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于丹」

第21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20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1汉代的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

2汉代经学家郑玄认为:”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者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3宋代解经大师刑昺在疏《论语-雍也》时同意郑玄的看法,他说:”此章戒子夏为君子也,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谓之儒。”

4近代大学者章太炎在《原儒》中认为:”儒在古文字中本是写作需的,而需是求雨的巫觋。”

5刘宝楠先生的《论语正义》引用《周礼》中的条目把”儒”解释为”教民者之称”,也就是老师的意思。

历朝历代对于”儒”的相关说法还有很多,我们但看上面罗列的五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就足以知道这个问题在历代学界的重要地位了。

现代学者对”儒”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这两种看法基本没有跳出前人的范畴,不过在前人的理解上有所阐发罢了。

一种持”柔”说,这种说法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在20世纪30年代初,胡适先生在他的《说儒》中就解释”儒”的本义为”文弱迂缓的人”。郭沫若先生不同意胡适先生的看法,在《驳说儒》一文中他认为:”儒之本义诚然是柔,但不是由于他们本是奴隶而习于

服从的精神的柔,而是由于本是贵族而不事生产的筋骨的柔。古人称儒,大约犹今之人称文诌诌、酸溜溜。”这也不失为一种新见。到了20世纪50年代,饶宗颐先生在他的《释儒》一文中认为《说文解字》中虽把”儒”解释为”柔”,但其意并不是”柔弱迂缓”,而是”

安”、”和”的意思,认为这才与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中和”相一致,这又是一种新的见解。

另一种持”需”说。此说在20世纪初由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认为”儒之名盖出于需”,而”需”指的是求雨的巫觋,其实就是主持祭祀求雨仪式的祭司。这也代表了一派学者的看法。

两种说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先不论”儒”的本义究竟是什么,但就”儒”而言,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是社会的一种行业,在这一点上还是很多学者持相同意见的。

有学者认为,孔子少年时期,家道中落,过着贫穷生活,”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后因友人的推荐,他得以在贵族家中充任下层小吏,帮助贵族办理婚丧庆

吊之事,从事的就是”儒”这种职业。”儒”这一职业极有可能是从《周礼》中的”卜师”、

”丧祝”、”司巫”等职业分化而来。当然从事这种职业,还是需要具备一些专门的知识

来更好地为贵族服务,这些知识有可能就包括贵族平日为人处事的规范、管理国家或家族事务的知识、国家庆典、家族红白喜事等仪式上的礼节等。

也有学者认为,”儒”本来行动的目的其实是”求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为了当官,

后来才逐渐转向”任教”,相当于现代的教师,而孔子有可能就是促使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

性人物。因此,我们后人把他作为儒学的创始人,也认为他是中国师道的创始人。在那些向

孔子求学的门徒中,比较早期的那些弟子,大多还是抱着”求官”的目的,而比较后期的那

些弟子,则更多把目标转向”为师传道”。

对于”儒”这种行业的性质,上面两种说法尽管还有很大的差异,但都有各自的合理性。

在大概了解了”儒”这种职业之后,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孔子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

人儒”到底说的是什么。

其实,对于这话的理解,早期儒家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就曾在著作中提到过。他,就是战国

末期儒学的大师——荀况。

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荀子认为:

弟佗其冠,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

荀子在文中所说的”贱儒”,相当于《论语》里所说的”小人儒”。荀子的大意是说:把帽

阅读解“毒”于丹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解“毒”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