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废墟」

第二十九章 最后的借贷人——救世计划(…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如果以有限合伙企业的角色来看,张学良此时已经是辛昕的lp,就是出资人,是金主,自己成了gp,就是投资管理者。本着自己的职业习惯,辛昕向张学良汇报了大帅府2亿存银的处置情况,以及下一步炒卖外汇的计划。

虽说辛昕有十足的把握在年内利用英镑脱离金本位导致的大幅贬值中,稳当地为张学良大赚一笔,但又不能对他明说英镑贬值的事情,毕竟这还未发生,谁又肯信呢。

这时的英国还是掌管着世界金融秩序的霸主级的存在,英镑就是世界上可以和美元相提并论的主权货币,寄托了大英帝国统领世界经济的愿望,说它要贬值,辛昕在火车上连主管财务的朱光沐都没能完全说服,现在对这个对经济运行特点更是陌生的少帅,说服他更是不容易了。

辛昕从英国这两年国内经济损伤严重,通货紧缩严重,没有重新启动经济复苏,唯有在法理上进行币制改革,打破金本位制对货币市场的限制,超量发行纸币,降低利率,才能刺激投资的恢复,找到经济复苏的希望。而且英国已经施行了《英联邦贸易法案》,通过自建内部市场,用高额关税将世界各国挡在贸易壁垒之外,来保护自己的复苏。在此情形下,英国很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废除金本位制。

如果此次辛昕赌对了,英镑贬值之下,黄金必然涨价。他就可以把从法国人贷来的英镑,先在法国购入大量的黄金,等到黄金涨价后再卖出,赚一波做多黄金的钱。之后,再在市场上购买已经跌价了的英镑,最后还给银行了事。就这样低买高卖再加上实质上的多贷少还的两波炒作,挣上一大笔钱是完全可能的。

张学良对经济不懂,但对这种低买高卖的投机手法那是耳熟能详,尽管辛昕的方案操作起来显得复杂,但根本上还是这种熟知的手法。现在在财务上捉襟见肘的他,更是对这种能挣快钱的方法赞不绝口,欣喜不已,就好像已经看到了滚滚而来的财富。现下的窘境,竟让他有一种为了多赚点,再追加投资的冲动。

辛昕从后世的资料上了过这笔存在沈阳大帅府的财富,包括总值达到2.5亿元银元和黄金,以及无数的珍宝字画文物等。这些都是张氏父子经营东北二十余年积攒下来的,原是作为张氏家族应对危机的保命钱。在日本人发动918事变中,全数落入关东军的手中。日本人还演出了一个滑稽剧,曾对外宣称要把大帅府的收藏还给张学良,真实的目的是想掩盖他们掠夺了这批黄金银元的真相。现在辛昕趁日本人还没明白过来的当儿,就把这批财富中体积最大的银元全部抵押给了法国人的银行,而且赎回这批银元的地方也协定在上海或者南京。

对东北还心存侥幸的张学良,也知道辛昕作此安排,实际上是为了保护他的家产,以免落入不测的境地,白白损失掉了。现在见辛昕已经对这笔钱已经做好了妥善的安排,心里就开始琢磨剩下的黄金和收藏怎么秘密运进关内的事了。追加投资也是一种选择,还有就是也学着辛昕的方式,想办法找英国人代笔款,购置军火,先准备和日本人打仗的补给物资,等英镑果真贬值了,自己再把贷款还给英国人就是了,这岂不是又能省下一大笔钱来。

他虽然没做过投机生意,但也知道保守秘密隐藏动机的重要性,否则,谁都明白的事情,有什么取巧投机的机会呢!他在心里打定主意,决定事后找秦川商量一下,这个自己新任命的空军司令,总是能给他出些意想不到的好主意。

至于辛昕拿出那份关于在中国沿海各大商埠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方案时,少帅的心思还在怎么阴英国佬一把的计划上面,听得是心不在焉。

