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57 章 农耕帝国10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农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农业大学莘莘学子的知识进步】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农业大学,去看看校园学子的生活。】

她的话让古人们倍感期待。

“不知道几千年后的大学是什么模样……”嬴政刚说着,就看到天幕上的画面开始变化,瞬间被转移了注意力。

先是巍峨宏大的校门,气派的让嬴政觉得连咸阳宫斗比下去了。

他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和奇怪的、会动的小盒子进出校门,在校门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迷你,忍不住感慨:“后世仿佛比大秦更喜欢神伟建筑。”

“不知道里面是不是同样神伟……”扶苏刚说完,猛地瞪大眼睛!

等等,这是什么!

一头白色中透着些粉色、眼熟又有些陌生的动物猛地冲着镜头的放心冲了过来!

荆咕连忙躲开,声音直接被收入视频里:

【哇!好肥的猪!】

扶苏:“猪?”

这竟然是猪?

猪哪有这么肥,而且还这么白这么光滑?

就算后世营养好把猪养得壮实,也不至于连颜色都变了吧?

嬴政却喜不自胜:“这定然也是外来的猪。”

只是不知道是这白皮猪又是哪个地方的,养这么肥,不如也去抓几头回来繁殖?

“闪开!闪开!我的论文啊!”

天幕下的古人在忙着讨论大肥猪时,天幕里的大肥猪身后一名年轻学生狼狈地一边追一边高喊。

不过不用说大家也会闪,但是让人帮忙抓反而有点麻烦。

大肥猪被养得很好,一眼看过去不下两百斤,长得壮实冲的又快,横冲直撞,实在又不好抓。

荆咕早就有耳闻农大学生的“悲惨日常”,努力憋笑:【又有一位同学的毕业论文跑了。】

她的话吸引了路过的农学生,十分淡定地插话:“嗨,谁的论文不会跑呢,要是不会跑彻底养死了更麻烦。”

荆咕一听,眼前一亮,这位同学一听就很有故事啊?

她特意对着同学点了点自己的手机镜头,示意自己在直播,女同学点点头表示允许直播。

【展开说说?】

“我的毕业论文是鱼,有一天实验室窗户没关好,一只流浪猫进来,把它吃了!”女同学说起来就有些崩溃,“吃了!啊,我是不是要延迟毕业了啊!”

女同学是结伴而行,她的小姐妹同样是难姐难妹,对着镜头一摊手:

“我研究草莓,我隔壁是畜牧业的,一个研究兔子同学,结果兔子学会了开笼子,晚上跑出来把我的草莓全给吃了。”

说着两姐妹抱头痛哭:“啊啊啊啊我好惨啊!”“我的论文!都写了一半了被吃了!”

荆咕心疼又无奈,只能说些无力的安慰:【同学你们没事吧?】

“放心,我没事,学农业哪有不

疯的呢,哪有不疯的呢。”

“”

鱼妹子捂住草莓妹子的嘴,看向镜头:“不好意思,吓到大家了,我们回去写几篇论文冷静冷静就好了。”

“这论文,到底是策论,还是宠物?”李世民也是出身世家,哪怕文武双全,此时也觉得对后世的言语听不懂了。

一会儿把“猪”叫“论文”,一会儿说回去写“论文”。

论,议论之言,文,想必是文章,论文听字面意思应该是与策论差不多,但是为什么也把猪叫做“论文”?后面把鱼和草莓都叫论文?

“毕业论文,这里又是农学院,想必与学子们结业有关。”魏征一言道破其中的联系,努力暗示,“陛下,这毕业论文,或许可以作为国子监考核之用。”

李世民眼前一亮:“好主意!”

学子哪有不写文章不考核的,多写点策论,不也可以锻炼学子发现人才?

对此提议,各自有子嗣在国子监中学习的家长们毫无意见,很快就这么愉快地给国子监学生们加作业了。

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很快都颁布了同样的考核内容,学子们一片哀嚎时,天幕里的农学生同样在哀嚎。

“大哥,您行行好,快走两步,要上课了!”荆咕走到教学楼前,就看到一名男生对着一头站在原地不动的驴双手合十虔诚地乞求。

可惜,犟驴犟驴,说不走就是不走。

荆咕忍不住提出馊主意:【要不蒙住它的眼睛?】

“没用的,我这驴没拉过磨,而且相当有个性……”

荆咕正要询问什么叫相当有个性,就看到刚刚呆若木鸡的驴突然撒蹄子狂奔!

