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38 章 后续影响2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依然是在汉朝,在多水的南方,民间正在轰轰烈烈灭钉螺。

“这就是钉螺吧?”水渠边,百姓站在陆地上,手里拿着长长的竹篾制作的夹子,在水中摸索着夹钉螺。

竹制的夹子自然没有贵人家用金属做的夹子耐用,但胜在制作速度快,材料随处可得,百姓自己都可以制作,现在夹钉螺熟练了也摸索出钉螺喜欢藏在哪里。

一人刚开始找钉螺,还不是很熟练,夹出来给同村的村民看,村民看到那玩意,就想到天幕上出现过的寄生虫,还有被寄生虫寄生之后扭来扭去最后突然死亡的蛇,浑身都毛毛的,有种自己被寄生了也要扭来扭去扭到死的恐惧感。

“拿远点拿远点。”

里长听到这边的动静,在远处喊道:“都装到箩筐里,稍后一起烧了。”

“哦。”村民应和了一声,把钉螺扔到箩筐里,担忧地看向水田里的长子。

水田里水多,钉螺和寄生虫也多,但偏偏水田是南方人的命,不能完全不下水,只能每家每户派一两人轮流下水去灭钉螺。

好在,地方上的豪强捐了一些皮靴和厚衣服,能保护一下,手上用着夹子尽量不碰水,能安全一些。

村民看到长子的皮靴靴口似乎湿润了,想到里长所说可以轮换,连忙喊自己长子:“狗子!皮靴湿了,赶紧上岸!我来下去!”

他那长子心疼老父亲,低头看了看自己靴子,摆摆手:“不要紧。”

村民要生气了,还好里长也看了看:“你上去,换人。”

虽然每个下水的人都穿得很厚,但是那些寄生虫本就多,有些肉眼看不清楚,只能尽量避免湿水。

长子只好上岸,被父亲提着耳朵教训几句,然后父亲也换上皮靴下水田,长子在岸上赶紧脱鞋换衣服。

另一位一起上岸的同乡靴子也还是湿了,低头看了看自己里面已经湿润的袜子,想起天幕里出现过的画面:“不知道后世的皮靴是用什么做的鞋底,看起来像比我们的皮靴舒服,还防水。”

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中原地区就已经有了皮靴。

胡服骑射的内容“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到汉朝,中原人也依然会穿皮靴,只不过一般是武将为了便于骑马,或者是冬日寒冷,买得起皮子的贵人才能穿。

如果不是地方上的诸侯王、豪强等贵人,自己不想下水,主动捐献物资,有些百姓可能一辈子也买不起一双精美的皮靴。

此时,诸侯王们有的在远远的高处看着,有的在府中等待消息,都对这一场灭钉螺很关注。

自己封地有疾病,谁能保证自己不被传染。就看那辛追夫人死后几千年体内还有虫卵,想想都可怕,还是好好整治吧。

在水系少一些的北方,越是靠近长安,城市的卫生环境越好,北方人也就还有时间忙着学认字,写医书。

识字的人很受欢迎,

被轮流请去写医书,写多了自己都略懂医理。

有些靠着口口相传的医巫们?_[(,因为纸张和印刷术的发展,有了更多接触书籍的机会,开始脱离巫术,越来越靠近科学的医学。

曾经的医巫教训自己家中的子孙们:“你们好好学认字,日后家族的医书靠你们了。”

临时开办起来的家中学堂里,男男女女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好!”

没机会识字的自然也不会是多大的家族,所谓的学堂也不过是临时收拾出来的药房,还飘荡着草药的气味。教授的夫子比较特殊,是一名祖上犯罪后被连累贬为官妓的女子,昔日的千金小姐自然是识字的,还颇通乐器、女工。

在天幕提出青楼多疾病后,哪怕是官妓也少了很多生意,于是管理者终于开始允许官妓从事别的生意。

比如是这样,名义上是出钱请人上门表演,实际上是在当夫子。

真正的贵族不好请,但是这样曾经也是贵族出身的女子,是不少人家想学字、尤其是家中有女孩子,最好的选择,又可以学字,还可以学女工、学绘画舞蹈、学那些大户人家小姐才有资格学的才艺。

官妓本人也很愿意,陪同来监督兼打下手的婆子也乐得轻松,看着一群小孩叽叽喳喳学字,一会又写错了,笑得乐不可支。

花钱请人的医者也在听课学习,同时观察着儿孙谁学得更快。现在也顾不上什么男女,谁更有天赋就行。大汉已经有一个女神医义妁,他家若能再出一位女神医,他高兴都来不及。

朗朗读书声中,世家豪族的阶级还没完全成形,已经有了来自底层和寒门的冲击。

而医学,伴随着其他方方面面,也开始突破时代的桎梏,迅速发展起来。

“街边的公共厕所修得不错,以后外来的行商和路人也方便了。”

