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40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1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

【先秦时期,跨度非常大。】

【从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到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华夏祖先早已在上完年前开始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不仅出现了独立的美术、音乐——它们通常是伴随着祭祀和劳动产生的,还有了口头文学。

伏羲氏的“网罟之歌”,神农氏的“丰年之咏”“扶犁之歌”,伊耆氏的《蜡辞》和《弹歌》。

还有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

“吾人苦兮,水深深。网罟设兮,水不深。

吾人苦兮,山幽幽。网罟设兮,山不幽。”

唐朝诗人元结念出自己比较熟悉的两句《网罟》。

元结正在与友人一起品茶看天幕,听到这里瞬间看向元结:“次山,这不是你诗歌《补乐歌十首》里的吗?”

元结摇摇头:“这是我从民间听到的民歌,相传是伏羲氏所作,狩猎劳作时创作的。”

友人有些失望:“可惜,天幕没提到你。”

元结却微微一笑:“现在还早,还没到大唐,不一定没我。”

友人顿时来了信心:“没错,大唐文人辈出,等到了天幕说唐朝,没准你我一人都天幕上有名!”

这一说,一桌人都高兴起来,痛饮三杯清茶,一片其乐融融。

【我们后世根据出土的殷商甲骨卜辞,能推断,大概是在殷商时期,华夏散文已经有了雏形。】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以及《易经》中记载的卜筮之用的卦、爻辞,已经能见证散文的形成过程。】

天幕放出一系列的甲骨文、金文,大部分人看得是一脸茫然。

自从天幕宣传了各种知识文化,各个朝代的百姓都发现了识字的重要性,开始想方设法去学习认字。

朝廷开始设立各种粉壁宣传农业措施、政治法令,还有各种草市、集市、医学交流会议等,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时候,越是不识字就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原本口口相传的经验也显得不够了,必须要写下来,都想着能传世,能传给后人。

在刚开始学写字的大秦,庶民接受到的挑战是最大的,他们看着天幕上的一个个字,每个看起来都是互不相识。

小孩童言无忌嘻嘻笑:“好像我乱画的画……”

匠人看看自己手下的墨斗、刀斧、木板,再看看天上的复杂的文字,只觉得识字比自己做过的最难的家具还要复杂:“奇奇怪怪的符号,这学写字这么难的吗?”

“你看,旁边做了解释,我大秦的文字叫做小篆。”说完,农人哀嚎,看着小篆复杂的笔画,越发感受到学习认字的艰难,“小篆也很难!”

今天的古人,也在感受学习的辛苦。

【今天特意提一部书籍,《尚书》。】

天幕放出《尚书》的内容,作为儒家必

学的经典,古人都很熟悉?,听到天幕讲解,也都很期待。

【《尚书》,作为华夏古代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记载了古史,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华夏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

但这些散文,用古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排在第一个的朝代,是虞朝,此后才是我们熟悉的“夏商周”。根据《尚书》的记载,虞朝持续了两千年,假如虞朝的历史被证明,华夏就不仅仅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上下七千年”。】

“没错,我们就是上下七千年。”刘彻已经先天幕一步做了认定。

大汉都学《尚书》,他作证,排在第一的就是《虞书》,先辈不可能是编故事骗后人,说明“虞朝”是真得存在过。

那么为什么天幕之前提到的朝代是从“夏商周”开始?

刘彻想起被火烧过得秦始皇陵,想到了自己倒霉催的多次被盗的茂陵,想到了集体倒霉的大汉皇陵,脸色黑沉沉:“定然是盗墓贼的错!把虞朝的王陵都给毁了!”

他的茂陵,设置的重重机关连天幕也单独分析赞赏过,但还是抵不住人心,抵不过内部的偷盗贩卖,抵不过王朝末年的贼寇盗墓当军费。

真是越想越气!

尤其是想到可能被卖到海外洋人那里,猪猪愤怒!

【但是目前并没有出土任何有关虞朝的遗址或者文字资料,因此哪怕是国内也很少认可虞朝。】

【要知道,目前西方对于“夏朝”的存在也是不认可的,因为华夏虽然出土了夏朝都城遗址,也出土了文物,但是目前我们并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也就是说,我们后人并不知道夏朝人使用的是什么文字。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主要是商周时期。】

【咕咕非常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虞、夏的文物和文字出土,让华夏可以骄傲的喊出:“我们的文化上下七千年!”】

明明华夏还有更古老的历史,却不知道文字和历史,淳于越看得难受:“没准夏朝也有甲骨文,被我们古人不知道,当药材吃了。”

