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50 章 农耕帝国3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汉承秦制,许多制度继承了秦朝,但是也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

嬴政冷笑:呵呵。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与民休息。

他看向扶苏:“记好了,你要吸取大汉亡国的教训。”

扶苏:啊?

可是,天幕要是不说怎么办?

【汉初,当权者实行“无为之治”,这个“无为”指的是对百姓清静无为,不干扰百姓的休养生息。

但是对内又是“有为”,在连续几任君王的发展下,铁制农具、马耕、牛耕普遍出现,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斐然,国家税收持续增长,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开疆拓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荆咕放出一系列汉初帝王们的政策,前后承继,十分的体贴百姓。

从刘邦的休养生息,吕后的萧规曹随,大体上并没有改动多少;

汉文帝时期,连年减免赋税。

到汉文帝十三年,刘恒开天辟地第一次的直接免除了农业税,这也是封建王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免除农业税;

在免除农业税后,国库依然没有贫穷。

刘恒采用了晁错的“纳粟授爵”措施,允许天下富人将自己的财富送到边关资助将士来发放爵位,这一项措施在当时十分有用,不仅缓解了因为免除农业税带来的经济紧张,也缓解了边关面对匈奴、南越的压力。

汉景帝刘启时期,赋税最低到了三十税一,也就是农民只需要缴纳粮食收成的三十分之一。

而且刘启登基的第一年,就下诏令允许百姓从土地贫瘠的地方自由迁移到土壤肥沃的地方居住和开坑荒地。

【历经“文景之治”后,留给汉武帝刘彻的宝贵财富,原本是一番盛世景象。当时的记录,是京师国库收到的铜钱因为长期不用,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太仓粮库里的陈粮压着陈粮,都溢出仓库外露天堆积。】

刘邦听到这里,乐得直拍大腿:“好曾孙,有出息,有几个厉害的老祖宗!”

萧何有些尴尬地看一眼刘邦,这话让他们这些大臣怎么接?顺着拍马屁?

吕雉淡淡地瞥了一眼。

老家伙还是这么厚脸皮,这到底是夸曾孙还是夸自己?

【但是,刘彻也面临了新的压力。那就是人口】

【历经文景之治后,汉朝的人口扩大了2倍到3倍,看起来是人口繁华,但是如何养活这么多人口,在天灾不断的古代,成了新的挑战。】

“从先帝时期,一旦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就有很多百姓卖子求食,到处是流民。”刘彻听到这里,表情严峻起来,“天幕也说先帝时期已经是文景之治,那为什么原本可以安居乐业的百姓走上流浪之路?”

众多大臣猜到了刘彻想说什么,但是许多大臣本就与诸侯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噤若寒蝉不敢多嘴。

只有主父偃,大胆地出列发言:“回陛下,是因为百姓没有田

地,没地方种地又如何养活自己?”

刘彻一声冷哼:“先帝并非没有看出来土地被诸侯国占领导致的问题,可惜,削藩失败,还白白牺牲了晁错。”

当诸侯国占据了最肥沃的田地,百姓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给诸侯当佃农当奴仆,牺牲人身自由勉强养活自己,要么离开土地到处游荡,寻找其他的求生方式。

这些没有产业、没有土地生存的流民,当遇到天灾或者其他动乱时候,很容易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比如秦末农民起义。

【刘彻在位时期,除了打匈奴,最大的功绩就是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但是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这什么想不到,水利兴农,以农养兵。”汉惠帝时期,刘盈自以为是地发表着高见,被吕后一巴掌拍过去:“老实点,听天幕说。”

刘恒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微笑,如同一朵无害而娴静的白莲花。

刘盈却觉得自己被看了笑话,恶狠狠瞪了刘恒一眼:“笑什么笑!曲曲太子竟敢嘲笑朕,胆大包天!”

