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分水岭」

4第4次吃鱼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她跳下床,一步就到了舱门处。

用强化树脂做的淡蓝色舱门中间留着个长方形通气口,通气口下方是块凸出的横板,横板上放着盛满饭菜的橘黄色托盘,托盘右上角印着美国宇航局的Logo。

她弯下腰,边拍门边对着通气口喊道:“外面有人吗?开门。”

门外无人应答。

她瞄了眼盘子里的菜,是她最爱吃的烤鱼餐,而不是其他人更喜欢的烤火鸡或墨西哥炸玉米卷什么的。

鱼不大,鱼身上摆着几片香芹叶和柠檬片,正躺在番茄沙司和奶油沙司混合的“海洋”里“瞪”着她。盘子旁边还摆了香槟、羊角面包和巧克力布丁,看起来非常丰盛。

她把手指贴在鱼身上,触感温凉,显然已经放了不短的时间。

如果她没记错,进入太空后团队一共吃过三次鱼。第一次是所有宇航员庆祝顺利登陆欧律诺墨3号飞船,第二次是庆祝飞船安全切入霍曼转移轨道,第三次是庆祝飞船进入预定的火星高轨道。

今天又吃鱼,那是庆祝什么?

又拍了几下门后,她的手忽然停住。一秒后,她抽出盘子下面的托盘,顺着通气口扔了出去,门外登时传来托盘摔落在地板的脆响。

这样应该就有人听到了,她小声嘀咕了一句,但直到她重新坐回到床上,都没人敲门。

她将后背贴紧舱壁,用手臂环抱住蜷缩起来的小腿,任由思绪飘向窗外。

现在是地球时间2032年2月9日,火星北半球还是冬天,但南半球已经出现从冬眠中爬出来的迹象。

8个多月前,载有宇航员的火箭从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起飞,顺利入轨后将宇航员们悉数送入近地轨道的欧律诺墨3号飞船。

欧律诺墨3号全长98米,比正在服役的国际空间站稍短,但比世界上最长的客机波音747还长38%,重约450吨,相当于375辆普通汽车的重量。通过货运飞船累计运输18次才将全部建造物资运抵地球低轨,由近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联手打造,在近地轨道上耗时108个地球日完成。它能以近3000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平均每85分钟左右绕地球一周,从南半球穿越到北半球。

控制舱是飞船的第一个模块,位于飞船最前方。它的整体造型为正六棱柱,一侧外壳上硕大的蓝白色Logo清楚无误地告诉所有能看到它的人,这是美国宇航局的飞船。

名为“冲天炉”,外形像棱台的深空观察舱在Logo的另一侧,它有四扇可折叠开合的巨型窗户,站在里面可以更安全和直观地观测宇航员的太空行走及操作机械臂的过程,也是休息时作为凝视窗外宇宙的好地方。

凯特相信除了她以外的所有机组成员现在都在控制舱,她又仔细观察了一下控制舱最前端的航天器对接端口,在她被软禁前,重达9吨的英仙座多用途航天器就对接在那。

圆锥形英仙座多用途航天器最早被从地球表面发射的火箭带到地球低轨道,再在低轨和欧律诺墨3号完成对接。它配备了史上最强、可承受近3000高温的隔热罩,同时还搭载了独立的推进和制动系统,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既可用作联合或独立降落火星的航天器,也可作为从火星地表返回火星轨道的升空舱(前提是在火星找到水或甲烷)以及飞船回到地球轨道后再次通过地球大气层降落到地表,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

在看到位于控制舱后面的达芬奇环中的小环停止运转后,凯特脑中曾冒出一个猜测,当她注意到本该出现在对接端口处的英仙座多用途航天器也已消失不见便越发相信,她的猜测是对的。

在控制舱的中部位置,她看到像翅膀一样一左一右向两侧伸展出去的两块长方形太阳能电池板的一部分。它们叫“神翼”,既可以折叠收缩在舱体两侧,也可以在使用时缓慢展开。作为飞船的动力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全方位地充分满足飞船在空间移动、星际通讯、宇航员生活、科学实验等领域的用电需求。

太阳能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依赖消耗性燃料作为前进的动力,但它的缺点也很突出:随着飞船越来越靠近火星,飞船离太阳也越来越远,能收集到的太阳能也就越来越少。尽管目前太阳能技术的热转化和存储效果已比70年前人类刚进入太空时提高了不止百倍,但太阳能依然只能作为其他动力源的有益补充,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

