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49 章 农耕帝国2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华夏古代农业文明的历史,可以往上追溯到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相传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炎帝神农氏尝五谷,教民耕种,还发明了耕作工具耒耜,以教化万民。】

“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嬴政缓缓说道,是在响应天幕对神农氏的诉说,也是在教导他的公子们。

嬴政看着扶苏:“这一次你必须好好听,天幕结束后朕会考你。”

扶苏瞳孔猛地放大:这意思是,父皇承认他了吗?!

嬴政眼神挑剔:“好好学。”

他得要求很高,一直对扶苏不满意,但是再看其他公子,更不满意。

而公主们的教育,更是比不上公子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公主们最大的用途就是联姻,谁会去管她们有没有才华能力。

尽管天幕讲述了女子的能耐后,嬴政开始让公主们也跟着学习她们自己感兴趣的技能,比如有公主选择了去学医,有公主选择了去学史,还有公主选择了学法,总体来讲,还是一个初级阶段。

阴嫚公主羡慕地看着大兄,再看天幕时眼神同样坚定。

阴嫚公主就是那位学法的公主,既然父皇更认可法家,法家自然有它的厉害之处,而且天幕里的女法官成为了她向往成为的目标。她渴望学法后走出后宫,走向前朝,甚至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大禹治水,这是华夏最早的水利兴建者,而我们也知道,农业离不开水利。

哪怕后来文人认为农业为贱民耕作,士大夫阶层务农不体面,但是水利工程依然是一个文人清誉的象征。历朝帝王,重视农业除了发展耕牛畜牧业、发展农具,还会兴建水利。】

【神农尝五谷,尧向天下颁布历法,舜命令后稷将农置于政首——请记住这位后稷,他的后人非常有出息,让他在后世更加出名;

大禹治水并且创造了田制,作为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这一切的行为都是在安抚百姓,在富裕的基础上向百姓进行道德教化】

天幕下众多古人也在认真地听着。

百姓能看得学到的知识有限,许多故事都是道听途说,传到后面已经传得完全变得面目全非。

有关远古时期的传说,原本以为是神话故事,没想到竟然都是真实存在过的部落首领。

在一户农家小院,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女孩趴在母亲腿上,双手捧着脸看着天幕:“阿娘,神农和大禹都是真得,女娲娘娘也是真得吗?”

母亲慈爱地抚摸着她的头:“是的,天幕说过,女娲也是部落首领。”

小女孩又问:“那嫦娥和玉兔呢?他们真得住在月亮上吗?”

“不是。”母亲有些犹豫,天幕之前放过月亮表面的什么环形山,当时她觉得难以置信那就是月亮。

可是天幕是不会错的,当时孩子听累睡着了没看到,现在突然问起月亮,月亮上坑坑洼洼,要不要告诉孩子?

会不会破坏了孩子心目中的幻想?

母亲求助地看向丈夫,

父亲也没想到什么好的说辞,

最后眉毛一竖,凶神恶煞:“好好听天幕,别整天东想西想瞎问!”

小女孩:“……”

“哦。”

她撅着嘴,继续去看天幕,脸上写满了不满。

大人总这样,回答不出来就发脾气,真没趣!

【商朝时期,甲骨文有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内容,比如记载丰年的“求年”“受年”“受黍”,记载占卜晴雨的“两足年,雨不足辰”,记载统治者“观黍”“省田”。】

“不是说商朝□□,大兴人祭人殉吗,怎么商朝也重视农业生产?”太平公主有些意外,她也是认真读过史书的,怎么史书上说得跟天幕上说得不一样?

“不重视农业生产,商王和贵族吃什么,喝什么。”武曌倒是很淡定,“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武曌想起了自己,现在还活着,史官就算不喜她篡夺李唐江山,也不敢当面乱写;

但是等她死后,人死政消,谁知道史官会怎么抹黑造谣她。

天幕曾经说过,后面的继位者李隆基把她的天枢都给融了,也抹除了她的功绩,篡改了一些历史,甚至把太平的存在彻底从史书里抹去。

该怎样才能让百姓都记住她和她的政策?

