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奇的动植物和恐龙未解之谜」

第16章 恐龙未解之谜3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它正在一片已被鸭嘴龙啃光的光秃秃的林子里孤独地徘徊,它向前移动了几步,啃着连鸭嘴龙都嫌太苦的野草。这头远离集体的角龙已感到饥肠辘辘了,突然一棵小木兰树映入了它的眼帘,它独自用两只角扭动着树枝,小木兰树发出咯咯的响声,它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扭动,但是,这一切都只是徒劳无功,它不仅没能把树弄倒,就连树枝也未能扯下一根。它多少有些累了,便到远处泉眼边的一个小水池旁,迅速地喝了几口泉水。这时,阳光正斜射在被啃光的乱七八糟的树木上,苍蝇围着布满甲虫的鸭嘴龙的粪便飞来飞去,几只蜻蜓从池边跃起,穿过薄雾向远处飞去。这头角龙抬起头来,嘴边还滴着水,它忽然看到对面有一棵柳树,于是便大吼一声,扑进水池向对岸游去。

这次它真的找到了理想的食物。它用两只角夹住柳树的树干,经过一番上下摩擦,中间的一只角把树皮拽了下来。它用牙齿把树皮一条条切断,又咀嚼了一会儿,最后才咽了下去。这时它已饥不择食,什么都想吃,于是它把柳树弄倒,将叶子、小树枝、树皮等所有能吃的都一股脑儿吞了下去。

又一次饱餐之后,角龙又喝了几大口泉水,然后一大泡带有辛辣味的尿便排了出来。这时,它感到精神振奋,浑身上下好像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突然,它发现在高大树木的遮掩下,有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肉食龙——霸王龙正向它走来。角龙毫无退路,只能奋力自卫。它低下头,让巨大的颈盾和角对着敌人,然后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吼叫,这声响就像大雨滂沱时的雷鸣,丛林中的树木似乎都要被劈开了,霸王龙不免也有点害怕了。它知道尽管角龙是吃素的,但它有保护自己的武器——坚韧的颈盾和像刺刀一样的角。霸王龙不敢轻举妄动,它把巨大的头抬起来,虎视眈眈地看着角龙。双方对峙了一阵后,角龙小心翼翼地后退了几步,又走进树林去寻觅自己的队伍了。

很幸运,它没走多远,就遇上了成群的角龙,它迅速地加入了队伍。这支角龙大军也在早餐,它们把所有可以折断或打下来的树枝树叶都吃光了。有时会遇到一头角龙很难折断的树干或树枝,这时其它角龙就会自告奋勇地联合起来,一起把大树推倒。经过与霸王龙的一番对峙,这头掉队的角龙又感到腹中空空了,它随即卧倒在一棵被扭断的木兰树旁,开始大嚼大咽起来。不一会儿,这片树木就被啃光踏烂了。角龙群离去了,只留下几棵高大的树稀稀落落地耸立在这白垩纪晚期空寂的大地上。

13、恐龙身躯庞大之谜

恐龙中大个子的庞大不仅是空前的,也很可能是绝后的。不少种类恐龙的重量都是以“吨”为单位来计算的。躯体庞大是恐龙进化成功的标志之一。恐龙为什么能长得这样巨大?它们必须长很大吗?庞大的身体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吗?

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特性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恐龙当然也不例外,体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着它们的生长、发育以及长成什么样子。一定结构的遗传物质决定某一特定的恐龙种类,因此,遗传物质结构的千差万别就决定了恐龙种类的多种多样、形形色色。根据这个道理,恐龙中躯体庞大的种类,自身就具备发育成庞大个体的遗传内因。所以,恐龙的“大”是由遗传内因决定的。

有了长“大”的遗传内因,还必须要有适应长“大”的环境条件,中生代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恐龙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当时,大陆上地势平坦,河湖广布,植被繁茂,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这种环境非常适合恐龙的生活和繁育,加上爬行动物是第一个真正征服陆地的脊椎动物类群,陆地上当时没有与爬行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的对手。因此,在中生代开始的前后,爬行动物在这块“新大陆”上竞相发展,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类群而恐龙以比其他爬行动物更强的运动能力和生理优势,成为竞争中的强者。丰富的植物促使植食性恐龙获得极大的发展,植食性恐龙的大发展又必然带来肉食性恐龙的昌盛,“恐龙王国”就这样建立、发展了起来。在长期的进化中获得了躯体庞大的遗传特性的恐龙类群,便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慢慢“发福”了。

爬行动物终生都在长个儿,这也是恐龙长得很大的原因。动物的生长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非限定生长,一种叫做限定生长。所谓非限定生长,是指动物一生都在生长,只是幼年期长得更快,成年后长得更慢而已。所谓限定生长,即是指动物在幼年期快速生长,成年后就停止生长了。现代爬行动物是非限定生长模式的代表,鸟类和哺乳动物则属于限定生长的类群。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所以也很有可能是非限定生长的,如果真是这样,它们不停地长上几十上百年,身体不就很庞大了吗?

