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郡王传」

第95章 95.群臣争辩,宦海无涯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且说,罗杉吃了李纤云晦气这晚,正是朱棣惩罚文武群臣在午门激辩迁都是非之夜。罗杉沐浴更衣后,也没等到大哥罗允下朝,困倦不已,和衣而睡了。

这场跪辩还要追溯到两日前,翰林院侍讲邹辑给朱棣上书,历数奉天殿灾祸之源,直陈其为迁都之祸。朱棣看后勃然大怒,正逢早朝时,萧仪也说三大殿起火因迁都而导致皇天降祸。朱棣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把所有怒火都撒在萧仪身上。

其余大臣不敢再说迁都是祸了,反对迁都的大臣又将攻击的矛头指向当初与朱棣密议迁都的几位大臣。朱棣斥责他们是“书生之见,不识朕之大略”,罚他们去午门跪辩。

“金陵古称龙蟠虎踞,帝王之都,迁都北京本就有违祖制,三大殿失火,就是上天的惩罚!”御史郑维桓捏着酸疼的膝盖,口无遮拦地说。

“常言道:‘水盆里扎猛子——没个深浅。’还望郑大人慎言!昔日太祖定都应天府之前曾说:‘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胡虏。’迁都之举,正是陛下为了完成先皇的遗愿,实属至孝。”礼部尚书赵羾翻了一个白眼怼道。

“俗话说:‘脱裤子放屁,真是多此一举!’太祖早在北方驻扎重兵,还派了诸位塞王守着边疆,为的就是防止蒙古各部落犯我疆土。咱们继续派重兵防御便是,何必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迁都北京呢?”御史何忠面上露出不屑的表情说道。

“何大人没听闻,月前鞑靼侵扰我边关,劫掠商旅之事吗?如今我朝已迁都北京,鞑靼、瓦剌等部落仍时不时犯我边境。若不迁都严防死守,哪天胡虏打到家门口,何大人还蒙着被呼呼大睡呢!”刑部右侍郎张本讽刺地说。

“迁都最大的不便就是北方粮食不能自供,需要从富泽的南方调粮。但是无论是海运还是漕运,都各有风险。近期沿海的倭乱和咱们开了海运不无关系。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帮倭寇说不准就是觊觎我朝的粮饷。再者,运粮耗资巨大。上一次,咱们从淮扬运三十七万石粮食到北京,共用了三十四万头驴子,车子十一万七千五百辆,役民二十三万五千一百四十人。就拿这些百姓来说,若是春天运粮,他们不能在家春耕,到秋冬时无所收获,一家人吃什么?长此以往,民怨载道,既妨碍他们安居乐业,也不利于我朝安定。”翰林院李时勉细数运粮的弊端忧心忡忡地说。

“‘两手提两篮——左也难来右也难。’正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皇上两次亲征蒙古,为的是威慑鞑靼、瓦剌各部,让我朝北部边境安宁,让百姓免受蒙古侵扰的苦累。正所谓‘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不过是多运些粮罢了,难道重兵驻守边疆就不需要运粮了吗?再说,自从我朝疏通内河,运河沿线商贸繁荣,北边的百姓可以买到南方的稀罕物件,南方的百姓也能享受北方的特产和物资。这也是迁都的意外收获啊!”礼部尚书赵羾来劲地说。

此时天已四更,太监何信带着太监给诸位大人送粥食。在御书房,朱瞻基陪伴朱棣看言官送来的群臣的论点,这些话让朱棣哭笑不得。

“基儿,你以为朕迁都、北伐为何?”朱棣叹了口气问道。

“回陛下,孙儿以为胡虏如禽兽,恩之不戴,服而遽叛。迁都和北伐自然是为解边民之苦,更为子孙臣民世代之福。”朱瞻基恭敬地回答。

朱棣听后微微点头,听到小太监禀报:“户部夏尚书求见!”

