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神灵」

第42章兵修列阵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兵修列阵

宋襄王蔚然感叹

“世间万物,竟然有此奇异之物。

此茶之花,名为金蝉子。究其一生,竟然能够岁经两世,前面一世为蝉,后面一世为茶。

前世为蝉之后,每临生机断绝则会选择极阴极寒之崖壁降落而亡。等到来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此物竟然能够化身茶株,开花结果轮回不止。”

“竟然人世间有此等奇事?”

墨子之学识,不可谓不渊博,墨子之见闻,不可谓不广博,却也没有遇到过如此之物。

宋襄王见此,也不多言,伸手拿起长条玉盒,递给了墨子。

墨子接过来,轻轻打开了玉盒。他知宋襄王对此茶的喜爱,所以动作上也是十分小心平缓,拿出来一根茶株,仔细端详起来。

却见这株茶花,有梗有茎,根茎之处胖大,隐约之间俨然还能辨别出宛如拉长很多的蝉蛹之身,奇怪的是在其梗杆之上一片叶子都没有,只是略微的生有微豪。

更是在这唯独通体无叶的奇特之外,此茶花却只在植株顶部叉出三五丛花朵,花形直如几只雪白仙鹤展翅高飞之状,十分逼真。

“奇哉!”

墨子抬起手来,对着太阳光细细打量着。

“根茎通体莹莹如同碧玉,对光且可现晶莹剔透之状。

“臣知天地阴阳之道,合而化生万物。此蝉既名金蝉,应是其身具阴阳两极之气,方能合而化金之道。

万物非处其极,不能化生。

阳击于坎水而巽风起,阴击于离火而乾金生。

此物为蝉的这一世,应该是身体上具备极阳之气。故能在衰亡之际仍有力量飞往极寒崖壁,依附山石而殁。然而正是因为其身体尚未完成消散的生机被崖壁山石的极寒之气很快冻结之故,所以其体内极阳之气并未完全失去,而是发生了崖壁山石之极阴之气与身体内的极阳之气的相互攻伐,最终达到某种平衡,表皮因为阴阳之气交汇而成皮甲之固,以此皮甲为限而化生身体内外两界。

此后经年累月,受天地之间阳光雨雪风霜等因素不断侵扰,导致体内阳气厚积而生发,破甲而成此茶花,端的是非有天造地设的大机缘,无法实现啊!”

“此物之难得,在于以一身而兼备元阴与元阳之气,此气为力的确可以大补人之元精啊。

只是元阳之气为先天之力,强于其体内的后天元阴之力。楚国之人能以代表元阴之玉石,将其封存起来,的确也可以算的上是深谙个中缘由。”

墨子不仅也像宋襄王那样,有了沉醉之意。

“此茶,用来煮茶,有延年驻寿返老还童之功。用来制药,则可起死回生,挽救人之性命。”

他这一番话,说的宋襄王频频点头。

“卿若喜欢此茶,你可常来,无需约见即可入宫。寡人非常喜欢与先生这样坐而论道,煮茶而谈的机会。寡人即刻知会门官,使其于专门,随时恭候大驾。

请茶。”

宋襄王双手拱手举杯做邀请状。

“大王之命,墨翟莫敢不从!但有召命,墨翟9万死不辞。”

“方才先生所论内政之选贤,不知你所谓之贤能之人,是否是儒家所谓之君子呢?”

宋襄公一边品茶,一边把话题拉回来。

“臣之所论贤能之人,与儒家所谓君子小人之论,其意泾渭分明大相径庭。”

“请先生为寡人解惑。”

“臣之所论贤能之人,所谓贤者,尊天敬道者也,上观星辰变化以求天文之道,下观山川河流奔流以求地理之道,中观尊卑长幼以求人伦之道。所谓能者,专精特新者也,于工农商建,交运冶炼机具器械数算文明等内政上各有之一技之长也。