他还记得天幕提到过,把记载了甲骨文的龟壳当“龙骨”,磨成灰敷在伤口上,或者直接口服。

每逢天灾或者战乱,不少坟墓被地震、洪水冲垮,里面不知道多少甲骨龟壳露出来,又不知道多少被无知者破坏。

尤其是战乱时期,还有军队故意去盗墓求财,放火烧墓,谁知道毁了多少。

“这盗墓,怎么就屡禁不止呢。”

“你能管盗墓,管得了天灾吗?”李斯难得跟不对付的淳于越说几句好听的,“放心,天幕强调了甲骨文的重要性,以后大家不会再随意破坏了。”

夏无且也道:“还有,医学发展,大夫多了,大家有了正规大夫就不会乱吃

药。”

淳于越忧心忡忡一叹:“但愿如此吧。”

现在知道甲骨的重要性,没准民间盗墓取甲骨的更多。淳于越依然担忧,但也知道,只有担忧徒劳无益。

在大秦繁华稳固的时候,朝廷可以禁止,到了战乱,谁都顾不上,为了活着什么不会做。

他只能隐晦的看一眼始皇帝,希望始皇帝活得更久一点。

起码,先把目前大秦的烂摊子解决好。

【咕咕个人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会不会在商周以前,比如虞夏时期,对文字的管控更为严格,连遗址里也不会存放。】

【各朝各代的文明是先后相继的,周天子以“君权代神权”,商君王以神权捍卫王权,这是一个从神走向人的过程。那么会不会在商朝之前,夏朝,甚至虞朝,对神权更为尊崇,对文字更为垄断,以致于不会在人间留下任何只言片语。】

【为什么咕咕有这种推测呢?这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态度逆向推测。】

【春秋战国时期,“法”开始不断向民间普及,反而激怒了旧贵族。

足以看出传统王室的态度——对文字、文化,占有绝对霸道的垄断权。】

公元前536年,子产当上郑国的执政大臣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激烈抨击;

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范宣子执政时修订的刑书铸于鼎上。这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遭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激烈反对;

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私造刑书,写于竹简,称之为“竹刑”。在竹刑中,他明确反对礼治,提倡“事断于法”,主张实行法治。

邓析认识到民智未开的恶劣影响,主动把刑法刻在竹简上,做成“竹刑”,比刻在铜鼎上的法律更便于携带和传播。

邓析把“竹刑”在民间传播散发,并且鼓励庶民参政议政,甚至还专门替人写诉状,帮庶民分析诉讼技巧,还帮人打官司,类似最古老的“讼师”。因为求助的人太多,忙不过来,邓析就开办私学,来讲解“竹刑”。

“竹刑”大盛,庶民知道了哪些事违法哪些事不违法,不再只是贵族的一言堂,开始不服官府的以权势压人。

后来郑国大夫驷歂掌权后,对邓析更为不满。

公元前501年,驷歂以“竹刑”中的法律,抓住漏洞杀死邓析,还挂尸示众,以儆效尤。

此后,各家学说都把邓析当成反面教材,无论是《荀子》还是《吕览》,都是站在统治者阶级的位置,出谋划策如何管理庶民。

“郑国说好听点是民风淳朴,说难听点就是极其保守。”此时,大秦百家汇聚的地方,名家的后人听到天幕说起名家先祖邓析非常高兴,开始当着百家弟子的面分享先祖的故事,哪怕被郑国后人用死亡视线注视也无所谓。

“邓析见到民间浇水只能用瓦罐去背水,就设计了桔槔,结果反而被无知农人嘲笑!”

墨家弟子闻言觉得有些耳熟,好奇问道:“什么是桔槔?”

名家弟子道:“在河边或者水渠边树立木桩,把一根较长的横杆架在木桩上,一头系上水桶,一头绑上石块,这样可以从地处提上水来,可以省很多力。”

“哦,这不是‘称杆’吗,有的地方叫‘吊杆’,原来你们叫‘桔槔’。”墨家弟子顿时了然。

这个东西并不是郑国邓析原创的,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非常原始,而且因为结构简单、材料易得,在其他地方也有使用的。

墨家弟子瞥了一眼还在出言抗议的郑国人,在心里默默附和:这都能说奇技淫巧,的确无知保守。

“原本一天只能浇一亩地,用了桔槔这个可以浇一百亩,但是没用,还是不用。”名家弟子又开始嘲讽郑国人,“不用就罢了,还冷嘲热讽,说是奇巧淫技,带坏人心。”

墨家弟子默默嘀咕:桔槔也没这么夸张,还是需要人力的,一天一百亩,大力士也受不了。

但是看着郑国人和名家弟子开始习以为常的吵架,很快其他百家弟子也加入,墨家弟子默默后退。

不行,天幕讲得知识太重要了,不能吵架,免得错过,让其他人去吵吧,他们墨家趁机多学点,日后也来个“墨家科举”,嘿嘿!