一边狂奔一边仰头叫:“昂昂昂昂嗯——昂嗯——昂嗯儿——”

男生撒丫子追上去,一边追一边狂叫:“啊啊啊我的驴祖宗!我祖宗跑了!”

荆咕点评:【果然很有个性!】

这犟驴真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呆若木鸡狂若疯狗。

【我们祝福他顺利在上课前抓回自己的驴吧。】

荆咕笑嘻嘻,保持着好心情一路参观着,先给大家展示了一下农业大学特有的“美景”。

优美的绿化带里,有着三五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散步,看到周围的人也不害怕也不躲避,吃得膘肥体壮,油光水滑。

幽静的湖边,伴随着嘎嘎叫和汪汪叫的热闹,还有学生们看好戏的声音,吸引了荆咕过去。

围观者不少,荆咕还没靠近就听到学生说出了双方的身份:

“快,狗子雄起啊!连大鹅都打不过你还怎么看家护院!”

“大鹅加油!你就是无敌的!加油,干它!”

哦,大鹅和狗打架。

荆咕小时候农村长大,被大鹅叨过,被狗子追过,大鹅跟狗子打架也见过,这一下子唤起了童

年记忆,立刻追过去看热闹。

她一过去就听到有幸灾乐祸看好戏的同学在聊天:

“两个毕业证打起来了。”

“?[(”

狗主人趁着鹅主人还没反应过来,故意当着鹅的面打了鹅主人一下。

鹅主人立刻反攻,结果鹅和狗同时朝两人冲了过来:

“嘎嘎嘎嘎——”

“汪汪汪汪汪——”

荆咕不想被叨被咬,快速撤离战场。

刚跑远就听到狗主人的惨叫,荆咕回头,看着大鹅的姿势都替狗主人疼:

【谁说大鹅不护主?看看,多聪明,还知道捡肉多的地方叨。】

天幕下,被鹅叨过的古人集体吸一口冷气,想起了童年不愉快的记忆。

大鹅叨人,可是真的疼啊!

但是天幕里农学院的景象,也让大家大开眼界。

学校里不仅建筑高大的难以想象,道路宽阔平坦的比官道还平整,路两旁的大树虽然感觉乡村里也不是没见过,但就是有种看着就心情平静的舒适感。

遮天蔽日的大树,高地有序的灌木丛,平整宽阔的草坪,还有井然有序的道路、小路,不同于贵族世家里假山流水的别致,是一种开阔舒适的自然风光,看着就生机勃勃。

尤其是往来既有牛羊马驴,猪白猪黑猪,鸡鸭鹅犬穿梭其中,又有青春靓丽的学子抱着书本、或者骑着自行车,有说有笑地行走着、奔跑着,让人对此心生向往。

“这大学真好啊!比皇宫还好。”刘彻也羡慕了。

哪怕未央宫更大更奢华,但是这种放松的氛围,自由自在的情绪,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有的。

www.youxs.org,还有巨大的压力,和时时刻刻警惕的帝王多疑本性。

皇宫威严而霸气,投下的阴影也遮天蔽日,让帝王也无处可逃。

他住在全天下最大的皇宫里,承担的也是全天下最沉重的责任。

如果有朝一日,帝王承担不起这份责任,要被这份阴影压倒,那就只能——按照天幕的话,一起玩完。

但是看着大学里的各种搞笑闹剧,刘彻压抑的心情快速消散。

他看着天幕里的大学,想要微服私访的心开始跃跃欲试。

虽然大汉没有大学,但是有太学,他要不再次扮演一下姐夫?

