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56 章 农耕帝国9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华夏古代没有农业科技吗?】

【答案是:有。】

【不但有,而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天幕下的古人集体摩拳擦掌,撸袖子蘸墨水,等着抄笔记。

荆咕也不负众望,首先放出的就是一条条长长的白色“房子”。

“这是什么?”

成年人还能忍住好奇,秉承着“天幕说的一定有道理”强装理解,幼童就直接问了出来。

大人们也在心中附和:对啊,这是什么!

荆咕开始从这“白房子”古代的雏形开始说起。

【我国最早的温室记载是在汉朝,在汉朝以后一直在持续发展。】

秦朝时期,始皇帝命人在温泉旁边种蔬菜,不过这还不是人为改造室内环境,属于利用自然环境。

西汉时期,太官园种用密封的屋子昼夜燃火,西汉温室栽培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蔬菜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东汉时期,温室栽培技术更进步了,广泛使用为土壤加热的技术建造温室技术,种植的蔬菜多达20多种。

唐朝时,专门有了用温室种植花木的“堂花术”。

能工巧匠们用比普通居室更大的纸糊窗子来增强透光性,在室里开沟,把花盆放在沟上用绳与竹搭乘的架子上,在沟中倒入热水,施牛溲、硫磺等热性肥料来增加室内温度,使堂中花卉提前开放。

南宋时期,在民间市场上,冬季有温室栽培黄瓜上市,虽然因为冬日蔬果稀少价格比较贵,但足以说明温室技术已经走向了民间。

元朝时期,温室发展出了新技术。

农学家王桢在《王祯农书》中记载了温室囤韭黄的新技术:“至冬移根藏于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生,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嫩黄,谓之韭黄。”

明清时代,温室发展成了更方便、能保存的更久的地窖式温室。

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又可以烧火加温的立土墙开纸窗火暄式温室等,是当时最先进的温室技术。

“就归畦内,冬月以马粪覆之,于向阳处,随畦用蜀篱障之,遮北风,至春,疏芽早出……”

天幕放出了《王祯农书》里先进的温室技术,没有念出来的,百姓自己迫不及待念了出来。

大人自己不识字,一边念一边急忙催促孩子:“小宝你不是在学堂学过几l个字吗,快记下来,能记多少记多少!”

小孩挠挠头:“哦。”

虽然学得不多,但是记不住就画应该可以吧?

反正他知道画得符号是什么意思,知道怎么跟爹娘解释就行。

“十月将稻草灰盖三寸,又以薄土覆之,灰不被风吹,立春后,芽生灰内,即可取食……”一户简陋的茅屋里,穷书生也顾不上节省笔墨,手下龙飞凤舞开始记录。在写着这些的时候,往日总念叨他考不上的爹娘小心翼翼帮他研磨

,眼神里透着欣慰。

感受到这种变化,穷书生终于有了自信。

他虽然考取功名不行,但是他识字,完全可以学着这些农书自己种地,能养家糊口,让爹娘和妻儿过得更好一些也不负自己多年所学。

而且因为家贫,乡里乡亲对他多有照顾,原本一直没考上功名,穷书生实在惭愧,现在终于发现自己也是有用的。

只要他识字会写字,把农书抄下来造福乡里,也是回报大家了。

【到现代,从80年代开始,农业科技工作者掀起了以温室技术和地膜覆盖为主要内容的“www.youxs.org”。】

【“www.youxs.org”的“白色”,指的就是温室大棚和地膜需要使用的材料,白色薄膜。】

【温室可以推广果、蔬种植技术在不适合自己气候带的地区广泛普及,地膜覆盖可以让庄稼保水、提温、除草。

地膜的大量使用,人为的改造了农业生产的环境生产,使得靠天吃饭的农民有了主动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

而且温室技术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后,不仅仅是农业林业,还推广到了畜牧业、水产行业。温室畜牧、温室水产蓬勃发展。】