刘恒从善如流道歉,一点也不见尴尬,反而把刘盈气得更炸毛。

吕后看着这一幕,看看自己无能狂怒的儿子,再看向一旁的新太子刘恒,心中叹息:汉文帝啊,还是能直接免除全国百姓赋税的汉文帝,哪怕是自己也比不上。

此时,吕后作主,已经把刘恒从代国接到长安,正式立为太子。

对此大臣们都很满意,最有意见的并不是吕后,是刘盈。

原本刘盈很厌恶吕后掌权管控自己,在刘恒到来后哪里顾不得吕后,看刘恒哪哪都不顺眼,处处挑刺找茬,刘恒姿态大方,从容应对,哪怕是吃亏也不会让人心生轻视之意,反而让宫人对刘恒心生怜惜,各种偷偷帮助。

吕后同样也是后宫之主,怎么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她并没有干涉这一切,只是在默默安排吕氏的后路——不是像以前一样推向高位,反而是把能力不行品德不行的吕家人从高位揪出错误安排下去,单纯当个富家翁,能活着就行。

刘恒同样清楚这一切,并没有表示什么意见。

两人在沉默与默契之中,开始交割政权。

【刘彻在位54年,武帝朝就足足占了48次,其中水灾7次、旱灾12次、震灾5次、虫灾10次、风灾4次、霜灾1次、冰雹灾2次、疫灾2次、雪灾5次。是整个汉朝自然灾害最频繁的时期。】

刘彻听到这里,大喜大惊之后,差点无力虚脱过去。

在位54年,自己如此长寿,多开心!

但是天灾48次,这谁受得了!

这跟平均每年都来一次天灾有什么区别!

他忍不住想起董仲舒提到过得“天人感应”,难道上天对自己这么不满,他的继位就是一个错误吗?

【当然,我们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帝王无德。同一片天,大汉在倒霉,北方的匈奴同样也不好受】

【北方匈奴在这一时期频繁南下掠夺,正是因为他们同样遭遇各种气候灾变,在更为寒冷的北方,匈奴人更不好受】

刘彻长长的吐出一口气,缓过来了。

还好,不是自己的问题。

这时他才听到,朝堂之上众人齐齐吐出一口气。

原来大臣们集体被吓到了。

缓过劲来后,刘彻快速下令:“这件消息一定会引来民心动乱,诏令各地官府安抚百姓。”

“?[(”

董仲舒斜眼:好家伙!这拍马屁拍得,陛下还不得是龙心大悦!

刘彻并没有立刻龙心大悦,但这个说法恰好可以让百姓安心。

连天幕这种神迹都出现了,还提前预告了大汉会有哪些天灾,只要提前做好准备,一切都能解决。

他大手一挥:“就按主父偃说得宣传。”

【刘彻每一次兴修水利,都伴随着天灾,水利不仅仅是为了辅助农业兴兵匈奴,也是为了救灾提高农田产量。】

【公元前129年,夏,大旱。汉武帝纳大司农郑当时的建议,令水工齐人徐伯测馕土地,征发数万卒,三年才修成修漕渠;】

【公元前120年,夏,大旱。汉武帝治理黄河,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让黄河可以更好地灌溉周边农田;】

【公元前115年,夏又发大水,关东饿死者以千数。公元前113年,山东河水泛滥,导致饥荒,人相食,方一二千里。刘彻根据庄熊罴的建议修龙首渠,龙首渠是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道,技术难度比较大,修建了十年才成;】

【公元前110年,是时小旱,上令官求雨,隔年刘彻修六辅渠;】

【公元前95年,秋,旱,汉武帝修白渠。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为“白渠”。】

【汉武帝在位期间,修建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渠道,还有坎儿井,可以透过这些水利工程看到当时天灾下的百姓过得有多么艰难。假如不修水利,百姓会过得更惨。】

刘彻大喜:“天幕真是瞌睡就送枕头,快把这些水工水官给朕找到!”

就算找不到上谏的官员,那水工必须找到,经验丰富的水工可是太难得了,决定了渠道的成败。

被点名的大臣郑当时是汉景帝时期的旧臣,听到天幕这话无比激动,他因为修建水渠青史留名了!

而被点名的关东、山东等地的百姓,开始慌乱起来。

河水泛滥无数次,又是饥荒,又是人相食,怎么一次又一次,没完没了!

“我们要不搬家吧?”山东临淄,有百姓被吓得不轻提议。

“能搬到哪里去?”一位青年蹲在地上,一边用手拿着树枝在地面勾画着什么,一边语气淡淡回道,“别说大汉到处都是天灾,就连匈奴也有天

灾,我们能搬到哪里去?”