【且不论儒法之争,新旧贵族阶级之争,单纯以文化的角度看,在那个只是被垄断的年代,“竹刑”对平民的普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开启民智,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夏有《禹刑》,商有《汤刑》、《甘誓》、奴隶五刑,周有九刑、《吕刑》。只是以前只局限于贵族和官员,只有邓析把刑罚刻在竹简上传到民间,天幕竟然还会因此赞赏他?”

李斯开始反思,难道大秦的法律没有彻底得到贯彻,也是朝廷的推广不足?

“普法,开启民智,原来‘法’也可以如此重要。”扶苏喃喃自语,再一次对“法”有了新的认识。

他下意识抬头看向父亲,还没开口,嬴政已经看出他所想,淡淡说道:

“现在大秦有纸,也可以普法。”

扶苏第一次主动伸出对法家的橄榄枝:“此事,儿臣愿往。”

李斯惊讶地看了一眼扶苏,他不是亲近儒家的吗?

连儒家大臣也震惊了,扶苏这是怎么回事,要背儒投法吗?

想到这里,淳于越狠狠瞪了一眼李斯:肯定是这个先学荀子后学法家的家伙影响的!

嬴政却对扶苏的这一举动很满意,微微笑了笑:“可。”

扶苏受到鼓舞,更加振奋了。

这说明,他的选择没错!

【春秋战国前后历经了五百余年,这五百余年虽然战争不断,是天下大势的重要蜕变期,是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重要转折期,是古代经济政治制度的历史巨变期,同时也是文学的

巨变期。】

【以春秋战国为分割点,在此之前,商周时期的学术文化交流一直为王室和诸侯贵族所垄断。商朝是“为殷先人,有册有典”,周朝是“备物典册,官司彝器”“藏于盟府”。】

【商周时期,文化属于垄断资源,文学创作大多附庸于王室诸侯,就比如我们现代能看到的甲骨文、金文,都是记录诸侯贵族或者王室的祭祀、战争、农作等活动。】

“别说庶民百姓,连我们很多也不知道。”

大秦的朝臣,有出身不高的,比如李斯,也有世家贵族,但许多依然不认识甲骨文和金文。

或许先祖的先祖曾经认识,但也是极少数。

文字没法传承下来,也让那古老的历史大部分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只有极小部分流传下来,能从后世的文献资料中窥见局部。

【也因此,商周时期并没有出现拥有独立人格和自觉创作精神的个体作家,也没有诞生出蕴含个人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很多个“第一”。】

说到这里,许多文人振奋了起来,开始为各自喜爱的文人呐喊:

“孔圣人!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老庄!”

“屈原!”

……

一时间,热闹的如同后世的偶像粉丝掰头。

【我们说过“百家争鸣”,今天不仅仅说“百家争鸣”。】

【屈原是华夏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在秦楚相争的年代,哪怕自己一心向楚殚精竭力,提倡“美政”,依然被楚怀王疏远、流放。屈原在逆境中写下《离骚》《九歌》等楚辞体的诗篇,成为了华夏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华夏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之后,宋玉等人把屈原的辞令演化为“赋”。这也为后来的汉赋奠定了基础。】

“竟然没有孔圣人……”

汉朝,董仲舒有些遗憾,也有些惴惴不安:天幕,或者说后世,不会真的完全不学儒家吧?

司马相如紧张中又含着期待:天幕既然提到汉赋,不知道会不会再夸夸他的赋?他又写了不少新作品,完全可以多夸几句。

只有刘彻,摸摸下巴,看着天幕意味深长。

他发现能上天幕的都是有点“特长”的,自己作为帝王,除了“千古一帝”,其他提到的似乎太少了。

就连宋徽宗都能因为写医书多提几句,他总不至于连宋徽宗也不如吧?

虽然他不会写,但是可以命人编,后世很多皇帝不都是动不动组织人编书,一修就是篇幅宏大的巨著。

若是以前,大汉只有竹简可用做

不到,现在大汉既有造纸术也有印刷术,大汉也可以!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历史著作。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这些都属于历史散文。】

【《左传》以《春秋》所叙述的大事为纲,记载了春秋时代250年的历史事件,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国语》偏重记言,《战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别是纵横家的言行。】

【这些散文对后世的议论文、史传到、汉赋都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些表现手法,比如最著名的“春秋笔法”“左传义法”,也成为了后世文□□动的旗帜。】

天幕挂出了后世对“春秋笔法”的定义:

“春秋笔法”,也称春秋笔削或“春秋书法”,又称微言大义,是华夏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

这个说法来源于孔子编纂《春秋》时的创作手法,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

汉朝,古文经之争中,今文经学尤其推崇“微言隐义”和“微言文”。

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手中执笔,在看天幕时仍不忘奋笔疾书,听到此处,大声赞扬:“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孔圣人的《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我等该好好学习!”