尽管农学院的热闹很好看,荆咕也没法继续看下去。

她看了看时间,与农学院同学约定的时间快到了,连忙跟屏幕外的观众打招呼:【今天特意约了人,带大家去看看大学的智慧农业专业。】

荆咕刚说完,手机声响起,荆咕看到来电,高兴地朝远处一棵树下的女生挥挥手。

“咕咕你好,我也是你的粉丝哦。”女生皮肤微黑,这是农学人的特色。

荆咕笑着打招呼:【你好你好,今天要麻烦你啦!】

“哈哈不麻烦,能为大家科普一下智慧农业,吸收更多的学弟学妹们进入我们农大,也算是招生哦。”

“哈哈,保证给你们的招生广告拍好!”

两人有说有笑地,在女生的带领下走向了荆咕今日的目的地。

在学校的边缘外,有一处不起眼的方方正正的铁皮房。

房子是控制室,里面有着各种高科技的设备。

走进房子里面,在更里面,就是无人农场。

“这是我们学校的智慧农业的实验基地,平时都是由我们智慧农业专业来管理。”女生就是智慧农业专业的学生,也是荆咕粉丝,双方联系上后,得到了导师的许可才带荆咕进来拍摄。

“当然,成绩与学分息息相关,养死了要扣学分的。”女生俏皮地吐了吐舌头,露出几分青春少女的活泼模样。

荆咕满是期待:【好,我们的智慧之旅开启了!】

【这方面我是外行,就麻烦我的小慧帮忙介绍一下啦!】

“好的。”小慧还有几分腼腆,对着镜头挥挥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给大家介绍。

“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数据、知识和智能装备为核心要素。字如其名,完全没有人操作了哦。”

“不过智慧农业不仅仅是无人农场,表现在方方面面。”

她带领大家走进实验基地的无人农场,可以清晰地看到,农场里井然有序,绿意盎然,但是一切静谧的甚至让人怀疑是假的,因为不但没有人,连虫鸣鸟叫都没有。

反倒是有许多奇怪模样的机械。

小慧首先走到一台银色的金属箱子面前,荆咕立刻跟上去拍摄——这也是提前得到许可的。

“比如这些智能机械。这是高空昆虫控诱设备,能诱捕昆虫。”

小慧示意荆咕从上面拍,荆咕微微踮起脚尖,能看到方方正正的铁皮箱里面是倒扣碗一样的发射器——又有些像是以前农村的信号接收器,同样像一口倒扣的银色锅。

但是不同的是这锅有透明的盖子,并且吸引了许多小虫子扑过来,被诱捕后困在了里面。

“它能够辐射一种高达3000米的光,通过光辐射可以把300亩的农场高空的幼虫全部诱惑到这里来,大力减少病虫害,不需要农药也能减少病虫害,实现绿色农业。”

【古代有飞蛾扑火,现在有昆虫逐光,果然智慧。】

荆咕说出了古人的心声,齐齐点头。

小慧带着荆咕去了下一台机械面前:“这是智慧气象站。”

“这个智慧气象站可以通过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天气,发送到智能中央控制器,然后再由智能中央控制器

发送到只能气象站,当农作物需要浇灌水的时候,用手机操控就可以打开浇灌阀进行浇水灌溉。”

“15_[(”

【那如果哪个喷头坏了呢?】

“会有警告系统。每个喷头是有编号的,程序报警哪个喷头坏了,就可以来进行维修。”

小慧带着荆咕看完田间,又回到室内。

“猜猜这个是什么?”

【电表?】

不是荆咕胡说,是这个机械看起来真得很像老房子里面装在楼道的大电表箱。

小慧:“哈哈,不是,这个是智能中央控制器。”

“智能中央控制器,相当于人类的大脑,控制这里的整个体系。”

接着她又带荆咕去看“智能水肥一体机”,不同的物种需要进行不同的浇水施肥,可以提前设置不同的水肥和灌溉时间,然后进行灌溉。

“现在的智慧农业主要分智能决策、精准作业系统与装备、自动驾驶、无人化农机装备以及无人农场管控平台五个大块,大家各有侧重。”

小慧说起自己的专业,眼神发亮,显得神采奕奕。

“目前吉林省公主岭市玉米的无人农场做得相当出色,有兴趣你可以去看看。不仅是农场内部生产,在外部运营,比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都走在国内前列,以后智慧农业可能在全球都会普及,是一个主要趋势。”

荆咕连连点头。

她看得都后悔当年没学智慧农业了,但是再一想,以她当年读大学的年龄,学校有没有智慧农业这个专业还是回事。

两人结束了短暂的无人农场之旅,开始回学校。

路上遇到了小慧的同学,一起聊起来。

“哎,我的论文是玉米,丰收时候我给我爸看,把他搞沉默了,说闺女咱要不转专业吧。”短发女生愁眉苦脸说起父亲的嫌弃,然后立刻自己打气,“我就不!我吃着玉米长大怎么可能种不好玉米,失败乃成功之母,下一次一定更好!”