按照辛昕的策划,中国要利用自身人口众多,民间财富巨大,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的优势,主动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在北起平津地区、沿着海岸线,分别在青岛、连云港、南到上海、宁波几个主要的海港城市,以及沿长江流域的苏州、南京、九江、武汉、重庆几个内河城市,主动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外起到招引国际资本、技术的窗口,以全面开放中国市场的姿态,吸引西方的企业和贸易机构能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缓解经济大萧条对各国的冲击。

这项计划有两个预期,一是缩小中日国力落差,二是矮化日本。

不管成与不成,中国都会受益。如果成了,他们可以藉此向发达国家描绘中国庞大的资源体系、消费人口、投资范围、市场规模和盈利空间,建立西方对中国市场的向往之心。这在当前愈演愈烈的大萧条时期,如此优质的国家潜质,不啻对西方是一剂救市良药。

如果因为日本人侵占东北,并向华北渗透,最终导致这一计划的夭折,那么日本就成了全西方的公敌。采取武力侵占的目的,就赤裸裸地表现为独占中国和东方市场,驱逐西方影响力的可恶行径。整个西方就不会再像原本历史中,对日占东三省和满洲国持漠视的态度,而可能是承受西方的口诛笔伐,乃至各种制裁和限制。如果最终迫使日本那些无脑的政治家提前与西方开战,那就更好了!中国正好借力和日本人打一仗,重新确立谁是东亚的领导者。

自由开放的贸易市场,正是这时西方各国所渴望的。从29年10月开始,世界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严重的经济过剩走入了一场漫长看不到希望的黑暗时期。大量工厂倒闭、股市暴跌、天量的产业工人失业,饥馑遍地,引发了政局动荡不安,世界仿佛进入了严冬。此时,由中国政府提出的自由贸易区方案,无疑是向陷于凛冬的世界点亮了一丛巨大的篝火,显得尤为可贵。

辛昕自信地作出结论,这事成的可能性远大于不成的可能。理由就是:欧美各国相继竖起了关税壁垒,经济的全球化流动被阻滞后,市场进一步缩小,已经到了即使再怎么降低产能、裁减员工也不能维持生存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像苏联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国家视作仇雠国家,也顺势成了欧美各国宝贵的客户,大量吃进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技术。漫说是像中国这个和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且市场规模和人口数量几倍于苏联的国家。

只要中国政府能向世界抛出这个计划,那么中国就成为了整个欧美的救星,沿海沿江开放的格局,就会成为锚定世界经济的巨擎。这里将消化各国积压产能和产品,让涩滞的资本在此活跃起来。中国也能在这场世界经济复苏和产业链重组当中,找到并占据在其中不可或缺的位置,趁势发展,积攒国力。

张学良看着摊在自己面前的地图上,辛昕用红铅笔画出的沿海沿江开放城市的位置,心里面跟着辛昕的解说,默默地用想象中的一条线把这些城市连起来,果然像一个船锚,锚杆就是长江,而锚臂就是沿海。这江海联动,可能真会有一种平波止浪的作用吧!他心里想到,这几个都是什么人啊!脑子里净是些吓人的想法。

辛昕希望他的支持,向南京提报和游说,争取国府的支持。并且在他去欧洲炒卖外汇的时候,能有一个国府官方的身份,到欧洲推销他的这个方案。

为了提高张学良对这个方案的兴趣,辛昕还向他描绘了如下的情景:

作为民国第二人的张学良,在欧美友邦经济国情均遭受劫难之际,出于建设国家拯救世界经济的崇高目的,放弃以武力争长短的军阀恶习。心系国家民族,建言国家转向全面经济建设,施行全面开放的政纲,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富国裕民。 反正一番伟光正的帽子给他戴个够,把一向就爱出风头的张学良说的心旌摇动,跃跃欲试。  20252/10843933

阅读帝国废墟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帝国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