荆咕先是放出了温室大棚里各种各样的蔬菜,可以清晰看到普遍是分门别类的种植,一座“白房子”贯通到底,只有一种或者两种适合种在一起的蔬果;

再放出温室畜牧业,要更为庞大的温室农场,内部是四季常青的草地,牛羊在恒温的舒适环境下,悠闲地吃草,悠闲地养膘、产奶。

牛的颜色很多,黑白色、黑灰色、棕黄色、黄白色,让古人看得啧啧称奇,而那肥壮的身材,任人抚摸的温顺脾性让人羡慕。

农人看着肥壮的牛那宽阔的背脊骨羡慕地恨不得爬上天幕去盗牛:“这骨架,看起来力气好大!”

其他农人连连点头:“耕地一定很厉害!”

“这是肉牛吧?”年长者道。

“管它什么牛,这么大,哪怕是吃也可以吃好久。”年轻人随口一说,说着说着,自己已经感觉饿了。

“吃?”他女儿听到吃得,两眼立刻亮了,奶声奶气流着口水,吐字还有些含糊不清,吸着自己的手指:“爹爹,想吃牛肉!”

年轻男子慈祥地摸了摸女儿的头:“呵呵,爹也想,但是吃不着,家里既没牛也买不起牛肉。”

不愧是女儿肖父,跟他小时候一样,都想吃一些吃不着的,比如牛肉。

荆咕又特意放出了一组采访视频:

身穿冲锋衣的女记者,站在白雪皑皑的高原上,手里拿着话筒,对着镜头激动地说道:

“这里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现在站在海拔3700米的青海省玉树州界结石镇上!”

因为天气寒冷加上地处高原,女记者的脸上有两团高原红,短短几l句话大口大口喘着气,每一次说话时呼出的气体清晰可见。

她侧向镜头,

.“?,

就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温室大棚!”

镜头向后放,大片大片的“白房子”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那是一排排排列整齐的白房子,外面看不到里面的情形,但是隐约可见有人在进进出出。

记者拿着话筒朝门口走过去,一边对着镜头介绍:“今日是丰收的好日子,我们来随机采访一些当地的农民,看看他们对温室大棚有什么想法。”

她拦住一位戴着毡帽的中年妇女,对方的皮肤晒的黑红黑红,但是因为丰收,笑得神采飞扬,看起来健壮又朴实。

“您好,请问您是本地农民吗?”

“是啊。”

“可以接受一下采访吗?”

“可以可以,是要上电视对吧?”说着妇女立刻理了理自己的头发鬓角,把身上的泥土拍干净。

“请问您对温室大棚是什么想法?”

“好!非常好!特别好!”妇女对着镜头笑得阳光灿烂,不难看出她的真心实意,“有了这项技术,我们青海人也可以吃到南方蔬菜了。”

……

“好,感谢您的采访,我们去采访下一位。”

记者简单采访这一位,相继采访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看起来也不同经济状况的当地人,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是无一例外都是积极的。

“冬天有菜吃了,这可是年轻时想都不敢想的,吃咱自家种的蔬菜。”

“总算不用天天吃肉了,我吃了几l十年的牦牛肉和青稞,终于有菜吃了。”

“丰富咱老百姓的餐桌,也丰富了咱养的牛羊的吃食哈哈!”

“我家的小羊很喜欢吃大白菜和胡萝卜……”

“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好多了,比我那时候好,吃得也多咯!”

……

当采访结束时,记者激动地给出了结语:

“曾经,美国人在海拔3200米的高度种菜,说我们华夏没这个技术条件。现在,我们在海拔3700米的高寒缺氧地区种菜,打破了新的世界纪录!”

“我们大华夏农耕帝国的地位,一直向前,从未动摇!”

女记者一席话说得古人们心情澎湃。

但是不同人看到了不同地可以学习的地方。

武周时期,刚刚成立的新闻部一阵兴奋:“原来除了征稿写稿,还可以这样采访当地百姓!”