“……”

?想看西羚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吗?请记住的域名[(

“胡说什么!”刚刚语气平静的青年猛地站起身来严厉呵斥道,“天幕都说了修建水渠有用,现在有了天幕提醒,陛下一定会提前兴修水利,有了水渠疏通河水,我们就不会遇到水灾。”

有人不相信:“水渠真有这么厉害?”

“自然是有。”青年微微笑了起来,平凡的面容上带着不一样的光辉,看起来充满自信。

有村人突然想起了:“对了,徐大郎,我记得你好像就是水工?天幕上说得徐伯不会就是你吧?”

而且天幕说的是“齐人徐伯”,他们这临淄正是齐地。

只是这青年并不是本村人氏,是附近城里的公子,很喜欢村子附近的河流,总是来这边观察河流,一来二去的跟村里的百姓就熟悉了。

村里人并不清楚徐公子具体做什么的,只知道他排行老大,就叫他“徐大郎”。

青年村人,或者说徐伯微微一笑:“或许吧。”

徐伯这个名字太过大众,“伯”也是排行,伯、仲、叔、季是指家中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幺。民间姓徐,排行老大的叫徐伯的很多很多,哪怕单纯是齐地也很多。

但是他有一种自信,天幕说得那个徐伯,就是自己。

村人们犹自感到不敢自信,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来。

徐伯没有参与,看了看地上自己看到天幕展现的水渠遗址后画出来的水渠,笑了笑,转身就走。

有村人看到徐伯直接走出村口惊讶大喊:

“徐大郎,你要去哪?”

“我要去长安面见陛下。”徐伯头也不回冲大家挥挥手,“等我早日把水渠修完,大家也可以早日免受水旱灾难。”

村人们愣愣地看着徐伯的背影越来越小,直到彻底看不到。

村人低声问道:“真得可以吗?真得能避免水灾吗?”

立刻有村人回答:“天幕这样的神迹都来了,为什么不可以?”

村人顿时被说服了。

没错,天幕这样的神迹都出现了,也提前预告了大汉武帝在位时期天灾很多,他们提前挖好渠道,准备好疏通水渠和足够的水来灌溉田地,水灾旱灾或许就可以避免。

至于雪灾,那就提前准备柴禾取暖,既然天幕提醒了,总能想办法的。

“还好天幕来了……”

村人感激不已,一低头,看到地上徐伯离开前画得水渠,忍不住想到被天幕提到的其他能臣,会不会也提前去找陛下,然后提前修建水渠和其他工程?

“还好,一切都还有希望……”

【汉武帝时期,打匈奴有了两员神将】

【神将不是夸大,历史上的八大军神,孙武、吴起、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岳飞。刘彻独占二,这二人便是卫青与霍去病舅甥,也正因为卫霍,大汉从一直被匈奴压着打终于

抬起头,并且封狼居胥,把匈奴赶出了漠北】

“汉武帝有两位军神,朕有蒙恬和王翦,同样不差。”

“”

王翦十分沉稳提议:“陛下,天幕说得韩信之前也说过,似乎是汉初的名将。既然是军神,不如我大秦提前招来。”

蒙毅连忙点头:“没错,天幕这八大军神似乎是按时间顺序排列,韩信排在白起后面和那汉武帝的卫青、霍去病前面,看来与大秦不远。”

嬴政欣然应允,嘴角翘起来就放不下去。

白起军神也是大秦的,等再来一位韩信,大秦也将有两位军神,不差大汉什么!

刘邦眼神飘忽:韩信,军神里竟然有韩信,那他刚把韩信软禁起来,是不是不太好?

吕雉没发表对韩信的意见,倒是评了一句刘彻:“大灾之年,有两位军神,也不知道说他到底是幸运还是倒霉。”

刘邦看向吕雉:“你说,淮阴侯的事?”

吕雉淡淡道:“军国大事,由陛下做主。”

天幕都夸韩信军神了,她如果支持处死韩信,那不得被后世唾骂万年。

如果支持放走韩信,刘邦岂不是又会怀疑她想要提前拉拢朝臣?

刘邦又看向萧何:“你说,淮阴侯的事?”

萧何恭敬地一拱手:“全凭陛下做主。”

刘邦不满了:“老萧,这就是你不对了。”

萧何知道刘邦对自己暧昧不明的态度不满意,但是他也有苦衷,毕竟,刘邦最近对自己也看不顺眼,连谋士都提醒自己得收敛着点,他敢提意见吗?

