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第31章 和你想的不一样,个性的定型期 5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大人因为自己的一次失败而委靡不振,就是因为在他们小时候,父母在对他们的教育中灌输了“错误和失败就是无能”的观念,使得他们处处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失败,一旦失败就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我们要明确,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孩子犯错误的过程,正是孩子在错误中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完善、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我们担心孩子犯错而限制孩子的尝试,或者为了防止孩子少犯错误而过早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表面上看孩子走了捷径,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获取宝贵经验的机会,反而是害了孩子。

◎如何保护孩子敢于尝试的勇气

我在网上见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到老师家中做客,无意中看见老师刚上学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插不进去。于是想主动过去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老师说,让他自己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了!果然,那孩子折腾了一会儿,终于如愿以偿。

让孩子经历些错误,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敢于尝试的勇气。孩子的错误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必须立刻纠正的,比如说脏话、乱丢垃圾、打架等;另一种是孩子能够自行纠正的,主要是孩子在学习生活技能过程中所犯的错。这类错误我们要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习新技能,体验到成功感,更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在第一个例子中,孩子明知犯了错误却哇哇大哭,我们可以这样做:让他自己去清扫碎片,并告诉他瓷器和玻璃制品易碎的常识,学会自觉保护这些东西。如果孩子在一次错误中能学到很多知识,一个瓷碗的价值就被扩大了很多倍。

在第二个例子中,我们建议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画,有进步了就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就会不断地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让孩子不怕失败,敢于尝试。

特别提醒:

错误和失败也是一种财富,尤其是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会在错误中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学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必要的时候我们要为孩子排除一些危险,让他们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犯错”。

绝不强迫孩子盲从,

打破对孩子的粗暴和

我的严格绝不是强迫孩子盲从,因为一个只会盲从的人永远是无能的懦夫。可以这样说,我对儿子的严格完全取决于道理。有时候,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严格和是很难区分的,一味地或苛刻的要求必然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但是,如果注重讲道理,以理服人,无论什么样的条件孩子都会乐于接受。

——卡特?威尔《卡特?威尔的教育》

卡特?威尔在《卡特?威尔的教育》一书中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非常喜欢一只家里喂的羊,他时常独自一个人牵着羊去山坡上玩耍,每当他看到心爱的羊吃着山上的嫩草时就感到非常愉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那只羊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把自己听来的故事和幻想都讲给羊听。他觉得和羊一起在山坡上晒太阳是最幸福的事。

可是有一天,孩子躺在山坡的阳光下睡着了,他做的梦都是和羊在一起的情景。当他醒来时却发现羊不见了。这只羊从来都不会走远,但今天确实是不见了。孩子焦急地找遍了整个山坡,仍然没有找到。他哭了,因为他害怕永远再也见不到这个最心爱的伙伴。

天快黑了,他赶紧跑回家。他想把这件事告诉父亲,请他来帮助找回羊。没有想到,他得到的是一顿暴打。当父亲听说羊不见之后,什么情况都没有问就举起了手中的棍子。无情的棍子打得孩子鼻青脸肿,额头被打破出血。

“我只有这只羊,不把它找到就永远别回来……”说完,父亲就把他推出了门外。

孩子难过极了。

他独自在黑暗的山坡上奔跑。他越跑越想不通,父亲为什么会打他呢?他又不是故意弄丢了羊。“羊不见了,我也很难过啊!”“为了羊,父亲叫我永远不要回去,难道我还不如一只羊吗?”

不久,孩子看见远处有个小白点。当他走近时,他看见了那只羊。它正在悠闲地吃着草呢。

这时,受到粗暴对待的孩子一反常态,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抱起这只羊,而是举起了一块大石头。

“就因为你……因为你,父亲才会这样对待我……”孩子一边哭,一边将石头向羊身上砸去。

第二天,人们在山坡的一块岩石后发现了那只早已死去的羊。而那孩子也永远没有再回家。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孩子心里当时有多么的痛,他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伙伴。

父母的粗暴和在孩子身上留下的阴影将永远不可磨灭,这种阴影会让一个本来善良的孩子变成凶残的魔鬼。

◎了解父母的粗暴对孩子的影响

“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封建教育思想如今依然在很多父母的观念中占主导地位。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或者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就开始火冒三丈,大发雷霆,轻则训斥一顿,重则面壁、打骂、罚跪,甚至被赶出家门……

我们如此粗暴地对待孩子,不管什么个性的孩子的心灵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如果是个性温顺软弱的孩子,会屈从父母,慢慢变得胆怯、自卑、懦弱、内心敏感、盲从;而如果是个性较强的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用各种各样的反叛行为回应父母。父母的粗暴打骂,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更会让孩子形成说谎、孤僻、仇视、冷漠、攻击、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孩子会在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上面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瑞士洛桑大学研究人员说,他们的最新研究显示,过分严厉的式教育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导致他们学业失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和家长关系良好,甚至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学习差的学生则几乎都是在管教严厉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而且家长的教育方式较为粗暴。研究表明,一个自己观点得不到重视的孩子往往会去效仿别人,形成盲从的习惯,或认为自己缺乏判断力、无法做出正确的事情。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便会失去自信心和创造力。