而儒家,讲求礼仪之务,司仪虚之粉饰,既不能让粮食增产,又不能使城堡加固。所以儒家理论重在务虚,而臣之主张重在务实。

儒家所谓之君子小人之论,非为事物之实,于国于民皆毫无实际之利益,华而不实。

其之君子之论调,实其本意为国君之子也。

“凡事欲立可见其心也,欲成可见其志也。

其君子之论,取意可见其心,取成可见其技穷。

故其意可见,其志可见也,无非讨好君王之意,实无治世图新之实也。

浮词丽藻取悦君王之论以谋权力者也。

未来乱鲁者,必孔丘此人也。

未来乱邦者,必此儒家之论也。

故臣以为,君子,未必贤能也,小人,未必恶人也。

人有其志,物有其用,皆循天道也。

人民者,国之根基也。君子小人之论,失根基而搬弄是非对立,非智者之为也。

故臣耻与之伍也。”

自古至今,思想理论都是行动的指南针,宋襄王当然是很重视这样的理论之争的,凡事辨则明,不辨则暗。

“依卿之见,鲁国有乱邦亡国之忧?”

毕竟是一个智者的论断,宋襄王显然是要深究了。

“儒家不兴,鲁国尚存,儒家日兴,鲁国必乱。”

鲁国是周公之子统治的国家,以周公之强悍,鲁国一直都是不论领土上还是军事实力上的绝对东方大国。而且在周礼制度上,建有与周王室同一个级别的宗祠祭祀之地,鲁国国君与周王室一样可以执九钺,行天子礼仪。

这种国家的强大,是宋国这种亡国奴社会最底层的国家远远无法比拟的。

如果这样的一个国家,真的会像墨子所言,因为把国家跟社会的主要方向,定义在繁文缛节的周礼上面,那亡国还真是一个说不准的事情了。

宋襄王显然是乐见其成的。

这种理想总是要有的嘛,说不定哪天真的会实现了呢!

“说说财政”

“国之财政,如人之血脉,不可断竭。

国之财政,以粮为本。

人民者,为国之根本也。粮者,人民之根本也。

故粮竭,则民乱。民乱,则国亡。”

“国之财政,以水为根。

人民者,牲畜者,麦黍社稷者,皆由土气夹坎水受阳光而生。

故水竭,则民亡。民亡,则国灭。”

“是啊!吾商汤一族,就是因水竭而亡!”

听到了水竭则国灭,宋襄王作为商汤后人,内心深有同感。

普通的商汤后人,成为亡国奴以后,可能迫于生存压力或者生计问题,并不会去深刻反省总结自己怎么就成为了亡国奴,或者他们也会探讨一下原因,但绝不会像宋国公家族一样站在统治者的高度上感同身受的来深刻的全面的进行总结。

毕竟站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会相同。

商纣王朝遭遇了百年罕见的连续七年大旱,黄河水竭,河水只能没过脚踝,徒步就能渡过黄河,因为河道水枯导致赤地千里,粮食种植颗粒无收,大量树木因干旱而枯死,布匹纺织无法生产,加上地震不断山川崩裂,所以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

商纣王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向东发动了战争,希冀打通向东方的海域通道,缓解百姓没饭吃的问题。可惜在第一次战争中周文王就叛乱了,导致商纣王不得不停止与占据沿海地区的人方夷族的战争,回军平叛,打败并抓捕了周文王姬昌,将其拘押在羑里。

可惜自古青酒红人面,钱帛动人心。

姬昌用大量西岐搜刮来钱财珠宝贿赂费尤两个大臣,放虎归山。

在常年的大饥荒面前,人们都是惊慌失措的。被东方海域发达的鱼牧业和富饶的盐业和青铜矿冶金与手工业吸引,商纣很快又发动了战争。

“唉!”

宋襄王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国之根本能够稳固,就像土壤之于稼穑,繁荣昌盛可期也。

水固,则万物生。民固,则百业兴矣!”

墨子似乎感受到了宋襄王在想什么,也不由得长叹一声。

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有知心朋友,为名为利忙碌一声。

可有的人,却淡泊名利走遍天下寻访知己,他们这类人因天道而生,从来都是心怀天下,可以为了知己为了正义,不惜奉献生命。

墨子,就是这类人。

“先生,请茶。”

宋襄王认真的看着墨子,尊敬的捧茶而敬。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一谷不收谓之懂、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岁懂、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享食而己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三。大夫彻县,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雍食而不盛、彻骆雕、涂不芸。马不食粟、裨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是啊,五谷不收,五谷不收…”

宋襄王对饥荒这个词是极为敏感的。

“五谷者,金木水火土者也。

土谷者,花生,红薯白薯者也。

火谷者,麦黍,高粱者也。

水谷者,水稻,莲藕者也。

木谷者,苹果,鸭梨者也。

金谷者,豆角,茄子红豆者也。”

五谷不收,则百姓三餐不继。

“卿对饥荒,如何自保?”