臣子的死,还不是掌握在帝王的手中,什么时候轮得到大臣自己做主。

萧何微微垂着头,一片恭顺模样,刘邦看得意兴阑珊:“罢了,留下来吧。他那脑子想必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最重要的是,天幕说得汉初的几位君王都不错,能掌控韩信。而匈奴之患困扰大汉几百年,正需要军神。

一句话撤销了对韩信布置已久的杀招,刘邦低声自语:“八位军神,大汉有三位,先是韩信,然后是卫青霍去病,这样就能把匈奴打绝了吧?”

刘邦知道自己的性格,也明白自己对韩信的杀心由来已久。

他猜,历史上的自己定然是杀了韩信,可没想到韩信之后大汉无人,再也没能干过匈奴的。

天幕曾说过,汉初一直送和亲公主,现在也说卫霍之前没汉将打赢过,汉朝对匈奴低头了许多许多年。

早知道匈奴这么能打,他何必杀韩信,留他战死沙场,哪怕打不赢匈奴死在匈奴人手中自己名声不更好听。

刘邦下定决心,立刻开始安排韩信:“释放韩信,让他去守长城打匈奴。”

萧何松了一口气。

或许,

14_[(,

没有反对。

听天幕的意思,自己好像也没有打得过匈奴。这韩信被后世封为军神,定然好用,最好能多活几年!

【公元前121年,卫青霍去病屡建奇功,匈奴休屠王死、浑邪王降汉,整个河西走廊归于大汉。刘彻为了奖励霍去病,修改了全新的宅邸,想让霍去病去看看,霍去病说:“不灭匈奴,无以为家也。”】

【这并不只是霍去病一个人的心声,是整个时代的呼声。

在卫霍出征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22年,十二月,大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雨雪,百姓被冻死者无数。】

【大汉打匈奴不仅仅是为了疆域和边患,也是因为物质需求。】

【久经灾难被冻死者无数的汉人,需要匈奴人的牛羊皮保暖。经历各种天灾导致减产饥荒的大汉百姓,需要匈奴人的牛羊肉充饥。田地被旱灾洪灾轮流破坏后,汉人需要新的土地开荒种地。】

“这卫青将军霍去病将军真是大汉的好将军,我们要给他们立生祠!”

刚听到要天灾不断的大汉百姓,听到有这样的好将军,可以为大汉百姓带回匈奴的牛羊,给大汉百姓吃肉取暖,尽管什么都没看到,已经感动地不行。

赵过站在田垄上,听着这一切,感动之余也有疑惑:匈奴的牛羊真得能解决问题吗?如果能解决问题,那匈奴人为什么也要频繁南下抢掠汉人?

【伴随着霍去病收复河西之后,大汉王朝立刻在这里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公元前119年,www.youxs.org,这流民是从哪里来的?】

【公元前120年,山东大水,民多饥乏,这些流民全是在山东水灾里失去家园的百姓。

水灾过后不仅仅是没有了家园、田地,一年的庄稼全部荒废,也失去了粮食来源。最重要的是灾后,洪水带来的疾病,死去的尸体处理不好带来的瘟疫,田地灾害带来的减产。灾后重建从来不是三言两语能解决的。】

尽管这一切还没发生,听着一年又一年的天灾,听着这数额极其巨大的流民,刘彻沉默了。

是啊,真到了那个时候,除了打下新的土地安置流民,还有什么好办法?

既要又地方给流民兴建村庄,又要有土地给流民种地吃饭,大汉境内有地方安置吗?

诸侯国内,土地都在诸侯王的受众,先帝想要削藩反而引起七国之乱,自己想要削藩哪有那么简单。

还好,听天幕的消息,未来自己是成功得到了匈奴的土地,有了解决办法。

但是,如果能把诸侯国的土地从诸侯手中收回,那就更好了。

与此同时,主父偃也感觉自己的机会仿佛要到来了。

流民需要土地,匈奴人的土地很明显不适合种地,不然匈奴人为什么自己不种?

那么,要不要提前告诉陛下自己的推

恩令?

