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于丹」

第6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5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有关”论语”二字的第三种解释是超越”伦理”之上的另外一种解释:20世纪文史学家柳向春认为,《论语》的”论”字即是”阐述大道之义”。柳先生引用段玉裁所说:”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所谓的循理、得宜也是指能遵循天道、合乎伦理规则而言。之所以定名为《论语》,是因为它的内容是”对阐述大道、诠释人类行为规则的论述的记载”。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论语》的内容是诠释人类行为规则的论述,儒家也甚至可以说是一门宗教——儒教。我们在许多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到儒者们对待《论语》的态度,也就如同其他宗教的教徒们对其圣书一样膜拜、敬畏、尊崇。解释到这种地步,我们应该可以明白了,《论语》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是不是”永远是简单的”。它宣扬的是否为于丹教授所误读的快乐哲学?

”论语”二字的第四种解释来自于大约生活于元代的何异孙,在他的《十一经问对》中,

我们可读到:”《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这里的说法,是指《论语》的内容是讨论文义。这种说法,虽然存在已经很久,然而,却是少有人承认。在此,我们仅作保留。事实上,如果我们总体上来看,《论语》这一部书虽然并非是严格的著作,但它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谈,非常生动地给后世的中国人留下了一个鲜明的崇高形象,还包括了孔子的教育、行为、思考等方面。孔子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因才施教、循循善诱。从书中也可看出孔子对仁人君子的要求,如”仁”、”礼”、”乐”、”诗”。这个独特的教育者形象,有自己坚持的原则,有以天命为己任的高尚人格。

附:历代注疏《论语》的本子不少,比较好的注本有:

1三国时期魏国的玄学家何晏著的《论语集解》,是目前最古老的《论语》注本,它全帙并存,是”十三经”中的第一个集注本。

2南朝时期的梁皇侃著的《论语集解义疏》,皇侃以何晏一家之说的集解为主,对《论语》一书作了详尽的疏解,撰成《论语集解义疏》十卷。该书的特点主要是以老、庄来疏解《论语》。

3较后的时代,对《论语》的注疏就众多了。值得参考的有宋代邢邴《论语注疏经解》、宋代朱熹《论语集解》、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4此外,现代学者杨伯峻撰有《论语译注》,最适合初学入门者,当然,也不失为研究者较好的参考资料。

孔子说的”礼”是指”礼节”、”礼让”吗

唐唐

《于丹〈论语〉心得》的第47页,引用了《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于丹这样解释: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此外,在第89页于丹是这样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的:问到这个问题,老师不能不说话了,他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治理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一点都不谦虚,所以笑笑他。意思是说,要以礼制去治理一个国家,首先你的内心要有一种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你看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发言,说明他内心缺乏一种恭敬和辞让啊。两段文字,就有两种说法,一开始于丹认为孔子尊的礼是”礼节”,是”一种自我修养”;其后又提出”为国以礼”的”礼”是”礼让”。在于丹的笔下孔子成了任人打扮的新娘,孔子所说的礼,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看了于丹的书,读者无法得到明晰的答案,反而变得更加迷惑不解。

事实上”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不理解”礼”的含义,我们很难真正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也难以真正读懂《论语》。

东汉许慎去古未远,我们先来看看他在《说文解字》里是如何解释”礼”字的: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许慎认为”示,神事也。”,就是说示字与祭祀和鬼神有关。豊字,本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礼字从示从豊,豊亦声,许慎的意思是说,礼与祭祀和鬼神之事有关,含有通过祭祀神灵以求神灵降福庇佑的意思。许慎对”礼”字的解释与孔子的观念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从《礼记》、《左传》等典籍的零星记载看,孔子主张的礼是起源于天道的。《礼记-礼运》引用孔子的话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毅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

阅读解“毒”于丹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解“毒”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