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第27章 和你想的不一样,个性的定型期 1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不要把孩子当成你的附属品

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爱他,才会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意愿,渐渐失去自己。而这将会成为教育最大的失败。把孩子当做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要改变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时刻牢记这一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会顺利得多,亲子关系也会融洽得多。

——林格《教育是一种大智慧:给教师和父母的76个建议》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教授,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对女儿要求低,他认为,女孩子嘛,稍读点儿书就好了。至于儿子,就一定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儿子可惨了,整天被老爸逼着,快乐的求知变成了无尽的痛苦,学习不是为自己学,哪来的动力呢?是“要我学”,结果变成“我厌学”。恐吓、威胁在儿子小的时候还管用,儿子一长大,那一套就不管用了。最后公认天赋高的儿子却一事无成。相反,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女儿,求知的胃口保住了,在“我要学”的状态下不断学习,最后竟然成了博士。

我们很多做父母的和这位教授一样,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心情好时,亲起来没完,要什么给什么;心情不好时,就对着孩子大发脾气。而且,我们当中有些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煞费苦心、挖空心思地安排、设计好孩子的人生,甚至有些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替孩子包办了一切。石家庄台的一档“情感密码”节目播出了一期《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一对“80后”的儿子和儿媳,什么工作都不干,要靠老爸一个人养活,还逼着老爸要拆迁款。儿子在电视上叫嚣:你生了我,就得养我!引起众多观众的愤怒。

气愤之余,我们扪心自问: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说出这样的言辞?难道都是孩子的错吗?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懂得父母的心,不领父母的情

我们通常会认为,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属于我们的。他们从一开始什么都不会,到长大成人,哪一点不是我们教的,给的?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就觉得孩子是我们的附属品,就应该听我们的,应该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我们安排好的轨迹发展、成长。我们就该为他们付出一切,要打要骂也随我们的意。

此外,我们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看孩子,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就是孩子看到的,我们的经验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于是,我们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不允许他们有一丝一毫违拗我们意愿的表现。我们打着“爱”的旗号,给予孩子许多丰厚的物质,以为这是孩子最需要的;给孩子灌输一些我们“自以为是”的思想,以为这是最正确的;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以为这就是最深的爱。

可是,我们却发现,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懂得感恩,长大之后的他们不但不知感恩回报,甚至理所当然地当起“啃老”一族。

◎要懂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不属于我们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人世,

却不是你的化身,

他们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

但并不属于你。

我们要懂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不属于我们任何人,他只属于他自己。一个迷失了自我的孩子,很容易被外界所左右,或逃避退缩,或跟风盲从,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成为碌碌无为的人。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这样一个思想: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是我们所不能主宰和左右的。

◎如何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

我们要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把他当做我们的附属品。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从一出生就是。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还要蹲下来,眼睛平视着孩子同他们说话。这样就不会让孩子觉得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当家里有客人时,或者到别人家里做客,我们不要忘了正式地介绍孩子,不论孩子多小,也要很郑重地介绍给客人。当我们向客人正式介绍孩子时,孩子就会把自己当做接待客人的主人。我们尊重了孩子的独立人格,他们也会因此变得自信、自尊、大方、热情。另外,不要在别人面前训斥孩子,也不要把孩子的当做笑话说给别人听,更不可以当着别人的面嘲讽挖苦孩子……

我们可以给孩子我们的爱,但不要给我们的思想,孩子有孩子的思想。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不是我们思想的延续,我们不可以把我们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为孩子规划人生,代替他们去思维。否则,我们给予孩子的就是伤害,而不是爱;是禁锢、束缚,而不是自由,就像例子中的教授一样。从小处看,当我们带孩子去串门,如果别人给孩子东西,我们不可以替孩子说“不要”“不吃”,孩子馋嘴不是毛病,问题是我们在左右孩子的思想。

特别提醒:

作为明智的父母,我们一定要摒弃支配一切、指挥一切、包办一切的观念,把孩子当做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有事情多问问孩子的想法。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不要把孩子当做我们情绪的发泄桶。

别以你的想法衡量孩子,

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样

父母多以自己的想法来规划孩子的发展,以大人的准则来衡量孩子的行为,在大人眼里,孩子只是个孩子,缺乏鉴别能力,只喜欢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我意图,他很清楚自己需要做哪些“工作”,需要得到大人的哪些配合,他有自己的“工作准则”,并不希望受到大人的干扰。当父母不以俯瞰的姿态,而以蹲下来平等的姿态看待孩子,那么孩子容易获得真自由。