另一位眼镜男生更愁苦:“我导师出门开研讨会去了,让我帮他的研究课题浇水。”

小慧笑道:“怎么,你忘记浇了?”

“不是,浇错了。”眼镜男生说起往事就觉得羞愧,“我浇的是杂草,长得特别旺盛,把他的研究课题都盖住了,现在快不行了。”

眼镜男生捂住头十分痛苦,“怎么办,我老师要回来了!他还不知道!”

荆咕

小心问:【研究课题和杂草长得很像吗?】

眼镜男生:“对啊,我老师研究的也是草,是牧草。”

【哦哦难怪。】

当然,行走的过程中,也免不了再次看到农学生追论文的画面。

“我的论文!我的论文!隔壁的的论文总来偷吃我的论文,太过分了!”

荆咕:鸡偷吃谷子,好像没问题。

“我要把鸡吃了!”

“我的论文不许吃!”

嗯,论文大战也在继续爆发。

今天的农业大学,依然很热闹呢!

荆咕告别了小慧等人,走向另一个目的地——教学楼。

在行走的过程中,路边有许多雕像,头像,胸像,全身像等。

每尊雕像下面方正的石座上都雕刻了名字、生卒年和生平介绍,无一例外的各种名人。

当然,也有学生晾晒被子时盖在雕像上,显得画面一下子诡异了起来。

淳于越看着那明显是孔子的雕像左右手臂各盖着一张被子,从读圣贤书弘扬儒学的姿态变成了卖布行商向人展示布料似的模样,哭笑不得。

后世这到底是尊孔,还是厌孔呢?

但是再看到两名男雕像盖着被子好像是大被同眠,你压着我我压着你的姿势,瞬间惊醒了!

还是孔圣人受尊重!这盖被子太诡异了!

荆咕也震惊了,特意去拉开被子给大家看里面的雕像。

【想正经点,这其实是正经雕塑。】

里面是一人正把另一人反手按在地上,明显的战斗抓人姿势。

不正经的,是学生。

【啊,还有三国雕像!看,是周瑜和诸葛亮!】

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和周瑜下棋论天下,结果盖上被子后像是在被子里聊天。

周瑜:???哪里像我了?还有我有貌美娇妻,不要污蔑我!

诸葛亮:不是!不是他!他也不拿羽毛扇,羽扇纶巾是周瑜不是他!

荆咕看得津津有味:【啧啧,有趣!如果不是时间不够真想带大家专门玩“开箱”,看看里面原本是什么。】

受害者觉得名声被毁,羞愤交加,看热闹的人看出其他门道。

“雕像不错,原来还真可以用在明处。”嬴政看着那些名人雕像,还有下面的生平介绍,似乎懂了为什么后人喜欢他陵墓里的兵马俑了。

原来他们还真不怕这玩意,原来兵马俑不止是可以用来做陪葬品。

“大秦也立。”嬴政指着天幕里的名人塑像,有的只有头像,他不喜欢,还是觉得全身像好看点。

“上面雕像,下面记录生平。”

这可比他在泰山石上刻字纪功有意思多了,而且大秦有这技术,大秦的工匠可是后世都比不过的厉害!

大臣们原本有些犹豫,毕竟本能的认为石刻雕像不都是用在陵墓里?

直到看到学生们拿着各种食物鲜花放在塑像

下面,顿时了然。

这塑像还有祭祀先祖的作用呢!

