宫,喜欢哪位夫人,就只去哪位夫人那,这怎么能行?就不懂雨露均沾吗?”

大臣们:“…………”

今天的陛下,也让人槽多无口。

【秦汉时期巫医不分家,唐朝时期依然有巫术的影子,比如宫中也有巫蛊的影子。但是到了宋朝时期,第一次有了明令禁止巫医治病的法令:

“两浙诸州先有衣绯裙、巾单、执刀吹角称治巫者,并严加禁断,吏谨捕之。犯者以造谣惑众论,置于法。”】

【这不仅仅是肃清巫术乱治病的毒害,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南方有些地区,巫凭借着自己略懂草药医术的手段,会编造自己可通神鬼的假象,然后欺骗百姓,蛊惑人心,造谣生事,在部分地区甚至还会发现残忍的献祭现象。】!

西羚墨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