他的妻子何夫人在门外闻言,无语了。

丈夫在外时嘴笨,不善言辞,无论是年轻时求学还是后来收徒,他人有问只能写在纸上,用书面作答。

后来入朝当了郎中,又与朝臣不和,觉得不符合自己的生平所愿,于是称病辞官。

党锢之祸起后,何休受到连累被禁锢,没想到何休反而乐在其中,把自己关在家中闭门不出,每日埋头在书房里,用功十余年,一连创作了许多书籍。

有《春秋公羊传解诂》12卷,注《孝经》、《论语》等,现在正在写的就是《春秋汉议》,以春秋大义,驳正汉朝政事600多条。

何夫人总觉得,丈夫这样的作风迟早要把整个朝廷得罪完。

但是心里又隐隐有种期待,万一,丈夫能凭借自己书籍青史留名,岂不是能扭转目前的困境?

想到这里,何夫人捏紧帕子,看着天幕,紧张地等待着后面的故事。

【先秦时期还有一项著名的文体,那就是“寓言”!】

【同学们,不知道大家上学时有没有被《韩非子》里面的寓言故事所骗,以为是真实的历史故事?】

【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宋人疑邻》、《螳螂捕蝉》等等,都是《韩非子》里面的寓言!】

【咕咕当年上学,还以为真有那么愚蠢的郑国人是故事里那样买鞋的……】

秦朝时百家弟子狂笑,除了郑国人。

今天,也是郑国

人风评被害的一天。

郑国人开始疯狂骂骂咧咧:“我们又不是傻子!”

“韩非如此贬低我郑国人,我们也要写寓言嘲讽他!”

“对,写!把六国人都嘲讽一遍,我们郑国人才是最聪明的!”

群情激奋中,某位郑国贵族一时口不择言,当着众多六国人的面这样一说,瞬间迎来六国旧民的视线。

“哎呀,谁打我!”郑国贵族感觉气氛猛地一静,正在紧张时,不知道谁从背后打了他脑袋一下,快速回头,结果后背又被打了。

“太过分了!当我们没看到是吧!”

其他郑国人看到,一起朝着出手的人动起手来,打作一团的同时还有人傲然的笼袖旁观:

“以为只有你们会写,我们也会!”

“不是只有韩非会写,李斯也会!”朝堂之上,李斯看着天幕又开始赞赏韩非,还被话语中透露的后世学子都学习韩非的书籍羡慕了。

他已经在写了,《李斯子》一定也能传世!

【老实说,看这些故事完全能理解始皇帝为什么喜欢《韩非子》,我也喜欢嘿嘿。】

嬴政:“……”

虽然但是,他也不完全是为了看故事,怎么说得他像是喜欢看故事的小孩。

连嬴政的子女也对这些故事感兴趣起来,听起来法家原来也可以这么有意思……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说“以寓言为广”,即用寓言来阐发自己的主张。它产自民间,是从比喻中发展起来,在原著中其实并不独立成篇,只是作为论证手段之一,在战国时代比较盛行。】

【《庄子》一书,寓言共有200多个,《韩非子》中达到300多个,其余著作也不少见。】

【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揠苗助长”“齐人乞墦”“一子学弈”来自《孟子》,“望洋兴叹”“庖丁解牛”“庄周梦蝶”来自《庄子》,“刻舟求剑”来自《吕氏春秋》,“南辕北辙”来源于《战国策·魏策》,“画蛇添足”来源于《战国策·齐策》,“狐假虎威”来源于《战国策·楚策》。】

“这些,我们也学。”

秦朝的贵族非常骄傲,原来他们学的书籍内容跟后世一样。

“后世海纳百川,各家都学,颇有杂家之风。”杂家弟子得意的挺起胸膛。

杂家“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吕不韦在世时得到重用,并且编书有《吕氏春秋》,就是天幕上提到的《吕氏春秋》!

【是不是发现我们老祖宗的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这些寓言,上继远古神话,下启发,直接影响恶劣唐朝、明朝的寓言创作,也可以看作是后世魏晋杂事、志怪的雏形。】

【不得不说,先秦时期的圣贤们养活了后世多少文学家史学家!】

这一次,百家齐齐骄傲:没错,他们老祖宗就是最厉害的!!

阅读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www.tcknh.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藏

阅读推荐

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