“陛下,臣也要!”蒙恬仗着自己年轻是武将,不要脸的立刻主动申请。

“陛下,老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要尊石像不过分吧?”王翦紧随其上。

天幕也说了,陵墓不靠谱,不是乱世被盗墓就是被不肖子孙偷陪葬品去卖,但是石像应该不至于吧?尤其是树立在学校里的石像,不是宝贝文物,但依然能享受祭祀香火,这可比子孙后人还靠谱。

“都有。”嬴政看着其他大臣们跃跃欲试的眼神,忍不住笑了。

果然,人都是需要激励制度,曾经的军功制可以激励大秦百姓喜战、善战,如今财富和爵位什么都不缺的文臣武将依然会被荣誉和祭祀吸引。

大秦之前受到后世女校和男女综合性学校的启发已经在商议建立稷下学宫似的学校,但这件事不是立刻就能建立出来的。设立什么学科,请什么老师,还处于商议状态。

现在有了农学,天幕一定还会讲述其他学科。

还有了名人塑像,也可以学。

嬴政一边觉得忙忙碌碌,一边也敏锐地发现了朝臣和民间的变化。

一种积极的、天下人才主动朝着咸阳汇聚的变化。

相信当他的咸阳学宫真正成立起来后,这种变化会更明显。

【这条走廊大家熟悉吧?】

【从小学到大学,哪所学校没有这样的名人画像走廊呢。】

洁白的走廊挂满了画像,除了生平介绍,还有名人名言。

【从古至今的农学家,还有从农业大学走出去的农学研究工作者,都在这里。】

从古代的贾思勰、氾胜之、赵过、王祯、徐光启,每人的画像和著作都被认真地挂在墙壁上,看得真人激动的涕泪交加;

再到现代稻作科学奠基人丁颖、现代棉作科学奠基人冯泽芳、现代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化学奠基人李庆逵、现代农业昆虫学科创始人杨惟义、现代小麦科学奠基人金善宝、近代林业开拓者郑万钧……现代家蚕育种奠基人孙本忠,华夏柑桔学科奠基人章文才,华夏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以及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走过一条长长的农学名家走廊,看着他们的画像,成就,仿佛走过一条历史长河,走过了华夏几千年的农耕帝国史,走过那些由一位位杰出的农学家推动的农耕文明。

【看到这些,大家是不是觉得华夏不愧是农耕大国,农耕上人才济济!】

嬴政:“好多大才,好多大才!”

他毫不客气的说,都想要!

就算不懂里面什么“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昆虫学科”,但是奠基人创始人的意思她懂,土壤和昆虫对农作物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哪怕不种地的贵族,也会知道如果土壤贫瘠就长不出太好的庄稼,所以占地一般都要去占肥沃的土地。昆虫大概就是病虫害,谁家的庄稼没遭遇几次病虫害呢,

哪怕是肥田是丰年,没有蝗灾水灾,依然控制不住病虫害的发生。

原本以为是天意,没想到一切都是人力可以控制,可以学习后想办法解决的。

真切地感受到了,农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这像凌烟阁!”

李世民无比自豪,不愧是他!

后世定然也是学得自己!

“大秦也可以有。”

嬴政看着一走廊挂满的画像,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招,“让画师研究。”

李斯默默低头,嘴角颤抖着翘起又落下:天可怜见,大秦的画技还没发展到这个地步,毕竟纸张都还是在天幕出现后刚刚研究出来。

但是相信以大秦工匠写实的风格来学习,从头学起一定可以的!

曾经天幕出现后,各种新法新政策的颁布让李斯只觉得自己一个人忙很要命,现在看着大家一起忙,对比之下,李斯觉得自己心情好多了。

果然是对比产生美。

同为千古一帝,还都是喜欢浩大工程的帝王,这样的名人走廊和无处不在的雕像同样打动了刘彻的心:“大汉也必须有!”

“画像容易破,让绣娘试着刺绣。”

绣娘:陛下你知道刺绣要多长时间吗?!!!

