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28 章 医学与生命12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说起明朝的医学,大家最熟悉的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女医谈允贤和《女医杂言》。其次是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和《救荒本草》《普济方》等,这种从皇室到民间,贵族平民男女都有医学界代表人物的朝代,一定会很重视医学吧?】

【但是再一说,李时珍曾经在太医院供职,结果看到太医们都去研究炼丹自己辞职,就可以看到明朝与宋朝的不同。朱橚明显是一个特例。】

朱橚:好消息,又被天幕夸了。

坏消息,太医院不成器,老爹又生气了。

朱元璋气哼哼:“大明的太医院怎么比不过宋朝!怎么比不过,朕分明也设立了太医院和各地的医学校,哪里比不过了!”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到了明清开始没落,这里的没落主要指的是官医,在民间开始各地开花。】

【至于朝廷,明朝官医的不作为反而有助于民间的医学各地开花,清朝官医更擅长添堵,比如道光皇帝废除了针灸,只注重汤药,以致于对针灸对中医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恶劣影响,后来竟然靠民间的游方医生来传承针灸。】

朱元璋:“……”

刚听到天幕夸自己家的老五,又被对比说不如宋朝,正在生气中,就听到明朝官医的不作为竟然成为了优点。

玄烨:“…………”

前面天幕在夸明朝宗室出了朱橚,民间出了“药圣”,女子里出了谈允贤,对比一下就是清朝出了个废除针灸的道光皇帝,这什么子孙尽丢自己的脸!

忽必烈乐了:“这些汉人皇帝和满人皇帝,还不如我们蒙古人嘛,既然不重视,不如把汉人名医都送我们!”

草原上不搞歧视,只要有本事都喜欢!

【明清是华夏古代民间医生和民间医疗蓬勃发展的阶段,民医数量不断增加,民医呈现鱼龙混杂之势。】

【明清地方医疗原本资源匮乏,官方医学对于地方“不作为”的态度,给予了扎根地方的民医充分的生长空间,成为了医官虚设情况下的有力补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明朝的教育没有可夸奖的地方,事实上或许正因为朱元璋出身于底层平民,他可以说是华夏古代第一个试图普及全民教育的皇帝,这从他的社学和地方医学校就可以看出,非常的下基层,已经接近我们现代。】

朱元璋不仅设立了中央的太学等官府学校,还设立了地方上的社学,建于各州县的乡里之中,是华夏封建社会里最深入基层的地方性教学机构,也是明朝教育体制的重要一环。

社学与州县的儒学直接挂钩,小孩子不问阶层,皆可入读,可以说是出身于底层平民的洪武帝朱元璋第一次尝试全民普及教育,也让大明的识字率要高出前朝许多。

在社学的基础上,明朝开始普遍流行文社活动,文社活动成为了文人士子日常生活中娱乐的重要一环。

文社在万历后发展迅速,在崇祯年

间,更是完成了一轮文社大整合,形成了华夏历史上最接近现代政治党派的团体“复社”。

此外,朱元璋下令全国的府、州、县设立医学机构,府设立医学正科,州设立医学典科,县设立医学训科。

医学校依然设立十三科,入门教育开设《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等为必修课程,再根据不同分科加修专业课程。

明朝还延续了元朝的户籍制度,医官或者医生被列为特殊的世袭职业加以管理,因此医户的子弟必须依例入院学习,这位医学的继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样也有限制。

“朕就说,朕分明很重视医术!”

朱元璋出身贫民,深深感受过无钱请医生的苦,也知道百姓很难请到名医,因为名医本就有限。

为了让民间有更多可靠的医者,他分明有在努力地普及基础教育和医学教育。

“都怪后世子孙无能!”天幕为朱元璋正名了,让朱元璋好受了点。

但是再一想到后世的子孙沉迷炼丹导致太医院也跟着去炼丹,风气很可能影响了整个官医阶层,这才导致了“官医不作为”,朱元璋又开始瞪朱棣:“你的子孙日后送到宫中,朕亲自教养!”

那不肖子孙,不正是朱棣的子孙!

朱棣:“……”

不是,他兄弟除了被天幕点名夸奖过得少数几个,其他的又多荒唐父皇又不是不知道,还好意思说亲自教养???

他觉得还不如让自己五弟去教……但是这话他不敢说……

【我国古代的医学传承模式包括官办教育和民间教育,官办教育是指由朝廷创办的多种教育机构,比如唐朝的太医署。】

【民间教育,指的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多种医学传承,比如家传,师承等。】

【在明朝以前,历代医学教育都是官办为主,民间为辅。】

【但是明清正是我国官办医学教育逐步衰落而民间医学教育逐步兴盛的时期。】

秦朝时期的医家人更高兴了:“民间兴盛好,民间兴盛好,我医家不在意出身,只要能行医济世就好!”