在进入霍曼转移轨道后,欧律诺墨3号曾成功部署了一张70米*70米的超级太阳帆。帆由比人类头发还细的涂塑铝制成,在发射和部署前被打包成午餐盒大小,以便尽可能少的占用飞船空间。展开后的太阳帆通过反射太阳光子产生的推进力前进,这种技术有利于航天器在远离太阳的深空中继续推进并覆盖很远的距离。事实证明,太空辐射和陨石对太阳帆的损耗很大,收集效率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宇航员们按既定计划将超级太阳能帆固定在一个探测器上发射了出去,希望它在彻底报废前可以追赶三倍于自由女神像的太空岩石并进行研究。同时,无论探测器是否可以完成任务,宇航员们都会安排它去更远的深空执行更多任务,比如勘探木卫二。

达芬奇环后面是飞船的核心,八个被宇航员们称为“生命胶囊”的模块分别对接在船体主轴的八个端口上。

这八个“胶囊”并非排成对称的两列,而是左右各三个构成一个平面。平面一侧是一个独立的“胶囊A”,也就是凯特目前所在的地方。而平面的另一侧还有一个“胶囊B”,在“胶囊B”旁设有机库。凯特相信,如果她没猜错,本该在对接端口的英仙座航天器现在就停在机库里。

所谓的“生命胶囊”由两部分组成:内核由301不锈钢和在月球发现的特别金属元素合成的碳纤维构成,外壳则是由高强度多芳基化合物纤维织成的可充气模块,这种织物比钢更坚固,还可承受高温、低温和防宇宙辐射,特别是舱外温度下降时,材料表面的强度和温度会提高。地球大气层和地球磁场为人类抵挡了绝大多数的宇宙空间辐射,而身处大气层外的宇航员受到的辐射水平比地表高20倍。为了保护飞船和宇航员,3号飞船的船身和宇航服都使用了一种能“吃”辐射的真菌。这种真菌是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边发现的,它能用自身的黑色素将伽马射线转变成化学能,大幅降低太阳耀斑、紫外线辐射、阿尔法粒子、太阳辐射及太阳系内各种看不到的宇宙辐射带来的伤害。

每个“生命胶囊”的容积都一样,虽然从外面看“胶囊”并不惊人,但里面其实别有洞天,均设有独立的维生系统和通信设备,毕竟距离人类初次进入太空已经过去71年,人类早把用在宇宙飞船里和小行星上的水、电、合成空气和食物的维生系统打造得固若金汤。除了保证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的基本生存安全,各个“胶囊”还能提供从科研到生活的全方位支持,比如厨房、宿舍、锻炼室、植物园、动物农场、货舱,维修站,理论上“胶囊”甚至还能独立降落到火星表面(仅在载物模式下测试成功)。

飞船最重要的模块是动力和推进系统,位于“生命胶囊”后,也就是飞船的尾部。

和多数人想象中并不同,2032年的人类飞船仍无法做到通过结合物质和反物质来加速太空飞行,这种疯狂的想法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现实却是人类做不出来这种引擎。人类已经掌握的反物质技术用在太空里只能做到消耗大量能量却得不到相对应的超高速飞行速度,既不如化石类燃料来的简单粗暴高效,也不如太阳能的细水长流。

太阳能板和超级太阳帆都是借助太阳光的动力源,除此之外,欧律诺墨3号还在地球轨道上补充了液体燃料,即液体甲烷。任何前往火星的飞船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化石燃料,即使是单程旅行也是如此。

但不管是太阳能还是液体甲烷都只是飞船动力源中的一项,皇冠上另一颗颇具分量的宝石其实是400千瓦级的霍尔推进器。

作为飞船的主要推进系统,霍尔推进器具备优秀的轨道机动和制动能力,并可利用“霍尔效应”将电离子和加速两个步骤完美结合,使用来自太阳能的电能喷出正离子,以此获得前进动力。

霍尔推进器节能环保,比冲可达4000秒,远超化石类能源。尽管效率没有可变特定动力磁等离子火箭高,但结构简单,易小型化,很适合放在进行深空长途旅行的飞船上,所以在“地球-月亮”航线断断续续打磨了2年后,人类正式把它投入到“地球-火星”航线中并对它寄予厚望。

霍尔推进器有两个美中不足:一是需要稀有气体--氙气作为推进剂;二是它的工作原理会导致静电的积累,如果处理不及时,大量正离子会干扰飞船的电子设备,甚至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但万幸的是,本次火星之旅中这两点都没给飞船和宇航员们带来困扰或伤害。

不过,这次火星之旅中表现完美的霍尔推进器其实并不是飞船推进系统的首选,这其实很难让人想象,因为不管是核电推进技术还是核热推进技术,美国宇航局都已研究和应用多年,而2032年代表人类前往火星的美国飞船竟然没配备核动力引擎(尽管核电池还是有的),确实很怪异。

原因很简单:有人强烈反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无人过来敲门,也没人来跟她说话,就像整艘飞船里只有她自己。

“科学”乖巧地卧在她脚边,脑袋一动不动地歪靠在她的脚背上,眼睛牢牢盯着门的方向。

阅读火星分水岭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火星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