同样的长安城,不同的是另一个朝代。

在大唐,作为经常与外邦人士贸易往来的大城市,原本清洁卫生就做得不错,现在开始加大力度兴建公厕。

与此同时,在其他人口密集的城市,也开始修建公厕——比起花大价钱买药治瘟疫,显然还是公厕更划算。

地方上的乡村自然不需要,憋着也要憋回家。

除了公厕,还有与粪便息息相关的清洁人员,与之前从城里运送粪便去乡下的人员也统一一下,被朝廷登记录为小吏,还帮他们集体派大夫瞧了瞧身体。

对大唐而言,原本的医学制度已经相比秦汉更成熟,需要学习的后世的内容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立刻解决的,现在最能解决的,就是城市的清洁卫生问题,以及各国贸易往来可能携带的疾病。

在民间,看着昔日被人瞧不起的夜香工从官府领了统一的小吏服装,喜气洋洋出来,长安百姓有羡慕的,有嫉妒的,也有不以为然的。

“没想到,倒夜香的现在竟然也能成为小吏。”

官府对面的一座酒楼,正在午后喝茶闲聊的一些男人正在就此事议论

说话的还是一位世家公子,虽然是小世家的旁系,但是比普通百姓还是好一些。

只不过,往日的差距更大,还有家族珍藏的书籍知识带来知识垄断,在天幕不断为全天下带来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百姓得到了学习知识的权力,现在还得以因为种种技能直接进入官场与他们分一杯羹,双方的差距越来越小,也让他的心情非常复杂,语气有一丝丝酸。

另一位家世更好的公子有充足的应对方法,从容不迫道:

“为了健康,他们健康,我们才能健康。”

旁系公子还是有些心绪难平:“以前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现在可好了。”

他都还没能进入官场,这些挑粪的,竟然已经先他一步当了小吏,越想越是不甘心。

这时一直闷头喝茶作思考状的同桌兄弟摇摇头:“还是很辛苦的,虽然成为吏员,也没多少俸禄,只是说出去好听一些。”

旁系公子:“你怎么知道?”

喝茶兄弟道:“我家那一叔伯就是。”

“哦,就那个丧妻后要一个人养二个儿女那个?”

“可不,家里彻底败落了,穷得买米的钱都没有。为了给妻子治病把田地也都卖了,只能去倒腾夜香,谁能想到还有这机遇。”

“以前也没想到,这粪便里有这么多疾病,还可以传染给全城人。”

“所以说起来,倒夜香也还是有危险的,接触的最近。我听说有人宁愿不当那小吏也不想继续干这行了,怕哪天传染了瘟疫第一个倒下。”

……

这样的改变,不止这一桌大唐人在议论,外邦商人也颇为不适应,因为他们跋山涉水穿越海洋和沙漠而来,第一次没有被迎接,反而被拦下隔离了。

大唐边境处,负责外交的官员带着官医和人手不够从民间凑的大夫,临时组成检疫团队,来监督外来商人隔离。

外交官员的辞令说得委婉:“不好意思,各位请现在这里休息一些时日,为了避免海上旅途劳累,对大唐水土不服,先在这里适应一下。”

但是,外邦商人并不给他们什么好脸色。

边境处被堵住的商队越来越多后,就开始有些混乱。

“怎么回事,怎么突然就不让直接走了?”

“说是怕我们携带疾病。”

“这不是瞧不起我们吗?!”

“大唐如此作派实在让人失望!”

虽然大唐官员说话很客气,还提供食宿,但是商贩的态度很紧张,甚至怀疑大唐人是不是想要把他们一网打尽。

哪怕商队各自被隔离开,依然有谣言与慌乱,忙得第一次做这种隔离的官员与医者都有些手忙脚乱。

但是一想到城中自己的家人朋友们,官员与医者齐齐咬紧牙关,还是坚持了下来。

尤其是本地医者,态度无比坚决,日夜忙碌,连吃饭的时间都快不够用。

哪怕长安不发命令,作为最早接触外邦

人士的边境城市,他们要遭殃绝对是第一个遭殃的,平日遭受敌人骚扰还能拿着刀枪抵抗,这种外来者携带疾病的,只能靠他们专业医者。

也有人怀疑这种隔离是不是太多余,不如先问问商队他们沿途有没有感染疾病,官员还来不及说什么,医者直接一句话怼回去:“你怎么保证他们会说实话?”