——婴之杰

在搜狐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云伟是一名公认的成功的设计师,但是他经常困在自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一方面,他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趋于完美;另一方面,他总觉得自己的设计还有不足。一次,客户对他的作品提出质疑,说他的东西华而不实,要求他在两个月内拿出成熟的设计作品。他感到很失败,回家后将自己的担心和无助告诉父母,而父母只是对他说:“你原本就应该更努力。”父母的话让他的抑郁症彻底爆发,甚至想自杀。

为什么优秀的云伟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经过专家的临床诊断,发现了根源。原来在云伟3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让他学习自己不喜欢的素描。父母对他极其严厉,只要一张没画好,就会严厉地惩罚他。当他有了进步,父母才会露出一丝笑容,然后再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使以后云伟做得比其他孩子好,也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肯定。父母总是对他说:“你不要骄傲,再努力一点儿就能更好。”每一次,云伟心里都空荡荡的……

还有一个例子:3岁的娇娇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事了。一天,妈妈让娇娇把小板凳搬来,娇娇乐颠颠地走向小板凳。奶奶一看,走过去拿起板凳递给娇娇,结果娇娇大叫:“不是这样的!”她生气地把小板凳放回原来的地方,然后再搬起来,走过去给妈妈。奶奶笑话她:“娇娇可真笨。”

从我们的角度看,孩子不能体谅大人的苦心,乱发脾气,我们总是纳闷,孩子这是怎么啦?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不“不听话”

从表面看,上面的两个例子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可仔细想想,娇娇的奶奶和云伟的父母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只知道站在自己的角度衡量孩子的想法,他们不知道孩子和大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在第一个例子中,父母担心云伟会骄傲,不肯轻易表扬他,而云伟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内心充满挫败感,这样的感觉让他不相信自己的实力和价值,这就是他平时常常处于矛盾之中的原因。

在第二个例子中,奶奶认为娇娇“笨”,其实,这是因为3岁的娇娇进入了“完美敏感期”,他们做事情讲究完整性,不希望自己设想好的事情被打断。孩子开始有了计划做事的意识,是拥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开端。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评判孩子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很多家庭,教育孩子全凭我们的“想当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控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想法一点儿都不了解,用我们的想法或愿望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二是误解型,我们主观地判定孩子的问题,依据以往的经验教育孩子;三是空洞型,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接受水平,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衡量孩子。这就“造就”了很多“不听话”的孩子。

◎别以你的想法衡量孩子,放手让孩子成长

我们通常喜欢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而孩子则喜欢用自己的喜好去衡量自己的行为。当孩子的愿望被满足或者得到父母的支持的时候,他们会有满足感和安全感,能产生很强的自信心,逐步让自己成长成一个拥有独立思想、果断坚强的人。

我们又一次提到“放手”,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大人的想法衡量孩子,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生长环境。我们要明白以下几点:

孩子追求完美不是笨。像第二个例子中的娇娇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是否到了“完美敏感期”,不要用“笨”“没出息”等词语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搞破坏不是孩子的错。我们以前提到过孩子喜欢搞破坏的问题,当孩子破坏了我们花大价钱买的玩具等用品,从我们的角度看,孩子损坏了一样贵重的东西,大多数父母的做法是训斥、打骂,甚至以“再不给你买”来威胁孩子。而实际上在“破坏”中包含了孩子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因为各种感官的刺激,还促进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并且孩子只是想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只是孩子的好奇心而已。

乱涂乱画也不为过。当我们回到家中,看到雪白的墙壁被孩子涂得一塌糊涂,大多会火冒三丈。而孩子只是把墙壁当成了能画画的地方,这也是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的场地。这时候我们最好别生气,要知道这是孩子的“绘画敏感期”到了。我们要为孩子准备好画纸和画笔,或者给孩子开辟出一块墙壁作为他们“涂鸦”的园地。

孩子有很多幼稚甚至是捣乱的行为,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会豁然开朗。

特别提醒:

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在我们阻止孩子的行为之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认真考虑一下,孩子的做法是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只是配角

对孩子来说妈妈的帮助是必要的。但是,在孩子的生活里,妈妈无论任何时候,都只应充当配角,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妈妈应当引导孩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独立生活。并不是说如果孩子没有经历过失败就什么都做不成,而是应当在失败后,妈妈能够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张炳慧《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知心姐姐卢勤在《给父母的忠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各国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手指头塞住漏斗底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漏进瓶子。由于没有经验,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把漏斗口对准瓶子口,沙子就漏得没多少了。但这孩子没有表现出一点儿不耐烦,他一点一点儿地做着、做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先将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就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更是一个劲儿地拍手鼓励着孩子。

另一位中国孩子的妈妈做的却是另一个样子: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子口,再把沙子从这儿灌下去。”

阅读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