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劝表诈死,以助刘备纳荆州」

35:诸葛卧龙主动入局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孙权称联盟可以,需献上黄祖的头颅。他没本事自己拿,想让老夫助他一臂之力,简直是痴人说梦,老夫怎么可能做出自毁臂膀之事?”

刘表重重地砸向案几,上面的茶盏叮当跳跃了数下。

他的本意是摆出南土联盟的姿态,向曹操施压,至于能否联盟成功,反倒是其次。

只要刘璋、孙权不在关键时刻捣乱,就是给出了最大的诚意。

“可惜了小霸王孙策早夭,竟让江东落入此等鼠辈手中。”刘表心生感慨。

当年孙策雄姿英发,摆出了奇袭许都的姿态,可谓是锋芒毕露,连曹操都忌惮不已。

奈何好景不长,孙策身死志消于无名之辈手中。

“伯重,你的婚事尽快敲定,宜早不宜迟。”

刘表将“迟则生变”四个字吞了下去,再怎么样,这都是不吉利的话,他非常地克制。

“夫人已经见过郭氏,连连在老夫面前称赞她。只要子柔同意,这件事就这么定下了。”

“晚辈明白。”蒯钧笑而答礼。

“此事非同小可,老夫决定命子柔统领荆南四郡的五万兵马,以防有别有用心之人趁势而起。”

刘表眼神中充满决然的煞气,他要彻底巩固荆州的格局,一致对外。

这很可能是他此生最后一战了,必然要光芒万丈,否则对不起付出的心血。

蒯钧辅佐着刘表处理公文,每每刘表拿捏不定,问起问题,蒯钧都有独到的见解。

刘表处理起来,显得得心应手。

案牍经过蒯良、蒯越等荆州臣子的第一步筛选,而后由伊籍为首的参谋团队进行处理。

他们认为简单的、容易的事,会直接批量向刘表汇报,刘表只需要给出简单的指示,再打回给蒯良、蒯越,最终贯彻下去。

只有真正重要的事,伊籍等人才会将案牍的原文,送到刘表案前。

刘表的工作量,直接掉到原来的三成,处理起来轻松了许多。

等到将文书批复完毕,他缓缓站起身,舒展肢体:

“终于结束了,比老夫预想中要早一点,伯重你赶紧回府向子柔报喜吧。”

蒯钧拱手施礼,向刘表告辞,顺势带走了蒯良的任命文书。

他刚走到长廊的位置,诸葛亮笑吟吟地迎了上来。

“伯重,借一步说话?”

“既是好友,遮遮掩掩反而不美。”蒯钧从容不迫道。

诸葛亮也不谦词,欣然跟了上来。

二人出了府邸,走在熙熙攘攘的长街上,身后众仆役识趣地没有打扰。

今天天气很好,蒯钧和诸葛亮沐浴着霞光,颇显遗世独立的气质。

一些客商见了,不禁感慨荆楚人物,美妙如此!

“江东孙氏和荆州是世仇,只要吴太夫人尚在,孙权就不可能放下父仇。他要证明自己比兄长孙策更适合统领江东,更要拿下黄祖的头颅。”

“因而建安八年,孙权西伐黄祖,击败了黄祖的舟军,但无法攻破黄祖坚守的城池。建安十二年,孙权第二次西征,俘虏黄祖治下的上万百姓而还。”

“江夏疲弱,荆州又有北方之敌。孙权为了巩固江东,很可能在今年继续西征。明公的南土联盟之策,将彻底破碎。”

“伯重,你可有什么准备?”

诸葛亮一眼瞅出蒯钧布局的破绽,新野、樊城、襄阳、荆南,都已成势,安插着亲善刘备、亲善蒯钧的人手。

唯独江夏,成为了蒯钧的掣肘。

江夏太守黄祖平庸无奇,但他在江夏的掌控力,连刘表都比不上。

蔡家、蒯家也无法将势力延伸到江夏,黄祖称得上刘表治下的小诸侯。

也正因为如此,每次孙权西征,都是黄祖挡在最前面,刘表的荆州援军总是姗姗来迟。

蒯钧要插手江夏的政务、军权,便绕不开一人。

郡守黄祖!

如果只是针对黄祖一人,诸葛亮不会认为棘手。蒯钧徐徐布局,便能找到黄祖的破绽,瓦解江夏的势力。

但有了外部势力孙权的搅局,情况将比想象中还要严峻。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果然瞒不过诸葛卧龙。”蒯钧发自肺腑地感慨。

他自认为布局巧妙,没想到还是让诸葛亮察觉到了端倪。

“要安抚江东,则黄祖不能留,这是彼此结盟的条件。”

蒯钧奠定了谋取江夏的基调,决定给江夏来一次釜底抽薪。

等到陷入长期抗衡北方的僵持阶段,肯定要考虑和江东结盟,不管怎么样都无法绕开孙权。

那么黄祖,将成为最大的掣肘。

不除掉他,怎么平息江东的怒火?

不除掉他,怎么在江夏安插自己的人手?

$(".noveContent").("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

阅读三国:劝表诈死,以助刘备纳荆州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三国:劝表诈死,以助刘备纳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