商朝有甲骨文让后人铭记,她的武周呢?

自周以后,后世百代,皆重《周礼》,都认为周朝时期天下大同才是理想社会,却不知道在后世的定义中,周朝与商朝一样,都是奴隶制社会。

天下大同,理想社会,存在文字中,存在儒生的口中,唯独不存在于奴隶口中。

武曌自言自语:“在百姓眼中,武周真得一无是处吗?”

天幕将她的功绩广告天下,可是这一代百姓死后,下一代还会记得吗?

武曌突然看向太平公主:“让你们做得小报如何了?”

太平茫然:“啊?”

不是让她去办女校、写女史、去做慈善去关怀民间女子吗,怎么又来了小报?

上官婉儿突然出声:“陛下,报纸是臣在负责,已经有了雏形。臣想,为报刊可以单独设置一个部门,试行男女同部门为官。”

武曌看着上官婉儿,欣赏地笑了。

她想要男女同校,上官婉儿已经想到了男女同朝为官,对大臣们的挑战更大。

“允。”

但是,她既要试试。

“这份报刊,就叫做《武周朝报》。”

周有《周礼》传世,她的武周未必不可有《武周朝报》传世!

【周朝时期,从周文王开始就有亲自参与田间劳作的记载。】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扶苏念出了《论语》里的诗句。

儒家重视教化,同样也重视农业。

嬴政看了扶苏一眼,没说话。

他眉头紧皱,想

起了大秦在农业上的困境。

农业对维护帝王统治有重要意义,哪怕是大秦,从商鞅变法开始,以耕战强国。秦朝立国之后,重本抑末,依然重视农业。

秦朝的军功制里重要的内容依然是“耕与战”

,战场杀敌立功封爵,赏赐田地耕种求存。

当大秦一统天下,江山稳定之后,田地不够封赏,冶铁技术也不够给百姓分发农具,农田的生产力提不上来,无力应对拥有越来越多军功的大秦人民,那就只能继续商鞅的“疲民”

“弱民”。

大秦的农作物种类,少的一张纸都能列出来。

秦朝的主食,有“六谷”之说,即黍、稷、稻、粱、麦、苽,产量都很低;

最重要的蔬菜一共只有五种,葵、藿、薤、葱、韭。

天幕上之前说的许多沤肥法,大秦都是闻所未闻,甚至很多没有条件制造。

不同于秦始皇嬴政的赫赫功名与各种开创性的创举,大秦时期的民间,不仅仅百废待兴,还贫瘠到有百亩地也无力耕作。

缺劳动力,缺耕作工具,也缺农作物,缺农家肥,缺的太多太多。

而嬴政觉得,自己最缺的是时间。

继承人不够优秀,他根本放心不下,如果再给他五十年,不,甚至是三十年,他一定能让大秦走向更繁盛更广阔的疆域。

但嬴政很快冷静下来。

人的寿命无法由自己决定,既然无力更改,那就先做好眼前的事。

比如眼前的农业。

【这些部落首领与农业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农业生产从一开始就与政权建设联系在一起。】

【人类历史越往后发展,农业越是与政治、军事、国家、政权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介入使农业生产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

【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说: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

【我们也可以看到,通过农作物这一个被百姓吃进肚子里的食物,看到政权的更迭变幻】

春秋时期的鲁国,鲁哀公举行宴会时,孔子也赴宴陪坐在鲁哀公的身侧。

宴席正式开席后,仆人送上桃子和黍米。

孔子没在意其他人怎么吃,自己先吃完黍米才吃桃子,被席间众人嘲笑。

鲁哀公这才善意提醒:“黍子不是当饭吃的,是用来擦桃子的。”

孔子却郑重回答:“黍是五谷之王,祭祀先王时属于上等祭品。而桃子是最下等的,祭先王时连宗庙都不能进。”

