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70 章 后续影响3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宋朝赵匡胤时期,女子们同样热热闹闹。

在这个文学开始朝着市民阶级普及,市民文化蓬勃发展的年代,曾经女子被拒之门外,现在因为天幕,文学终于对大众女子打开了大门。

这一天,东京城贴出了一张告示,很快,一条消息朝着四面八方传达出去:

“女子学校开学了!”

消息不断往外传,挤在外围的人看不到,踮着脚尖一边往前看一边询问:“之前不是已经有了吗?”

“这次不一样,免费的!”传达消息的小吏家里好几个女儿,但是他这样的底层吏,俸禄还没做生意的商人有钱。让他供养女儿读书,单独供哪个都供不起,但是有了免费上学的机会,顿时高兴地直接请假往家里跑,打算把女儿全送去学校。

但是外人想要再问,小吏已经快速冲出人群,回家去了。

询问者只能再次拦下另一个人,那人急着回家快速说道:“听说是公主和官家千金赞助的,束脩费书本费都免了,去个人就好了!”

说完也跑路了。

询问者又去拦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回答:

“快点带孩子去,第一次开学名额有限,只收两百人!”

只收两百人!

难怪这么紧张!

询问者也极了,拔腿往家跑,身后人群中的其他人都在朝着四面八方一边跑一边叫:“快快快!”

“去迟了没有名额了!”

“只两百免费名额,去晚了人家就不收了!”

在这样的热情下,最终汇聚到免费女学报名的学生,不止两百。

负责报名的女官为难地汇报主事的公主:“公主殿下,人越来越多了,好像不止两百人。”

“收!”四公主果断道,“我们姐妹也用不着那些俸禄,用到民间女子身上正好。”

六公主也点头:“对,我也不缺衣少食,那些赏赐与其被用到不该用的地方,还不如用在学校。”

她的话意有所指,女官也是出自宫中,结合天幕说过的刁奴欺主、还有逼迫公主讨官的事,女官想想也觉得给那些势利眼的刁奴不值得,索性不再劝,回去自己岗位上继续接待报名的学生。

因为有宵禁,夜晚不安全,几番商量之后,最终还是成立了女校。

女校从祭酒、博士到厨师等工作人员,全是女性。

最终收了足足四百女学生,这还只是东京和东京周边的,再远一点的来不及赶来。

最后,公主们索性命人直接把两座公主府打通,做成了女校。

六公主永庆公主看着主动献出自己公主府作为女校的四姐,关心道:“四姐,你新闻的职业还做吗?”

“做啊,为何不做。”昭庆公主,排行虽然只是老四,但是前三位公主都早早夭折,她如今成为了公主里面的老大。她看着妹妹不舍的表情,细心为她解释:

“咱们三姐妹,我主要做新闻,老二主要

做军事后勤,你主要做女校,各有各的职业,刚好可以互相帮助。如果只局限在一个行业,我怕日后女子只能从事一个行业。”

永庆公主点点头,她不想再做那只会顺从的公主,除了什么都得压抑自己,还短命,还不如出宫来,哪怕没有在宫中锦衣玉食,哪怕更加辛苦,也比在宫中安心。就连五姐,宁愿在战场上面对狡诈的后勤官员和满身汗臭环境恶劣的军士,也不愿意回宫。

想起五姐,永庆公主语气羡慕道:“还是五姐姐胆大,敢往军营里跑,说不定日后还能当个女将军。”

昭庆公主一边写着女校开张的新闻稿,一边笑道:“这可说不准,我看她最近胆子越来越大了,没准不甘于只做后勤,日后还会当前锋。”

这还真被她一语成谶。

五公主延庆公主,最为骁勇胆大。

在历史上,延庆公主嫁给了武将石保吉,檀渊之盟之前,她亲自当前锋作为诱饵,引诱辽军进入宋军陷阱——但是奈何宋真宗不给力,举国上下的努力,在帝王的昏招下化为须有。

而被天幕屡次告知女子也可以做出不一般的事业后,延庆公主已经不满足于只是做后勤。

或者说,就算自己没有那带兵领将的天赋,但是以她公主的身份,完全可以发掘其他有此才能的女子。

当四公主和六公主在汴梁城帮助更多女子学习新知识时,延庆公主在军营外的独立宅邸中,就有闻讯而来的几名英武女子。

“听说五公主招女护卫,我们姐妹俩曾经是镖局送镖的,不知道公主可收?”

