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72 章 华夏五千年神话2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汉朝是神话发展和传播的黄金时代——上古神话在经历秦朝这一文化断层之后再度活跃了起来。】

【因此,许多先秦时期就诞生的神话体系,到了汉朝也经历了文人的大修。】

【比如为女神加配偶,在汉朝是经常发生。】

刘邦在吕雉嘲讽的眼神中,再厚的脸皮也有些扛不住。

天幕这嘲讽的好像是整个汉朝,他身为汉朝的开国帝王,怎么感觉像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但是,他真得没做过这种事!

刘邦开始在心里骂人:不知道哪个不肖子孙,闲着没事干,不好好治理天下给女神找夫君,你还不如在民间当媒人鼓励寡妇再嫁,好歹也是多些人口!

对老刘来说,朴实有效的多子多福还更实际。

【女娲开辟世界,西王母被认为是接受的形象,最早期是一个“猛如虎豹”的部族女首领形象。】

【殷商卜辞中就有“西母”,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王母”,但是这二者是否与西王母有关系还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明。】

【《山海经》是最完整的记载西王母的典籍,里面二次描写西王母,比如《大荒西经》曰:“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西次二经》中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文中的“胜”,被现代神话学家袁科认为是头上插着类似鸡尾的信物,也可以按照古印度安人头上的羽毛冠反推,大概是羽毛装饰的首领头饰,也就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形象,而且如虎豹般残暴凶猛。】

荆咕选择了现代的一些西王母画像,有人身豹尾,头发蓬松戴着羽冠,身上还有神秘图腾,作张嘴大啸状,狂野而霸气。

她的身边还有老虎、豹子等猛兽左右随行,如同众星拱月,将她当王者一样簇拥在高处。

这也是对西王母母系氏族时期部落首领形象的一种想象,对各朝人士造成不小冲击。

刘彻瞪大眼睛:什么!

“西王母不是神妃仙子吗,怎么能长这样!”

那他还幻想什么与西王母同游、求什么不死药,这样的女首领,怎么看也不像是会炼不死药的女神仙!

【到了汉朝,西王母变美了——首先,帝王要求不死药,怎么能跟面貌丑恶凶残的女神求,必须得是美人。】

【比如《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例都有记载,汉武帝从西王母处获得了二千年结果的蟠桃。】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男性文人,写文写史水平如何不好说,www.youxs.org。无论是女神还是女鬼,谁都不放过。】

【历朝历代,想不死的帝王太多了,而帝王通常不止是想长生不死,还好美色。于是,西王母有了各种各样的“配偶”。】

《穆天子传》中,周穆王与西王母暧昧不清,纠缠不休;

晋朝郭璞在《西王母》中特意写道:“天帝之女,蓬发虎颜。穆王执贽,赋诗交欢。韵外之事,难以具言。”

《汉武故事》中,汉武帝为了见西王母,提前斋戒七天七夜;

《神异经》中,多了一位东王公,东王♂”对“西王”,“公”对“母”,这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什么,与这本极可能是后视伪托东方朔、明显是仿造《山海经》的书一样,仿佛是专门为了给《山海经》配对,连名字都是故意取的;

《神异经》中还特意写道:“西王母登翼上,会东王公也。”这时,西王母是以一种臣子会见君王、皇后会见帝王、下位者会见上位者的方式,从下往上,前去赴会相见。

除了很出名的这些,以及未来更出名的玉皇大帝,还有不出名的燕昭王,甚至还有宋徽宗……

不存在的神也就罢了,存在的汉武帝刘彻,脸色囧到难得的满脸通红。

囧完之后,尤其是被大臣们看过来之后,刘彻恼羞成怒:“这本书到底是谁写的!是谁胡乱编写!”

说着他眼神凶残地看向司马相如:“是不是你!”

司马相如曾经向刘彻呈向作《大人赋》,其中云:“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暠然白首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二足乌为之使。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

这里面写得就是“偶遇”西王母,但是司马相如本意是劝谏汉武帝不要沉迷神仙幻想,谁知道司马相如对仙境的华美描述让刘彻对西王母的向往更为炽烈。

生气的时候,刘彻没有理智,哪怕司马相如连连摇头:“陛下,这《汉武故事》天幕说过作者,是东汉的班固。而且还可能是后人伪托。”

东汉,刘彻管不到,但是西汉的大臣他管得到。

“你重新写,写朕不好神仙之事!写朕英明神武,打下匈奴一统天下!”