“可以把参与的百姓名字也记录上去!百姓的积极性一定更高!”

“这记者又谁来当呢?”一名新人弱弱地举手,顿时吸引来所有仇恨,以及彼此之间的火花四溅的对视。

最后还是新任的新闻部侍郎姚崇拍案决定:“轮流!”

“高山地区也能用温室大棚?青海可以,www.youxs.org?”玄烨激动地走来走去。

www.youxs.org,他也知

道,

?[(,

还有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完全没有融入大清。

倘若大清研发出温室技术,也能在新疆推广,当地人接受了中原政府的惠民政策,一心一意种地去了,还会跟着噶尔丹叛乱吗?

满族人在进入中原逐步接受中原文化后,都没有以前那样擅长骑射渔猎,慢慢更喜欢汉人的农耕文明,满族都可以,www.youxs.org?

【华夏的温室技术,从古至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其他国家几l百年。】

【古罗马在汉代时也出现了温室,是用云母片搭成的暖房,虽然透光性更强,但是没有华夏内部生活加热的措施,技术没能流传下去。】

【在其他地区出现的更晚,18世纪西欧才出现温室栽培,1880年美国开始有温室栽培,1830-1840年日本才开始有温室,也是用纸糊的,叫做“纸屋”,也是受了华夏时期堂花术的影响。】

【如今,现代温室技术经历了改良型日光温室、大型玻璃温室和现代化温室三个阶段后,温室设施和栽培技术在我国迅速推广应用。

至今,北京中山公园的塘花坞依然在使用起源于大唐的“堂花术”。】

“骊山温泉位置有限,在宫中试试温室种植,也鼓励民间尝试。”嬴政看着天幕上变化的资料图片,突然简陋,但是有文字介绍,已经足够给出大秦各种尝试方向。

虽然大秦定然没有后世那白色的不知名物体,但是天幕提到过的古代的纸大秦已经研究出来了,提到的古罗马的云母片,看起来像是贝壳,大秦也有条件,只要大秦有这个条件,就有尝试成功的可能。

嬴政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大秦到处是白房子,每一座白房子里种满了蔬菜,还养着膘肥体壮的牛羊马,他的大秦子民吃得高高大大,出去打匈奴一个顶十。

越想越开心,嬴政嘴角掩饰不住的上翘:“若有成功者,献上技术后朕赐他农官官职,去推广向民间。”

比起一次性的重赏,明确的农官就意味着朝廷不看出身不看性别地承包了铁饭碗,连铁饭碗里的内容也提前给你规划好了,明明白白的终身赏赐。

“诺!”农家人最为兴奋。

他们弟子多啊,又可以出好多农官,比肩法儒有机会!

比起嬴政的满怀期待,刘彻就是已经看到了希望。

因为天幕夸过的赵过,终于抵达长安,被他早就派人等待的官员立刻带到了自己面前。

“赵过!你总算来了!”刘彻兴奋地起身相迎,大臣们有些看起来酸溜溜,他们从没被刘彻起身相迎过。

赵过简单行礼之后,根本顾不上感动帝王的起身相迎,直奔主题:“陛下,有缣帛吗?草民缣帛用完了!”

“有有有!”刘彻看着天幕亲口说过拯救他的汉武朝于危时的赵过,眼里的喜爱都快溢出来了,“他们也在抄写,你先学着,天幕讲完立刻开始试验。”

赵过:“是陛下。”

此时他一路奔波,蓬头垢面毫不夸张,连鞋子都有些磨破,衣服行囊上也满是尘土。

虽然全身脏兮兮的来面圣有些失礼,但是大家都没在意。

什么礼节,哪里有实实在在的天幕内容重要。

如果不是大汉这时候没有便于携带的纸张,他的家境也不够任意挥霍缣帛,民间想借都借不到,赵过都不想赶路进未央宫。

实在是赶路也浪费了记录的时间。

还好,宫里人多,想必是记全了。

可以用心听了。

赵过一边听一边结合大汉的情况想,顺便把自己熟悉的土地环境写在另一侧,进行对比参考。

刘彻暗中观察,悄悄走过去,看到赵过一无所觉。

刘彻没有打扰他,看着赵过在缣帛上写得大汉土地的情况,十分满意。

天幕推荐的人才,果然有过人之处!

