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第143章汉匈和亲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岁首大典之后,刘邦宣扬了皇家威仪,体验到当皇帝的滋味。

随后,刘邦又做了三件事。

1.东垣战胜韩王信,收复失地。

2.剥夺代王刘喜王爵。

3.找到一个处理解决大汉与匈奴交界的人选:陈豨。

此时,刘邦心情大好,南下又来到赵国。

这一次,刘邦没有辱骂赵王张敖,反而笑纳了进献的美人:赵美人。

这个赵美人全名是什么,史料没有记载。对于这个美人,有两种说法:

1.赵王张敖后宫的美人,主动献出来。

2.这美人是暗杀刘邦的刺客。

刘邦返回长安,经过一个地方,它叫柏人。

柏人,西周时属邢国,春秋时属于晋国,战国时属赵,秦末汉初置柏人县。

这里有个人,很出名,他叫柏人侯李昙。

李昙,字贵远,战国时是赵国名将。因屡建奇功,被封为柏人侯。入秦,被封为御使大夫,后升为司徒。

他的子孙,发展很好。

一支在赵国。

在战国时代,他有个很出名的孙子,叫李牧。

李牧因为北击匈奴,南破强秦,被赵国封为武安君。他也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还流传了一句谶语:李牧亡,赵国灭。

李牧之孙,叫李左车。

李左车辅佐赵氏后裔赵王歇重建赵国,因为战功显赫被封为广武君。

韩信背水一战,俘虏李左车。

李左车说了一句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随后,献策韩信,智取燕齐。

另一支被称为陇西李氏。其中,大唐开国之君李渊是他第三十代后人。

刘邦经过柏人,听闻这些名将事迹,心有所动,就想要留宿,开口问:这是哪里。

近臣答:柏人。

也不知道怎么了,刘邦双眼皮跳的厉害,说了一句:柏人,是被别人迫害啊!

刘邦没有留宿,就率领人马离开了。

殊不知,刘邦双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

此时,赵相贯高等人,看准这个时机,准备除掉刘邦。

谁让刘邦打了败仗,辱骂赵王张敖。

赵王张敖能忍,这些跟随其父张耳打天下的老人,最看重尊严,绝不能忍。

就在刘邦出征东垣,笑纳赵美人之时。贯高等人在柏人馆舍埋伏,准备截杀刘邦,以报主上之耻。

然,刘邦是命运之子,总会化险为夷。

这一次,也不例外。

然,刘邦和赵王张敖的恩怨情仇,还没有结束。

刘邦回到长安,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解决边患?

一个韩王信,折腾北疆不得安宁。还有一个强大的草原民族匈奴。

国内,还不知道有多少异性诸侯王跟他离心离德。

刘邦很头疼,真头疼。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这时,刘邦想到了一个人:刘敬。

刘邦平定韩王信叛乱,主动进攻匈奴之前,曾派了很多使者,前去刺探匈奴的情况。

只有刘敬一个人说不能打。

刘邦很生气,不仅骂了他一顿,还把他关押在广武。白登山脱困后,刘邦想到了他,也下令将他释放。刘邦见到刘敬,第一句话,要道歉,说让他受委屈。

随后,刘邦又说了一句话:悔不听他言,才落得白登山狼狈突围。

跟着,刘邦为了表明意识到问题的错误,又说了一句话:我已经将那些出使匈奴,说可以打的人斩杀。

先道歉,承认错误。后,改正错误。

刘邦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又做了一件事:封爵厚赏。

刘邦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称建信侯。此举,不仅向外界表明,刘邦知错就改,有君王气度。同时,也表明了刘邦爱才之心。

就这样,刘敬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为刘邦解决了一个难题:如何处理与匈奴之间的关系。

刘邦问他怎么办。

刘敬先表明一个观点:不能用武。

他说了不能用武的原因:大汉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秦末汉初,年年征战,民生凋零,将士疲惫不堪。

刘敬又表明第二个态度:不能用仁义道德。

他也说了不能用仁义道德的原因:冒顿弑父、抢父姬妾为妻。他是主张以拳头论天下,凭武力树威。没有仁义,更不讲究道德。

刘邦听了,也觉得合理。但,他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武力行不通,仁义道德也没用,那该怎么办。

刘敬话锋一转,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能从冒顿下手,那就要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

