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第一名帅」

第196章 殿试取才(上)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上章说到浩成等人返回北京,赶上了一年一次的科举中的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等,是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之一。殿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由唐代的武则天首创。

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试,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定,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这样就会出现多次省试合格的考生,到殿试的时候总是被淘汰的情况。

但此后出现了一些殿试屡次落第的举人愤而投奔与宋朝分庭抗礼的西夏的情况。因此,北宋朝廷也认为殿试实行淘汰确实不好。

所以浩成规定的殿试也基本上与前朝宋朝无异,但也参考了历史上的明代殿试制度,因为明代的殿试制度相对最完善。

其实殿试很简单,只是考试策问1场,考题一般是先由内阁预先拟定,并在考试的前一天呈递给皇上亲定。

考试的时间一般以1天为限,日落之前交卷。受卷官把试卷集中起来,送交弥封官;弥封官弥封完毕,送给掌卷官;由掌卷官送交东阁,交读卷官评阅。

读卷官一般来说是由从进士出身的高级朝官中选拔出来的,当然也会有皇帝亲自指定的官员。

殿试评卷时间非常充裕,为了防止读卷官说时间不够,所以按浩成规定,“殿试毕,即开始读卷,最晚七日后发榜”。这一点上浩成的改革比之历史上的明代规定的一日时间要好得多!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取才的质量。

其次凡是参加殿试的人只分等第而不落选。读卷官的任务就是将这些试卷分成3等,以拟定3甲人选,特别要认真挑选出—甲的3份卷子,其他2甲按照读卷官的好恶随便分等,则无关紧要了。

不过最后内阁将拟定的“一甲”最后还要经过浩成的“面试”,考核之后才可发榜!

殿试发榜分3甲:一甲只有3名,即状元(或称“殿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至三甲通称为“进士”。

以前一个读书人,考中了进士,功名就算到了尽头。但是由于浩成在穿越之前乃是在雅思托福机构的市场人员,参考了学生考雅思刷分的制度。

所以也规定了,除了一甲外,二甲,三甲,最低到省试的读书人,可以到第二年继续以去年的“最高成绩”为准,继续参加科举考试,没有限制,只要你愿意继续考试,一般来说,当中如出现发挥失误也不用担心,朝廷以你的最后的最高成绩为准。

在殿试前一天,范直清、王珏、陆游、李清照等内阁重臣来到奉天殿请示浩成决定殿试题目。而浩成早已备好,将题目交给范直清等人,并说道:“本次殿试题目,就以如何平定外患为题。”

于是,经过范直清等大臣四天的阅卷,发现有六人,可位列一甲,但由于一甲的名额只有三位,所以直清等人将一甲的卷子交给浩成查阅。

浩成便在奉天殿逐渐拿起一份份的答卷翻看起来,看了片刻,浩成的表情基本上都是处于非常满意的状态。

由于安娘担心浩成连日查阅考生的阅卷此时安娘自己做了点点心和泡了壶贡品的“白云茶”,并亲自送到奉天殿。

隋唐之前杭州茶文化处于兴起阶段。三国两晋时期,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逐渐发展,灵隐寺建成,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逐渐盛行,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茶随着寺庙道观的建立而被栽种传播。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后,杭州因水陆交通的地理便利,一时成为东南物产聚散的“巨富名邑”,唐代杭城的繁华初显。此时,茶叶在杭州境内广为栽培。

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

只见安娘说道:“官家如此开心,想必是因此次殿试的学子们写出的锦绣文章所喜。”浩成正看得乐不释手,见安娘到来,放下手中的答卷,将安娘搂在怀中,温柔地说道:“妹子,你来得正好,你看,这次的殿试果然有不少人才。”

安娘放下点心与茶水,也看了几篇之前浩成看过的文章,遂后也称赞道:“确实啊,这几位学子的文章果然犀利!。”浩成笑道:“妹子,不瞒你说,我终于明白为何唐太宗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突然,浩成看到一份答卷后,愤怒骂道:“来人!,将此大逆不道之人立即推出斩首!。”

在场的安娘一惊,而门口的锦衣卫立马回道:“遵旨”!。安娘见锦衣卫要执行浩成的旨意,立马阻止,并问道浩成:“怎么了官家,前面不是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杀学子啊!。”

浩成解释道:“你看,此人说我劳命伤财,不断地派兵征伐,只是沽名钓誉。还说我皇位来路不正,说我就是唐代的安禄山,不感恩图报,还说我不顾礼义廉耻,奈前朝高宗皇后为妃,说我嗜茶成性,杀了史浩、陈俊卿、杨时、罗从彦等前朝大臣。