“大唐既然本就有这项技术,想必推广向民间更容易。”

李世民看着天幕上的现代化农业,听到大唐也在其中,顿时有了许多想法。

“这农报大唐也可以做起来,等宫中的技术成熟了,就登报推广向民间。”

“各家若是能先有这成熟技术,也可以署名后登报推广,惠及天下百姓,让百姓也知道,不是所有世家只会欺压百姓。”

杜如晦等人连声高呼:“陛下英明!”

都是后世无能子弟败坏家族名声!

唐末农民起义杀遍世家,明末农民起义杀遍宗室,天底下的百姓一听,说不定以为世家都是明末宗室那种只会占地违法之人,他们必须挽回口碑。

房玄龄:“我等这就回去让府中庄园尝试。”

都是有钱人,在自家庄园上没准比皇帝在皇宫过得还舒服,谁先尝试出来可就不一定了。

李世民看出大臣之间的攀比之意,哈哈一笑:“那诸位可得加油了,若是宫中先试出来,那就要写朕的名字了哈哈!”

此时不拉拢天下民心,更待何时!

【华夏的养鱼技术起源很早,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殷商后期,一种是西周初年。】

【战国时期,《孟子·万章上》记载,有人将鲜活鱼送给郑国的子产,子产使管理池塘的小吏养在池塘里。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说,秦惠王时期,张仪和张若筑成都城,利用筑城取土而成的池塘养鱼。】

【但是这时期的养鱼,只是抛进池塘里任其自由生长,还是野生生长。正式养鱼,是从汉朝开始。】

汉朝有池塘养鱼,还有湖泊养鱼和稻田养鱼。

池塘养鱼主要以鲤鱼为主,湖泊养鱼主要是在京师长安,是汉武帝筑昆明池训练水师之余,养鱼自己食用和供奉,多余的还送到长安市上出售,非常有经济头脑;

稻田养鱼始于东汉汉中地区,在夏季蓄水种稻时期在水田顺便放养鱼类,还可以利用冬水田储水时期养鱼。

稍后,巴蜀地区也开

始稻田养鱼。

?想看西羚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吗?请记住的域名[(

隋唐动乱时期,养鱼业一度衰落,到唐朝时再次兴盛。

唐朝沿袭汉朝,继续以鲤鱼为主,用人工投喂饲料,还出现了以培养鱼苗为业的职业者。

宋朝时期,在爱各种风雅花哨玩意的文人影响之下,有人开始用野生的橙黄色鲫鱼培养观赏鱼金鱼。到南宋时期,金鱼已经成型,杭州的达官贵人养金鱼成风,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鱼品种,并且有了鱼病防治技术。

明朝主要养鱼区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明朝的养殖技术更为完善,不仅出现了桑基鱼塘和果基鱼塘、畜基鱼塘,多种鱼类的混养技术更为成熟,还有河道养鱼、海水养鱼、贝类养殖技术。

清朝时期的养殖技术主要继承明朝,但是鱼苗饲养得到发展,开始利用鱼苗在水中分层的习性将鱼苗分类撇鱼法,还有了淘汰弱性鱼苗的挤鱼法。

“我不喜欢吃鱼,鱼刺太多。”小有资产的富农家中,被娇惯的幺儿嘟嘟囔囔。

他的爹娘这一次没有像往常那样哄着他,各自忙着自己的事。

“有得吃就不错了,还挑挑拣拣,不吃鱼,你有肉吃吗?”富农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和妻子商量,“咱家后面的荷塘不知道可不可以。”