但是,大汉有丝帛画,没有纸张画,可以尝试。

大明朱元璋:“哼,大明也弄起来,还要弄彩色的,印刷成册传扬天下。”

【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没有说袁隆平袁老?】

【咕咕当然不会忽略这一位农业史上的伟人,只是我决定了在特殊的环境下说。】

【这个环境,就是这里。】

一代代的农学人,是一颗颗农耕文明史上的明星。

墙壁上是历代学农的历史先贤,走廊里是正在学习的农学新人。

他们仰望这先贤的功绩,学习着先贤的科研精神,走出属于自己的农学之道。

【当美国选择用一粒种子来毁灭一个国家的农业基础,用一粒种子来谋取暴利征服世界时,华夏选择用一粒种子来造福全人类。】

【这一粒种子就是,水稻。】

“人生就是一粒种子,我们要做那个最好的,要做那个拔尖儿的。”

墙壁上挂着袁隆平的名人名言,还有他的生平介绍。

荆咕早有准备,开始缓缓用一行实际数据来介绍袁老的功绩:

【袁隆平不但自己做了那一粒种子,还将这一粒种子,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希望。】

袁老不断地攻克技术难关,不断地创下新的世界纪录,然后自己打破自己的纪录。

2000年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达到700公斤,比当时现有的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到2012年,“种三产四”www.youxs.org,增产

www.youxs.org。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

2011年,www.youxs.org;

2013年,www.youxs.org,创世界纪录;

2016年,在兴宁,www.youxs.org,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18年,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这么多!这么多!”

全是几百几千公斤,砸的哪怕是被夸过“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也眼红,哪怕是世界经济中心的赵祯也羡慕。

此时此刻,天幕下的所有帝王只剩下一个心思:如此大才,为何不生在我朝!

【我们古话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袁老不仅仅让华夏的13亿人口脱离了粮食不足的危机,也兼济天下,实实在在地造福了全人类。】

从高产量杂交水稻培育出来开始,袁隆平研发出高产杂交水稻后,对于水稻技术并没有藏私,一直以热情开放的态度与国内外的学者合作,数次在国家的允许下参加国外的科研学术会议,做出学术论文演讲与答辩,回答其他国家科研人员对于杂交水稻的疑问。

从屡次有边境摩擦、有着领土争议的亚洲周边国家,到遥远的在大洋之外面临国内通货膨胀粮食饥荒各种压力的美洲国家非洲国家。

从一直对华夏技术有依赖性和野心的日本,到曾经一度放出“粮食阴谋论”说华夏巨大的人口会因为粮食不足给全世界带来压力的美国。

袁隆平一次次参与科研会议,也参与水稻研究所的合作研究,还在试验田对美国的杂交水稻进行技术指导。

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袁隆平去指导印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尽管中印一直有边界摩擦,袁隆平依然没有藏私,三次去印度做杂交水稻的学术报告、指导杂交水稻技术。

亚洲的周边国家,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过,都受到过袁老在杂交水稻技术上的指导。

欧洲的意大利,北美洲的美国,南美洲的委内瑞拉、乌拉圭,等等等等,都种下了袁老的杂交水稻。

2018年5月,袁老开始研究海水稻,推出了“中华拓荒人计划”。

“土地不足,那就海里种植,海里既然能长植物,怎么就不能种植水稻了?”

2018年7月,袁老的海水稻团队与阿联酋达成合作协议,在迪拜开展海水稻的实验和产业化推广计划,预计海水稻人造绿洲到2020年将覆盖迪拜10%以上的国土面积。

——在造福了有陆地有水田环境的国家后,袁老的海水稻为临海的沙漠国家也带去了粮食丰收的喜

悦。

2019年5月,袁隆平院士团队与赵春江院士团队联合,开始在盐碱地改造与智慧农业相结合领域开展研究。

而全世界的盐碱地,又何止是华夏才有,当在盐碱地也可以种植的水稻研究出来后,同样为全世界生活在盐碱地区域的农民带去了生存的希望……

袁隆平因为他的接触贡献,拿遍了国内外的大小奖项,先后获得了“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

世界权威学术机构、拥有20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高票聘请袁隆平为外籍院士。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宣布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盐碱地可以种,沙漠也可以种,原来只要有地方哪里都可以种水稻,还都可以丰收!”秦朝时期,民间别说百姓,六国的贵族同样羡慕。

“要是我们也有这位袁老该多好!”

要是有了如此高产量的粮食,他们的军队和士兵岂不是能吃得兵强马壮,打起大秦锐士轻轻松松?

农人则是要求谦卑许多:“我们也有农学院就好了,出不了袁老,其他一般的农学生也好啊。”

其他人摇头:“没有一般的,这里面哪一位不比我们现在强很多?”