“周朝的五谷之王不是稷吗?”阴嫚公主忍不住提问。

大秦离周朝不算太远,还有《周礼》可以参考,但是周史里记载的也与天幕说得不太一样。

周朝很重“稷”。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社稷”也常常便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有秦昭襄王“嬴稷”这个名字,

代表着历代秦王对一统天下的决心,

无不说明时人对“稷”的看重。

【孔子尊古礼,这个古礼有多古老呢?】

【周朝的五谷之王是稷,商朝的五谷之王才是黍。但是孔子本人,是商人微子启的嫡传后裔,他的祖籍就是殷商遗民所受封的宋国。】

【这一份对黍的尊重,正是对他先祖的尊重。】

【但是周朝是以“稷”为五谷之王,这“稷”的来源,是周天子的祖先后稷,后稷也被尊为“农神”,后稷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舜命令后稷将农置于政首”的舜的大臣后稷。】

“孔圣人尊重古礼,也尊重先祖,但是视为理想社会的周朝反而把先祖的‘黍’推翻,尊‘稷’为五谷之王。帝王们的意志从不会真正的以圣贤学说为主,想要宣传圣贤之说,只能去适合帝王所想。”

董仲舒翻阅着自己面前的竹简,那是他打算献给刘彻的学说。

他想,也许如果孔圣人、孟亚圣在世,或许会对他改制后的儒家学说并不满意,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错了。

时代在变,儒家也需要变,变则通,不变,那就像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变法不彻底的诸侯国,最终沦为大秦战车下的亡魂。

【但是华夏的农业并不是从周朝才开始,商朝时期同样已经有了农业文明。】

【先秦时期,农业文明初步形成。在天文历法、农业生产技术和冶炼技术不断成熟后,商人学会了用粮食酿酒,并且出现了专门负责农业事物的官吏,农业生产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经营行为。在商朝后期,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种植行业”为核心的农业机制】

周人翦商灭殷牧野之战的背后,还有两种华夏本土主粮的王位争夺战。

商人喜爱祭祀,信仰鬼神,离不开酒。而当时的酿酒法,离不开黍。

周公定天下后,颁布《酒诰》宣布禁酒,斩断了商人借酒和鬼神对话的桥梁,从此周天子代天行令,哪怕是封鬼神祭祀鬼神,权力也掌握在周天子的皇权手中。

这是最古老的一次“五谷之王”的易位。

【从秦朝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封建统治者继续强调重农政策,农业管理是国家的重中之重】

【君王要亲自“耕帝籍田”,君后要“后妃亲蚕”,这说明封建皇室要求君臣并耕,皇帝需要亲自处理农政。】

【周礼很早就有孟春之月要求皇帝亲率百官亲耕的故事,但是有确切纪年的帝王亲耕礼,是从汉文帝时期开始。】

刘恒笑着看向贾谊:“看来爱卿提出来的亲耕礼已经传到后世了。”

贾谊恭敬行礼:“是陛下圣明,愿意采纳臣等的意见。”

贾谊上书《积贮疏》中,提出春耕乃是天下之大命,丝毫不敢懈怠。

刘恒采取了贾谊的建议,亲自耕种,旁边有众多老百姓围观,这也是史书上有关亲耕礼最早的记载。

到了汉文帝以后的汉朝皇帝,即使皇帝出城在外,还是会

按照祖宗规矩在外地行春耕礼仪。

178

?想看西羚墨写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 49 章 农耕帝国2吗?请记住本站域名[(

嘉庆皇帝颙琰听到天幕提起帝王亲耕,脸色顿时一黑,想起了自己不愉快的经历。

他的大臣们同样也想起了那一次无妄之灾。

“明明平时好好的,温顺的紧,怎么到了天子面前就傻了,怎么拉也拉不动。”朝堂之上,大臣们噤若寒蝉不敢提起天子的丢脸事,但是不在天子面前的小官吏们私底下肆无忌惮讨论起来。

“就是啊,从大兴县和宛平县特意挑来的好牛,力大无穷,耕地的好牛,结果到了亲耕礼变成了木牛,惹得那位生气。”小官吏用手指了指头顶,没敢直说,但是大家都懂。“大家通通变死牛!”