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恐龙时代地球上的物体重量比现在轻,换句话说,恐龙没有我们现在推算的那么重。根据古代珊瑚化石上“记录”的信息和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反映,地球自转的速度在逐渐变慢。两亿年前,每年有380多天,而不是现在的365天,依照物理学的原理,地球自转的速度越快,地球上的物体重量就越轻。恐龙时代,地球自转的速度比现在约快5%,地球上的物体的重量大约轻10%。因此,以恐龙为代表的中生代爬行动物个体普遍偏大,并且出现了几十吨重的巨型种类。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尚需更多的科学观测与科学发现取得的证据来证实。

巨型恐龙的出现,也被人认为是病态发展,是因罹患一种“疯长”的“巨型症”的结果。他们从恐龙化石上容纳脑垂体的垂体凹分析,发现巨型恐龙的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特别多,据此认为巨型恐龙是“巨型症”患者。当然,这一推断很难使人信服,因为实在难想象一种病态的动物在漫长的时间里会取得如此成功。

不管什么原因,庞大个体的恐龙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庞大的身躯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庞大的身躯是与其食植物的习性相适应的。一些庞大个体的恐龙,特别是巨大的蜥脚类恐龙,都是以植物为食。由于植物所含有的可供动物直接消化吸收的营养比动物肉类要少得多,所以植食性恐龙每天必须吃进更多的食物,一般要几十至一二百千克,甚至可达四五百千克,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但是,它们没有像哺乳动物那样适于研磨的臼齿,一咬下植物,就囫囵吞下肚去。大量的食物需要很大的胃来容纳,也需要极其粗大的肠来消化吸收,并输送余下的残渣。因此,植食性恐龙很大的躯干是和容纳这副大型的消化系统相适应的。

肉食性恐龙的肠胃则短小如牛的肠胃,比肉食性的狮、虎的肠胃粗大得多、长得多,反映在外形上,前者的腹部比后者的更宽,整个体形也如此。植食性恐龙的庞大身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防御适应。大多数中小型肉食性恐龙,面对巨大的植食性恐龙都不敢轻易冒犯,因为大个体的肌肉发达,一抬腿、一投足都充满了力量,小型食肉恐龙不是它们的对手。当时,就只有永川龙、巨齿龙、霸王龙一类大型肉食性恐龙,才敢于打大型蜥脚类恐龙的“主意”,这就使蜥脚类恐龙的敌害减少了一大半,生存的机会因此而增多。

庞大的身躯也有利于蜥脚类恐龙的体温稳定,起到保持身体处于活跃状态的作用。为了揭示恐龙庞大身躯与体温变化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现代爬行动物短喙鳄做了实验。发现这类与恐龙有远亲关系的动物,在阳光下体温升高1c所需要的时间,与其体重(身体大小)成正比。由此可以推断大型恐龙体温升高1c需要比小型恐龙长得多的时间。从表面上看,这一结果说明了巨大体形的不利。然而,事物总是相对的,由于体形大,体内的热量也多,要释放出热量也得受同样变化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体温的作用。于是,恒定的体温使恐龙处于较为活跃的生活状态。

14、恐龙寿命之谜

各种生物的寿命不尽相同。现代爬行动物中的龟历来被认为是一类长寿动物。龟一般可以活数十年,个别可达数百年。俗语“千年王八,万年的龟”(王八即鳖,也属于爬行动物),即反映了这类动物的长寿。其他较为大型的蜥蜴、鳞蛇等现代爬行动物的寿命,也可达百年以上。

相比之下,某些植物,特别是乔木和灌木的寿命比长寿动物还长。如李树和柿树可以活l00多年,松树和云杉能活400年以上。据传非洲如那利亚岛上的龙血树已达8000岁的高龄。作为一大类已经绝灭的古爬行动物,恐龙生前的寿命又有多长呢?

动物寿命的长短,往往是与其生长模式相关联的。非限定生长的动物比限定生长的动物的寿命长。倘若我们把现生动物的非限定生长模式用于对恐龙的研究,一些类群的恐龙从卵中孵化出来到成年所需时间分别是:原角龙需要26年-38年,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需要82年-118年,巨型蜥脚类,如腕龙,则需要百年多。如果成年后的恐龙,能再活上同样长的时间,腕龙也可活到300年左右。

另一个影响动物生长快慢的因素是它们的新陈代谢。平均说来,热血的脊椎动物的生长速度,至少要比冷血的脊椎动物快l0倍。生长越快,寿命越短,生长越慢,寿命越长。

很多证据显示出不少恐龙类群是热血动物,如果这是真的,据此推断出热血恐龙的个体可活几十年至一百多年。

总之,对于早已作古的恐龙,我们目前还不能准确地了解它们究竟能活多久。一些古生物学家在对某些恐龙骨骼的生长环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些恐龙死亡时的年龄为120岁左右。因此,有人认为恐龙的寿命可能更长,即可能活到100岁-200岁。