“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

吾圣祖商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

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也。

宋国君王和大夫们的生活,要带头节俭。

墨子这番话暗含的意思宋襄王是明白的,可是宋国只有一个布衣墨子,其他大夫和相、宰等人,依然还是鼎钟鸣食,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

毕竟这就是人类奋斗的目的,不享受一下拼死拼活的奋斗干什么?谁说不是呢。

你想天天穿布衣,那是你墨子的事,我也是宰我也是相,我甚至是王,我就觉得绫罗绸缎做衣服好,好看的不得了。

我儿子每天就穿着丝绸袍子,那些小姑娘小媳妇都恨不得倒贴。

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生啊。

高楼大厦珍稀美食,红木家具高档装修,不都是因为咱们的确有这个实力吗!

不然当官干嘛呢?捞钱干嘛呢?

这才是生活嘛!

你墨子每年的俸禄都拿来搞那些七七八八莫名其妙的天文研究,历法研究,农业机械研究,军事机械研究。

但你却穷的卖血。儿子埋怨老婆不理。

看看你墨子都穷成啥狗样子了,穷的布衣上都是布丁,败家啊,你这是真的败家啊!

我们都知道你儿子怎么说你呢,我们都知道你老婆每天怎么骂你的。

同朝为官,我们真替你感到丢人现眼,宋国的鸡鸭鱼肉都觉得你丢脸。

你到底瞧不起谁呢?啊!我这只鸡长的不漂亮吗?你不吃就算了,多看一下也行呀,看都不看都送到那些穷鬼家里了?

你让别的鸡怎么看我?别的猪怎么看我?

宋襄公眼神禁不住往墨子的长袍衣角,快速的溜了一眼。

很多宋国朝堂官员都不停的因为墨子这些败家行为,向他告状。

有一个非常堂而皇之的理由:不爱惜自己的人,会爱国吗?

墨子这么吝啬,宋国的GDP怎么可能增长?

他这是严重抵制高消费!他这是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是和宋国大王您在唱反调。

宋襄王一想到这就满脑子晕乎,赶紧又端起茶杯打断了墨子。

“请茶,请茶。”

“先生,这个寡人听的非常明白了。请继续说说军政吧。”

他故意把非常这两个字重重的用重音,进行突出的表达。

却看到墨子抬着头,怔怔的盯着自己。

急忙又说:“真的,这个问题寡人感同身受,感同身受。”

墨子心里暗叹一声,这个节俭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今天第一次提出来了。他也明白宋国上到与他同朝为官的大夫、相、宰,下到地方豪强,都不同意。

尤其是反对声激烈的时候,宋襄王很多时候,甚至还要保护好自己。

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一片反对声中,墨子这么改革,是要舍命的。

更关键是要宋襄王也舍命,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才行。

这需要时间。

“当今战争,久者数岁,速者数月。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稿、妇人不暇纺绩织纤。则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

东周王朝开始不断加剧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仅造成了各国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还使得广大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农时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无法有序进行。长此以往,农民不能生产足够的衣食之财、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当然就会陷入危机。

这,是摆在每一个诸侯国面前的问题,无一例外。

“大王啊,我还想要说几句财政。”

“那就,就,再说两句,再说两句。”

宋襄王很头疼,他伸手抹了一把脸,算了忍住点,再说说也好。

“财者,贝之才也。

物以稀为贵,珍馐美食之所以费耗巨资,皆因为珍贵稀有也。

当年周公旦为其自己的后代选址鲁国,看中的就是青铜矿,海盐,满山的木谷与海鱼,尤其是海贝珍珠,是周王朝货币市场的硬通货,价值连城。”

墨子抬头挺胸,望向宋襄王。

“臣于年前踏勘到一处出产美贝珍珠之地。”

“什么?!!”