“嘿,牛脾气牛脾气又不是没听说过,牛不就是那犟脾气。”一位皮肤黝黑一看就是经常干农活的小吏往嘴里扔两颗花生米,摇头晃脑啧啧有声,“就像那驴子,驴脾气也倔,给它眼睛蒙上黑布它就可以老老实实拉磨。”

他也往头顶指了指:“我看啦,那位才是真正的犟脾气,把牛眼睛用黑布蒙上就解决的事情,又是让侍卫拉扯抽打,又是发作官吏,把牛吓得到处乱窜弄得跟菜市场似的,真是自作自受。”

“没干过农活的贵人嘛,哪里懂这些。”一位年长的小吏喝着小酒评论,“可惜了一群挨板子的家伙哦~”

院子外传来了脚步声,农活小吏连忙坐直身子收起花生米和酒壶:“上官来了,坐好坐好!”

瞬间齐齐闭嘴,对刚刚议论的话只字不提。

外面的上官走进来,眼神只警告的瞥了一眼,就转身离开。

他其实听到了小吏们在说天子的话,但是那又如何。

天子自己亲耕时一头牛都驾驭不了,大发脾气,把牛吓得到处窜,把参与的官员顶伤不少,结果事后官员还因为办事不力挨板子的挨板子,撤职的撤职。

他的老父亲被打得现在还在床上趴着每日敷药,他的兄弟被贬到了荒郊野岭,仅仅是因为耕牛不动了。

上官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连一头牛都驾驭不了的天子,能驾驭的了这万里江山吗?现在外邦已经进入大清开始嚣张,就算天幕出现了,以现在这位天子的脾性和能力,又能改变什么?

【政策是自上而下,帝王都需要亲耕,地方官吏管理地方的重要任务:一是代替皇帝履行土地管理只能,让土地资源不得荒芜、流失;二是代替皇帝征收赋税,三是稳定农业人口,劝民耕桑。如果一个地方官在治理当地能做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他就是一位称职的好官。】

李世民不断点头。

“比起泰山封禅,亲耕礼和亲蚕礼更重要。”

他可以不去泰山封禅,但是每年春秋的亲耕礼绝对不能落下。

从周朝开始

在国家祭祀礼法上就已经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

皇后亲蚕北郊”的祭祀格局。

礼部大臣趁机上谏:“陛下,既然天幕也提到了要重农耕,不如恢复古制,把先农坛修建了。”

大唐开国之初,李渊忙着到处打仗,他虽然建立了太庙和社坛稷坛,但是没有建立先农坛,祭祀是在社稷坛举行。

但是按照古制,亲耕礼是在先农坛举办,先农供奉的就是神农氏;亲蚕礼应该在先蚕坛举办,先蚕坛供奉的是嫘祖。

“嗯,不错,准了。”李世民欣然应允,“在先农坛旁边留一千亩土地,作为籍田。待春秋时期,朕也该亲御耒耜了。”

对这一次兴建工程,众臣都没有反对,各自也开始议论起亲耕礼来。

因为亲耕礼虽然是皇帝带头,但是众臣都得参与。

三公,诸王、尚书、卿等大臣,地位越高参与程度越高,地位太低的还没资格参与。

亲耕大礼,首先由皇帝耕田,皇帝耕田的次数是三推。

接下来是三公、诸王、卿按照次序耕田,级别越低的人,耕田推数越多,卿的级别最低,所以耕田九推。

等到秋天丰收时刻,天子还得下田收获粮食,当然了,同样是象征性的。

平时的籍田都是有专门的下人管理,等天子秋季再去亲耕收获后,籍田收获会分给众位大臣,同样是地位越高、与天子越亲近收获越多。

【那么天子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农业呢?】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以下特点,与华夏文明息息相关。】