司马相如:“……”

陛下,还没影的事让我写,这不是写,这是编……

【随着道教兴起,道教将西王母纳入道教女仙,道教人士为了宣教,便将西王母化身成为了一个雍容华贵的妇人。到晋朝,道教的上清派又将西王母列为了女仙之首,在女仙的谱系里给了他一个备受尊崇的地位。

那时,玉皇大帝还是不存在的。】

【唐朝时,西王母就成为了管理天下女仙的仙家女子地位最高者,统领二界十方女仙。】

【明朝,随着神魔《西游记》的诞生,西王母被塑造成女性最高神仙王母娘娘,这也是有历朝历代文化的影响。而明清时期,对“西王母”的称呼也变成了“王母娘娘”,如同“王后娘娘”一样,也变成了对偶神。】

【西王母从《山海经》始记开始,到《西游记》面世,主要经过二个阶段的变化。从原始部落时期面貌凶残的首领,到两汉魏晋时期掌握不死药的美丽神女,再到道教体系中统治群仙、开设蟠桃盛会的王母娘娘。

看起

来,似乎是美化,实际上仍然是统治者和文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行穿凿附会的描写。】

这一次,轮到吴承恩挠头。

《西游记》并不完全是明朝原创故事,用了前朝的故事素材,比如大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用了明朝的民间传说。

这个时期,明朝已经有了“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是一对儿的说法,他写《西游记》其实也没说二者是夫妻,只是经常一起出现,而二者的名字被读者误解。

“王母娘娘听起来的确像是皇后,看来还是改名为西王母比较好。”

吴承恩并不是迂腐之人,对女子也不是明朝那样普遍的贬低和看不起,听到天幕讲原始女神的形象,接受的非常良好,甚至还有了许多新的女神形象在心里快速成型。

他甚至想写一本新的神话,不如,专门写一下那些远古女神?

【在东王公、玉皇大帝这样的配偶出现后,西王母逐渐沦为依附者。东王公和玉皇大帝明明都是出现在西王母之后的,却后来者居上常常被排在西王母的前面。】

【为什么父系社会这么执着于要给女娲、西王母配夫君?】

【因为,封建时期,成熟的父系社会里,一位再厉害的女性,也不能没有丈夫管束,哪怕她是西王母,也得受人管制。就算没有,编也得编一个出来。】

【女娲从汉朝开始,成为了伏羲的妹妹,又演变成伏羲的妻子。伏羲成为天神、太阳神,女娲成为地母、月神,与当时的天父地母、男阳女阴吻合。

卢仝《与马异结交诗》云:“女娲本是伏羲妇”。女娲的丰功伟绩被弱化,不再是独立补天的创世神,成为了辅佐伏羲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成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经之路——作为附属存在。】

【西王母同样如此,从独立的部族女首领,成为了妄图长生不死的帝王的艳遇妄想,成为了追随东王公的女子,后来还成为了玉皇大帝的原配夫人,如同民间原配一样管理其他女眷,掌管民间婚姻大事,成为了玉皇大帝的“贤内助”。】

【多么典型的男权思维啊!再厉害的女子也是为丈夫做嫁衣裳,一切功劳成绩,因为一场婚姻全归于丈夫,比篡位皇帝也容易,还体面!】

这样的话语,让不少知识女性感到一阵强烈的不适。

然而再联想到自身,何止是女神,自己难道不是如此吗?

宋朝还有厚嫁之风,女子嫁人前要从洗脸的面盆到去世后的寿材都要娘家备齐,更不用提各种庄园、铺子,可是嫁给夫家一样得生儿育女,伺候公婆、丈夫、儿女。

她们有这样的条件,为什么要嫁人?

李清照捏着笔杆,手指用力到发白。

现在回想那一段让自己曾经甜蜜、也曾经失望的婚姻,仿若一场大梦。

梦醒之后,就发现一切都是虚幻。

只有压迫才是真实的。

李清照更加用力的握紧自己手中的笔:这将会是她反抗压迫

最强有力的武器。

陈端生越听,越对男性文人反感。

原来她现在听到的那些神话故事,都是被人篡改过的,还是改得面目全非。

“我干脆不嫁人了,自己专注写文好了。”

她要还原女神的真面目,要为她们堂堂正正立传,要让所有女子看到,真正的女神!