就在内部也差点出矛盾时,突然有一名医者又紧张又兴奋地冲了出来,大声喊道:“有一队商队集体感染了疟疾!”

医者紧张是因为一个商队的人感染疟疾,说明情况很严重;兴奋是因为,他们的隔离果然是有必要的!

这时,无论是质疑的自己人还是外邦商人,齐齐闭嘴,快速与陌生商队拉开距离。

“快,传大夫!”官员知道,一队商队只靠一两名大夫肯定是不够的,直接用嗓子大喊:“多戴几层口罩,穿好防护服!”

——在检查的时候,大夫们也都戴了口罩,穿了跟天幕上出现的医生手术服模仿出来的防护服。

只是他们知道可能跟天幕上的材质不同,真发现了病例,只能靠多叠加几层来防护。

边疆城市忙着隔离的时候,长安城的皇宫中,女医们迎来了一批新的医书,在忙着迎接新的挑战。

“看,这是宫中采买的医书!”

负责采办药草和医书的尚医喜气洋洋提着比往日多几倍的医书,来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

“太医署那边说要我们好好学,日后从我们中间选举一批优秀的去跟太医一起学习。”

女医甲问道:“不是全部?”

尚医撇撇嘴:“他们哪有那么大方,我们这名额都是皇后娘娘争取的,原本还是想用这批医书打发了。”

女医甲一听就来气:“哼,我们就要好好学,证明女子不比男子差!”

尚医放下医书,任由大家去翻看:“选举方式已经出来了,就在这个月底,要考试。分卷面和实际操作,要会写字答题,还得会治病。”

女医甲翻了一本从未看过的医书,被难得头大,又听到考试,瞬间开始嚎叫:“好难啊!”

尚医轻笑:“就是想要我们知难而退,你退吗?”

“不退,我凭什么退!”女医家被一激,反而越发倔强,“就不退!”

“没错,就不退!”

“我们努努力,争取大家全部考合格,一起去医学校!”

“到时候我们考优秀,男人考不及格,他们哭着看我们当医官!”

“哈哈哈哈!好主意!”

女医们热热闹闹讨论,也热热闹闹学习,开始以热情和毅力互相卷起来。

在朝堂上,李世民也见到了民间医者如何卷。

“陛下,这是民间的第一份医家报纸,您瞧瞧。”房玄龄拿着报纸,先献给伺候的殿上太监,再由太监转递给李世民手上。

李世民手里拿着报纸先掂量了一下:“纸张不算特别好,可能是为了省钱多印点。”

说着,他把报纸展开,与长孙皇后一起看。

长孙皇后看到上面每一个小豆腐块的新闻,标题下还有籍贯、名、字和号,清晰的生怕被人认错,忍不住失笑:“还是民间医家动作快。”

李世民看了一眼上面的籍贯,就认出好几个地方是有大世家,这些一看言之有物的名医,有可能也是大家族有过合作的府医:“应该也是有家族支持。”

长孙皇后笑道:“这一次宫中太医反而落后了一步。”

宫里的太医还在整理天幕上繁多的医学知识,做验证,忙得还来不及写文章在民间交流。

“他们也有任务。”李世民招来宫中的太医,把报纸递给太医令,“这上面的医学内容都是正确的吗?”

太医令一看,颇有些惊讶。

仿佛是被后世说大唐医术不从宋元刺激到了,许多名医写出来的都是家传绝学,还有各自的经典病例。

比如天幕提过的“义眼”外科手术,就很详细地写了过程,连太医令都没经历过。

“有些内容老臣也不确定。”

李世民也不意外,太医要真是那么厉害,也不至于后世没有扬名了。

不光是太医,民间其他名医,包括报纸上的这些内容,也不见得都是对得,但是各有所长,愿意开放交流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后世既有医学报纸,还有杂志,报纸由民间先发,医学杂志就交给太医署了。”李世民颇有兴趣大概看完这一期报纸,然后给大臣传阅。

一番讨论后,李世民给太医署下了新命令:“尔等不仅搜集宫中的经典医书、药方,还要择优录取民间的医学文章,一月一期,以质量精良取胜。”

太医令:“是陛下!定不负陛下所托!”

不仅为陛下,也要为大唐。

大唐是后世子孙口中的盛世大唐,什么都不能比其他王朝差,医学也是!

大唐在上下一心搏第一时,宋朝又出现了熟悉的朝臣吵架画面。

大臣们在争论,到底要不要学习元朝,以医学入科举。

“医者怎么能入科举!”