◎如何避免粗暴的对待孩子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念,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错的,他们是在错误中不断成长的。如果让孩子完全服从我们的意愿,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个傀儡。

我们要平衡自己的心态,控制冲动情绪。当孩子做了一些我们不能接受的事情时,我们不要在冲动之下做出打骂孩子的举动,而是先给自己几秒钟时间,在心里默数三位或五位数,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再作决定。也可以离开现场,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这样就不会粗暴地对待孩子了。当然,前提是我们认识到粗暴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不对的,是我们需要改正的。

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们要养成“一日三省吾身”的习惯,即使有些时候我们对待孩子的做法有些过火,但通过反思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要及时向孩子道歉,化解误会,修补亲子关系。

特别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的粗暴、,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更可怕的是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学到这样的应对方式,它带来的影响不只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

孩子的个性要慢慢发掘、

慢慢培养,不要急于一时

有的父母只以自己的期望值来评价孩子,这对孩子的个性及孩子的成长都没有好处。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容易失去自信。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相信孩子的个性,相信孩子的成长,慢慢地、切实地培养你的孩子。父母在为孩子订下目标之前,要参考孩子的兴趣慢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会在生活、玩乐中显露出来。

——沧浪《文明“慢养”才能育“大器”》

豪豪的妈妈最近很是苦恼,因为两岁半的豪豪太任性了。他想要什么东西就得立刻得到,不然就拼命地哭,还在地上打滚不起来。豪豪妈妈担心,豪豪这样的个性,将来可怎么办呢?

不只豪豪妈妈有这样的担忧,连博士妈妈也一样拿孩子没办法。

可可的妈妈是一个博士,无论在学问还是工作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可是,她被自己的宝贝女儿可可搞得头都大了。

两岁多的可可,喜欢自顾自地玩耍,在她玩的时候,不管大人和她说什么她都不答应。

可可妈妈很着急,担心孩子这样的个性会对以后的发展不利。再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就会走过去拿开孩子手里的东西,严肃地对她说:“大人和你说话一定要答应。”可可对妈妈的话毫不在乎,只是用大哭表示自己的不满,事后依然如故。

可可妈妈不死心,一次次地想把可可从玩耍中拉出来,教导她如何回答大人的话。可是,每次除了惹得孩子大哭,一点儿进展也没有。

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一点儿、听话一点儿、开朗一点儿,对孩子的淘气、任性、发脾气、固执、无理取闹等不良个性总是很担忧,希望孩子能变得像自己期望的一样。但是,我们却发现一个怪现象:越是着急地想让孩子改掉“坏”的性格,孩子的这种性格越是难以“撼动”,甚至会“变本加厉”。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

◎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并且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成长道路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外界因素都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个性没有好坏之分,这和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很大关系。心理学家认为,无论哪种气质类型,无论气质维度上的哪种表现水平,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孩子的气质根本没有好坏之别。只要放对位置,哪种个性的孩子都会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因此,基于孩子性格的可变性,我们不要及早对孩子的个性下结论,要结合孩子的认知方式慢慢发掘,慢慢培养。

◎孩子的个性为什么要慢慢发掘,慢慢培养

既然了解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就应该清楚,我们急于想改变孩子个性的做法其实是“揠苗助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那个“揠苗”的人的角色,总是急切地希望孩子能快速成为好性格的人。抱有这种心理的父母常常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强迫孩子向“既定”的方向发展,孩子稍有反抗,父母就会着急担忧。殊不知,我们的态度也在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形成。

孩子的个性培养要遵循孩子在各阶段不同的认知方式。瑞士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大致要经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新建构,只有前一个发展阶段的认知方式形成以后才会顺利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否则就会影响后续的发展任务。因此,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孩子“快快成长”。

◎如何慢慢发掘、慢慢培养孩子的个性

我们要理解呵护孩子的个性,因势利导,逐步让孩子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要和孩子建立起平等、民主、信任的亲子关系,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孩子的个性就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我们要尊重孩子不同的成长和认知规律。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可可还没有发展到理解人际交往的互动概念,她正处于开始认识世界的关键期,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属于个人游戏阶段,这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关键期。而可可妈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武断地打断孩子,对孩子日后形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只有认识到孩子的这个特点,才不会干涉孩子,主观认为孩子个性不好。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细活、慢活,不能急功近利,应该从自然规律出发。这就需要用耐心、爱心、平常心对待孩子不同的个性,细心观察、发掘孩子个性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发扬光大,帮助孩子慢慢驶向成功的彼岸。

特别提醒: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我们切记不要给孩子贴上“笨”“淘气”“捣乱”之类的标签,尊重孩子内在的成长密码,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能消灭孩子“坏”个性,应该因势利导,慢养孩子。

阅读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