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南北朝」

第0017章:因势导利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卫铉的狐假虎威、狗仗人势非常有效果,第二天就有一百四十多个乡兵归队,换走了军中老人、小孩。

眼见无人再来,卫铉正式进行整编,作为本幢精锐的一、二旅不变,仍旧是那两百名老兵和青壮。

这两旅也是卫铉最重视士兵,并不是说他们战斗力有多强。而是他们能够在农忙时节依令而来,说明他们没有弄虚作假的门路、与豪强出身的五名都伯没有瓜葛。

卫铉现在并不具备和五名都伯以及其家族抗衡的实力、资格,自然不会傻乎乎去触动他们的利益。但是这两百名出身纯粹、没有后台的士兵,日后不仅容易收为己用,还没有触动五名都伯及其家族的利益。

这也算是卫铉未来的畅想,以及一点小私心。但是没办法,谁没有一点小私心?

相对第一、第二旅士兵,迅速的归队一百四十多名乡兵分明被五个都伯所把控。若不然,他们哪敢弄虚作假?哪能回来这么快?

对于不敢不归队的人,卫铉先是将一百人划入第三旅,剩下四十多人和年纪比较大的孩童凑成第四旅;最后的老少则是凑成了第五旅。

如此一一替换下来,设想中的五旅在理论上并没有变化,可是一百四十多名身强力壮的乡兵的到来,却使本幢战斗力至少提升三成。

整编完毕,正式训练。

训练内容只有列队和战阵,列队比较简单,而战阵之术就复杂困难多了。

多兵种配合的战阵之术是克敌制胜“法宝”,如果不精通行军战阵之术、不能把数万或数十万兵马合理调派,只会令己方大军乱作一团。

中原王朝从上古时期的牧野之战开始,就有了成熟的战阵之术,后来的《六韬》、《吴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兵书更有详细记载。而曹操所著的《孟德新书》更是立有专章讲述行军战阵之术;诸葛亮在推演兵法之时,也留下影响深远的武侯八阵。

大魏王朝的主流战阵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玄襄阵、却月阵。然而卫铉在战阵方面十窃通了九窃,最后是一窍不通。

借尸还魂前的他生在热兵器时代,战阵之术在那时早已被时代所淘汰,他一个普通人哪懂什么战阵之术啊?而被他取代的原主是个小道士,其之所长多为个人之勇、個人之能,同样不懂战阵之术。

两者结合,造就了卫铉这个战阵上的废物。

卫铉不懂,可他有个“外挂”,他的外挂就是副幢主韩轨。此人大不了卫铉十岁,可是人家懂各种战阵之术。

见他那么懂,卫铉干脆令他练兵、令他“指点”都伯和队主,自己和师兄弟也跟在旁边学习,参与议论。

“外挂”不知卫铉底细,还以为卫铉“傍着”尔朱氏,根本就不在乎一个小小的幢主,故而专程培养自己。所以他不仅卖命做事、倾囊相授,还感激得要死。

“外挂”懂是懂,也许是因为他受限于地位、实战经验不足等缘故,所有内容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而卫铉思维模式超越“外挂”一千多年,有时候反而还指出“外挂”的种种不足。

这般糊里糊涂下来,“外挂”反而以为卫铉是精通战阵之术的行家,之所以求教自己,是谦虚、是不耻下问。

军中一、二、三旅士兵终究有些底子,矫正几次之后倒也把向种简单的战阵练得似模似样,虽然无法和真正的精锐之师相比,但是他们只用一天时间就有这种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

入营数日,卫铉一边努力学习和训练战阵之术,一边了解军务。

按照大魏军制,每个乡兵有槊一杆、横刀一柄、甲一套(优劣不等)、牛皮盾一面、弓一张、箭矢三十支、备用的弓弦三副、捆绑俘虏用的绳子三根。除此以外,每个百人旅根据士兵的特点配有十名战斧兵、十名钩镰枪(麻扎刀)兵。

作为幢主,卫铉还有一面名字叫“幢”的旗帜。“幢”是以羽毛或杂彩为饰的军旗,因为五百名士兵共用一面,故名为一幢,统领一幢士兵的将领也因此称为幢主。

阅读鼎定南北朝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鼎定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