刘邦听到这个新颖的答案,心有所动。

冒顿的子孙,能够臣服大汉,不与汉为敌,也是刘邦所愿。

这一次,刘敬多了一个心眼,免得说错话,被刘邦责罚,是这样问的:我有个主意,怕陛下,不能办到。

刘邦听他有主意,知道他担心什么,为了让他不要有顾忌,畅所欲言,又说了这样一句话:果真可行,为什么不能办!我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句话潜台词也是说,你只管说,该怎么办。剩下的,就是我的事。我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刘敬得到刘邦首肯,开始畅所欲言: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简单说:和亲、送礼。

刘敬是想刘邦把长公主送去匈奴和亲,又奉送厚礼。长公主有大汉作为后盾,就会被冒顿立为阏氏。

生下的孩子,就是匈奴的太子,大汉的外孙。

刘邦是帝王,深知一个道理:一切没有尘埃落定。

毕竟,刘邦也有这样的心思。他有嫡长子刘盈,却疼爱第三子刘如意。

吕后势力强大,但,他还是想扶持第三个儿子。

他把长公主送到匈奴,冒顿会将他立为阏氏?

长公主被冒顿立为阏氏,就能生下儿子?

纵使生下儿子,就能成为下一任单于继承人?

匈奴是以实力说话,讲究拳头硬。

和亲、送礼,就能解决大汉与匈奴之间的边患?

一个字,难。

两个字,很难。

三个字,太难了。

刘敬察觉出了刘邦异样,也洞穿了对方心中所想。

他提了一个反问句:

这个计策,能成功吗?

能。

为什么能?

匈奴贪图大汉的钱财。(贪汉重币。)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刘邦听这句话,觉得很合理。毕竟,按照华夏礼仪。外孙怎会与外公为敌。

然后,刘敬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跟着,刘敬说了为什么要刘邦子女送去和亲。

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也就是说,刘敬的计策很简单。

1.和亲:

送刘邦女儿去匈奴和亲,其目的是为了让他外孙,凭借大汉的实力,成为下一任单于。

2.送礼。

送出诸多财宝和物质,让匈奴痴迷汉朝的物资,进而让他们不会选择跟大汉成为敌人。

刘邦见嫁个女儿、送点礼就能解决大汉与匈奴边患,不战而屈人之兵。

于是,刘邦说了一个字:善。

因为刘敬的出现,大汉有了解决匈奴的方式:和亲。

刘邦是采纳了刘敬的计策,也答应送女儿去和亲。

但,刘邦要施行这个策略,就要面对两个人。

1.赵王张敖。

据史料记载,刘邦只有一个女儿,叫鲁元公主。这个女儿已经嫁给了张敖,还生了一个女儿张嫣(未来的汉惠后)。

刘邦让鲁元公主嫁去匈奴,赵王张敖会有什么反应。毕竟,这可是奇耻大辱啊!

2.鲁元公主。

纵使赵王张敖没有意见,但鲁元公主本人,是否愿意去匈奴,缔结汉匈友好。

就在刘邦还没有想清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一个人找上来了,她就是吕后。

吕后没有用霸道的方式拒绝,而是用柔。她用女人常用的方式:日夜泣。

还不断说这样一句话: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刘邦听了,改变了原有的想法。

太史公留下了这样一段记载: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

刘敬明言,只要嫁长公主去匈奴,才有意义。

那么,刘邦为什么最终妥协了呢?

我想有以下原因:

1.主因:吕后日夜哭,每天说就只有一个女儿,让刘邦心软。

2.深因:吕后是大汉的皇后。她背后有强大的势力。

吕后反对,支持吕后的人也会反对。还有赵国等诸侯势力,也会反对。

3.刘邦的父爱:不舍将女儿嫁去匈奴。

刘敬一席话,做通了刘邦思想工作,决定将长女嫁去匈奴,和亲。

吕后日夜哭,出言阻拦,刘邦只好作罢。

但,和亲势在必得。不能嫁自己的女儿,那就嫁一个认的女儿。

刘敬奉刘邦之命,前往匈奴和亲。

刘邦和亲,也被认为是懦弱无能。

那么,和亲真的能赢得和平。

中原王朝对草原民族实行和亲策略,没有成功。

那么,这个和亲计策没用吗?

答案:有用。

后来,大清就倚靠这种政策,统治了蒙古。康熙曾举行酒宴,见蒙古贵族后裔,大多是自己后裔,深感得意。

和亲政策,是可以的。

但,大汉王朝,是很难。

以和亲的方式,解决边患,从大汉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开始。

提这个计策的人:刘敬。

刘敬奉命出使匈奴,洽谈和亲,缔结汉匈友好。

他的计策,刘邦采纳了一半:答应和亲,主角不是自己女儿。

然,一件事东窗事发,那就是贯高谋刺刘邦的行踪泄露。

阅读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