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劝表诈死,以助刘备纳荆州」

41:纯良朴实,会过日子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蒯钧人物超拔,奇货可居。

他的婚事,自然为襄阳百姓津津乐道。

蒯家在荆州是顶级的豪门高族,甚至压制了蔡家一头。

蔡家铤而走险推动刘琮继位,正是为了走在蒯家前面。

蒯钧和端谨儒雅的父亲、叔父不同,他从小就有很多趣闻,为人落拓不羁,亲近寒门、庶民。

在士族子弟中,他是相当地叛逆,是不服管教的典范。

“听说了吗?荆楚小郎君蒯伯重要成亲了,一晃都数年过去了,时间过得可真快。”

“算算时间,他也到成婚的年纪了,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和蒯家联姻的,可是南郡太守郭永之女。”

“那双十年华,还未嫁出去的郭女王?郭府君可是把女儿害惨了……”

襄阳百姓喜不自胜,容光焕发。他们谈起八卦来,越来越离谱,口无遮拦。

“听说荆楚小郎君喜欢浣衣少女,还曾画了一幅捣衣图,在襄阳文玩古市上流传。我远远看见过,溪水载着桃花空游,映着少女稚气未脱的简影,真是美妙极了。”

“巧了,郭氏也善书画,精妙无双。她曾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江河地形。郭府君摆在堂上示客,往来者皆赞不绝口。曾有人进言,一般人家根本镇不住山河之气,劝说郭府君取下来。”

“……”

不只是百姓们津津乐道,一些寒门读书人也加入了讨论。

黄月英闻言,只觉得有趣,善心悦目。

她受姨母所托,正要前去拜访郭氏。

不管好的、坏的风评,黄月英都没有往心里去,只觉得是人间的一种调味剂罢了。

诸葛亮和蒯钧是同窗,她自然也见过那个眼睛清亮有神的男子,仿佛不属于当世,灵魂不知在何处安了家。

当时黄月英便好奇地和诸葛亮探讨,不知什么样的女子,能够配得上这样无双的男儿。

诸葛亮简单地回了一句:“猪也配得,狗也配得,牛羊大抵也成。”

眼看黄月英要生气,诸葛亮赶紧强调解释:“这是伯重自己说的。”

黄月英瞬间豁然开朗,笑意很浓。

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

此道也。

蒯钧已经到了“意出尘外”的境界。

“道在何处?”

“无处不在。”

“你得说说具体位置。”

“在稊稗。”

“怎么可能在这么卑下的东西里?”

“在瓦甓。”

“怎么越来越卑下了?”

“在屎溺。”

这是庄子对东郭子提问的回答,合乎他对道的理解。

黄月英随后推断出,蒯钧学的不只是儒学,还有道家典藏。

她意兴阑珊地拜访了郭家,曲曲折折地走过字画长廊,总觉得有一种崭新、别致的美。

汉末的纸张工艺非常简陋,书法、绘画都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像后世一样繁荣昌盛。

只钻研字画,往往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只有儒家经学,才是士族正道,也是为官、治国的考核。

黄月英被领到一处别致的庭院前,正前的窗口,隔着一面书法屏风,用的是梁鹄的“八分书”。

传闻,曹操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钉壁,宫殿题署。

其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梁鹄南下投奔刘表,其书法造诣,不在钟繇之下。

历史上曹魏的宫殿题署,大都是出自梁鹄之手。

黄月英端凝着八分书,赏心悦目。

一缕缕阳光穿云斜照,屏风映出一名襦裙女子高挑绰约的风姿。

她跪坐在书案旁,手握一卷竹简,轮廓鲜明。

显得安静和谐,高雅有趣。

黄月英一时间,竟不忍心打破这美好的画面。

侍女通报后,她抬起步履走了进去,眼神望向前方,正准备施礼表明身份。

郭照伸出玉指在娇红的唇上,轻轻地捺了一下,眼神意含。

黄月英微微点头,坐在一旁的绣垫上。绣垫靠前的位置,有一乌木短案,案上摆放着书籍一册。

她拿起来拜读,映入眼帘的赫然是蔡邕的《述行赋》。

笔画中丝丝露白,像缺少墨水的枯笔写成的模样,别有一番风韵。

竟是蔡邕的“飞白体”所书。

当年蔡邕赠送王璨上万册书,里面便有《述行赋》一卷。

“是时梁冀新诛,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贵于其处。”

“又起显阳苑于城西,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

“……”

黄月英心情激荡,只觉得这一趟没有白来。

阅读三国:劝表诈死,以助刘备纳荆州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三国:劝表诈死,以助刘备纳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