【农业离不开自然,华夏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让人们更亲近农业,劝民务农使百姓与大自然频繁接触,民风会更淳朴。而民风淳朴就易于统治管理和役使,这样对统治者来说更安全;】

【农业是以个体方式进行,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像商人一样频繁与外界与外人接触,减少了结党营私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劝民务农会让百姓离不开土地,害怕迁徙,被束缚在土地上后就会更加安分守己。这也是华夏几千年乡土情结重的源头。】

朱元璋冷哼:“没错,朕就不喜欢商人乱跳,又奸滑又不安分,还是农人安分,老老实实种地就好。”

“朕将人分为军籍、匠籍、兵籍、贱籍等几个等级,严格管理户籍,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百姓定然安居乐业,固守乡里。”

朱元璋嘴上说得只是不喜欢商人,事实上在实施种姓制度时并不是严格按职业来,还有按他的仇恨来。

比如昔日仇人陈友谅、张士诚九部,通通被朱元璋打入贱籍,世代打鱼为生,不许上岸,浙江一带有九姓渔户之称;

明初四大案,除被杀的文武百官之外,那些昔日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家中的女眷也没有好下场,全部被打入教坊司等地,沦为官妓,或叫乐户。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世世为娼。

广东疍户

因为独特的水上生活,在元朝就受到歧视,到明朝也被朱元璋打入贱籍,与浙江九姓渔户一样,生生世世受人歧视,只能从事打鱼等贱业,不能上岸;

浙江绍兴等地的惰民、丐户,不得参与科考,不得做普通人的工作,只能世世代代做低贱脏污职业,乞讨、清洗厕所掏大粪、捕蛙、保媒拉纤,一代为丐户,世世代代为丐户,永世不得反身;

民国时期依然有人蔑称广东、福建人为疍户,称河南为丐户,称浙江为惰民,许多都是来源于元明时期的贱籍。

明朝的户籍管理也是历朝最严格。

军户、民户、匠户,家族代代不能转籍,每人出门都必须随身携带引子,也就是户籍证明;

农民日常只能在方圆一里内活动;超过百里,即以逃户论之,轻者入狱,重辄丢命。

朱元璋只想把农民困在土地上就觉得安稳了,却不知被激怒的百姓愤怒达到了历朝历代之罪,可见被捆束了几百年的农民对朱氏的仇恨有多深。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文明基本成型,奠定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格局。铁器成熟后,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进入农业产业发展新阶段。】

【秦汉魏晋时代,华夏属于北方旱地农业主导,北方游牧文明与旱地农业融合发展,也推动了北方农业发展进入新高度】

【从秦朝还是一个诸侯国开始,农业就决定了它将成为最后的霸主。】

公元前647年,晋国旱灾,一连数月滴雨未下,举国粮荒。

晋惠公夷吾无奈之下,向当时的邻国姐夫秦穆公求援。

秦穆公慷慨援助,从粮仓中分拨出大量储备的粟,从国都雍城出发,沿着渭水水运而上,再换成车运,再换成船横渡黄河,最后从汾河漕运北上,抵达晋朝国度绛城。

这一次的救灾耗尽了秦国的举国之力。全程500多里水陆相接,工程浩大,沿途消耗巨大,规模震撼了整个山东诸国。当时远在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在国史中,将这一次救灾必做一场“战役”,称之为“泛舟之役”。

然而,晋惠公夷吾并不是一个感恩的人。

在他求援之前,秦穆公曾经派遣军队护送小舅子夷吾回国即位,约定晋国割让河西5城,但是夷吾登基后反悔了;

在他求援之后,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因为存储的粮食都给了晋国,秦穆公朝晋惠公借粮。但这一次夷吾不但没有借粮,还趁火打劫出兵攻打秦国。

正是因为这一次恩将仇报,秦国上下意识到,救灾道义对诸侯而言不过是一句空话。在成为霸主的路上,只有手中有粮,才不会陷入背叛。只有手中有兵,才能震慑诸国。

此后,商鞅变法,耕战之术让秦国变成了一个战斗机器。

387年后,秦人大军压向了三家分晋之后的赵国,耗时长达3年,拖垮的首先就是赵国的粮仓,最终将赵国彻底覆灭。

天幕放出了一段视频画面,看着那标着“秦穆公”的

卡通人物被“晋惠公”背叛,大秦朝堂之上的嬴家人最为愤怒。

“那晋惠公太过背信弃义!”