【刘彻迫切的需要新的疆域,需要更多的良田沃土去安置不断增多的灾民流民,他想要一举打败匈奴,彻底将匈奴的土地划给大汉的灾民】

【但是,这一切并不能如他所想象的那么顺利】

【公元119年,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但是,损耗极大。去时军马就有14万匹,回来时只剩下不到3万匹。】

【战争不断升级后,军费抚恤、水利兴修、救灾移民的开支越来越大,刘彻为了军费,开始任命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负责盐铁官营,增加财政收入。】

刘彻沉默了。

养骑兵本就花费极大,损耗也如此巨大,国库必然吃紧。

如果□□,通过匈奴的物资补贴,以战养战还算有回馈;若是打了败仗,那就是一次性耗费了举国上下的心血。

再加上天灾不断,一旦败仗,百姓恐怕也将面临最大的生存危机。

大臣中的求和派并非不爱国,同样是碍于消耗太大,耗不起。

如果不是天幕提到有卫青霍去病在,恐怕这场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僵持更长久。

可惜,他的冠军侯还没长大啊。

刘彻有些心急,却也知道急也没用,只能看向大臣:“打仗一事的确消耗巨大,还是先想办法治理天灾吧。”

还要养兵,养马,养将士,需要准备的太多太多。

最主要的,是要有钱!

天幕说得盐铁官营就很不错,可以先准备起来!

正在自家逍遥听天幕的大盐商东郭咸阳、孔仅听到自己的名字齐齐抬头:???

突然惊喜,他未来要得到陛下重用,当大农丞了?

虽然已经富可敌国,但是哪里比得上当大官威风!

东郭咸阳、孔仅一个比一个速度,让家仆牵马就朝皇宫跑!

家人在后面大喊:“你急什么!就不能矜持点等陛下来请吗?!”

东郭咸阳骑在马背上头发一甩。

矜持什么,商人最厚的就是脸皮,这时候不主动,那都对不起天幕的好意!

要是慢了,万一陛下说只想要一个大农丞怎么办!

【这一项措施是有效果的。】

【但是另一个隐患,同时也出现,那就是粮食的生产。】

荆咕的卡通小人再次上线,用两个写了名字的小人标注着二人的身份和言论。

董仲舒:陛下,尽管古时候的井田制难以恢复,但是可以限制一下土地兼并,让没有土地的百姓获得一些土地。而且关中地区的百姓不习惯种麦子,但如今粮食不够,不如种植冬小麦,与粟轮种,让百姓多一项粮食。

刘彻:朕太忙了,好多事情,要推均输法、创平准法、纳粟拜爵,哪有时间管百姓种不种小麦,一边玩去!

天幕下董仲舒:“……”

虽然自己

还没提,

但是这个语气的确是自己会说的。

他的家乡广川本就种植小麦,

他知道小麦的习性,在看到大汉缺粮食后,觉得关中之地正适合用小麦弥补缺陷,但是没想到,自己还没提出来,已经在历史上被陛下拒绝了……

那么,自己还要不要再提呢?

另一边,赵过看到这一幕,不出所料地叹气:果然,依靠匈奴人的土地,还不如依靠大汉自己的土地。牛羊肉哪里比得过粟麦。

【但是,这已经是最后的提醒】

【伴随着霍去病和卫青英年早逝,后续的大汉将军一个不如一个。

公元前101年,将军李陵战败被俘投降;公元前110年,李广利不但投降,还葬送了数万汉军,几乎是把大汉的有生力量一次性耗光】

刘彻从听到霍去病和卫青英年早逝已经不悦了,再听到李陵、李广利的战败投降,气得怒不可赦,眼神犀利地看向李广!

李陵还小不好计较,只能找李广。

至于李广利,这该不会也是李家人吧?

李广哭丧着脸:“陛下,老臣家中真没有李广利!”

这人名字怎么跟他这么像,该不会让老百姓误会他投降吧?

【我一向不喜欢太过主观地评价某位历史人物,毕竟有些历史名人本身有争议,有功也有过。但是对于李广利,这位李夫人的外戚,他真得是没做一件好事!

一边想把李夫人的儿子撺掇上位发动巫蛊之祸,搞死刘据和卫子夫,还让刘彻背了一个晚年昏庸的黑锅,一边葬送大汉十万大军,那可是骑兵!知道骑兵多费钱吗?!他自己投降还娶匈奴王的女儿,自己家人被族灭,他家人真是倒八辈子血霉!我哔——他一个人!】

李广利投降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10年,旱灾;

第二年公元前109年,大寒,史料记载“雪深五尺,野鸟兽皆死,牛马皆蜷缩如猬,三辅人民冻死者十有二三”。

而李广利葬送了大汉的十万骑兵后,大汉连续遭遇天灾,哪有再生力量组织骑兵?