15、恐龙孕育方式之谜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现代爬行动物的生殖方式是卵生。所谓卵生,就是母体产生受精卵,卵在外界条件下孵化,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全靠卵内的卵黄作为营养物。恐龙是否也是卵生的呢?人们以前只能推测到这里,因为谁也没有见过恐龙蛋。后来,在1925年人们第一次在蒙古戈壁滩上发现了原角龙的蛋化石,从此才让人信服恐龙确是卵生动物。这批恐龙蛋与原角龙的骨骼化石埋在一起,同时还在蛋中发现了原角龙的胚胎。

我们这里所说的恐龙蛋实际上已经是它们的化石。蛋里面原有的成分在石化过程中已被分解、置换,填充了矿物质:我们从外面所看到的仅仅是它们的钙质蛋壳。有的蛋壳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有的已破裂成碎片。

恐龙蛋的形状、大小,蛋壳表面的细微结构都是分类的依据。形状从圆形到几乎为圆柱体,各种形状的都有,大小从几厘米到50多厘米不等。恐龙蛋的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恐龙蛋内还有保存很好的胚胎。有的蛋单个散放,有的蛋是成窝的。一窝恐龙蛋少则几枚,多则几十枚,这种窝叫做“蛋巢”。有的蛋巢内有完整的蛋,有的只有破碎的蛋,有的除破碎的蛋壳外,还有孵出的幼龙的骨骼化石,并且在巢外,还发现了该种成年恐龙的骨骼和脚印化石。形形色色的恐龙产出了多种多样的蛋。现在已经发现了兽脚类、原蜥脚类、蜥脚类、角龙类和鸟脚类等多种类别的恐龙所产的蛋。

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巢,反映出恐龙繁育后代的复杂的行为习性。1970年和1980年,美国科学家先后在蒙大拿州一处叫做“蛋山’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的恐龙蛋巢。这些蛋巢是由鸟脚类恐龙中的鸭嘴龙类和棱齿龙类留下的。科学家们对这些蛋巢进行了研究,了解了这些恐龙的繁殖习性,使我们能够描绘出蛋山上的情景。

在恐龙繁殖的季节,成群的成年鸭嘴龙和棱齿龙便来到这里,经过**后,“夫妻”双方便忙着筑巢产卵。它们在地势较高而且向阳的地方,寻找松软的土地,用带爪的前肢在地上掘出一个圆形的坑来,扒出的泥土垒在坑的周围,使坑的边缘隆起,高出地面,其形状就像一个火山口,可以防止雨水流进窝里。坑的大小跟将要产在其中的蛋的数量相称,以鸭嘴龙为例,每窝要容纳20多个蛋。挖好坑后,再回填上一些松土,巢就算筑成了。接下来,恐龙“妈妈”蹲在巢上向巢内产卵,产下的蛋钝端在上,尖端向下,呈放射状斜插在松软的泥土里,每产一个蛋就要稍微转动一下位置,产完后,再用一层薄土或植物叶片把蛋盖起。然后,这些将要做父母的恐龙便轮流守候在窝旁,提防敌害的掠食,直到孵出幼龙来。

棱齿龙的幼龙出壳时,四肢关节已经发育得比较好了,可以在父母的带领下,到窝外活动。可鸭嘴龙幼仔孵化出来时,肢体关节发育还不充分,不能支撑其身体自由活动,必须继续留在窝内,由父母养育照料。这时的父母非常辛苦,每天都要轮换着去找回大量的食物,它们先将食物嚼碎吞下肚里,然后再把半消化的食物吐出来,喂养它们的小宝宝,同时,还要随时提防肉食性恐龙对幼龙和自身的伤害。直到幼龙能够跟随父母自由活动,它们才举家离开蛋山,四处觅食。由于这类鸭嘴龙具有出众的养育幼龙的本领,所以,人们给它们取名叫做“慈母龙”。

恐龙在筑巢产卵后,是否有像鸟类一样的孵卵行为?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与蒙古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队,自1990年以来,一直在戈壁沙漠从事野外发掘,它们在一处名叫乌哈—托尔戈特的地方发现了一处保存异常完好的恐龙化石,这是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一种食肉恐龙的化石。化石清楚地显示出恐龙死前正在孵卵:它的后肢叉开蹲在窝上,窝内有15枚恐龙蛋,它的前肢微微弯曲,前爪分开并伸向后方,好像在护着自己的卵。这个情景,与今天的鸵鸟和鸽子、母鸡孵蛋的方式并无两样。从化石上看,这条恐龙很像鸵鸟,只是它的尾巴较长而脖子更短。看来,恐龙孵卵、育子的行为与鸟类相似。

至于恐龙究竟是怎样产卵,又是怎样将小恐龙孵化出来,都还只是人们的猜测。

16、恐龙蛋之谜

恐龙产的卵,都有坚实的外壳,所以可保存为化石。恐龙蛋大小不一,小的3厘米左右,大的长径达56厘米,形状通常为卵圆形,少数为长卵形或椭圆形,可成窝保存。

阅读最神奇的动植物和恐龙未解之谜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最神奇的动植物和恐龙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