“不试试怎么知道?”妻子十分兴奋,掰着手指头开始计算,“荷塘离家近,日后你耕田,我在家看着鱼塘,时不时去投喂饲料,再加上家里的鸡鸭,日后收成多了送到集市上卖了,没准能给孩子挣出点读书的钱。”

富农瞥了一眼妻子的肚子,他妻子最近又怀上了,没法下地干活或者久坐着纺织。

站着投喂一下饲料应该没问题,而且孩子多了,压力也更大,妻子还想着让孩子去读书,给先生的束脩也是一笔开销。

但是他也是支持的,看天幕说了那些当官的读书人,连种地都比他家世世代代种地的农耕世家强。

还是得读书,多挣点钱,就算读不起书院,请个落榜秀才回家也得请!

富农当下狠狠一点头:“成!”

【80年代初,华夏提出来开展“蓝色革命”的构想。】

【“蓝色革命”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蓝色海洋和内陆水域养殖更多的优质水产品。】

【60年代,华夏实现了海带养殖生产“田园化”;

70年代,紫菜育苗和北移成功,推广后年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鲍鱼、扇贝、海参、梭鱼等人工育苗相继成功。

随着“蓝色革命”技术的不断推广,万里海域逐渐变为“黄金海岸”。】

【在淡水养殖上,华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良品种,不但质量高,产量也高,网箱养鱼亩产最高突破10万公斤,成为了集约化精养的重要方法

。】

“放鱼苗咯!”

“100?_[(”

村支书拿出表格,也让人抬出公平秤,看到大家一网兜一网兜的把鱼放在公平秤上称重后汇总,得出了今年收成的数量。

“年底现在收获的成鱼有616斤,按照比例均分。”

村支书看到肥鱼的重量,眉开眼笑,村民也集体笑开了花。

更让人开心的,就是分鱼开始了。

“老王家,放鱼苗10斤,分成鱼60斤;”

“老李家,放鱼苗20斤,分成鱼120斤;”

“老江家,放鱼苗50斤……”

村长每念出一户,就有一户人家出来领鱼。

村里有公平秤,大家伙帮忙一起分鱼。

大大小小的鱼在地上活蹦乱跳,水花溅的到处都是,但是大家都不嫌弃它腥,笑嘻嘻围在近处看着。

最小的鲫鱼,一年也不过3-4斤;大的鳙鱼,一年可以长6-8斤,提一条可以够一家四口吃好几l顿。

“孙婆婆家,放鱼苗3斤,也有18斤。”村支书念到孙婆婆,特意提醒帮忙分鱼的男人女人,“来,给孙婆婆挑一条肥的,帮孙婆婆杀好直接提回家过年。”

人口少人家的放的鱼苗也少,收获的相对较少,但已经够吃了。

比如孙婆婆,家里只剩下六十岁的老人和才十四岁的孙女,3斤鱼苗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但是到了年底,18斤的肉足够她们两过个好年。

“哎好,好,谢谢!”孙婆婆高兴地看着邻居帮忙把大肥鱼开膛破肚杀好,也不嫌弃血腥,直接上前去提,她的孙女担心老人提不动,坚持跟奶奶一人提着袋子的一个提手。

“回去我就把鱼腌了,可以给孙女吃好久。”

孙女乖巧道:“奶奶你年纪大了,你也吃。”

“好好,都吃,好多呢!”孙婆婆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南方水多,靠水吃水,哪

怕是鱼喜欢的水草也方便种植,

村里人除了负责喂鱼的人每日喂喂,其余人各忙各自的农活,平日里不怎么管,相当于野生。

有了鱼,养几l只鸡鸭,再加上自家的农田菜地,种点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孙婆婆祖孙两至少吃喝不愁。

等到大家差不多分完,当然很多时候没法整秤,多一点少一点,在大丰收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在意。

“好咧,最后还剩一些,老规矩。”村支书看着被剩下的小鱼,收起账本站了起来。

老规矩就是扔回堰塘,再长一年,来年更肥!