“准!”朱棣说道。

“臣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夏元吉大礼拜道。

“爱卿平身!赐坐!”朱棣说道。

“谢陛下!”夏元吉坐下,颜芊芸前来奉茶。她一边放下茶盏,一边速览其人。白发白髯,皱纹不显著,神色泰然,透着一股正气。仿佛这里有他在,天就塌不下来的气势。

她早闻夏元吉是一位厉害的大人物,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任户部尚书二十余载,如今还是太孙太傅。因他忠谨奉职,宽政恤民,颇得明太祖朱元璋的信任。

当年,夏元吉与同僚一起办公,其他人嬉笑喧闹,唯独夏元吉正襟危坐,神态肃然,朱元璋破例提拔他为户部主事。由于户部公务繁杂,夏元吉处理得井井有条,彰显出超乎常人的才干。当时户部尚书郁新对夏元吉颇为欣赏,让他处理户部各司的事务。由于郁新看不惯户部诸司办事怠惰者,将他们写在弹劾书上呈给朱元璋。其中,被提名的刘郎中嫉妒夏元吉,诬告夏元吉怂恿户部尚书郁新上书告状。朱元璋却极力维护夏元吉:“他能帮尚书理事,你想诬陷他吗?”于是将刘郎中处斩,平息此事。从此事便可看出太祖对夏元吉的信任与器重。

当年朱棣攻入皇城时,户部右侍郎夏元吉还在户部值房。兵部尚书茹常先投靠了朱棣,他绑了夏元吉带到朱棣面前,并说他在靖难之役中“助纣为虐”。朱棣怒问夏元吉有何辩解。夏元吉不慌不忙地说:“君上殉难,臣子理当死节,请殿下容臣三天。”

朱棣错愕地问:“为什么?”夏元吉说:“户部还有账目尚未点算完,此事关乎黎民生计,容臣三天内做完,再随先君赴死。”

朱棣心里一乐,当即下令释放夏元吉,后来提拔他为户部尚书。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前,所有的粮草辎重都是夏元吉筹措的。他精于算计,朝中各项开支,都有户部供应。无论是兴八十万大军讨伐安南,还是修造船舰下西洋,抑或是兴建北京城,夏元吉都要想办法既满足国用,又避免给百姓增加赋税。这样尽心尽力的臣子,无论谁做皇帝都得重用啊!

“想必那些辩言,夏爱卿已了然于心了?”朱棣哂笑道。

“是!陛下请恕臣直言,诸位大臣应诏进谏,所陈之事,以国为重,无论正确与否,都不应有罪。但是,身为臣子,自当为皇上分忧,处理好这些大事。宫殿之建六分木材,四分石材,我们本应重在防雷防火,如今三大殿失火,实属臣预防不力,不该找寻借口。臣身为户部尚书,罪之首也,请陛下责罚臣一人!”夏元吉起身跪拜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基儿,还不扶起太傅。”朱棣听了夏元吉的话,心中的怒火缓和不少。

“是!”朱瞻基赶忙扶起夏元吉,请他复坐。

颜芊芸捧着茶盘走出御书房,心中十分震撼。试想午门外不少大臣内心恐惧,甚至有人责骂上书激怒皇帝的翰林院侍讲邹辑,害大家受此惩罚。在这种巨压下,唯独夏元吉敢承担责任。人与人果然不同,正所谓“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和那些“人慌失智”的臣子相比,夏元吉这种遇事不推卸责任,敢担风险的行事风格,令颜芊芸敬佩不已!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太孙朱瞻基的理解和夏元吉自担责任的行为,让朱棣消了气,他下令请大臣们回家了。然而,上书的翰林院侍讲邹辑和在午门外说出反对言论的翰林院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被下狱。御史郑维桓、何忠、罗通、徐通等人被贬到交趾(今越南)。这场迁都之变就这样落幕了。

群臣散后,罗允坐在轿子,双腿已无知觉。他心中无限感慨,自觉宦海无涯,波涛汹涌,稍有不慎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阅读大明郡王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大明郡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