【这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嫦娥”的身上。】

【说起月亮,我们最常听说的神话,就是“嫦娥奔月”。】

【嫦娥,被塑造成了一个背叛丈夫的有罪女子。然而,远古神话体系里,嫦娥如同女娲、西王母一样,根本没有丈夫。】

武曌忍不住笑了:“文人还真忙,忙着当媒人。”

她的下首,还坐着李隆基、李旦和其他子女,听到这话,女子们眼神不屑地看向男人们,男人们有的羞愧,有的不以为然,只是当着这位不好相与的女皇,不敢直言。

李隆基知道自己本就被厌恶了,不怕死一般道:“女子本就是要嫁人的,女神不也要嫁人,有什么不对?”

武曌看向这位未来的安史之乱祸首,轻轻一笑,还什么话都没说就吓得李隆基一阵颤抖。

最近,李隆基过得不太好,自从天幕说他在宫中有十万宫女,皇祖母竟然真罚他进宫做宫女,父亲帮他说情,被罚一起做宫女。

两父子穿着宫女的服装才知道原来粗糙的布料会磨人的肌肤,才知道冬日宫女们的炭火是不足的,睡一晚床都温暖不了,才知道宫女们也不是日日都有温暖的水洗脸,只能用冰冷的井水……才知道,再威风的宫女,过得也不如他们这些王室宗亲舒服。

李旦和李隆基,都曾经被软禁过。

那时行动受限,有时被下人苛待给的物资不足就要怨恨人心捧高踩低,但是至少不用干活。真正干活起来,才发现自己所谓的苦,在下人眼里,竟然还是享福——下人们连软禁他们那样大的、可以遮风挡雨的宫殿都没有!

李隆基短短一周的宫女生涯,感觉像是度过了煎熬的一个月,出来瘦了一大圈,让其他皇室看到了对武曌的手段更为惧怕。

此时这样反驳,带着些许自暴自弃的意思。

他想起自己的苦难,一时有些恍惚,就这么短短的时间,武曌也不跟他解释女子为什么不想嫁人,高深莫测一笑:“有些女子的确恨嫁,既然你这么为女子着想,你就帮忙成全她们。”

李隆基看着武曌的笑容,熟悉的惧怕从脊梁后升了起来。

什么叫做帮忙成全她们?她们是谁?

李旦恨不得捂住儿子的嘴,但是已经迟了。

他闭上眼睛,不想去看:傻儿子啊,你自己作孽,自己受着吧!

【曾经《归藏》竹简没有出土之前,嫦娥是“恒我”的说法也受到质疑。

但是1993年,王家台出土的秦简证明了“嫦娥”的真面目。】

天幕放出了出土的秦简,从古老的秦简才

能还原这位被后人编排了千年、背负着无中生有的背夫罪名的神明曾经的真面目。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时严重残缺,整理者将《归妹》编为307和302两支,这也是至今为止最早记载嫦娥神话的第一手文献,后世引用《归藏·归妹》的传世文献则属于二次文献范畴。

秦简中,307号竹简的简文是:《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囗。

201号竹简的简文是:囗囗奔月,而攴(枚)占囗囗囗。

这里的“囗”是字迹模糊不明原本的文字,两枚竹简的残缺简文也可以得到有关嫦娥神话的信息:嫦娥事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而且以前叫做“恒我”。恒我窃取了不死药然后奔月。

【请注意:这里“恒我”是没有性别也没有伴侣,连西王母也不存在。“恒我”的意思是“使我永恒”,即期望长生不死之意,与求不死药非常吻合。】

【也就是说,“恒我”根本没有丈夫“羿”,它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性别含义。】

【而且从偷长生不死药的行为来看,历代帝王喜欢求长生,后妃喜欢求美貌,这行为怎么看都像男性。历朝历代摄政太后也不少,谁炼丹求长生了?反而有各种美容秘方。】

这一刻,追求长生不死炼丹的皇帝齐齐心虚。

大臣们当着帝王的面不敢说什么,可是私底下还是议论纷纷。

“没错,不仅仅求长生的皇帝居多,就连小偷小摸的混混偷儿也是男人居多。”

“我们隔壁村的那小子,小时候偷钱他爹总说孩子还小,还夸他胆子大,长大了果然不是什么好东西,到处偷鸡摸狗,坐牢都好多次了。”

“哪个姑娘家敢偷东西哦,姑娘家偷了东西名声彻底毁了,没嫁人的嫁不出去还连累娘家,嫁人了的要被休妻!”