宋襄公大吃了一惊,蓦然站立起来,高喝一声。

“在哪里?”

“我宋国沙邱以南,干县西的氏河河滩。

臣以派出臣的军队,对外以宋国屯田的名义,控制住了河滩流域,专等大王定夺,看看下一步怎么办。”

“好啊,太好了!”

宋襄王双拳紧握,激动的不停低头挥着手,来回走动。

“这是钱啊,这就是钱啊!上天掉下来给我宋国的财富啊!”

“来人!”宋襄王大喊一声。

转头对墨子说:“滋事重大,你我移步太徳殿,那里有地图,你指给寡人具体位置。”

太徳殿是五进二的格局,规模不大。妙的是在墨子这种建造大家的手里,小有小的精巧,朱红色的楠木大柱,支起层层飞檐挑起,四周墙壁尺度舒展持重,窗棂精美开阔,殿下东南侧邻水架空一片小水塘,对景处造了山石,石上溪水孱孱而下,流入塘中,塘中莲花荷花杂而不乱,花下红白黑三色锦鲤嬉戏,整个建筑落落大方,布局十分实用。

殿内,宋襄王俯身盯着眼前的宋国地图上一处,目不转睛。

宫人们早已把两人的茶具搬来,重新换了水茶煮了起来,而且还贴心的备来几盘点心。此刻茶气窈窈袅袅,又漂了起来。

微风自殿南打开的窗棂处吹入,又带来了花香,参杂进了那令人神志畅快的茶香之中,凭空多了一种温软甜香的意境。

“先生,你先来讲讲你的想法计划。”

“第一,屯田。”

君臣如此重视的问题上,墨子也不废话,直奔主题。

“请大王颁布法令,在这里新建屯田之城。

滩涂土壤肥裕,可以挖掘河道淤泥制作农耕肥料,一方面解决土壤贫瘠之地,一方面解决采贝收集珍珠问题。一举两得。

同时,向全国人民公示,鼓励移民新城,建设新城。

第二,对外宣传我们宋国要以新城为据,大力发展采贝业。为新城造势,吸引各个诸侯国的投资。

第三,大王颁布优惠政策,鼓励全天下的能工巧匠落户新城,这种难得一见的发财机会,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增加我们宋国人口。”

“嗯…这样说来城名必须要先起,而且名字还要响亮,有号召力才行…”

宋襄王难得的捻起了胡须。

“你说的很有道理,这个事还刻不容缓了…叫个什么名字呢?”

“还望大王费心。”

宋襄王一边思索,一边自言自语。

“就叫贝丘城吧。

名字叫的太大,太有诱惑,容易引起诸侯贪婪之心。但是,叫的太小,也没有人感兴趣…

就叫贝丘!既要点出来此地出产珍贵的海贝珍珠,又要点出来这里,只是个海贝的死地绝地而已,并无太大价值。”

“接下来,讲讲军政吧”

宋襄王拿起茶,一口喝了个精光。

“没有强大的军事,我们宋国保护不了自己的安定发展啊!”

此刻的宋襄王,越大体会到了军事实力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没有强大的保护能力,遇到美玉你得装瞎,绕开了美玉走,你胆敢动手拿,只能家破人亡。

人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

“兵者,天之圣器也。无兵,则邪气难除,正气不立。”

墨子眉头紧皱。宋国本来就是地处平原,是周王朝重要的几个粮产区之一,而且也有青铜矿,现在又有了美贝珍珠,诸侯国觊觎之心是一定的。贝丘城一旦形成规模,也许就意味着战争。

幸,或者是不幸?!

这是个问题。

“兵弱,则国微。”他也开始有点宋襄王的自言自语了,问题很棘手。

“自古弱国无外交!强国必强兵也。

强兵者,衣食无忧为首也。

大国交兵之胜负者,阵也。”

“阵?”宋襄王很迷惑,这是什么意思?

“阵!

兵,修列阵!”

墨子抿着嘴,非常肯定的回答。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不在于单兵能力,而在于兵团整体上的能力,这种能力就表现为阵!