这是第一波,却不是最后一波。

越是战事频繁的地方,民风越是彪悍。

民风彪悍的地方,哪怕礼教再严苛,为了生存,男男女女也会变得强悍起来。

于是,当六公主收到五公主的祝贺新校开张的信件时,就得知五公主已经招纳了四五名名擅长武艺的女子,有的是镖师后人一起自幼习武,有的是有家传武学,祖辈是武将,也有的是天生神力,有心习武求学无门,来为公主效力也是为了学传说中大内高手的武学……

六公主一边担心那些彪悍的女子欺负五姐,一边又为五姐信件里透露出来的兴奋喜悦。

她放下五公主的信件,看向一旁的一份报纸。

报纸的首条,最醒目的位置,就是她的女校开张的新闻。

大大的标题下,是小小的新闻稿撰写人,四公主昭庆公主的大名。

昭庆公主用的是自己的本名,民间许多人并不知道,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就是她真实的名字,是她真实的自己。

六公主又看向五公主延庆公主的信件落款,果然也是本名。

六公主笑了笑,拿起自己的的公章:巧了,也是自己本名。

不是序齿六公主,也不是封号永庆公主,就是她的名字。

六公主仔细地把报纸和信件收好,拿出一旁亲自拟定的校规,郑重地看一遍,拿起刻着自己名字

的公章,小心翼翼在尾部盖章。

六公主深呼吸着,仿佛压下去的不是一个小小的印章,而是自己的未来。

当她挪开印章,看到了自己红色的名字,那是第一次以公章的方式被印在公文上。

六公主的眼里泛起热泪,但是很快控制好情绪。

现在只是个开始,大宋无才女,从她开始改变。

为了承担起这个重要的责任,她要做一个好的表率。

六公主的眼神不自觉地瞥向两位姐姐的报纸和信件,微微一笑:她已经知道写什么了……

元朝。

皇后察必正在盯着忽必烈用膳。

这位史书记载过“既美且媚,极受宠爱”的皇后,出生于蒙古的黄金家族,嫁给的是元朝的开国之君,生下来的是元朝的太子。以古人的眼光来看,一生顺遂到几乎完美。

忽必烈在烛光中看着妻子,越看眼神越柔情,他吃到一半,忍不住朝着皇后伸过手去,拉住察必的手:

皇后听说过一句话没,灯下看美人,越看越美。说得就是皇后。5[(”

察必完全不被丈夫的柔情蜜意迷惑,夹了一大筷子青菜放到忽必烈的碗中,看着忽必烈的脸色瞬间的僵硬,心里觉得好笑:“天幕说了陛下暴饮暴食导致身体不好,陛下还是悠着点。”

“天幕还说,我是因为爱妻去世,又跟儿子有矛盾,儿子还早逝才受到打击身体不好的。”忽必烈语气有些委屈,又有些担忧,“皇后,你才应该保重身体。”

察必蹙眉,有些苦恼也有些忧愁,毕竟医学卷时就从天幕得知了自己会芳年早逝,可是各种大夫都请来看了,说得都是些无大碍的小问题。她不得不猜测,或许自己是因为某种急症而死,至少现在还没什么问题。

“我觉得我身体挺好的,没哪里不好。”

“可惜天幕没说你是因为什么疾病,都不好提前预防。”忽必烈对察必的看重,比对真金更为重视。

这其中有两人年幼夫妻相伴多年、共度过许多风风雨雨的陪伴深情,也有蒙古制度的特殊原因。

元朝太子的权力还没皇后权力大,少有太子能正常继位。

比如从1307年到1332年,仅仅25年,换了8位皇帝。兄弟、叔侄等蒙古藩王之间,厮杀不断,经常是“兄终弟及、叔侄相传”。

朱元璋厌恶女子干政,就曾经以元朝的女性举例,认为元朝宫廷女子祸乱朝政,导致天下大乱。

而元朝作为草原民族,不但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还允许妻子分权。

比如成吉思汗为儿子、未来的元世宗窝阔台挑选的皇后乃马真后曾摄政。

乃马真后执政期间,最大的功绩就是停止了无休无止的对外战争,让当时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但是后世对她能力无可挑剔后,就开始指责私德,说她小肚鸡肠,说她只知道搜刮财物。老实说,论搜刮财物,蒙古男性贵族才是一个比一个强。

乃马真

后生前,一心扶持儿子贵由,但是贵由一上位,就打压母亲的亲信大臣。

乃马真后去世后,贵由并没有什么建树,没多久也去世,妻子海迷失后开始学习婆婆,执掌大权,临朝称制。

而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正是因为蒙哥在钓鱼台突然病逝,察必及时派遣秘密使者通报忽必烈,当时其他大臣密谋立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并且已经发兵围城。

因为察必手段高超,得到情报和巧妙支招,忽必烈才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以最快的速度夺下皇位。

察必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禀性聪明,政治眼光成熟,善于把握事业成败契机,在元朝建立之初,成为忽必烈的左右助手。

等忽必烈去世后,他的孙媳、元成宗铁穆耳的皇后伯岳吾·卜鲁罕,在元成宗去世后再次摄政;