甚至不少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在大旱大寒的相继侵袭下,更难煎熬。

就连李广利自己的家族,也因为他的投降被族灭。

尽管历史上李广利有过平大宛的功绩,但是综合评价依然是一位平庸的将领。而他的过,远远大于他的功,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甚至是自己家庭,都是一位野心勃勃、但是能力不足之人。

刘彻气愤之余还有些尴尬:李夫人的外戚,听起来也是自己任用外戚的原因。

但是再想想卫青霍去病,刘彻再次挺起胸膛。

卫霍不也是外戚,怎么别人就这么优秀,李广利就不行?

这是那李广利的问题,日后遇到绝对不重用!

【刘彻最大的错误,一个是轻信李广利,另一个就是忽视了董仲舒的提醒没有及时种冬小麦。

刘彻受限于时代,以为匈奴的土地可以好好种地

,却不知道,哪怕卫青霍去病可以把匈奴人赶出塞外,也改变不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这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决定了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差异,也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注定不会太高。

所以,刘彻即使迁移了中原百姓去种地,依然粮食不足,百姓民不聊生】

【晚年时期,刘彻下轮台罪己诏,同时,迎来了拯救大汉的功臣——赵过】

刘彻几乎是喜极而泣:还好,他还有其他功臣,大汉还有救!

在唐朝,李世民也在感慨:

“都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他任用贤才从来不论出身。桑弘羊是商人之子,主父偃出身贫寒,卫青霍去病出身更是低微,汉武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赵过也是直接委以重任,朕要向他学习。”

“?_[(”

朱元璋比较淡定:“朕分设南北榜,南北学子都可以录入朝廷为官,没有地方与门第之见,对大家都很公平。”

至于南北榜案中冤死的官员,是他们傻,死了也不可惜。

【华夏最早的农书,是西汉汉成帝时期的氾胜之。最早的农学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赵过,现代人在盘点华夏农学史时都离不开这两位人才】

【而这两人的出现,也让华夏的农业发展再次发生了变化。】

秦朝,休养生息并不能解决民生艰难的问题,因为冶铁技术不足,农耕工具不够——包括耕牛,官府愿意给百姓借用就是因为铁制农具不够分发给每个百姓,也不够降价买卖。

从战国到西汉,耕地主要靠的是人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连续几任帝王鼓励养耕牛养马;

从西汉时期开始,耕牛开始有富余,耕牛遍地,牛耕开始走上普及化,并且一直流传到了唐宋元时期。

汉武帝盛世时期,对外打平匈奴,对内兴建太学,文化发展,兴修水利,冶铁技术发达,农耕工具效率提高。

然而刘彻如同后世人希望李隆基早死一样,历经几任帝王积累下来的盛世景象刚刚现世,自己开始作死。

在卫青和霍去病英年早逝之后,刘彻不肯放弃,继续穷兵黩武,百姓民不聊生,四处造反。

刘彻发布了“轮台罪己诏”,迎来了帮他挽回大局的赵过,赵过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研制和改进家具,如:锄头、耙、锸、镢等等常用的农具,从技术层面让农业得到大力发展。

赵过在关中试行“代田法”两年后,边疆地区开始实行,有了“代田”和“代田仓”,小麦进入了主粮的范围。

【冬小麦的优点不仅仅耐旱,最重要的是它是秋种夏收,可以和粟、大豆进行轮种,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

【而且粟是短根,小麦是长根,有助于疏松土质,适合地质紧密

的黄土地。同一块土地进行粟、麦、豆轮种,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就更多了】

董仲舒狠狠握拳,激动地看向刘彻:我都说了,种冬小麦!

刘彻:“知道了知道了,种种种!”

“17”

【因为及时任命赵过,恢复和发展农业,也让刘彻挺过一次危机。不然秦末时期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恐怕在汉武末年也要发生了】

【这也可以说是农业对政治上的反哺】

“朕没有赵过,但是朕有农家。”嬴政迅速下令,“召集全天下的农家子弟,有种植经验的普通农人,考核之后任命为农师官,派往地方监督生产。”

刘彻听到这里发出深情的召唤:“这位赵过在哪里!速速寻来!”

