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郡王传」

第49章 49.引子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永乐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421年,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顺天府,并大赦天下。

朱棣迁都北京的动机,不只是因为那里是他的龙兴之地。真正的原因是为了严防位于漠北三大集团:东蒙古鞑靼、西蒙古瓦剌、兀良哈三卫侵犯大明,最终目的是让大明国祚延绵永续。

当年元顺帝逃至北漠,不断骚扰北疆,为此太祖朱元璋在辽东、北平等地屯驻大量军队。出于军事目的,北方驻重兵,那么由谁来管辖军队?朱元璋自然不放心那些将军们,便采取了分封政策,分派皇子去镇守边疆:如镇守在辽东的辽王朱植、在热河的宁王朱权、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在河北的谷王朱橞、在陕西大同的代王朱桂、在山西太原的晋王朱棡、在陕西的秦王朱樉、在宁夏的庆王朱栴、在甘肃的肃王朱楧。这九王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漠北边防线上。因为他们拥有军权,镇守着边塞,故称之为塞王。

当年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朱棣打到热河时,因觊觎宁王部下大量蒙古骑兵,便夺取了宁王骑兵进攻南京。朱棣后来将宁王分封到江西府。但此举也导致原来的北方防御线出现缺口,也成为蒙古骚扰大明边境的突破口之一。朱棣将政治中心北迁,也是为了巩固北方的军事防御线。

自古征战,必须粮草先行,运输粮草的渠道就是明代帝王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军粮从富泽的南方运往北方,一般有三种方式:陆运、海运、漕运。但每种方式都各有利弊。

我们先说海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命漕粮督运官汤和造船,走海路,运粮到直沽(天津)。直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从南向北运输粮饷均以海运为主。但是也正是1397年,朱元璋下令罢除海运。

原因有二:一是,海运凶险难测,飘溺损失惨重。不止如此,运送延期、船只失事、军士毙命,海寇劫掠,等等,都令朱元璋痛心不已。据史料记载,洪武七年六月(1374年),海运覆舟40余只漂米4700余万石,溺死官军700多人,良马40匹。太祖闻之深为伤痛,并对隐匿海运溺死官兵人数的金吾卫指挥佥事陆龄严厉追究。

每当朱元璋听闻海运有溺死者,他都“终夕不寐”。后来,他便下决心决心施行屯田与招商纳米之法。

二是,1397年,北方战事缓和。而且经过多年的积累,各地军队屯田,能够自给自足。这也大大减轻了海运的压力。

不得不说,海运的路被朱元璋“冰冻”后,也成为后来打通各省内河进行漕运的契机。

明朝建国后,效仿元代漕运使司制度。洪武元年九月,设立京畿都漕运司。当年的都漕运使(正四品)薛祥曾京打通山东济宁至扬州的运道,江北的漕粮可以通过运河抵达应天府南京。从后世来看这是有价值的一件事,为永乐帝启用漕运奠定了基础。

不过,洪武三十年之前,粮饷均以海运为主。漕运不是主流,相对海运来说,作用和价值有限。1381年12月,朝廷罢止京畿都漕运司。这个存在了13年的漕运司竟“寿终正寝”了。但这也给日后朱棣想要恢复漕运司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毕竟是有违祖制嘛!

话说,朱棣迁都,五次亲征蒙古,更加突出了运输粮饷的需求。成祖九年,朱棣命宋礼疏通会通河。十三年,命平江伯陈瑄凿清江浦,开通北京漕运,直达通州港。这些都是为朱棣迁都和亲征蒙古做了铺垫。

以上赘述是为了交代第二卷所发生故事的背景,还请读者大人笑纳!

阅读大明郡王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大明郡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