“哟,过年啦——”

小孩子迫不及待等着这个时候,等堰塘里的水重新放回去,抓起地上多余的小鱼,打水漂似的把小鱼打回去。

“嗨呀轻点,把鱼摔死明年没得吃了!”大人们笑着教训孩子,但也没拦着。

——其实到了来年春天,村里还会集体放鱼苗呢。

“这个我们可以!”宋哲宗赵煦亲自提笔把天幕上的养鱼方式记载下来,尤其是那些前朝的书名,打算亲自去藏书楼里找找《陶朱公养鱼经》。

南宋就是在江南水域,正合适。

南宋的农民跟他想到了一起去。

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百姓普遍没有田地,还好村里有堰塘。

“咱们村有堰塘,还有会养鱼的,多好的条件,大家伙一起来!”

“得找个公平的,德高望重的,不假公济私的人来分。”

“对对,不能自己贪污下来,那咱们的鱼苗不是全白放了。”

“还得派人盯着,避免被人偷鱼。”

一个靠水的村庄里,农人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让村里老人小孩闲着没事就去盯着。”

“要是怕孩子掉水里,就说水里有好吃的,下去把鱼压死了没肉吃了。”

吃肉对于小孩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吓唬小孩对于大人来说也是一个常用的招数。

解决了担心小孩溺水的麻烦,回到了最初的最大的麻烦:“那找谁来分鱼苗?”

最后村长一拍板:“采办鱼苗的事我来。至于大家的鱼苗数量,和如何分配,都写在劝农亭的粉壁上,大家随时可以去看。”

村人彼此一点头:“成!”

在粉壁上公开着,谁想贪污,就是公开处刑。

而且这时候因为造纸术和出版物的发达,村里识字的人也多了起来,写在粉壁上自己看不懂,总有其他看懂的人可以问问。

有了这个决定,一村人便风风火火开始干起来,很快邻村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开始筹备……

【华夏食用食用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河姆渡遗址出土过菌类遗存物。】

《吕氏春秋》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

十几l种大型真菌。

到1300年的唐朝,华夏首次出现了系统描述食用菌种植的文字记录。

韩鄂《四时纂要》记载了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这是一种符合现代食用菌栽培原理的方法,取烂木埋在地里,等同于现在人们在浅坑内填放培养料,出菇后不马上采收,打碎后埋入土内,是为了利用碎片扩大播种,施粪和淘米泔水是为了增加营养素。

唐朝还发明了木耳的人工种植方法,到宋朝时期,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类专著——《菌谱》,书中记载了11种菌;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了古代人工栽培香菇的精髓。

“原来烂树木都有作用,难怪天幕说要种树。”

朱元璋从听到天幕说大明农民土地不够就开始发愁,他总不能把儿孙们都给杀光吧?让他削儿子们的藩,才提了一句儿子们就开始哭穷,他又有些舍不得。

听到现在烂木头也可以培育可食用的菌子,朱元璋连声叫好:“这菌子培育不占地方,是个好办法。”

“唐宋可以,大明也可以。”

这一次的菌子种植竟然没有大明,朱元璋觉得亏了亏了,必须得有名字。

清朝的玄烨也心动了:“汉人果然是擅长农耕,这烂树木都能种出菜来。”

“是菌子。”心直口快还年轻的大皇子语气带着嫌弃。

其他皇子虽然没说,但是此时的热情远没有天幕说鱼时激动。

不过这并不奇怪,满清是渔猎民族,饮食习惯就是吃肉。

对鱼肉都比对菌子的兴趣大。

“不需要你喜欢,给百姓吃。”看出大皇子还要再说什么,玄烨悠悠说道:“也不需要你喜欢百姓,你有本事不需要百姓种地交税,也不需要百姓养牛羊马给你吃肉给你打猎。”