【到了汉成帝时期,一位家乡在山东氾水的官员受到朝廷派遣,以轻车使者的名义,来到关中地区推广小麦。

他在前人赵过的基础上总结出“区种法”,将田地画成小区块,在小区块里精细地使用劳力和肥料。】

【氾胜之总结了自己种地时的农业笔记,编纂成书,这套书被后世人称之为《氾胜之书》,从此精耕细作成为了华夏传统农业种植的第一原则。】

【当小麦被广泛推广,汉平帝时期,汉朝再次迎来了人口大爆发,巅峰时期人口达到了6000万,人均占有耕地为8市亩,人均年占有粮食为320公斤,这个数据一直到近代都没有被打破。】

刘彻顿时激动:朕又可以了!

人口大爆发,6000万,自己的后人还是厉害的!

【我国古代有三次人口高峰,第一次就发生在西汉后期,www.youxs.org。这是我国人口首次突破半亿,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当农业达到巅峰,也意味着走到了极致,从量变需要发生质变,那就是科学技术】

【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源,具体地地说就是食物生产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这几何级数增长肯定要比算术级数快。

如此一来,人口就会增加,而多增加的人口就要以战争、疾病等形式消灭掉。人口数字增长达到一定界限便会自动下降。】

【这就是著名的人口论“马尔萨斯陷阱”。】

【月满而亏,盛极而衰。当人口达到极致,但是生产出来的粮食没有满足人口所需,百姓造反是必然而然的。】

【或者说,百姓没有足够的粮食满足生存需求。这里面既有农业技术的限制,也有人为因素——比如说土地兼并。】

天幕一提起土地兼并,刘彻就冷下脸,不用

天幕解释,他已经猜到了。

毕竟,他也正在经历。

哪怕找到了水工和赵过,没有足够的土地给百姓耕作,一切依然是个空。

削藩,事不宜迟!

【成也小麦,败也小麦】

【汉元帝时期,废除了汉武帝时期制定的盐铁官营,废除了汉武帝时期把富商迁移到陵邑守陵的制度,从此,南阳迎来了新的豪强——因为种植小麦成为庄园主的地方豪强】

刘彻大怒:“哪个废物子孙废的?这汉元帝又是谁?”

大汉以孝治国,这位汉元帝废除祖宗之法是不孝,肆意妄为没脑子是愚蠢。

刘彻不敢想象,这么蠢的后人竟然是他的子孙。

他只听到废除盐铁官营就已经觉得糟糕,知道祖宗把这两项收回来有多难吗?

再一听到废除迁移富商,眼前一黑。

他真得是为了死后有人守陵好看吗,还不是为了压制地方豪强。

当地方豪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是狼也得夹着尾巴,这废物轻易废除,有能力压制豪强吗?

很明显,没有,因为天幕已经说到了新豪强诞生后的结果。

【豪强大肆兼并土地,王莽新政后,宣布让天下私田为公田,也就是将地方豪强的田地全部收归国有。】

刘彻:“…………”

这位王莽又是哪里来的!

这名字怎么听都不是汉室宗亲,是权臣还是外戚!

嬴政:“这刘家怎么回事,怎么一个个都喜欢走极端?”

或者说,跟那宋朝一样,都是瘸腿?

要么彻底不管,放任地方豪强坐大,要么一次性彻底收回,得罪全部豪强地主,就不知道循序渐进吗?

新入朝的六国旧人偷偷看一眼嬴政:以后再也不骂这位暴君了,比起后世帝王,始皇帝多么仁慈啊!好歹秦人的田地还是实实在在的,不至于这样一会儿被豪强掠夺一会儿被收归皇室。

【西汉末年,赤眉军起义,后来地方豪强也参与进去】

【这里面有两位豪强,也是曾经的大庄园主。一位是阴氏,一位是樊氏】

【后来,樊氏族长樊重的外孙刘秀,成为了东汉开国君王,重新为大汉续命两百年;

而阴氏的孙女阴丽华,成为了东汉的开国皇后以及继位者的母亲】

【其实虽然是宗室,到刘秀时期已经没什么宗室待遇,他们能过得不错,全凭土地,还有——小麦!】

【看,农业是多么重要!农作物又是多么重要!】!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