原本以为医家没有儒家墨家的地位,没想到竟然不但可以超越儒家的地位,还可以天下四处处处开花,这可太让他们惊喜了!

医家,后辈有人!

【明清时期,发达的印刷业为民间医学的普及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当然,印刷业的发达也得感谢前朝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和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取消出版税,所以明朝的格外的发达,不仅文学上的四大名著有三本是出自明朝,医学教育也出了许多经典医书。】

朱元璋洋洋得意,没错,取消出版税也是从他开始,那老是被天幕夸奖的宋朝可没有。

这下天底下的老百姓知道谁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皇帝了吧!

“四大名著,嗯,天幕说过《西游记》《三国演义》还有什么?”朱元璋心情很好地询问他们大明的名著。

“《水浒传》!”朱棣同样对感兴趣,对天幕提过的大明名著和相关作者、事迹等刻意记过,这时立刻说道,“天幕说过《水浒传》是讲宋朝农民起义的,作者是施耐庵,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师徒,都参加过元末的农民起义。”

朱元璋:“嗯?”

元末农民起义,这不是他吗?

朱元璋斜眼看过去:“哪支队伍的?”

朱棣:“咳咳,当过张士诚的幕僚。”

朱元璋对张士诚的余部有多不喜,朱棣可是非常清楚,所以连忙补救:

“不过很快就离开了,并没有一直跟随。天幕还批评罗贯中没有亲自经历过战争,写得三国战争像是家族或者帮派打架。”

“果然是文人。”朱元璋嗤笑一声,但是想到天幕对他们的夸奖,自己也心里痒痒。

都说咱老朱没文化,老朱就越要重视文化!

有文化的老朱大度道:“既然是我们现在就有的人,去找来朝廷,朕要重用!”

【比如明朝有了更多的医学入门书籍,而且出现了很多“捷径”“指南”的书籍。】

【这里说个题外话,许多喜欢写现代人去古代卖题海战术的考卷或者考试指南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明清时期人口暴增,科举考试成为唯一跨越阶级的路线,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捷径”。有各种题海战术,各种考试学习指南,还有各种作弊手段,那叫一个种类繁多。】

【比如医学,自明朝中期以后,有各种医学入门书籍出现,这一类书籍通俗易懂,对初学医者更易于入门。】

天幕放出一系列的民间医学书籍,都是当时的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医学入门书籍。

比如刘纯《医经小学》、徐春甫《医学捷径》、翟良《医学启蒙汇编》、高铭《医学指南》、撷秀园主人《医林初基》、李梴《医学入门》等。

其中,李梴的《医学入门》在明朝至少重印了5次,在清朝至少重刻了13次,是医学入门的模板;

清朝同样有不少这种入门书籍,比如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在清朝重刻了26次,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首次出版后就有29种刊本,在后世各种流行。

刘彻酸溜溜:“造纸术是我大汉改良的,怎么我大汉没有这么多医书?”

赵匡胤也酸溜溜:“印刷术是我大宋改进的,怎么我宋朝没有这么多医书?”他宋朝的医学明明也很发达,书籍产业也发达,怎么就没有后世这么多被天幕点名的医书?文人和医者都干什么去了?

别的朝代天幕只点几个名医几本医书,到了明朝是批量批发,让不少朝代的皇帝都酸了。

同时,也让有条件的朝代的文人、医者和出版商开始卷起来。

以前没有,以后一定有!

他们朝代也是不缺人才的!

【在古代,私学教育通常是家传或者师承,私人开设医

学教育主要是以书院的形式,比如元朝的历山书院。】

【但是历山书院实际上是以教授儒学为主,只是聘请了医师来教授儒生医学。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了华夏古代的第一个书院式医学教育机构——侣山堂。】

∷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

明朝末年,杭州卢之颐首创中医教育“讲学”。

卢之颐就是医学世家,历时18年编成《本草乘雅半幅》一书,后又编有《摩索金匮》、《伤寒金镶钞》、《学古诊则》、《接定论疏》等书。其父卢复同样是一代名医。

卢之颐以所撰著作为讲义,开讲医学,听讲者颇多,当时的不少名医,如张志聪、陈胤倩、张天生等都听过他的讲学。

浙江当地私人书院众多,整个明朝浙江书院有290余所,其中较著名的有杭州万松书院、余姚姚江书院等都起源于明朝。张志聪受到卢之颐讲学的影响和江浙一带私学兴起的氛围,学成之后,自己也开始招募医者同行,商议立书堂传授医学之事。

明朝的医户制度让医学得以更好的传承,但也有保守的一面,让明朝少有宗师级的医者。

张志聪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召集同行商议书院就是为了此事:“如今大家只学自家医学传承,时间长久之后如同一潭死水,少有子孙能超越先人,这样下去一代不如一代,比如要开源学习新的医学知识。”

“可是谁又愿意把自己家传医学传给外人?”友人摇头,“这与市面上的盗版医学书籍可不一样,盗版也没法盗全部,但是你若是自己教授,总得好好教,用心教吧?”