大皇子闭嘴了,其他皇子也闭嘴了。

【现在,华夏不仅仅是世界上食用菌的第一生产国,还开展了螺旋藻的研究与开发。】

螺旋藻是35亿年前的古生物,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称螺旋藻为“人类未来的粮食”。

科学界曾经认为全世界的湖泊只有非洲的乍得湖和墨西哥的湖泊能天然生长螺旋藻,1985年,科学家在云南程海湖首次发现天然生长的螺旋藻,从此解开了我国研究开发利用螺旋藻的新篇章。

从墨西哥引进螺旋藻优良品种,进行人工良种驯化获得成功,目前建立了以程海湖为养殖基地,以昆明为螺旋藻系列产品深加工中心的世界上最大、工艺最完备的螺旋藻天然养殖温室,我国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藻干粉输出国。

在螺旋藻的开发利用方面,医药、精细化工、食品、饲料4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菌子不错,大秦可以学。”嬴政看着农家人交头接耳谈论这个菌子培育技术,听到他们时不时冒出“可行”“简单”“可试”的词语,就知道这个技

术对农家人而言不难。

一想到大秦又要多一种农作物,嬴政满意了,也有了心思去研究这天幕特意提出来的螺旋藻。

“这螺旋藻听起来很珍贵。”

可惜,完全不知道是什么。

“还可以作为医药,莫非可以长生不老?”

嬴政刚说完,立刻被大臣们齐齐盯着,不自在地咳了一声,“朕说说而已。”

他真得没有再吃丹药求长生的想法了!

不过一想到云南此时已经在大秦的版图内,嬴政就更高兴了。

天下的好东西真多!

果然还是得开疆拓土,每一寸土地都有用处,他觉得没用只是不知道。

【汉朝时期,张骞从丝绸之路带回了西瓜。因为从西域传入,所以被叫做“西瓜”,又称夏瓜、寒瓜、青门绿玉房。】

起初,关于“西瓜”的最早记载,是《陷虏记》,记载了五代时期胡峤出使契丹扣押七年,在此期间著有《陷虏记》反应契丹的地理风俗,里面明确记载西瓜的经历和西瓜的种植方法。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西贵县和江苏扬州的汉墓先后发现了西瓜籽,于是西瓜在华夏的历史被推向了汉朝,被认为应该是张骞在丝绸之路带回来的。

清朝□□后,皇帝命令将山西榆次的西瓜种子送到福建,闽浙总督专门派人送到台湾。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地和消费地,现在华夏人人人都可以吃到便宜又美味的西瓜。每到夏天,西瓜就成了夏季的标配。

但是,在国外并不是如此,华夏人能够吃瓜自由,离不开“瓜奶奶”吴明珠院士。】

1930年,吴明珠出生于湖北武汉。

1953年,她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同级校友。

因为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新疆的瓜甜度高,吴院士主动请缨、远赴新疆,花了3年时间,走遍当地300多个生产队,一块瓜地一块瓜地调查,最后收集了100多份资料,整理成44个品种,成为后来育种的基本材料。

1984年,吴院士在第24组种子里培育出了又甜又脆的西瓜品种,这种西瓜被定名为“早佳8424”。

自此,质优价廉的8424西瓜迅速在各地生根发芽。

除了培育良种,吴明珠还让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可种,推动了华夏成为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目前,华夏已连续30余年成为世界上西瓜、甜瓜种植面积最大、栽培品种与产量最多的大国,并拥有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门类最全的西瓜、甜瓜专业科技队伍。

此后,吴院士花费了一生的时间,投入在西瓜、甜瓜等瓜类的培育良种上面,西瓜得到大幅度增产,得以让华夏人民实现了“吃瓜自由”。

天幕放出了一左一右两幅对比视频:

左边是清朝时期,

来自台湾的西瓜经历了海运、舟运、车马和人力担着,

历尽艰辛千里迢迢送到北京,送进了守卫森严的紫禁城。

御厨把西瓜切成精美的一片一片,摆在精致的瓷盘里,插着精美的银笺,被传膳的太监送到了雍正皇帝面前。

雍正皇帝坐在放了冰盆的御书房里,工作累了,闻到西瓜的清香,叉起一片吃了一口:“嗯,本年西瓜甚好。”

右边是现代,衣着虽然色彩鲜艳但是看起来暴露而大胆的都市女青年下班之后,走进水果店里,看到满地各种各样的西瓜。

她问起了价钱:“多少钱一斤?”