“先祖真好,倾尽国力救助他人,却被背叛,太可恨了!”

“可怜我秦家先祖,可怜大秦先人,为了救晋人自己挨了饿!”

……

嬴政被自己儿女的单纯弄得有些无语,他先是看看大臣们,大臣们附和地赞赏几句先祖的仁义,但是再要多夸几句就显得言不由衷了。

大臣们不傻,老亲人什么德行,嬴家帝王们什么性格,他们就算没见过,从面前这位始皇帝身上推不出来吗?

秦国君王一统天下的野心可不是这一位突然出现的。

嬴政看自己的傻儿女觉得眼睛疼,总觉得仿佛看到大秦同样要走上二世而亡的道路,冷静片刻看向长子扶苏:

“扶苏你怎么看?”

扶苏谨慎地先分析一会,慢慢说道:“先祖应该不仅仅是为了救助晋人粮荒。”

“还算清醒。”嬴政点点头,总算长子还有救。他耐心为长子教授帝王之术,“这也是一次东出函谷关,打开中原大门的机会,可惜,失败了。”

春秋时期,晋国疆域辽阔,并且紧挨着秦国,是秦国想要出函谷关绕不开的一道关卡。

但凡晋惠公好忽悠一点,真应允了秦穆公的各种要求,可能大秦统一六国的时间能再缩短一些。

【这里说个有趣的小故事。】

【相传晋惠公趁秦国饥荒时出兵攻秦,秦穆公差点被活捉。但是突然来了一股奇兵,三百多人,不但把秦穆公救下来,还反过来把晋惠公活捉。

这三百多人都是农人,而且是自愿跑来参战救人的。】

【事后据他们自己说,是因为曾经偷吃了秦穆公的马,被官府抓到后按律当斩,穆公说:“我听说吃了马肉,不喝酒会伤害人身体的。”不但没有惩罚农人,还赏赐给这些人几坛子酒喝。

秦晋大战时,这些人听说秦穆公和晋惠公打仗,自己带着兵器来报恩帮忙,正赶上穆公遇险,拼命救下了穆公。】

【这也算是另类的,农业改变历史】

“真得吗?”

扶苏等子女大胆地看向嬴政求问真假。

嬴政微微一笑,就是不回答。

是真是假,自己猜去。

【提到农业,不得不提商鞅变法】

【首先,是劳动力】

商鞅变法首先规定:凡是各国来归附的人,免除三代兵役,开荒垦地的岭坡、土山、洼湿的土地,10年不收赋税。

这一条政策,吸引了大量在其他诸侯国失去田地的农人来秦国开垦荒地。

而秦国自己的秦人,实施了军功制,上战场疯狂拼杀。

秦国用秦人组成的军队来征战,用各国移民来开荒从事农业生产,既不会耽误农时,也蚕食了其他国家的人口。

【其次是农耕工具。】

秦国大力推

行铁农具,

?,

并且制定非常优惠的政策,造成的使用损耗不需要赔偿;

【这里不得不提,秦国的先祖,因为是给周天子的畜牧放马,在畜牧与种植业更有优势,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牛耕最为发达的地区。】

因为重视农耕,也因为善畜牧,秦国官府专门饲养耕牛,而且对盗牛者实施重刑。

后来赵国人发现秦国通过牛耕开垦田地,使得荒地都变成良田后,赶到了一阵“不可与战”的恐慌。

说起先祖,嬴政颇为骄傲。

“昔日其他诸侯国瞧不起我大秦,嘲讽大秦先祖是放马牧羊的仆人,但他们又怎能想到,这反而能成为大秦的优势。”