张志聪慷慨道:“我愿意!”

“我既然提出这个建议,自然愿意身先士卒,先拿出自己的毕生所学来教授学子!”

张志聪一句话让众人齐齐心动。

“儒家有如此多的书院,竟然无一所医学书院,我医家可不比儒家差!”张志聪看到大家意动,又补上一句,让众人更加心动。

友人第一个支持道:“那我们书院叫什么名字呢?”

“我已经想好了。”张志聪大笔一挥,在纸上写就三个大字:“侣山堂。”

正在此时,他们突然听到了天幕上的名字:侣山堂。

“咱们的侣山堂,竟然载入青史了!”友人大喜之下,看到张志聪惊喜到没反应过来的模样,连忙提醒,“赶紧成立侣山堂!小心被盗版!”

一群人连忙道:“没错没错!咱们赶紧找地方挂牌匾!赶紧的!”

张志聪深以为然,可不能让到手的荣誉被人偷了!

大明的盗版货,可是很严重的!

【除了书院和书籍,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华夏医学史上首个医学团体和首部中医杂志。】

【明朝隆庆年间,医家徐春甫在直隶顺天府创办“一体堂宅仁医会”,该会由当时一些客居于顺天府的医家组成,共46人,创立宗旨既包括对医德和成员相处的规定,也包括对医学知识的探究,对提高医者的医德和医疗水平有促进作用。】

【“一体堂宅仁医会”有会规、会款及医学箴言等明文规定,要求会员在学习中要“精而益求其精”;会员之间要“善相劝,过相规,患难相济”;在医德方面要“深戒徇私谋利之弊”,在古代喜欢闭门钻研的年代非常难能可贵。】

徐春甫正在自己家中埋头编纂《古今医统大全》,听到天幕提到自己的名字一时之间还没反应过来。

这“一体堂宅仁医会”只有名医内部知晓,对外人而言并不出名,他的医书也还没有写完,怎么会说得是自己呢?

直到天幕把地址、会规全说出来,徐春甫惊讶地抬起头来:“这,这是我的仁医会?”

“不是你是谁!”徐母拄着拐杖出来,看着儿子语气骄傲,“我就知道我儿一定能青史留名,你给穆贵妃也治好了病,还在整理从秦汉以来的医书,都是值得史书大写特写的事情!”

徐春甫微微一笑,表情含蓄,依然没有多自得。

就如同当时治好了宫中太医都治不好的穆贵妃的疾病,嘉靖皇帝授予他太医院御医的职位,他依然更喜欢在民间行医。

徐母看着儿子如今的名医风范,忍不住想起儿子儿时体弱多病的模样,颇有些感慨:“你小时候体弱的读书都会累倒,我经常担心你养不活,没想到我儿不但能好好活下来,还能如此有出息,母亲也就放心了。”

徐春甫想起往事,同样感慨:“让母亲操心了,是儿子不孝。”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因为自幼体弱多病被迫弃儒从医,反倒是成就了自己在后世的名医之名。

徐春甫低头看向手中的医书,只是不知,他耗时十多年亲自编纂的这本医书在后世又被如何评价?

恰好,天幕也提到了他的这本书。

【徐春甫在习医过程中,发现古今医书典籍浩瀚,尤其是以往印刷术不发达只能手抄,辗转抄刻,讹误严重,决心对前人医著进行整理。他从《内经》入手,对秦汉以来的230多种医学方面的重要典籍进行校正,分门别类归纳整理数十年,最终编成医书《古今医统大全》】

【该书概括了明代以前的重要医学典籍和医学成就,影响深远。流传到海外后同样很受重视,比如日本医家在许多重要医学著作中,大量引用该书内容。】

【至今医界仍公认《古今医统大全》是一部“融古通今、博大精深的煌煌巨著”,将它列为华夏医学史上十大医学全书之一。】

嘉靖皇帝被天幕多次批评后,已经不再磕丹药。

但是修道长生之心不死,正在嘉靖皇帝求而不得时,发现自己身边竟然就有被后世大夸特夸的名医徐春甫,瞬间惊喜。

这仁医会虽然跟他没什么关系,但是医书很有用,有这样一本厉害的医书,多培养几个厉害的太医,他岂不是可以活得更长久!

天幕虽然证明了丹药不能长生,但是天幕也说了,发达的医学技术可以延长寿命,这不是更好!

“很好,朕要大力发展医学!”

嘉靖皇帝甚至自己都有兴趣想要研究医学了。

只要他多努努力,一定可以像张苍、孙思邈一样,活到一百岁!!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