“那蒙古蛮夷都可以,我宋朝为什么不可以!”

“元朝还废除了科举,我大宋是不是也要废除!”

“等蒙古蛮夷灭了我大宋,不还是要被废!”

……

支持者和反对者各自有理,赵匡胤被吵的一个头两个大。

一番争吵后,医学科举变成了折中考核。

“由各部开考试,考核相关工匠、医者。”

“四书五经还是要学的,我大宋的医学也不差,可以在原本的制度上加上部分。”

其实,这样的制度与宋朝本身就会在医学校里考试后录取为医官、和必须学儒家经典培养医德相差无几。

虽然都想着有所改变,但是到了这一个极致,制度上再改变似乎只能改到元朝那样,以医学代儒学,但

是满朝文官定然是不会答应的。

赵匡胤深深叹气:“罢了,时间还长,慢慢看吧。”

大的制度上改不了,那就小的地方改。

比如医学的精进,医学器材更加发展,医书和药方朝着更民间的地方普及。

最重要的是,天幕已经把宋朝的医学措施传遍天下,哪怕是不识字或者过于偏僻的地方,也已经知道大宋当权者的态度,皇帝都学医,皇帝还亲自写医书,这才是最重要的。

赵匡胤的目光遥遥看向宫外:希望百姓们能感受到帝王的用意!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在民间,科举考试屡屡落榜的考生说话间有自得之意,“或许论考试我比不上其他文人,但是论医术其他文人可不见得比得过我。”

他的同窗语气莫测:“是吗?”

“你要不去出门看看?”

“看什么?”落榜考生下意识探出头,看向街头,一看就傻眼了。

“怎么多了这么多医书!”

他家就住在商铺街边,周边很多书铺或者酒楼,平日生意贸易很多,有时还觉得吵到自己读书。

这一次,他才发现来来往往的路人几乎都是都拿着书籍,有的合上封面的一看就是医书。

天幕这么一宣传,大家突然都迷上医书了吗?

落榜考生坐不住了,撩起袍子跑去最近的书铺,一下子就看到卖的正火的全是医书。

落榜考生把医书快速翻了几页,震惊道:“这是家里私藏的压箱底的技术都拿出来了!”

他甚至怀疑,能这么快就到商铺售卖,应该本就是某些医学世家家族中子弟的启蒙书,只是因为天幕,开始对外售卖,或许是为了扬名,也或许是为了交流。

他的同窗好友慢悠悠跟进书铺,指了指另一家书铺:

“还有卖经络图,解剖图,穴位图的,是后世那种更精密的解剖图。”

落榜考生顿时如丧考妣。

原本的优势,没了。

怎么学医现在竞争力也这么大了?

同窗戏谑笑道:“现在你还好意思说论医术其他人比不过你吗?”

落榜考生又开始担忧了:“突然多了这么多,会不会恶劣竞争。”

这时插话的是书铺老板:“嗨,想多了,谁没个生病的时候,就算你在外行医生意不好,在家养孩子生孩子照顾老人不好吗?而且大夫多了,说不定日后看病没现在这么贵,普通老百姓也看得起病,大家一起长寿不好吗?”

落榜考生:“你说得有道理。”

“所以买吗?”书铺老板指着书架上满满一架子医书,笑得如同黄鼠狼见到了美味的鸡仔,“就算不学,传家也很好哦~”

落榜考生一咬牙:“买!我全要了!”

他参加科举几次了,比自己小的比自己老的全考不过,或许就不是参加科举的料,那就目标坚定点,学医吧!

仿佛是响应他的心声,刚刚买了书,就听到外面敲锣打鼓的宣传:

“大宋第一届医学交流会议开始了!”

“大宋第一届医学交流会议开始了!”

“欢迎对医学感兴趣的同僚来旁听学习!”

一听到允许外人旁听学习,落榜考生拿起书就跑,同窗也很有兴趣跟上:“走走走!我们去瞧瞧!”

两人自以为速度快,应该能离得近一点,谁知抵达开会的地点时,才发现里二层外二层全是人。

落榜考生个头不高,只能看到黑压压的人头,根本看不到说话的是哪几位大夫:“我们隔这么远,只能听个声音。”

同窗好友被挤到窗边,顺势看向窗外的天空:“还是天幕好,在天上,大家都能看到。”

落榜考生同样看向天空,不同的是,在心里暗下决心:

“总有一天,我的名字也能挂到天上!”

“我也能成为后世称赞的名医!”!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