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全才」

第一百一三章 我只想要我需要的人才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楼上的沈博深思熟虑之后有了自己的决定,楼下的胡裴也在苦思冥想之后将第一题的解题之法想了出来。网暗暗地抹了把额头冒出的细汗,胡裴稍稍松了一口气,这第一题答得可真不容易,在他答题的这段时间里,这个宽阔的考场之中又陆陆续续的进来了十几个前来应聘的各色人等,这些人里,有文人,有武夫,更有一些掌柜的打扮的人一脸献媚笑容地和那油盐不进满脸威严的张管家商量着什么事情。

胡裴虽在专注地答题,但他是个文人的同时,还是一个武艺不俗的武人,自小练武使得他耳目通明,可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后面陆续进来的人胡裴都一个个的注意到了,这也让他更感到了些莫名的压力,心说“这沈府的名头,果然不小,据说这什么招贤榜在两月前便已经贴在公告栏上了,时间过去了足足两月有余了,这前来应聘的各色人等还是络绎不绝!”由此可见,这沈公子的声名和这沈府的富有,在江宁城有多么的深入人心了。

这些人胡裴也是随意地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一个人的性格怎么样已经文采怎么样,是不能通过外表看出来的,因此胡裴也没有过多的留意这些竞争者,自个儿这会儿已经开考了,而他们不过刚刚过来而已,不论他们应聘的职位是否和自己有冲突,至少自个儿已经先行一步了不是?看看试卷上费尽心机才答出的两道题目,胡裴心里稍稍有了些成就感。这个沈府出题实在是太偏门,也太有深度了些。在这之前,胡裴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题目,他倒是挺佩服出题的这个人的,都不知道他是从什么样的隐秘典籍里将这些题目给翻出来的。

如果让沈博听到了胡裴此刻的心声,怕是会当场大笑三声,然后告诉胡裴,这几个题目可没有费他什么脑力,全部是是从现代克隆而来,其中有些题目甚至是小学课本上的题。沈博也不敢出太难的题目,比起教育,宋朝和现代社会差距太大了,可以说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他甚至连初中的题目都不敢拿出来去考别人,如果真那么做的话,那就不是考验了,那是虐待,精神上的虐待。

沈博举行这样的试题考验其实和科举的模式是差不多的,但,内容上就完全不同了。“科举”从总体上来说,有利有弊。就华夏的历史上来说,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掌权的统治。

而且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到得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以上说的也不过只是科举的好处罢了,说到弊病,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大概由宋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已经开始陷入僵化,几乎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就可通过。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且大部份文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而读书。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想象,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近千百年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明清以来华夏社会的因循自封、人材的奴化,与科举考试内容的朿有着相负相承的关系。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华夏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沈博前世的历史上的知名党人孙大炮,他所创立的华夏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近千年后的现代社会,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华夏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尤其让沈博在意的是,古代的科举考试由于被统治者们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八股取士,原来用意应该是,用固定的格式去写题,以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文人思想的工具,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基于这种种原因,沈博在录取人才方面便选择了别具一格的选拔方式。他不需要那些死读书,啃死书的书呆子,他需要的是那种思想不受束缚,敢想敢做,可以快速接受新知识,新学问的灵活性比较高的聪慧人物,而不是那种诗词歌赋样样出众的所谓才子。那样的大才子是朝廷需要的,不是沈博!“我只想要我需要的人才”这就是沈博出那些奇怪考题的原因所在了。跪求分享

最快更新最少错误请到网

阅读大宋全才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大宋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