最后齐齐摇头:“是啊,我们怎么没有农学院啊!”

在咸阳宫,他们的统治者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呼声。

“农学!农学!”嬴政重重挥拳,“咸阳学宫,一定要立农科。”

农学首领激动到差点哭出声来。

农学果然要大兴了,咸阳学宫既然会立下农科,未来的农家弟子满天下的景象,还远吗?

“六千万!大汉现在总共都没六千万人!”

刘彻激动之余,想起了自己正在加女科的太学,女科都加了,农科怎么不能加。

他看向现成的农学先生,含笑问道:“赵过,你可愿意去太学讲学?”

赵过恭敬地拱手俯拜:“臣愿意。”

“这农业原来是需要多多交流的,你说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跟其他地方交流一下?”

贞观年间,天下太平,而且对百姓的行走没有后世管的那么严格,农民商户行走都不算难。

长安城中,从隋朝开始就多了许多外国行商,有脑子活跃的长安百姓目光看向了卷发棕眼的外邦人:“不知道外来的番邦商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

有人不服:“我们华夏才是农耕大国。”

长安人解释:“天幕也说了,后世的很多粮食都是外来品种,外来种子不得用外来种植方法?”

一群人齐齐对视一眼,坏笑起来。

嘿,对外邦人得热情点,这不惦记着人家的粮食和技术呢。

都说大唐万国来朝,来都来了,不留下点什么怎么对得起大唐人的热情?

宋朝商业发达,头脑更灵活。

东京开封府商人听到各种研讨会时越听眼睛越亮:“这什么技术研讨会不错啊!还有跟同行合作,这不就是强强联合吗?”

“好主意啊,闭目塞听都是一家之言,这互相交流才有新的门路。”

商人听了这么久的天幕,已经总结出了这个结果。

别说经商,就算是国家,闭关锁国也得落后挨打,这经商也需要人脉和技术,如果总是在自家内部发展,家里子孙自由接受的都是同一种思想,能发展到哪里去?还不如吸收新鲜血液,比如榜下捉婿,富商最喜欢干这事,家里不缺钱后,谁不是冲着人才去的。

听到各种研讨会,商人有了新思路。

原来有比联姻更紧密的合作方法。

联姻或者榜下捉婿不一定生儿子,生儿子不一定继承门户,还有翻脸后吞并对方的风险,还不如就利益至上,用利益来合作。

想到这里,立刻兴致勃勃出门,准备去找其他同行商议此事。

明朝想法更简单点。

首先,得把高产量的农作物搞进来!

等到明朝末年引进玉米、番薯,全都便宜了清朝,朱元璋可不服。

“要造福也得是造福我大明。”

当然,农学院也要。

“朕就是农民出身,若是大明农业比不过大清,那岂不是丢了农民的脸?”

朱元璋起了强烈的攀比心,尤其是对抢走他江山的大清,耿耿于怀。

既然海外在大明时候变强,他要让大明更强,强到无论是大清还是外邦,只能臣服,看这后世子孙还骂不骂他。

永乐年间,朱棣也不服:“朕既有郑和,也有海船队,不提前引进玉米番薯都对不起朕下西洋的经费。”

民间的商人沿海的百姓更不服“”

“去国外打工都能带回粮种青史留名,我上我也行!”

现成的引进番薯的方法都有了,现成的番薯产地也有了,这么好的青史留名机会还不珍惜,那真是活该自己碌碌无为。

有了天幕以后,从洪武年间开始,就已经不再实行海禁,而人被利益驱使时的行动力是惊人的,还没等朝廷下令,已经有不少海商渔民,带着熊熊野心,冲向了茫茫大海。

玄烨原本因为“御稻米”的成功还有些飘飘然,现在看了看自己写得诗歌,嫌弃地推向一边。

“朕也研究了水稻,可惜产量相比这后世,还是差了许多。”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华夏古代帝王里唯一一位亲自培育出高产水稻的育种专家,也正是康熙皇帝亲自培育的水稻,终结了古代史上长城以北不能种植水稻的历史。