还有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皇后奇氏,这位奇女子还是一位高丽人,从奉茶宫女做到皇后之位后,还怂恿元顺帝去攻打自己的母国高丽,只不过以失败告终。

在这样一个更注重种族而非性别的环境下,察必提出要让蒙古女子多多学习,忽必烈答应的非常爽快。

“天幕称赞名医时都有蒙古大夫,到了文学就完全没有我们蒙古人。”

“那日本人也是学汉文学,都能学出世界名著,我们蒙古女子也可以。”察必说出自己的打算,“我打算请一些汉女来教学,汉人男子太过迂腐,着实无趣。”

“哈哈。”忽必烈听到察必直言不讳的嫌弃,已经猜到察必说的是谁。

“皇后你喜欢就好,看皇后应该已经有了人选。”

察必:“是啊,天幕说管道升画、书、诗、词都好,太后也喜欢她,我就想请她来,专门给女子教学。”

忽必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还支持察必仿造邓太后,在宫中开学宫教授蒙古女子汉学。

察必行动力极强,大张旗鼓,极其慎重地去邀请管道升进宫当博士,并且还带去了太后的旨意:收管道升为干女儿,封为公主。

察必亲自去颁布旨意,笑眯眯看着喜悦的管道升,和接旨的赵孟頫,直言不讳地提醒:“公主若是无子驸马才可以纳妾。”

赵孟頫还没解决和妻子之间的矛盾,被这么一警告,脸色更白了:“是臣一时糊涂,现在已经打消了此念头。”

察必又点点头:“人都有一时糊涂,赵大人也颇有才名,还不如把心力用在写书法写文章上。您不想未来自己的文章书法连自己妻子都不如吧?”

赵孟頫看着皇宫派来的仪仗,听到了管道升未来的职位,心里有了紧张感。

察必点到即止,对管道升恭敬道:“公主,这边请,太后和你其他姐妹已经迫不及待想听你讲课了。”

赵孟頫眼睁睁看着妻子被接入宫,等皇宫的仪仗一离开,赵孟頫火急火燎地奔向书房。

至于纳妾?

纳什么妾!

再不创作自己都要被妻子彻底比下去了

民间也炸开了锅。

皇后的亲自到来和亲自邀请,就是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元朝虽然依然不欢迎儒生,没有开科举的意思,但是欢迎才女!

“我们元朝的文人竟然没什么自己写得,都是在用唐宋的,太丢人了。”

“就算是名戏剧家,也还是用的别人的东西。那西方的戏剧家都是自己写得故事。”

“还是得好好写,再不写,没准以后那蒙古女子都比我们汉人男子写得好!”

议论纷纷中,不知道是谁提了这么一句,大家齐齐一静,接着轰然炸开!

不可能吗?

完全有可能!

天幕里的那么多才女,那么多文豪,许多文化才发展几百年,短短时间创作的全是闻所未闻的类型和故事,那谁敢说蒙古女子,或者其他汉人女子做不到?

有的人感受到的是恐慌:“女子不能为官,朝廷肯定束缚更少,没准以后女人还真要比男人写得好。”

有的人已经开始紧张:“不行不行,我可丢不起这个人,回家去了。”

“你回家干嘛?”

“看书!写书!”

更多的人直接冲向书店,买书,学习,看书,写书。

若是在宋朝,可能会上谏抗议一下。

但是在元朝,抗议?蒙古人不听!

所以,只能开始卷起来。

你才刚开始学,我们就要开始写,看谁写得好!

明清时期,作为识字率最高的朝代,文学上除了四大名著,更知名的竟然是□□,让满朝上下都感觉到奇耻大辱。

尤其是明朝,明初还没有“饱暖思□□”,朱元璋曾经禁止的《剪灯新话》因为天幕的表扬,改为了官方发行。

缺钱的朱元璋亲自命人刻印了各种版本,还有图画版的,然后全部运到沿海地区,做起了对日出口……

当朱元璋数着第一次文化出海赚来的大量白银时,表情有些惆怅:“朕果然是淮右布衣,没文化没见识。想不到这种书都能赚到这么多钱……”

那日本人,还真好这口!

日本人的钱真好赚!

这书籍还不用担心像瓷器那样易碎、像丝绸那样被阳光暴晒就变色被海水浸泡就朽坏被老鼠咬了就全毁了,所以日本商人购入时十分大手笔!

听说,图画越多、越精美的,卖的越好!

朱元璋看着特意被招来的瞿佑,招招手:“写得不错,朕卖书给日本挣了不少钱。不过国库正缺钱,朕也不想分给你,就给你升个官吧,以后好好写!”

瞿佑哭笑不得。

早知道当今陛下抠门,没想到抠门的如此坦坦荡荡。

但是现在不用被禁书,还能升官,瞿佑已经很满足了,连忙叩谢皇恩!