这种阵,不是那些书呆子和意淫者们幻想出来的什么八卦阵了,长蛇阵了的那些名词上的所谓阵法。

阵,是单兵力量的集大成者。

“阵者,群力之组合也。

“阵者,集人力,器物之力,占天时之力,地利之力,术法之力,数力之合也。

天下之兵,其所从事者,不能不以仪也。不能仪而其物能达者,无也。士虽皆可将军,但有法也。

工者,器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

自古利器夺人先。

但凡各类工者,亦有术法也。

诸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以直为绳,以县为悬,无巧工而倒霉工,皆以五法为本。”

对于器的强大,宋襄公是明白的。

当年北方的黄帝对南方的蚩尤部落作战,决定最终胜负的就是黄帝掌握了强大无比的武器。

第一个就是指南车。

南方多雨天多水气,尤其是梅雨季节连续数月不见太阳月亮,常常大雾弥漫。战争开始的时候,黄帝的军队因为不习惯在大雾弥漫中作战,常常迷失方向,所以被蚩尤利用地理优势打的大败。针对这种不利局面,黄帝后方的大臣风伯很快就利用天文气象知识,发明了指南车。从此以后黄帝军队的行军作战,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不会有错,能够及时到达预定作战目标。

第二个就是射日弓。

黄帝开始在与蚩尤部落作战很不利,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南方多山区,蚩尤部落常年生活在大山之中,翻山越岭如走平地,他们利用高低山脉优势,居高临下投掷武器和石头对黄帝军队进行攻击。为了改变占据,黄帝的第五个儿子观弦月而发明了弓箭。第五子因为发明了弓箭,被黄帝委以重任,担任弓长统帅弓箭部队,后来干脆被黄帝赐姓,张。

从此以后,彻底改变了战争走向。

弓箭这种武器,属于强大的远程攻击武器,最远可达千米。完全改变了古代战士只靠肉身贴紧搏杀的战斗模式。

在与蚩尤部落居高临下利用山石森林优势作战过程中,黄帝的军队用弓箭带着火油不断射向蚩尤部落藏身的地方,引发大规模山火,蚩尤军队的优势顿时变成劣势,陷入无边无际的火海之中。

随着黄帝军队的推进,整个蚩尤部落联盟,一个个依山而建的村寨全部被歼灭。

“改变胜负的,真的需要强大的武器啊!”

宋襄公感慨的说。

武器发展到东周时期,就更加先进了,尤其是墨子发明出来了连弩和巨弩,改进了弓的材料和物理发射原理,而且从原来的木制弓箭,改进为铁器为材料的弓和箭,而且还能连续发射。

这也是宋国至今没有国家敢于侵犯的重要原因。

“两国交战,有阵者胜。”

墨子的功劳很大,尤其是军事武器上面,对宋国贡献非常大,对对东周王朝整体上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但是墨子这类人,属于常人很难理解的异类。从不因此而沾沾自喜,从不居功自傲,也从不欺凌弱国乃至弱者,只是一味的埋头工作,专研发明。

所以才被东周王朝百姓称赞为,布衣神相。

“阵法者,机变之术也。

两军对战,先以重弓测距,战车测速。

重弓测距,行三射量三测。

平射测肉搏杀伤,抛射测冲锋杀伤,急射测乱战杀伤。

战车测速,行三驰量三速。

急进之驰测地形之速,知冲锋陷阵与撤退逃遁之速。

掩攻之驰测风向之速,知箭速车速之差。

绞杀之驰测陷入阵中搏杀战车回旋之速,知亡命取胜之利。

国之不同,兵之战力各异。

兵修列阵,重甲兵善于防御,轻甲兵善于贴身。重骑兵善于冲锋,轻骑兵善于掩杀侵扰。长戟兵善于破阵,短戟兵善于袭杀。重弩兵善于远射战车骑兵,短弩兵善于中距离乱射。供给兵善于负重跑动,器械兵善于计算与补充消耗,后勤兵善于粮草军需补给。

战阵不同,胜负立判。”

“在战争中,各个兵种交织混杂在一起,需要统帅以旗帜兵于高处指挥各个兵种列阵,并辅助用号角兵通过长短不一高低声音不同的统御方法来指挥各兵种进行随时随地的变阵,对战场之上敌军发生的变化,做出相对应的变阵。