老板:“一块二。”

“这么贵,现在不是西瓜正上市时候吗,我看别人家有的才八毛。”

“我这是无籽西瓜,又甜又脆,不好吃你退我!”

“行吧,我试试。”都市女青年拿出手机扫了一下,天幕特意放出手机支付的页面,呈现了“www.youxs.org”的画面之后,老板店里响了起来:“www.youxs.org。”

女青年悠哉悠哉提着西瓜回家,用手指打开指纹锁进入家中。

回到家中,她根本没切片,直接把西瓜从中劈开,一把勺子挖在中间,吃得满嘴汁水。

“哇,果然好甜!”女青年拿出遥控器对着空调一点,空调打开对着她一吹,颤抖了一下,“嘶,25度太冷了,得调高点。”

“朕都还没有吃到西瓜!”刘彻酸了。

天幕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西瓜种子,是大汉的西瓜,他作为张骞的皇帝竟然还没吃到!

“吃瓜自由,果然是吃瓜自由。”胤禛心情也很复杂,“从台湾来的西瓜,朕都舍不得赐给大臣吃,没想到后世吃得那么肆意。”

还有,那女人是用什么付钱的?

又是什么在叫“www.youxs.org”?

回到家中之后,女青年为什么不需要用钥匙,按个指纹就能开门?按手印不是用来签契约吗,难道女人在跟房子签契约?

还有她房间里的那会动会喷冷气的又是什么?

哪怕有大臣在抨击后世女子衣着暴露,胤禛直接无视。

这么多异常面前只会在意女人穿什么,简直是酸儒,腐儒。

“难道天幕说得科技就是这些?那现在欧洲在进行的什么工业革命,是不是也有这些?”

一想到这里,胤禛有些坐不住了。

他相信,那些蛮夷定然不会拿出最好的最先进的产品来跟大清做买卖,就像大清同样不会一样。

那么,他们藏起来的、大清不知道的武器,是不是就是日后灭掉大清的利器?

胤禛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什么闭关锁国是祖训,不行,得派人去探探虚实,各方面都得交流起来。

外国能学华夏的,华夏为什么不能学外国。

只能能稳稳压在他们头顶,胜利者才有资格书写史书,史书上他想怎么写还不是他的自由。

【除了这一些,还有太多,太多的农业新科技。】

【比如现在的智慧农业,如果古人看到可能会以为是神仙之力。】

智慧农业下的无人农场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农业,还有无人分拣农产品处理工厂,没有人的空旷工厂与之相对的是忙碌的机械。

大秦时期,墨家人看得眼花缭乱:“没有人这些机械为什么会运转?”

“那长长的带子为什么会动?”

“那些机械区分大小我懂,怎么区分坏的和好的?”

“那些有颜色的光是什么东西?”

三国时期,诸葛亮看着分拣机器人找到了灵感:“除了木牛流马,原来人形也可以?”

沈括画图画得毛笔都秃了,宋应星也顾不上思考大明会不会亡国,先记录了再说。

智慧农业,虽然还不知道运行原理,但是对工匠来说,属于他们的春天,到了。

【当然,这些优秀的农业成果离不开华夏历代农学研究人员的辛勤付出。】

【清朝,有近现代化的农业学堂。】

【现代,有了天南海北的农业大学。】

【现在就带您走进,华夏农业大学,让大家一睹农学生的风采!】!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