文化最为繁荣的万历朝,朱翊钧那边,也发了狠,要严格管控。

为了避免落入清朝皇帝动不动

被骂文字狱的地步,朱翊钧也不搞禁毁制度,改成了大力宣传。

写得好不好,淫不淫,看你本人有没有那个脸面读出来。

朱翊钧抓了几个写□□情况恶劣的,惩罚他们在闹市、太学等大量人口流动的地方,亲口自己写作的,面对着陌生人、甚至还有认识的亲人的诡异眼光,一个个羞愤欲死。

这一次,文人之间不再骂朱翊钧无能,反而很支持他。

“我们明朝文人不是只会写□□!就该如此严惩!”

“若是写得好点也就罢了,故意污辱人清白实在是太过恶劣。”

朱翊钧抓的所谓“情况恶劣”,就是这种故意造谣污辱人清白名声的。

单纯写书挣钱的,不需要骂,在天幕的导向下也会随着大流去创作别的。

这种造谣的,单纯只对着受害者道歉赔礼也没用,因为伤害已经在民间传播开了,只有亲自念出自己的罪恶,当着大庭广众的面道歉受罚,感受着受害者曾经受过的眼神和恶意,才会知道自己的错对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念完,就是念道歉信:“我造谣了……”

“我求而不得,故意诋毁……”

“我听风就是雨,没有考证就编进故事里写得更为恶劣……”

“活该!”

看着一个个面红耳赤,低着头抬不起头来的模样,文人们唾弃道。

也有人看完热闹,就开始思考自身。

“我们明朝文人不是只会抄前人的文!”

“我们明朝的戏曲家不是不会创作,还是得自己写。”

“我们明朝女子也有才女!宋朝可以有李易安,我们大明也可以有!”

“西方可以有女教授,大明为什么不可以有?”

在东西方正在飞速发展的万历朝,文人有着强烈的主观能动性。

说干就干!

一时间涌现了各种新潮的戏曲、、诗词,甚至还有出海的商人也带来了第一批海外见闻录!

当明朝的文人们在书铺疯狂抢海外见闻录时,清朝的西方著作已经有了成熟的各种译本。

“这西方人果然大胆,人体解剖图好清晰。”

康熙朝,格格们拿着西方的解剖书籍,看得一边害怕,一边感到刺激。

也有人不懂,壮着胆子去问康熙:“阿玛,听说您亲手解剖过熊,熊解剖后跟人一样吗?”

玄烨哈哈一笑,看到其他格格们全部好奇地看过来,眼神里有着敬佩、有着好奇,身为父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还是女儿们乖巧可爱,他的儿子们到了叛逆心各个有了权力的小心思,哪里会问这种问题。

“熊跟人当然不一样……”玄烨娓娓道来。

回答完这一个问题,下一个又来了:“阿玛阿玛!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怎么奇奇怪怪的?”

玄烨:“这是法语谐音,原话是……”

“阿玛阿玛,这个机器

的图好奇怪,是不是少了什么环节?”

“我格格真是聪明,的确少了,这是机密,西洋匠人故意不画,这一步骤我们大清的工匠还在自己琢磨。”

“阿玛阿玛,我写了一篇,您可以看看吗?”

“这么快,来,阿玛瞧瞧!”

……

当皇宫中的格格们在本就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快速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技能时,民间的女子同样勤奋,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贺双卿回头看着还在骂自己病秧子祸害人的夫家,手里拿着一纸休书,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痛快!

她靠着自己的诗词,卖出了好价钱,却没有带回家,而是托书铺老板,帮自己请了一位大夫。

当大夫在她的授意下告诉夫家,说自己身染恶疾不但不能生养,还可能传染疾病时,丈夫甚至不用婆婆逼迫,迫不及待就写了休书把她赶出家门。

婆婆还在后面用扫帚满院子打扫,撒盐,说要清除晦气。

大夫怕她伤心,安慰道:“你的疟疾现在已经有了特效药,还是有希望的。”

“我不伤心,谢谢你,大夫。”贺双卿看着这位仁慈的婆婆,非常感激。

“以后,我一定会好起来的!”

大夫看着病弱却坚强的贺双卿,就如同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她搀扶住贺双卿:“你刚离开夫家,没地方住吧?不如先去我那里住下,我那就是我跟我女儿两个寡妇,你若是不嫌弃,就一起来凑个热闹。”

贺双卿连忙道谢:“您不嫌弃我有病才好,怎么反倒说我嫌弃你们。”

两人客气一番,越说越有共同语言。

最后,贺双卿跟随着这位曾经的产婆、如今专门为女子看病的妇科大夫回了家。

好巧不巧,刚到家,天上就有了动静。

贺双卿和大夫两母女几乎是同一动作看向天幕:

“天幕来了!”!

西羚墨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