比起不事农桑、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昏庸诸侯王,秦国君王矜矜业业督促生产、鼓励农耕,简直是一股清流。

【还有最重要的土地】

周朝时实行井田制,现在的汉字“田”就起源于井田制。

秦朝商鞅变法后,商鞅废除井田制,在亩的大小上修改了数字,把井田一亩大小的100步改成了240步,变大之后最明显的好处就是更适合耕牛施展畜力。

而亩产面积变大,赋税并没有提高,平均下来每亩地的赋税降低了许多。

——当然,这样对农人的压力也更大了,促使农人不得不去借铁农具和耕牛,日日夜夜都在田地间劳作,彻底沦为秦国“耕战机器”里被压榨的劳动力。

【秦国改革后的耕地制度,加上它的地理位置,更适合粟的种植。】

【粟耐旱、耐贫瘠、喜温暖、适应性强,而且对土地不挑,盐碱较轻的地区也能种植】

【秦国凭借粟快速的粮仓充实起来,再加上后来韩国君王倾情赞助郑国修建的郑国渠,让关中之地水土肥沃,粟的产量更高了呢!】

“哼,若不是我韩国的郑国,秦国现在一样吃糠咽菜!”

从韩国来的小官吏恨恨地吃一口碗里的粟米饭,一想到自家国君的昏招,再一想到自己碗里的粟是来自韩国的郑国修建的郑国渠浇灌出来的,眼泪差点都出来了。

同样是国君,大秦一代比一代强,韩国怎么就一代比一代蠢呢!

好恨啊,韩国如果有一条郑国渠,他哪还用来秦国谋差事。秦国再好,也不是韩国。

越想越气,再吃一碗!

“还是在大秦吃得多,我在宋国时早餐最多三分之一斗,在大秦竟然早餐都能吃半斗嘿嘿。”

从宋国来到秦国的小官吏,捧着饭碗吃得美滋滋。他一边吃一边看向城墙下筑城休息的刑徒,看着他们碗里官府刚刚发放的口粮,更加羡慕了。

“秦国连刑徒、奴隶都能吃这么好,等以后我回去探亲,把我其他家人也带来秦国!”

旁边的老秦人慢悠悠吃着粗糙的粟米饭,没有开口说话。

他没说,并不是所有秦人都能吃到粟米饭,也不是一直

都能吃到粟米饭。

以前大秦穷得时候,

贫民百姓、小官小吏,

谁不是肚子饿得咕咕叫。

也是变法之后,粮仓粮食多了,他们这些身为官吏的能吃得好点,去民间看,贫苦人家吃不饱的还是有很多。

老秦人悠悠叹一口气:天幕说后世大秦一统六国,那时的老秦人应该吃得更好了吧?

可惜,他老了,看不到咯!

【当秦国农业越来越发达,农耕技术走在所有诸侯国的前列,而其他国家先后遭遇饥荒、粮灾时,就注定了结果是秦国的胜利】

【而当秦朝放弃了农民,把为秦国贡献最多的农人压榨到不得不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时,也注定了秦朝的灭亡】

【成也农,败也农】

【历代帝王口口声声重视农业,又有几人是真正的把农业、把农人看在眼里?】

李世民向魏征拱了拱手,感慨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魏征对他上书的内容,而这一则观点,出自《荀子·哀公》,讲述的是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

在荀子提出这一观点的一千多年后,才出现了李世民这一位护民的千古明君,并且将措施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了百姓身上,让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生活。

嬴政沉默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商鞅即使给了大秦改革好的制度,依然避免不了百姓造反大秦灭亡。

大秦真得把百姓逼得太狠了吗?

他已经下令停止修阿房宫了,但是长城不能停,骊山墓也不能停,还能如何休养生息?

恰好,天幕说到了汉朝。!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