关键是还说我有被纲常礼教,让女子参军,过度的提升女子地位,你看看,你说我该不该杀此人,而且我就奇怪了,这还是经过老范他们这些内阁重臣选出来的!他们的胆子还真是大啊!。”

安娘先是安慰了浩成不要动怒,又说道:“官家,先不说这文章是如何被范大人他们选出来的,但是臣妾曾记得官家不是时常自比唐太宗,当年丞相魏征就曾多次犯颜直谏,唐太宗不也没杀他,反而多次采纳魏征之策。

后来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而官家比唐太宗有过之无不及,难道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吗!。”

浩成被安娘这么一说气也消了大半,但还是不依不饶地回道:“妹子,你说得不错,但是你读历史没读透,李世民他知道魏征这人是不会反的,魏征是他的人,所以魏征要讲,李世民也就让他讲了。而且李世民可以说是心思细密,他知道玄武门事变杀了他的大哥与三弟,皇位来路不正,需要一个原敌对阵营的魏征来营造自己开明大度的帝王形象,平衡对他玄武门之变的差评!

而且魏征生前经曾多次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看,他要干什么?自然是想青史留名!。”

安娘笑了笑说:“反正官家你呢,看事情总是要把阴暗面放大,好的一面缩小。那照你这么说,我对你好是有目的的咯,那当初我们姐妹嫁给你,你干嘛还答应我爹娘!。”

浩成立马笑嘻嘻地握着安娘的手说:“哎呀,这都哪儿跟哪儿,你怎么能跟他们比,即使我不相信全天底下的人,你我肯定相信的,好好,朕不杀。”

安娘用手点了点浩成的鼻子,笑道:“官家,臣妾的意思是不如召此人上殿,说服此人,那不就更能让天下人知道官家的胸怀嘛!。”

浩成想想也对,待浩成看完所有答卷后,撕开答卷上的遮住的署名,果然那大逆不道的答卷就是朱熹这个一根筋写的,而几篇好的文章则是范成大等人写的。

浩成吃了会儿点心,喝了几口茶,随即命锦衣卫传旨令一甲的学子们立马进宫参加面试,还有召范直清、王珏、陆游、李清照等八部大臣进殿。而安娘也知趣地返回坤宁宫。

不一会儿,一甲的学子们以及内阁大臣们纷纷进入奉天殿。一甲的学子们一进入奉天殿,便看见正前方龙椅之上高坐着一个年纪虽轻但却气质非凡的年轻人,尤其是范成大与朱熹两人不禁心头一凛,心想:“原来当初在醉仙楼痛打金员外,拯救莘姑娘之人居然就是当今陛下!。”

尤其是朱熹,他万万没想到杀害自己老师的人就在自己的面前,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浩成的观点与思想会极其与当今陛下相似。

这时,一个锦衣卫大声道:“拜见大明皇帝陛下!”。

于是众人连忙跪到地上,朝浩成三叩首同时高呼万岁。众人行礼后,浩成随即又赐座给一甲二甲的学子们。

浩成扬声说道:“诸位都是大明各地的俊杰之士,朕看了你们的文章,确实个个精辟!今日最后的面试就是要从你们中间挑选出能为国家、百姓堪为大任的人才!但是有一人的文章,朕不知怎么说才好!”

浩成话音一落,便命锦衣卫将朱熹的答卷拿给大家看,过了一会儿,立马殿下众人便议论起来,一个小男孩先大声说道:“陛下,小人建议应立即将朱熹此人脱出殿外斩首示众!。”

浩成在龙椅上坐下,端起前面安娘送上来的白云茶,抿了一口,问道:“你是何人,说说看为什么要朕将朱熹斩首示众!。”

那小男孩回道:“启禀陛下,小人姓陈,名傅良,字君举,浙江温州人。小人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如果有人一味地死守儒家礼教,而不切于实用,开物成务,那便是死读书!,轻则祸及身边之人,重则危害国家!。”

陈傅良的这句话意思,其实就是“不管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而且如果生平所学的知识,技能不能用于生活,又不通晓万物之理,则就不能办好各种事情。”

浩成一听此人叫陈博良,心中一惊,因为这个人给他的印象太深了,陈博良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永康学派,就是专门与朱熹的代表的性命之学派相对立。按时间来算陈博良此时应该九岁(因历史上的陈博良是1137年出生的)

阅读宋朝第一名帅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宋朝第一名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