如保护军队两翼,就需要弓弩兵,以远距离射击控制住敌军骑兵的袭杀。

保护部队正面敌军战车与重骑兵的冲锋,就需要多兵种列阵,相互交替攻击。

首先用弓箭测距用战车测速,来判断敌军战车与战马攻击到我军阵地的时间,然后算好时间指挥用重弩兵远距离齐射来打击敌军冲锋的中段距离,使后续敌军冲锋不能连续。

其次,用短弩兵平射控制敌军前锋部队的冲击速度,使其冲击力量不断降低。

最后,在敌军战车与战马,冲到我军重甲兵前三十步范围之内时,由长戟兵抛射杀伤敌军并用大量战戟形成障碍阻隔敌军战车战马的前进。

最后交换出重骑兵发动反冲锋,在三十步范围之内反杀敌军战车。

要做到以上这些,就需要全军不断修习各种战阵的变化,演练各兵种互相之间的快速换位,快速补充,交替攻击的方法。”

“是啊,战场之中情势瞬息万变,除非有熟悉的练习,否则是很难把控的啊。

战阵的力量先生真的是讲的很明确了,那么寡人如何能够实现宋国自保?”

宋襄公受限于商人后代的这种众矢之的的尴尬处境,虽然不能大规模征兵发展军事,发动战争吞并诸侯国,但是显然需要强大的军事来实现自保。

“不同的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兵种上的强弱。

如吴越两国,长于舟船水战,海上作战以弓弩为重。

如楚国这类领土广阔树木资源多的国家,必然长于战车冲锋与弓弩兵。

如我们宋国与鲁国和郑、齐国,地处平原,长于弓骑兵奔袭作战。

千乘之国,当然是他们希望强在战车,百乘之国,他们就会战车骑兵两强并重。

宋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贝丘城自保,应该筑十里大城。”

宋襄公对这个问题,非常上心,这个可是必须要马上做好的,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百里之城,耗兵十万。十里之城,耗兵数万。数万之兵,非大国不可为也。

具体到筑城防御,应先备粮。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必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先生,贝丘城首先需要择选吉祥之地吧?寡人听说当年周公旦建东周城,择地耗时半年之久,可是前前后后废弃了五处城址啊。”

宋襄王说到这里,嘴角一抽,心里一痛,自己国库里白花花钱啊,那些紧衣缩食积累起来的周朝青铜刀币啊,要马上离我而去了。

“大王既然决定开始,臣自当将殚精竭虑。

当年周公旦筑城,有的是钱和土地来供他挑选,所以才能有那样的做法。

而我们宋国,如今显然不可能有那种条件。

所以臣以为,当以事为主来进行建设。

新城据河道而建,背山而面水。既能方便河道挖淤采贝,就地加工。又能方便加工用水,引水入城。

臣拟修建主副城四座。主城以农田为主,副城一以贸易为主,一以海贝珍珠采集生产为主,一以工业机械制造为主。

每座城池设地渠暗沟互相交通,主城设置防御,三座副城均以生产或者贸易为主,不设防御体系。”

宋襄王一听这规模,就戳了牙花子,倒吸了一口凉气。不过如此重要的地方,还是要非常重视才行,还是大力支持的。

“只有主城设置军力,进行防御吗?你先说具体这个防御体系如何自保吧。”

“主城设置三纵三横街道,进行街区划分,形成九个区域,暗合九宫八卦。北区设城门,城门外设护城河道十丈宽,吊桥可以直通河边。

城内设置瓮城一道宽二十丈,瓮城与主城四角均设角楼,以便于观察,并于角楼设置上下明暗三道防御射击孔…”

“得,得,你这得多少钱啊?”

宋襄公听着这么复杂,发现墨子的情绪完全投入了筑城的憧憬之中,赶紧发问打断了他。

“你想过需要多少钱了吗?我们可不能自不量力好大喜功啊。”

墨子听了一愣,神情怔怔发呆,心里开始详细计算起来,的确,大王说的没错,好像是要花很多很多的钱哈。

“这样吧,你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出来,详详细细的把筑城资金算出来,我们再议?!”

阅读王与神灵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王与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