古代许多帝王都有在皇宫中单独开辟农田来

提倡农耕的习惯,康熙也不例外,他在宫中有丰泽园,种植了来自全国各地省份进贡来的稻种。

但是不同的是,康熙的亲力亲为,不仅仅是提倡农耕,还开始培育良种。

康熙二十年,玄烨去丰泽园查看稻田收成,发现了一个抗寒高产稻种。

康熙开始就这个发现,用了十年的时间反复试验研究。

等到证实“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

时,康熙才确定为一个新品种,这时,便开始在承德避暑山庄试种,由相关官吏负责看管。

等到丰收之后,康熙亲自试吃,并且赐给百官食用。

据史料记载,“御稻米”

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早熟,比一般稻种早成熟两个月;第二个特点就是好吃,康熙自己说“气香而味腴”,他从康熙二十年开始就一直食用。

之后,康熙每一季度都从他的试验田中挑选耐寒、早熟、饱满等具有优良特性的水稻种子,然后进一步培养、筛选,直到全部都符合要求为止。

——这种培养新型植物的方式在1856年被西方植物学家维尔莫林首先提出,被称之为“单株选择法”,也就是说,康熙的这个技术领先西方140多年。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二十章《人工选择》中,就清晰地记录下康熙皇帝发现并培育良稻的过程,对于康熙皇帝的智慧大为感叹。

起初,因为“御稻米”产量不足传统稻米,每亩产量不足1石,大臣们有些犹豫要不要推广,直到发现该稻米成熟时间更短,可以一年两熟,作为双季稻推广,最终使得种植水稻的百姓亩产提高三倍。

“高产啊,高产。”玄烨眼红地看着现代杂交水稻的产量,用手轻轻在膝盖上拍打着,片刻后下定决心。

“农业学堂之事没那么简单,先从已有的条件开始,朝廷也设立农学奖项,先吸纳民间农学人才,共同研发御稻米。”

说着瞅向几个儿子们:“你们都别闲着,这一期天幕说了如此多的农学之事,回去给我写学到了什么,朕明天要看。”

学业一向繁重的阿哥们不管面上如何,心里齐齐吃了苦瓜似的。

这写农学,他们该怎么写,写什么啊?

虽然康熙帝亲自育种,但是不代表每个阿哥都精通农事,写学到什么,明显不能随便糊弄。写得太假大空也不顶用,皇阿玛可不是好糊弄的。

阿哥们齐齐在心中下定主意:

这农事府中幕僚和母族贵族显然也不懂,还得自己亲自去看。

远的不说,母族的庄园,京郊附近的乡村,总可以去吧?

玄烨看在眼里,对儿子们的心思自然懂。

他没有明说什么,端起茶示意送客。

就是得让皇室真正的重视农业,重视农学,自上而下,那些官吏、商人才能跟着重视。

若是帝王都昏庸着,有人才也不知道重用,帝国同样没救。

每当想起天幕说过的大清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玄烨就深感无力。

但愿,现在救一时还有用吧!

【水稻,从华夏的河姆渡文化时期驯化发现,经过一代代的农学家研究传承,最终走向全世界,成为全世界的粮食宝藏。】

【如今,在农学院里,依然有许多农学生,在为了这一粒种子费尽心血,在传递着这一粒种子,传递着华夏人的农耕文明。】

【这就是华夏的薪火相传,文明相继!】

古人集体感到荣耀!

从颁布过兴农政策的帝王,被点名过的古代农学家,历史知名的文人士子,到田间耕种的农民,经营过农副产品的商人,每一人都曾为这片农耕文明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而后世子孙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依然在继续传承着华夏文明,传承着农耕之下的祖辈精神。

【水稻是正规途径,但是也有许多,是非正常渠道传出去的。】

【华夏是世界植物的故乡,许多现如今你以为是其他国的特产,其实都是起源于中国。】

【比如号称新西兰的国果猕猴桃,谁能想到,猕猴桃的故乡是华夏,新西兰所有猕猴桃、包括后面培育的新品种金果,老祖宗其实来源于湖北宜昌?】

【下一周,将为您带来特别讲述——植物间谍,为您讲述那些,从华夏流传出去影响全世界的植物,以及,那些乱世之中偷盗华夏植物的植物间谍!】!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