村里村头、街坊邻居,越讨论越觉得就偷东西来说,这“恒我”更像是男人。

而大家宅子中的富家千金们,曾经因为久居深宅,对会写诗很有才华的书生充满幻想。在天幕一次次揭开书生们笔下无德的真面目后,越听越气。

“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好的、挣钱的事情立刻霸占,不好的、有损名声的事情就推到女人身上!”

“尤其是那书生,越是没本事就越喜欢乱写,只能在笔下满足自己的幻想!”

后宅女儿们的骂声传到书房,近几日被家中忙着写书的女眷的嫌弃弄得头疼的父亲,揉了揉太阳穴。

原本大女儿差点跟穷书生私奔,小女儿还帮忙打掩护,他差点没逮住人,还好天幕讲了那司马相如的故事后,两女儿都老实回家,宅着写书去了。

现在听这架势,完全不用担心跟书生私奔了,但是新的问题来了:

两个女儿现在都不想嫁人了!

老父亲十分头疼,自己都忍不住无语:那些文人没事不会去写策论写如何治理天下吗,这都写得啥玩意!害人不浅!

【但是,因为“恒我”涉及到“窃取”

,就硬是变成了女性,还配上了一位英雄的丈夫。】

吕雉再次一声冷笑,虽然没有说什么话,刘邦听得背心凉飕飕的。

总觉得这一声冷笑已经骂了许多人。

【“恒我”在后世越来越扭曲,名字也几经变化,含义也越来越被贬低。】

秦朝和先秦时期,“恒我”还是单纯的求长生;

汉文帝刘恒时期,为了避讳刘恒的名字,“恒我”改成了“姮我”,从此失去了长生不死的意思,增加了女性含义;

在汉人的眼里,既然是女性神,那么自然需要有丈夫,于是,“羿”就被加入进去。

西汉《淮南子》中记载了嫦娥神话时,已经变成了:姮娥,而且多了丈夫“羿”。

《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

这个时候,姮娥就变成了盗窃丈夫羿的不死药;

到东汉时期,高诱为之作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服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初学记》卷一引用这种说法,只是改成了“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东汉张衡的《灵宪》也记载了“姮娥窃羿丹药奔月化为蟾蜍”的故事。

从两汉开始,“姮娥与羿的夫妻关系”和“盗羿不死药化为蟾蜍”的故事原型就此定型。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毋常安息”,此后“姮我”变成了“常我”。据说,在汉朝的长安雅言语言体系中,“我”在长安、或者说现在的陕西,发音接近“娥”,所以后面演变成了“常我”“常娥”“嫦娥”。

清朝时期,吴玉搢撰写的《别雅》云:“恒、姮,皆常也。古人因避讳……又有羿妻之说,故遂作娥。今则确以为女子矣,其可笑孰甚焉。”

【恒我,经过文人的笔,一步步从单身、性别不明的神,成为了背叛丈夫的女神。】

【就连化身为蟾蜍,也成了背叛丈夫的惩罚。】

【于是无数诗人各种写诗,谴责嫦娥偷药,幻想嫦娥在月亮上多么孤单寂寞。】

李商隐看着自己书桌,上面还有自己的旧诗稿。

不去翻看,李商隐都还记得自己写下的内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现在,有些尴尬了。

自己该不会也卷入造谣里面了吧?

但是这是民间传说,他不过是随便感叹一下,不算造谣吧。

李商隐很快就把自己微微的内疚感抛之脑后,却不知道,因为他写得“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从此让冯小怜多了一个“玉体横陈”的轻浮艳名,然而这是史书里从未记载过的事情。

与北齐相关的史书《北齐书》《北史》都不约而同的评价冯小怜丈夫高纬:然未尝有帷薄□□,唯此事颇优于武成云。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高纬这个皇帝也不怎么样,但唯独□□这件事上他比武成皇帝高湛强多了,并不好美色。

最重要的是,北齐高家自己内斗非常严重,短短27年换了6任皇帝,每个皇帝平均执政不到5年,父子相争,兄弟内斗,下手十分狠辣,帝王更替如此迅速的情况下,朝政怎么可能稳定?!

【首先,我们且不说这位“羿”被古人匹配了多个妻子,有多个身份,什么作恶的国王,河伯,还是水神的丈夫……乱七八糟的,建议那些到处给羿选妻的文人们自己先打一架;其次,就算恒我真的偷药变成了蟾蜍,真得是惩罚吗?】

【前面咕咕经常提到,母系氏族是有图腾崇拜,比如女娲氏族可能崇拜蛇图腾。蟾蜍也是一种图腾崇拜。】

【死后化为一种动物图腾,正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与灵魂观念结合的结果。氏族成员死后变化为图腾物的形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人们灵魂出窍之后可以安置在任何动植物或无生命物体上。而蟾蜍,在很早之前就被当做是月亮的化身。】

【自先秦直至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殷商青铜器上多有以蟾蜍纹为饰。】

天幕放出殷商青铜器,能让人清楚地看到上面的蟾蜍纹。

尤其是盛水的器皿,内侧有着密集的蟾蜍纹,因为蟾蜍是两栖动物,远古先民认为蟾蜍能够影响水汽多寡,朴素的将它当做是“雨水的使者”,画在盛水器皿上会让先民不缺水源。

“先秦,魏晋,实在是太过古老,这些青铜器我们都没见过。”宋朝时期,本就流行金石学,看到天幕上的青铜器,不少金石收藏家心情复杂,又是遗憾,又是惭愧,比如宋朝金石学家刘敞。

刘敞在长安任职,长安多古墓荒墓,每次出土文物之后,刘敞会亲自去研究,搜集到先秦鼎彝十多件。

搜集到之后,刘敞还会认真地考订文字,请工匠摹勒刻石、绘象.

1063年,刘敞撰成《先秦古器记》一卷、里面有图录、铭文、说及赞,记录了先秦青铜器的模样。

但是,并没有后世那样的深入研究,毕竟也没有后世这样的条件。

刘敞这时才发现,原来古董上面的纹饰可以看出远古时期的那么多文明,相比之下,文人在书籍里编的传说或者神话,实在是漏洞太大,完全不严谨,他还是得更深入地研究研究。

“我家中也有些古董,其中也有青铜器,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商周时期的真品。还是得好好研究研究。”

金石二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表情严肃地说道,以后下朝之后的任务又多了一项。

欧阳修同样写了金石书籍,同样是1063年,撰写《集古录》,此书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

此书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而且这本书收录了刘敞《先秦古器记》的内容,后来刘敞的书失传了,还得从欧阳修的《集古录》

上阅览内容。

但是宋朝金石二大家并没有刘敞,是欧阳修、赵明诚、洪适。

囍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此时,众人还不知道自己在未来的评价,无形之中,又开始暗暗竞争起来,也让未来的金石作品记载了更多后世失传的信息。

【也就是说,恒我盗取不老药,若是能化为蟾蜍,反而是一次成功的偷窃行为。】

【图腾从吉祥变为不详,不止是蟾蜍、还有许多,比如狐狸。】

【狐狸在先秦两汉时期,也曾经是吉祥图腾,与龙,麒麟,凤凰并列为四大祥瑞。不仅起义者要借着狐狸之口喊“大楚兴陈胜王”,汉代画像砖中经常有九尾狐、白兔、蟾蜍、青鸟并列于西王母的座旁,以示吉祥。

汉朝以后,文人各种将狐狸与妖妃结合后,狐狸就成了狐媚祸水的象征。或者是跟各种不守妇道的女人结合,成了淫/乱的象征。】

【狐狸做错了什么?

既要被人射猎扒皮做狐裘,就算是死了也得被文人在书里骂,还要背负一个国家的兴衰,真是倒霉催的。】

弘历摸摸鼻子,怀疑天幕又在影射自己。

大清围猎就会射狐狸,不过多是牧场养殖的狐狸,到了秋冬打猎,长得肥肥的,比鹿好射,他也没少射。

而且狐狸皮暖和,尤其是腋下的狐狸毛,又长又暖,集腋成裘,那可是精品狐裘,他也有不少。

嘲讽祸国妖妃,比如妲己为狐妖,他也有……

嗯,天幕怎么总跟自己过不去呢?

魏晋时期的文人,看着笔下的狐妖,面色犯难。

他们笔下的狐妖,要么是丑陋不堪,要么害人性命,都是比较险恶的形象。

难不成,后世对狐狸的不喜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